玩转省博

(一)

卷轴缓缓打开,巍巍大别山渐渐呈现于眼前,溪水沿着弯曲的山脉分别流入南边的长江、北面的淮河,同时浸润着沿江沿淮的大片土地。群山间,高峰林立,俊秀而挺抜,任凭南方的烈日北边的冰雪肆意交替。有人问道,南边烈日灼灼,水流奔放,北面冰雪凛冽,水面寂廖,如此差别,你如何忍受?山脉无语,唯知音理解:只因他是高山。

(二)

桥梁从二楼伸出,在水面上空划出道悠美的弧线,栏板一边石材一边玻璃,一虚一实,象征着阴阳相对、男左女右。按这样推想,九十九米的跨度应该是象征着极致,而正对东方是为了接纳迎面而来的瑞气。日出东方,紫气东来,多么吉祥的寓意,听说当初方案审查时有领导把整体设计形容成苍蝇拍,而这座桥恰恰就是拍了的手柄。哈,虽说有种秀才遇见兵的无耐但后来看整体平面图时,还真的感觉这是位居家的好领导。

(三)

四四方方的造型,铜青的色彩,再加上从古鼎上提取的线条,当初有文章报道的标题为:宝鼎乎?省博也。施工时这5.3米×1.1米的板材安装着实费了一些周折,提升机拽,吊车拉,工人们悬空作业,就位后钻进板与墙之间的空隙焊接,不容易啊。所有美好背后都有艰苦的付出,再完善的方案最后也是落实到老老实实的劳动上,动嘴皮喊口号是创造不了价值的。现在看来,整体效果不错,也算是种慰藉吧。你要问这是什么材料?GRC!是不是显得特别高大上?用通俗的话语就是: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板,跌落到人间了吧。苏州的生产厂家去看过,先做模型再喷水泥纤维的混合物,整个车间充斥着刺鼻的味道,生产条件特别差,水泥粉尘乱飞,工人们灰头土脸,特别不环保。(四)

观众入口收缩在桥的尽头,人走到桥的脊背才能瞧得见,与一般建筑强调门面不同,特别不醒目,与整体磅礴的气势形成强烈的反差。是不自信?还是表达内敛与低调?没问过设计师,不敢妄加揣测。我感觉这恰恰反映了省博的底气与自信,就如真正民主富裕的国家从粉饰太平,不讲究脸面,也允许出现不同、反对甚至漫骂,贫困独裁的社会则相反。门头上几个毛体字“安徽愽物院”虽然不大但显得飘逸而潇洒。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老博物馆陈毅老总题写的“安徽省博物馆”那几个字,没什么原因,莫明地喜欢。

(五)

省博物馆正负零标高比四周的市政道路整整低了1.2米,下雨时,雨水便会向此汇集,据说这叫做四水归堂,大吉大利。水表示钱财,这一点,我早就知道,早先建昆山钞票纸厂时他们的三产就叫做银泉纸业,泉,就是水,就是钱财,“泉眼无声惜细流”,意思就让人花钱不要大手大脚,做到细水长流。看电视剧乔家大院,陈建斌演的乔致庸嘴里吐出较多的一个词叫做“汇水”,估计与现在的转帐差不多。多啰嗦一下:昆山钞票纸厂这几个字好象是启功题写,此外他还题写了位于琥珀山庄的“废旧钞票处理中心”,看样子,他老人家与银行系统的关系不错。不过那字我是一点也看不懂,感觉不如我家丫头平时的乱画,大道致简?返璞归真?也许吧。扯远了,回来,设计师在建筑四周做了很大的水面,翠竹倒映,清风徐徐,波光鳞鳞的,水面上建了条带泻水槽的挡水梗,官方的说法那叫鱼梁坝,脱胎于歙县新安江,不管是不是,反正是那么个意思。

(六)沿着观众入口进入室内,便是一个层高25.2米的大厅,四周层层回廊环绕,砚石铺地,砂岩贴墙,玻璃饰顶,很是气派。迎面一幅铜雕,内容为皖山皖水、风土人情,阳光透过玻璃顶斜照下来,将木格栅的影子投设到墙面、地面,略显陆离。有人说这个顶棚的木格有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的影子,对的,一个团队的作品肯定会体相同的元素。省博在前,谁有谁的影子还真不好说。建造世博会中国馆时,设计师对着电视镜头侃侃而谈,说为了效果需要现场试验、调试、修改构件的尺寸与色彩,很慎重。我听了,很不以为然:你只动动嘴我却要跑断腿,施工单位都被你折腾死了,你知道吗?

(七)四周回廊的墙壁上陈列了若干幅画作,不是馆藏潘玉良的作品,而是今人对这片土地曾经发生成正在发生的人或事的描绘。这些画作或白描或写意,或单线勾勒或浓墨重彩,徽班进京,桐城派,革命事件,农民工,城市新貌等等,从中可以了解这片土地的过往,从而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听说这些只是暂居于此,待美术馆完工后它们是要移居到那里滴。作为天天混迹于工地的人,我对这幅名曰“农民工”的画作是有微词的,感觉它并没有表现出现出我熟悉的这个群体的形、气、神,展示的只是作者心中的陈旧样子,只是表现出作者想象中的美好,哪天带他(他们)去看看中铁四局的幸福项目部!

(八)

博物馆大厅安放了两尊人物雕像,刘铭传与杨振宁。二人均是出生于肥西而后扬名于海外,肥西的刘老圩和三河的古巷中分别还能找到他们的痕迹。刘铭传作过台湾首任巡辅,对于他的了解来源于电视剧,不过剧中人物没讲两句肥西话着实遗憾;杨振宁,据说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作为整天与砼打交道的我是不明觉厉,只是佩服他八十二娶了二十八,身体真好,老当益壮啊,估计他已经忘了肥西话是怎讲的了。中铁四局施工的安徽饭店让他写了个歪七扭八的“故乡第一饭店”的题字,卖弄、造作。关于这两尊雕像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雕像到了二楼平台后却怎么也无法进门就位,太重了。用绳子捆?怕损坏雕像。用手搬?没有下手的地方。用铲车?进不了门。硬拖拽?又破坏地面。正当人们一愁莫展时,有人自告奋勇,愿把雕像安全就位,前提是五仟元的费用,众人答应。只见他买来一只大冬瓜,将皮削下垫在雕像下面,三四个人推着雕像非常轻松地到了指定的位置,看得大家目瞪口呆,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

(九)

博,渊博,知识积累,物,事物,馆,场所,博物馆其实是典藏收集陈列研究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总之,这是一个让人学习的地方,不能老是撒扯了,还是到展厅涨涨知识吧。按照顺序,先瞅瞅安徽文明史陈列,这个陈列分为几个部分,十多年前曾经获得过全国十大展览,可以说是少花钱办大事的典范。与赵本山阐述人是怎么没滴路数不同,史前文明的开篇,解释了人是怎么来滴。在一片荒芜的土地,猿猴从密密的树林走了出来,他们站立起身子打量着这广茂的世界,生存的压力迫使他们不断的思考,完成了混沌到清醒的转变,从荒蛮到文明,建立初步的社会秩序,自然,终于完成了“人”这一新的物种的创造。这里看到的与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完全不同,谭维维唱到,“女娲娘娘补了天哪,剩下个石头是华山……”,曹雪芹说,“女娲补天带了九九八十一块石头,剩下的那块顽石如何处理呢……”。史前文明没有文字记录,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反正吹牛不上税,胡说不犯罪。

(十)

有了意识,有了思想,人们便不在满足于自然界慷慨地给予,于是便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于是便出现了石刀石锁石锤。作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助手,工具在不停的发展、更新。为了彰显和记录,人们又逐渐学会了图案的绘制,由具体到抽象的图案则成为了人们交流的桥梁,后来逐渐演化成文字。工具与图案相结合,产生了各种饰品,变成权利身份的符号。从凌家滩遗址中随意挑出一件似猪象鹰的玉牌便会让人琢磨不透,精致的工艺,抽象的形式让人捉摸不透,又仿佛会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牵引,使人深陷其中不易自拔。这便是江淮大地人们最早的精神寄托?还是部落首领尊贵的表达?还是留给后世无言的叮嘱?或者只是他们创作的一首诗歌,“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

(十一)

门前一片平整的场地,墙角的树木枝叶茂密,孩子嘻笑顽闹,妇人们持家操劳,男人们则从外面满带着猎物而归,黄发垂髫,一幅其乐融融的样子。这个场景十分符合淮河岸边老百姓亨受生活的人生理念,“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那一排排房子应该就是仿造蒙城尉迟寺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而制作的吧。记得几年前,电视台对尉迟寺遗址挖掘工作的报道是连篇累牍,我因此才知道这个“尉”字念yu而不是wei。想想在几千年以前,当黄帝在中原为争夺地盘与炎帝和蚩尤打得不可开交时,这里的人们却在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无意或有意地将住房烧制成了一个巨大的陶器,是不是有种无欲无求的豁达?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这状态,让人向往。

(十二)

这是淮河边的一座小城,剥用国内一位“重”量级歌手的歌可以这样唱:“我的家乡在那旮旯,那里有条美丽的河,每到夏天榴花满山坡,那是祖先一直保佑的……”。淮水从两山之间平静的穿过,然后一个华丽的转身,魅力无限。“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说的大概就是这里吧。西边的山叫做荆山,山上有出产过和氏璧的汴和洞与号称天下第七泉的白乳泉。郭沫若题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淮河东面的山叫做涂山,山脚有个禹会村,山顶有座禹王宫,传说这里是上古时期大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涂山氏期盼夫归而长时间站在山坡远望,化身为石,就是现在所见到的盼夫石,当地人又称为启母石,这个称谓与“孩他娘”异曲同工。禹因成功地治理水患得到大家的尊重,被称为大禹,这个“大”放到元朝就是“成吉”的意思,舜传位于禹那也是众望所归。大禹当了首领后经常将各部落在涂山脚下议事,从禹墟挖掘现场可以看出当时会议的规模不小,主席台上的一个个坑估计是安放各部落LOGO所用,不然容易混乱。

(十三)史前文明,在大禹这里画上了一个句号,至于这个句号是不是圆满,那得人者见人智者见智了。旁边还有一个临时展厅,经常展示些名人字画之类的,有时还有一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物件供人们欣赏,现在呈现的是西夏文明。西夏,贺兰山脚下的一个古国,中原人称之为突厥,后被蒙古所亡,灿烂的文明尘封于黄土之下,“西出阳关无故人”,现在重现,让人感觉十分惊艳。不多啰嗦,直接乘扶梯上三楼。扶梯隐蔽在大厅高墙的后面,与回廊也有高墙相隔,不同的是相邻回廊墙上装了一些木制格栅窗,营造一种半推半就欲推还迎的效果,我赶脚。“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叫做含蓄。如果把隔开大厅的这堵墙看做影壁的话,那么连接走廊的这堵墙就起到一点月亮门的效果。只是施工时太折腾人,圈梁立柱立柱圈梁反复交叉,高二十五米厚五十公分,垂直运输就让人受不了,如果让我设计,肯定不会用这么笨重的办法,新型材料有的是,还能起到相同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十四)

出了扶梯,迎面便是安徽古代文明史陈列的第二章,曰:青铜礼乐,夷楚华章。展示的是体现夏商周时期一些文明的载体。其实在这一时期,这片土地对华夏文明最大的贡献是孕期出了两个人:老子和庄子。三字经云: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骑着青牛在函谷关随口一说,便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道德经,然后长揖作别,身影渐渐与天地熔为体,黄沙漫漫,却怎么也遮不住他的光芒。作为道家的重要代表,庄子更加追求洒脱与逍遥,不知同期的屈原与后世的李白跟他有没有某种捉摸不透的联系。不知基于怎样的考虑,整个展厅里却没有与他俩相关的一点痕迹,有点遗憾。这个展厅呈现给观众的是夏商周时期的一些青铜制品。在这一时期,青铜作为人们最早冶炼出来并使用的金属在社会生活中光芒四射,象征着财富与权贵。安徽大部分地区属于南方,是蛮夷地,起初为北方所不屑,后来楚国定都于寿春并逐渐发展壮大,才逐渐摘掉蛮夷的帽子,并为各诸侯所敬仰,便有了夷楚华章,习总曰:打铁还需自身硬!

(十五)

展厅入口处省博的镇馆之宝——楚大鼎原件便近距离单独在那里展示,给人强烈的震撼!不得不说,这个头开得相当漂亮,如果是写作文,就凭这完美的开篇,阅卷老师就能给个高分。鼎,国之重器,此鼎高一米以上,重四百多公斤,听说是仅次于教科书上提到的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发现的周朝最大的鼎。现在独自矗立在那里默默地诉说着经历的种种磨难。想当初毛主席面对着它感叹“可以煮一头牛”。作为毛主席仅有的一次到过的博物馆,省博时刻宣讲着他老人家的指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要有这样一座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很重要的事情。还是回到鼎上来,鼎在夏商周时期就是比较高级的锅,只有祭奠时王侯将相们才用它来制作供奉的食物。从这一点来看,它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鼎力,问鼎,就代表了极致。前几天看电视剧《山海经》,居然发现了铁锅的镜头,着实被穿越了一回。

(十六)

夷楚华章,以鼎为引领,各种青铜制品在暗淡的公共环境中散发出引人注目的光芒。钟、樽、剑、罍、缶等各自带着几千年的光华引人驻足,如金如玉如锦如帛,体量有大有小,造型有繁有简,即有国之重器亦有日常用品。历经岁月的淘洗,每件物品都留下了种种传奇。缶,远在秦国近在现在,作为打击乐器而登上历史的舞台,渑池相会,蔺相如说,请秦王为我王击缶以相娱,表现了他的捍卫尊严、不畏强暴,零八奥运众人击缶而歌,高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则彰显了大国情怀、热情好客。而在此,缶则多次作为酒器呈现于眼前,看来楚人好酒是有历史传承的,这是否表达了民以食为天的朴素道理?如果仔细看这些物品,要费一番眼力和脑力,因为很多字需借住拼音才能拼读出来。有精明的商人就在此挑了一个物件,沿用它的名字创建了民俗饮食的品牌,“罍街”应运而生,并与当地人饮酒的一种方式相联系,“炸罍lei子”,拉近了商家与顾客的距离,倒也经营的风生水起。

(十七)

韶华已逝,当青铜的光芒被秦国铁器冰冷的寒气所压抑时,一场新的社会秩序逐渐建立起来,“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潮流不可阻挡,历史的车轮注定要滚滚向前。只是新的强大帝国的统治者们妄想凭借武力长久压抑文明,实现长久的统治,甚至焚书坑儒。但就如浪头再高也敌不过汹涌的波涛一样,短短一十四年,一个不读书的农民掀动了帝国的根基。“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陈胜吴广开创了一个新的斗争方式。作为一个农民,陈胜吃苦耐劳,勤奋纯朴,忠厚无畏,作为一个农民,陈胜目光短浅,志向短,狡黠无信,这些特点集一身,他的揭竿轰轰烈烈,他的失败也是一种必然。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大泽乡起义的文化影响力不象政治影响力那样轰轰烈烈,显得波澜不惊,但更为深远,从此社会的最底层走向历史舞台。在汉魏晋时期文化陈列中,忽略只注重咸阳的秦帝国而将描绘大泽起义的画作作为展厅的引领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

(十八)

当刘邦从子缨手中到风雨飘摇中的天下后踌躇满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所选“猛士”皆是自己的嫡亲,以为这样可以更加安稳,能长治久安。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朝堂上如日中天,在庙堂之中却没有丝毫威望。熟悉之处无风景,亲人之间无偶像,于是乎,各处王侯不听管理,纷纷闹起事来,淮南王刘安便是其中的一位。刘安是刘邦嫡孙,文采出众,深得赏识,集众门客编撰《淮南子》一书,对后世也颇有些影响。但是娇纵的结果是自大,再加上有人在一旁煽着阴风点着鬼火,头脑发热是必然的,才华横溢并不代表他的政治成熟,对抗中央的失败也是情理之中了。现在人们尤其是淮南人民还这么怀念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发明了豆腐,“撑船打铁磨豆腐”,苦虽苦点,却丰富了人们的口福。展厅用一面墙体制作了竹简版的《淮南子》用来游人欣赏,这就够了,既吃饱了肚子又充实了脑子还奢求什么呢?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顺其自然,比什么都强。

(十九)

前有强汉后有盛唐,魏晋南北朝就象夹在两座高山之间的沼泽地,只有前后仰为观止的份儿。但恰恰在这片泥泞中,江淮大地却开出了最绚丽的文明之花。一根银针在手,消除人间疾苦,华佗人称神医,除却种种传说、教授了几个有名的弟子和一套健身体操,今人没有见到任何与之联系的物品。在用具体物品向人们诉说历史的博物馆中,与老庄一样,在“汉魏晋时期的安徽”这个展厅里也见不到华佗的痕迹,虽是遗憾却也情有可原。但小道消息往往比红头文件精准,野话传说往往比官方历史更接近于真象,对于华佗的一些故事,我信其有。我认为,华佗应该属于保健专家,他强调养生,善于治病于未患,创编五禽戏让人们强身健体。而五禽戏的传人又都是武术大家,这样说来,华佗很有可能又是中华武术的创始之人。虽一生救人无数,但多舛的命运使他最终拯救自己,悲哀。合肥市图书馆东面有一片小小的绿地,被称为百草园,那儿安放了一尊华佗的雕像,手执葫芦,一副关心人间疾苦的样子,我经常看到。(二十)

不得不提到曹操,《三国演义》说他是一代枭雄,展厅里这幅画像看上去有点气势: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给曹操安了许多头衔: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如果再加上个思想家,那他就能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非常辛苦劳累,即要勾心斗角又要运筹违握,眼看就要成功了,却败给了岁月。作为文学家、诗人的曹操则非常肆意洒脱,一不留神开创建安文学。上学时背过曹操的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的诗不受格律的束缚,不讲遣词造句,表达的是天与地的情怀,胜在气势,非一般写人生的可比,这点倒与毛主席息息相通,都是胸怀天下之人。相比之下,caocaosfamily中另外两个人就显得特别小家子气了,包括写出“煮豆燃豆萁”的那位才子。据说曹操的墓地一直没有发现,我想,胸怀天地之人最终触于天地之间未尝不是件好事。当在展厅面对各种石雕等政治遗留来体会曹操的精神世界,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一种说不上来的味道。(二十一)

在《汉魏晋时期的安徽》这一展陈中,陈列着些有关吴国大司马朱然的物品,偏安角落,十分不引人注意,刚才翻手机才发现屡次经过都忘记拍照,估且用省博外立面替代一下吧。我相信,朱然也不会怪罪,毕竟他们长期被忽视,已经习惯了。魏蜀吴三国中,吴国的统治者平均年龄是最小的,一帮年轻人在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点是精力充沛,做事不受束缚,思维敏捷,热情高涨,初生牛犊不怕虎,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缺点是爱冲动,做事不顾后果,想法简单,不尊重传统,不屑于社会的文明,无法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这样的一个政权很难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这就理解了江淮老百姓为什么不记得他们。在号称三国故地的合肥,人们也只知道张辽威振逍遥津的故事,还有一个迴龙桥的地名,东吴的形象都不大光彩。马鞍山朱然墓的挖掘让人们重新拾起了记忆,漂亮的漆器,精美的陶瓷使人们知道了那一群年轻人不是只有“二乔”的花边,他们也曾意气风发,也确实为社会的进步做过不懈的努力。(二十二)

走出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泥泞,一座很文明的高山矗立在眼前,隋、唐、宋、元,星罗棋布,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本想停下脚步稍作休息,毕竟前期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吃点东西喝点水,补充一下体力,再整理衣服检查装备,看有无遗漏,然后再继续向前向上。无奈心中有个声音在不停地催促,“快上快上”!好吧,那就一鼓作气,继续往前向上,去探究一下隋唐宋元在安徽文明史中究竟留下了怎样浓墨重彩的几笔。几百年的战乱,“五胡乱华”的祸害,长久地压制了华夏民族的战斗力创造力,当民族大融合,当社会安定下来后,人民爆发出了反弹性的巨大能量,并且延续了几百年。江淮大地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同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诗人往来,巨匠穿梭,民族自信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展厅中所呈现的隋唐运河遗迹、陶瓷制品、包拯印迹等只算是沧海一粟,但通过这些可以让人们将那个时期的文明梳理出一个大致印象,从而窥一斑以知全豹。(二十三)

隋朝的统治者与唐朝的皇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究竟是表亲姑亲姨亲我也说不清,他大舅他二舅反正都是他舅,所以隋唐一家并不为过。对这一时期最直观的感受是诗词的繁荣,而且许多伟大的诗人都曾在江淮大地留下不朽的诗篇。但文明不是文化更不是文人文章所能代表的,那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省博物馆在众多遗迹中遴选出隋唐大运河来表现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繁荣也是合情合理的。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犹如根银链将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串联了起来,又如伸展开来的臂膀,将沿途居民紧紧地庇护,促进了各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唐朝的强盛宋代的繁荣与之密不可分,这是不是有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味道?现在,当静静站立在那里,脚下是从运河迹址挖掘出来的陶瓷碎片,眼前放着一千多年前的沉船,看着声光电及绘画模拟的舟辑穿梭,你会不会感受到古运河昼夜无休的繁忙?这条运河使用了五百多年,与现在的南水北调、引江济淮预计寿命相比,时间不算短了。到了元朝,另一条京杭大运河开通,隋唐大运河才算完成了使命,一半掩藏于地下,逐渐尘封在历史之中。(二十四)

宋词元曲,读书人的文字、绘画逐渐贴近百姓。但在《宋元时期的安徽》这部分陈列中,主要展现的是些陶瓷制品及一些窑口的介绍,既然如此,那就来说一说陶瓷吧。从某种角度来说,华夏民族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陶瓷发展史,从凌家滩到禹墟,再到尉迟寺,都发现了大量的陶制品。陶瓷的烧制在唐代出现了质的飞跃出现了非陶非瓷的唐三彩,而到了宋朝则得到蓬勃发展。宋朝的天下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柴家“送”给他的,为了今后江山不再送人,赵匡胤由是搞了个杯酒释兵权,从此修文偃武,整个朝廷充满了艺术气息。陶瓷业渐渐兴盛,各地纷纷建窑,器皿愈发精美,原先的贵族专用也逐渐走进了百姓家,China从此声名远波。但是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没了强有的军队,被欺负那是必然的,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最终也没能避勉被大汗横扫的命运。元朝的统治者则没那么矫情,只要大,只要重,只要蓝天和白云,于是元青瓷就诞生了。他们将青花瓷摆放在蒙古包中,在辗转中非常容易损坏,所以存世极少,所以今日有“手握千万百万,不如元青花一片”的说法。(二十五)

元朝近百年,对华夏文明有了颠覆性的冲击,有人说“宋亡之后再无华夏”,虽有偏颇,却不无道理,好象是从那以后,我们将自己的“华夏族”就改称“汉族”了。如果站在华夏文明末端回头审视一下江淮大地,有一个人的身影显得特别伟岸——包丞。包丞,肥东人,展厅这幅白白净净的画像应该比较接近本人,我观察过那边人的容颜,吴帮国同志就是那个轮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会错的。因执法公正,办事铁面无私,人们渐渐地将其容颜与品格融会在起,便有了今日故事中包丞黝黑的形象,额头的那弯新月则代表了他在阴间亦能秉公执法,“我代表月亮消灭你”!在合肥,有包公墓包公祠包河公园,关于包丞的故事也很多,比如要尊敬嫂子,廉泉可测人品性,包河里莲藕无丝等等,传播的都是些正能量的东西。可以说包丞的身上体现的是老百姓最朴素的诉求,是他们心中最切实的文明。“包公死后无清官”,即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世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现在肇庆人怀念他,开封人怀念他,合肥怀念他,全国人都在怀念他,只是不知道包公身上的那三根铁箍何时才能腐朽断裂?

(二十六)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面对着展厅里凤阳明皇城遗址的模型,听着广播中的介绍,我却想起了这段唱词。墙壁上,朱元璋的画像板着铧犁似的面孔,默默地注视着他亲手炮制这个烂尾工程,不知有何感想。当“淮右布衣”朱重八坐上金銮宝殿那一刻,江淮乃至华夏文明终于从蛮蒙的铁骑下回到了“正统”,并沾上浓浓的泥土气息,“中华”之称谓也从此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他创造性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的称谓,他在家乡建造皇城并从江浙迁入大批人口而后又烂尾,他颁布一系列办法促进农业发展,他采取很多法令严惩违法乱纪,他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他生活节俭摒弃奢华,他生性多疑杀戮良臣,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所有的这一切,感觉只需用“农民”两个字来解释就可以了。想想也挺可笑,中华文明的重生和延续,最终靠的是平时以代表文明自居的士大夫们所最不屑的一介农民,并且这种现象六百年后再一次出现在中华大地,这肯定不是偶然。(二十七)

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它可以抚平一切创伤,使痛苦不再,有人说时间是最狠的毒品,它可以麻醉人的神经,使初衷遗忘。回过头来看省博,完全体会不到当初建造时所经历的痛苦,所遭受的折磨。三五年尚且如此,倘若是经过了三五百年呢?打开厚重的历史,任何朝代一开始都是叛逆后来又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正统。现在我们所说的传统,除却那几张薄薄的纸片,还有什么是华夏祖先真的遗留?当京剧作为国粹唱遍神州,当郭德纲们在台上说学逗唱,是否有人问过那唱腔那马褂今年贵庚几何?当满人皇太极攻破山海关,当汉人崇桢吊死在梅山,女真人的种种习性则变成了今天所谓的传统。君不见,那边反清复明的呐喊声尚未消失,这边的反抗者便被戴上了犯上作乱的标鉴,那边还在与“剃发易服”做着抗争,这边便有大儒为捍卫后脑上的三尺小辫而壮烈投水。所以说,千万别跟时间较劲,否则会输的很惨。任何物品,只要经过时间的洗礼,便可以成为一种人们愿意固守的记憶。语言如此,行为如此,思想上更是如此,他是这样,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二十八)

到了清康熙,才有了现在所说的“安徽”这个概念,安庆与徽州各取一字组合,一个新的行政单位就诞生了。与八几年建立黄山市一样,当时主要从行政管理上考量,完全没有顾及到文明的延续。安徽从南到北跨过长江与淮河,与现在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尴尬处境不同,清朝的安徽在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均取得较高的成就,可以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鼎盛时,徽州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他们以贾而好儒的气质,徽骆驼的坚韧,真诚守信的信条赢得了各方的认可,“无徽不成镇”,这个说法生动地反映了徽商这个群体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去徽州游玩时,被当地的一个歌谣引起了兴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丢”反映了当时徽州人面对“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为田园”恶劣生存环境的无奈与抗争,这一“丢”,也造就了徽高的辉煌历史。脑补一下当时的画面:夜色沉沉,白色水雾从新安江袅袅升起,在黛山间缠绕,星光下,男人背着布包挥手作别家人,转身上了挂着渔火的小船,嘎吱一声,木船翻过渔梁坝,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二十九)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读书人是地域文明的最佳代表。无论是徽班进京的程长庚还是六尺小巷的张廷玉,虽然他们都曾影响了并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但都没有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在文明中的地位稳定。关于桐城派,只读过姚鼐的《登泰山记》,按道理说,是没资格在这里谈论他们的,但既然省博在《明清时期的安徽》的展陈中单独推出,那就硬着头皮扯扯吧。桐城这个地方背靠大别山,迎面接江趋淮,所谓家家如意前倚水,户户平安后枕山,安定中眼界开阔,再加上“穷不丢书”的传统,文人辈出也是理所应当的了。满清入关,统治者在接纳中原文化的同时又严厉打击反清思潮,大兴文字狱,以此来控制人们的思想,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文人们无法,只好转身专研程朱理学,回避实事,寄情于山水,文风变得清新雅正,优柔平和,这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无奈。而恰恰这种风格得到了执政者的认同和赞誉,并为之贴上了“桐城派”的标签而大力推广,作为当事人也只好默认配合,由此形成一派而广为流行并影响至今。当初读《游泰山记》,特别佩服作者能用寻常的语句写出身临其境的感觉,确实功力不凡,厉害厉害。(三十)

安徽文明史陈列在清末画上了一个圈,至于这个圈圆不圆,就我个人来说,有种阿Q抖了一下手的感觉,毕竟影响现在文明程度的大量人和事没有表现。出了展厅,回头想想,自北向南,从淮河到长江,文明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连绵不绝并且不断地向前伸展着。现实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文明并不是一两件物品或几个人物所能代表,是人们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过程,是人们用最简单的元素创造的多彩生活。就象这座繁昌龙窑,只是用黄土建造在山坡上的一个隧道形的火炉,木柴在窑头点燃,火焰到达窑床,使泥水制品实现华丽地转身,最后青烟顺着尾部的烟道腾空而出,似蛇似龙。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形成光彩夺目的效果。当然,这里面也会产生瑕疵或次品,但只要不断的总结改进,终究会达到人们想结果。当初省博施工时,龙窑最初计划放在东面,为此还特意建造了一个高度为15.9米的大厅,设计了一条单向长度为30米的“之”字形坡道以方便参观。后因安全问题移至西北角安放,虽没有了想象中的気势,但人们通过原窑黄土和背果壁画依然可以领略它最初的风彩,周易云: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三十一)

省博物馆的建筑效果,设计人员企图尽量体现地域特征。如果说外围的GRC板是从青铜器撷取了一根线条,代表了安徽北部的楚文化,那么内部装饰则釆用了南方“徽派”建筑的元素来进行点缀,有些吴越文化的影子。一个转角,不同空间的过渡,砖雕、石雕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一个高大的采光天井四周连廊环绕,阳光斜照,墙面斑剥,站在连廊或突出的平台左右环顾,会有一种恍惚的感觉。先前,江淮大地南方北方所建的房子完全不同,北方多采用泥土或泥土烧制的砖瓦,色彩灰暗,南方多采用木材与石材搭建框架然后填充粉刷,白墙黛瓦。当然了,现在南北统一了,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只不过外表略有区别罢了。在建筑界,“徽派”建筑还是有些地位的,要不然最近如成龙等名人也不会打着保护传统的口号在皖南大肆收购老房子。其实我感觉他们全是瞎扯蛋,你享受着现代化的豪宅去谈论古建筑的保护,是不是有点言不由衷?王毅说,中国的人权只有中国人最有发言权,同样的,徽派建筑只有安放在徽州的青山绿水间才能展现它的意境。“浣汲何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换个地方,顿失韵味,不象,别扭。(三十二)

既然“徽派”建筑颇有些名气,而且近年来逐渐凋敝,那么省博专门做了个《徽州古建筑》的展陈也算是功德一件吧。但是想真正领略徽州古建筑的神韵与意境必须身临其境,记得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到歙县农村,当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转过一个弯,远处山沟里那苍萃间掩映的粉墙玄瓦便感觉非常养眼,后来又到皖南去过几次,那里的民居、牌坊、祠堂,那里的砖雕、石雕、木雕,那里的青山、绿水、布局,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观看这展陈时,不由自住地会脑补一下具体的画面。其实,我们无论读书还是看电视,头脑中都会有想象的画面,而且画面会往美到极致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一个大家都认为是好的作品一定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给你留下想象的空间。穿衣讲究隐约,画画讲究留白,电影讲究灭灯,小说讲究省略多少多少字。对于建筑行业的人来说,从上专业的第一课识图制图,老师其实就在训练学生的“脑补”能力。工地上,一个好的技术管理人员,翻一遍施工图便能在头脑中形成房屋建成后的样子。我不行,我的头脑中只能出现见过的样子,所以只能跟省博物馆设计师一般,在现场一遍一遍尝试,然后核对图纸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三十三)

展厅入口处那个宏村的小品做得实在太次,只好用曾经的照片替代一下。估计制作人员对徽州古建筑不了解,拿着图纸照着葫芦画了个歪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份子,我感觉宏村的整体布局是其最大的亮点,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到过的人都能说出宏村造型似牛,知道哪是牛肚哪是牛胃哪是牛角哪是牛肠,这其实与船形的西递一样,只是村民们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宏村座落在一片小小的盆地之上,三面有延绵的山峦庇佑,山脉柔和,引山泉水流过户户门前,左环右绕,最后汇集在村口,形式一个池塘,名曰南湖,一座小桥跨过水面连接内外。村中房屋各抱地势,村边树木郁郁葱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水的引导,是宏村最引认为豪的地方,明亮亮的溪水流过房间屋后,给生活带来便捷,同时也带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水即是财嘛。走遍宏村,你发现不了水是从哪里来的,水口肯定是被掩藏起来了,给人以不尽尽之的感觉。同样,你也发现不了水是从哪里流走的,给人以取撷不尽之感。南瑚水面平静,偶有清风也只是层层涟漪,生活的安定是所有人的美好憧憬。(三十四)

在《徽州古建筑》展厅,还安放了一幢从歙县整体搬迁过来的清代民居——冯仁镜宅院。两进三开间,堂屋后面回廊连接凉亭,三眼井里用光电技术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从上面看去,翠竹绿树,白墙黛瓦,十分和谐,防火墙如长嘶骏马仰望天空。门罩、门楼镶嵌砖雕,以刀代笔,将神话人物戏曲故事展现的淋漓尽致。进的门来,方形天井旧时用作屋内采光、四水归堂,现在用来夜观星辰朝沐霞光。厅堂里宫灯高悬,青石铺地,一张八仙桌,两把椅子分座两旁,后面的条几上挂着三样东西,左瓶右镜,当央心一只座钟,寓意“终生平静”,谐音的用法相当的纯熟。冬瓜梁、高立柱上精细的雕刻见证着无声的岁月,迎面墙上的图文表达了主人的心境。为了这座老宅,当初从业主到设计再到施工单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从层高到开间进深再到结构受力,均反复调整论证,现在看来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参观的人们往往只匆匆瞅两眼,嘀咕一句,“哦,老宅原来就是这样子,知道了”,不愿多了解其中内容,基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三十五)

展厅中这个祠堂的模型与我在徽州所见的祠堂无论是形式风格还是建筑构造都有很大的区别。经打听,才知道它就是有着“宝纶阁”之称的江南第一祠堂——罗东舒祠,听说光修建就历经百年,乖乖,难怪规模这么宏大,不过效率确实比较低,按这速度,平方的这座省博得建多长时间!对于我这样一个淮河以北的人来说,头脑中是没有祠堂这一概念的,能到过土地庙就已经算见多识广了。后来到徽州溜达了几次,又看了几部《白鹿原》之类的电影,感觉祠堂就象单位的会议室、陈列室,村里乡里的大礼堂,可以在这里开会议事,展示荣誉,兴办学堂等等,只不过祠堂是以姓氏划分罢了。一个族姓的人共同努力来兴建一座共有的祠堂,这样可以起到凝神聚力的作用,子孙维护共同使用,又便于家族的传承。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族姓的象征与精神家园。现在遗留下来并加以保护的祠堂往往都是曾经的名门望族,祠堂修建的豪华气派,用材讲究工艺精细,雕梁画栋,在里面展示一下族人的荣耀,那是实力的展现,相当的光宗耀祖,如果再配上御封的匾额,就更加的牛逼了。

(三十六)

在徽州古建筑展厅,还陈列着一个许国石坊的缩小版,青石材料,制作十分精良,听馆方说花费了二三十万,这还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价格。如果说祠堂是家族自发地展示,那么牌坊就是当权者对符合其统治思想个人的一种表彰。应该就跟现在评选优质工程差球不多,政府把执着许可,发通知、给名额,剩下的事情你自己折腾去,只是不知道分不分市优部优省优国优,省博的国优金杯姑且也算是一个牌坊吧。现在很多景点的大门也采用牌坊,这里就是点题的作用了,如果做的好还能具有框景与借是的作用,做不好说出来就不好听了,即想又想的。这座许国石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为全国所仅有。一个故事有点趣味:许氏奉旨荣归故里造坊,为显示高人等,冒天下之大不违,偷偷造了只有皇家才能享有的八脚坊。拖了几个月回京复命,皇上责备道:用这么长时间,难道造的是八脚坊吗?许国赶紧谢主隆恩:臣建的正是八脚石坊,皇上哭笑不得,只好默许。我感觉,这个许国肯定是个大忽悠,平时与领导私下关系比较亲密,再加上确实有些能力,即能得到重用又能捞到实惠,这样的人在一言堂的封建社会是永远吃不了亏滴。(三十七)

如果说祠堂、牌坊、民居是徽州古建筑的“三绝”,那么砖雕、石雕、木雕就是“三绝”中最绚丽的花儿。徽州古建筑形成于明清,正是徽商的鼎盛时期。男人们挣得银两后衣锦还乡,便修建奢华的宅院来刷存在感。从东阳带来的木雕工艺逐渐与原的石雕砖雕相熔合,创造出精致的效果,展现出独特的魁力。看这些雕刻物件,我忽然冒出一个念头:雕刻的主导该不会是留守的徽州女人吧?你看内容多是男人们所不屑的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之类,或者有吉祥谐音的物品搭配,胡氏宗祠的河蟹石雕大概就是现在和谐社会的出处。想想挺让人唏嘘,这些女人独守着偌大的房层,面对着清清的新安江,操劳着家中老小,后来呢,最好的结果不过是座牌坊而已。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美好中有那么点心酸,放到现在,最后一句大概要这么说了:老娘(他么的)要出轨;老娘要搞(他么的)婚外情。(三十八)

有人说,徽州古建筑之美在于形式、色彩、工艺、风水,其实我感觉醉美之处是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大片白墙黑色屋顶为青山绿水注入活力,错落有致的马头翘角依山水形态顺势而为勾勒出层层天际线,长满绿草青苔的石墙如诗如画,此时如果再有盏鲜红的灯笼来点缀,你想会是怎样一种效果?有人说,徽州每个古村落都是园林。我想,这个园林少了些官府极力模仿自然的造作,多了些村民随性妥协的野趣。水口园林的标鉴不知从何时被贴上的,我感觉那里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清风石径只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大可不必去研究去总结去探寻,随性生活的无意识恰恰美过了严谨的整体规划。脑补一下,春暖花开时节,靠在翠竹边上的亭子里,和风吹拂,飘过阵阵茶香,眼前片片金黄向远处摊铺,什么感觉?舒服吧。相比之下,博物馆对这个环境的营造就逊色了许多,没了大自然,门当与户对都显得有些生硬。记的几年前,陪着领导接待过一非州土壕,他指看这个新做的亭子说:这个多少钱?卖不卖?一幅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三十九)

这是一个临时展厅,展出的是些馆藏的扇面。在没有空调的年代,孩子们都做过互相给对方扇风的事情吧,聪明的孩子总是先劳动,待对方在呼扇呼扇的满头大汗时,就可以享受地睡了,此所谓先苦后甜,你已经先给他扇过了,到哪说理去?当然了,这个游戏的主要道具是一把棕榈扇,后来读了书,知道还有芭蕉扇,羽毛扇,镔铁扇,合欢扇,轻罗小扇扑流流萤,这时扇子已经变成雅物,变成PlacedModeling的重要道具,不仅能表现出风流倜傥,天真可爱,还能彰显情调与品味。自然地,小资们在扇面上动动脑筋,写写画画那是避免不了的,你养只狗都能描眉染毛穿裤衩不是?由于呼,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就出现了。在扇面上写字画画没有一定的水准不行,不然象刘宝瑞那样把美人改成张飞又改成大树最后全涂黑写金字就成了笑话了。作者要在较小面积与独特拱形的纸张上表现灵巧、活泼、典雅、精致的美感。实中有虚,虚里藏实,一根线条表现体现长江的壮美,一枝细叶表现春风的柔和,只画鱼儿能见水,只画花儿暗飘香,非一般人可以做到。(四十)

这个展厅被称为《江淮撷珍》,掇菁撷华,展现的是江淮大地一些奇珍异宝。在这里能欣赏到流光异彩的金银,熠熠生辉的美玉,巧夺天工的漆器,奇葩逸丽的铁画及工艺精绝的雕塑。这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一个展览,每次到这里都能听到观众尤其是女同胞对着金盘银壸玉如意等发出啧啧的赞叹,明亮的眼神怎么也舍不得移开,喜爱?羡慕?嫉妒?估计都有一点吧。男女不同,女同胞们就是特别喜欢一些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儿,颜值至上的观点适用于绝大部分女同胞,要不现在欧巴、小鲜肉腊么有市场?有人说马云?马云能提供大量只有颜值而亳无用处的物品不是?所以说,给女同胞礼物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中看不中用,如果你考虑实用,那就等死吧!同样的价位,鲜花总比肘子好,同样的作用,手帕总比毛巾有情调,同样的需求,蜡烛比灯泡有氛围,同样的打扮,多孔的时装比完整的衣服潮流多了……。曾经在巢湖边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寒风中用只蜡烛摆着心形的图案,哆嗦着等待夕阳下坠,我暗自发笑,在这鸟不下蛋的地方,要鲜花没鲜花,要月亮没月亮,要氛围没氛围,要情调没情调,你他娘的颤抖着裹一黄大衣算怎么回事?(四十一)

天有四方,年有四季,人有四肢,花有四君,中国古时有四大发明,四大名著,还有四库全书等等。这些东西得靠文字向后传承,文字的记录就离不开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了。笔墨纸砚究竟是何时出现并走进人们生活的,我认为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节点。有人说,不对,笔不是由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吗?纸不是由东汉蔡伦发明的吗?我感觉这个说法不大准确,中国人擅长的是借鉴与改进,而不习惯彻底的颠覆,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是我们的传统。笔墨纸砚的出现应该同样遵循这一规律,用句高大上的话就是:劳动人民是推动历史文明进程的主要力量。回过头来再琢磨一下笔墨纸砚这四个字的构成,笔,刚开始从竹从聿,到后来从竹从毛,由象形转为了会意,应该出现的最早;墨,即黑土,紧紧跟随在笔的后面,消耗的多少则体现了水平的高低,所谓“一肚子墨水”;纸,从糸从氏,就是将纤维铺在一块平板上,砚,让人看见石头的肌理,即露天的盛水槽。哪一样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皖南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及贾而好儒的崇文传统,为文房四宝的发展发扬奠定了基础,从而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四十二)

最初人们用来记事的工具很简单,从最初“笔”字手执短棍的造形上就看的出来,手执一根棍子,这就是笔的雏形。好多年以前,安徽电视台放过一个关于“竹笔”的纪录片,简单点说,就是用一节竹杆蘸墨,在纸上写字画画,利用倾斜角度的不同表现线条轻重粗细的变化,或藏或露或侧或逆,很有意思。我也按想象做了一个,写不出那种感觉不说,还老得蘸墨,麻烦,还是安上撮毛省事些,估计古人也是这个感觉,于是“筆”就诞生了。再后来,写字成为了一门艺术,文人墨客们对笔的要求越发讲究,什么尖齐圆健啦,什么狼羊兼紫啦,什么大寸中小啦,具体什么样子,我也说不明白。宣州地区山高林密,野兽较多,人好读书,制笔技艺日趋精湛亦是顺里成章的事情。只可惜宋元交战,宣州深受交兵之苦,大批工匠逃至湖州,从此“湖笔”就成为“笔中之冠”了。去书画市场,去皖南游玩,经常能看到有人现场制作毛笔,一台机器,一堆竹竿,一排毫毛就是全部家当,那工匠怎么看都不象商贩,具有书卷气。现在人们日常写字早已抛弃了传统的“笔”,只用手指在玻璃屏上点画就可起到记录的作用,正如我此时的状态,但毛笔的治世之功我们还是应该去了解一下。(四十三)

墨,我小时候的理解就是墨水,有黑色有蓝色有红色有蓝黑色,后来知道还有墨汁,装在玻璃瓶里,供写毛笔字用,此外邻居木匠家还有个墨斗,啪,一条直线,十分好玩。再后来看电视,搞不明白皇帝写字时旁边为什么站着一个侍从拿着块石头来回磨,没办法,农村的孩子,没什么见识。上了中学,老师告诉我们那叫墨,主要成份是碳(C),与锅底灰是一样的,听了这话,我不禁抠了下鼻孔,掏出一块油灯熏的黑色物质,心说:是这个东西吗?真正对墨有了深入的了解,正是看了省博物馆《文房四宝》展览的徽墨这一章节。知道了,墨的制取非常不简单,有炼烟、洗烟、熬胶、拌料、锻打、成坯、成型等工序,配料有几十上百种,百炼钢方能化作绕指柔,万次锤打才能制成坚如石,润似玉,点成漆的徽墨。千年风骚看徽墨,古徽州制墨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黄山松不只是迎客那么简单,它不完全燃烧释放出来的PM0.5则延续了灿烂的文明,创造出五彩的画卷。(四十四)

墨千年纸八百,纸的寿命本来就不长,展厅陈列的宣纸也就一两百年的历史,已经非常不易了。就是现在钱币所用的、用新疆长绒棉为原来所制作的纸张也就流通个一二十年。蔡伦造纸,大家耳熟能详,本来认为蔡伦生活在北宋年间,但后来做了个梦,梦中蔡伦问我为什么把他搞穿越了,我赶紧道歉:一不留神,一不留神,稍蕊,稍蕊。旁边侯宝林在关公战秦琼:那是宋朝我在汉,让某穿越为哪般……。巩汉林也在凑热闹卖着他的十三香:小小的纸儿四四方方,东汉蔡伦造纸张……。身后,有同志反驳:扯淡,徽墨厂五千块钱一个月都招不到工人了,哪还有人去造纸……。蔡伦用手往宣城方向一指:你来看……,只见泾县的大山里,他的弟子孔丹领着一大帮人在割树皮,捣碎,浸泡,打浆,捞纸,晾晒,裁剪,忙的不易乐乎。为什么不工厂化,现代化生产呢?孔丹道:有工厂,但有些工艺机器是替代不了的,纸的品质也没有我们手工制作有保障。我回过头,却看见吴道子,苏东坡,董其昌,齐白石,黄滨鸿,中石,启功,还有我们的刘斌书记,人人手捧一张张宣纸,或挥或泼墨或工笔或写意,写出了千古绝唱绘就了水墨丹青。既然这么多人喜欢这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的宣纸,也就无需担心工艺没人继承了。

(四十五)

砚,又叫砚台,研磨用的底座,此外还有什么灯台,井台,窗台,这样说来,砚的本义应该同研。读书人的东西自然比不得平头百姓,肯定要高雅些,什么端砚,澄泥砚,洮砚等各有讲究,在安徽,讲的一定是歙砚了。歙砚出自婺源!刚听到这句话时,我的第反应就是:这怎么可能?歙砚哎,又不是婺砚。在屯溪老街,一位“业内”人事耐心地解释:品相最好的歙砚均出自婺源龙尾山的老坑,那里地砚石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手感特别的好,肤如凝脂,吹弹可破。只是歙县曾经是古徽州的首府,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人才的聚集地,砚石开采后均送到歙县加工,所以称之为歙砚。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顿时就明白了,这就跟有钱有权有势的地方虽然不产美女,但能召集吸引美女的道理是一样的。后来他又介绍了歙砚的纹理,什么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之类的,判别歙台的品质还需观其形看其理听其音。我一听,又明白了,这不就是工地验收瓷砖的标准嘛:外形方正,尺寸没有误差,纹理清晰细腻,声音清脆干净。听他说得天花乱坠,我动了买一方老砚的念头,不料这位仁兄一口回绝:别买,太贵,老坑已经不出砚石了,当地老百性怕动了龙脉,破坏了风水,也不让新开石坑,目前市面上全是假的。得,没指望了,后来买了个砚石做的鱼缸放在家里也不错。

有了笔墨纸砚就如同建造房屋结构通过了验收,要想使用称心,还必须进行安装和装饰的施工,在读书人这里,就叫做:文房清供。本不知是什么东东,后来知晓了,原来展出的是古时书房所用的一些杂器。读书之人,大都喜欢追求个所谓的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这点和我见过的一些初中毕业的文人不同),有钱没钱都得营造自己的书房,于是便有了文房清供。笔墨纸砚这“四宝”固不可少,而辅助的笔筒、笔架、比掭、笔床、笔洗、水盂、砚屏、砚滴、水注、镇纸、臂搁、印章、印盒之类更是文房书斋中必备的,绝不可马虎。必求精致奇巧、清雅可赏。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又像送女孩礼物,只要求情趣,不要求实用。同时清供之物,亦是文人挥洒才情,寄托忧乐的载体。岁月推移,历经沧桑,今得一见,亦不失为一大乐趣。参观时可静静体会它的奢侈,体会它的文雅,体会它的气场,体会它弥漫着的一种气息,把自己的情感存进去,从中得到一种宁馨,享受一种闲适和情趣,呀-------我的孩来,好漂亮!(四十七)

省博物馆的四个特色专题陈列中的《新安画派》不知什么原因最近没有开放。其实所谓的新安画派或者黄山画派就是拿着画笔描绘徽州山水人文的群人。不论是不是徽州人,也不论定居在哪里,只要用画笔表达的是同一个对象,风格逐渐会趋于相同,更何况这个对象足以震撼心魄,黄山归来不看岳嘛。这群人中听说有石涛、黄宾鸿、潘天寿、李可染、刘海粟、张大千、赖少琪等,只是我有点纳闷,怎么不见韩美林?毕竟他与安徽还是有点渊源的,难道安徽给他留下的记忆太过痛苦,使他不愿回首?零八年奥运会的五个福娃让他设计的还行,就是头有点偏大。另一个著名的画家而且省博藏了其一两千件作品也不属新安画派,徐悲鸿的同学潘张玉良。听说她的作品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还经历了些曲折,不过现在成为馆藏亮点了。潘玉良的画作主要在老馆展陈,作为门外汉我不太喜欢,比例不准,造型夸张,用笔较狠,只顾渲泻,不过作为情绪的表达还是能感受的到。十几年前在馆长办公室看到几幅潘玉良作品的高仿,十分不屑,我尊重的是艺术。后来听说这样的限量印刷品价格都上万了,后悔的我把大腿都拍肿了。(四十八)

文物展陈布置在二至五层,于《文房四宝》处画了句号,再往上便是行政办公场所,一块写着“游人止步”的木牌挡住了人们上楼梯的脚步。其实六楼没几间房屋,除去院长们的办公室便是控制机房,大面积的空间铺着鹅卵石作为职工休闲区域。中间是入口大厅的的玻璃顶,四周是半敞开的回廊,斜梁上安装着玻璃顶,四周高中间低,下雨时水跟瀑布似的往下倾泻,真是四水归了一塘。本来最初的设计是全开敞式屋顶,玻璃一条条间隔排列,再配上些绿植水景,就成了空中花园,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可惜设计师遇到是些在家里把阳台都封闭起来做房间的决策者,不行!否决了。我当然也反对,那道道斜梁根根立柱太他妈难施工了,上下无依靠,机械够不着,光浇筑砼就把人折磨死,还不如全部取消,可是我不是决策者,不行!被否决了。省博物馆游人止步的地方还有一楼,那里有个五六千平方的文物库房,上下四周全是四五十公分厚的钢筋砼,两道厚厚的金库门轻易不给打开,里面存放着些废铜烂铁破盆子烂罐,没什么意思。文物库房四周的房间有监控机房,监控着整个园区的每个角落,有业务用房,管理修补鉴别文物,贵宾接待室,学术报告厅以及游客餐厅等等。一层的房间的采光普遍不好,外墙的GRC板将窗子遮了个严实,我想这对常年游走于地下的考古人员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四十九)

记得二00八年三月,省博物院刚开工建设时,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芦苇从中野鸭乱窜,野鸡托着长长的尾巴贴着草间飞来飞去。一天晚上,一个兄弟拿杆猎枪来打野兔,砰的一声,火药从后面喷出,那兄弟白净的面皮顿时变得黝黑,咧开嘴,两排白深深的牙齿有毫吓人。眼看着楼房拔地而起,眼看着水塘变成了草坪,眼看着荒草换成了竹林。最后,用臂膀般的椭圆形环道将它们紧紧庇护在怀中,安稳。那座向正东伸展的桥梁冲突了环道的庇佑,为了迎接朝阳的到来。苍蝇拍?玩笑了,如果从空中俯视,环道、建筑、桥梁,就象一把钥匙,一把开启人类文明的钥匙。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那里最好
治白癜风广州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gz/37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