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经歌诀

拜天地

拜天尊

拜师尊

礼成。。。。。。

杨家太极老谱(杨氏太极拳拳谱)1、八门五步

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挒东南,肘东北,靠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挒、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者: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跐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

2、八门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於我也。

3、固有分明法

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孰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已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劲然也。

4、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5、顶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但粘黏连随之功断,且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矣!

6、对待无病

顶、匾、丢、抗,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获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匾丢抗相对於人也,要以粘黏连随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对待无病,知觉运动亦自然得矣,可以进於懂劲之功矣!

7、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俗称站橦、古称站禅)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8、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9、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後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10、太极进退不已功

棚进捋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

先知四手得来真,采挒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

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所以名之为长拳)

11、太极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采挒肘靠有由去。

采天靠地相应求,何患上下不既济!

若使挒肘习远离,迷了乾坤遗叹惜!

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挒归人字。

12、太极人盘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数不几何。

几何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气叹哦!

不断要言只两字,君臣骨肉细琢磨。

功夫内外均不断,对待数儿岂错他!

对待於人出自然,由此往复於地天。

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

13、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於心身,用之於劲力,仍归於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後犹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14、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在卷放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侣伴,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於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於采战,差微则亡耳!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不解哉!

15、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於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自得曲诚之妙形。着明於不劳,运动知觉也。

功至此,可为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耳!

16、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後,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摧也!於人对待,四手当先,亦自八门五步而来。站四手,四手碾磨,进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练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升至中、上成矣。虽绵有刚。

17、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止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永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则为火水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不可须臾离,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华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攸久无疆矣!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18、人身太极解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脘,合之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胱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阳矣,兹为内也。颅丁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土,兹为外也。神出於心,目眼为心之苗。精出於肾,脑肾为精之本。气出於肺,胆气为肺之原。视思明心动神,流也。听思聪脑动肾,滑也。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咸,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语声音。木亮,火焦,金润,土塕,水漂,鼻息、口吸呼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肝胆巽震之风雷,发之声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之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也。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

离:南正、午、火、心经;

坎:北正、子、水、肾经;

震:东正、卯、木、肝经;

兑:西正、酉、金、肺经;

乾:西北隅、金、大肠化水;

坤:西南隅、土、脾化土;

巽:东南隅、胆、木化土;

艮:东北隅、胃、土化火;

此内八卦也。

外八卦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内九官亦如此。表里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胆,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胆,通肝;丙小肠,化水通肾;巳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後背前胸,山泽通气;辛肺,右肋、化水通肾;庚大肠,化金通肺;癸肾,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干之内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19、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於内,武修於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20、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後神而明之,化境极矣!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黏连随,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

21、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矣!

22、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失於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

双浮为病,祗如漂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著落,岂出方圆?

半浮半沉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过也。

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夫双轻不近於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於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23、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棚,捋,挤,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圆,方圆复始之理无已,焉能出隅之手矣!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弗得轻灵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譬如:半重偏重,滞而不正,自然为采,挒,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归圆中方正之手;虽然至底者,肘靠亦及此以补,其所以云尔。夫日后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须获采挒而仍归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体而补缺云云。

24、太极平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囟门也)

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

变换取分亳,尺寸自己辨。

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

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

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

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

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

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25、太极四时五气解图

呵南春木嘘东太极图西口四金秋北吹水冬吸呼中央土

26、太极血气根本解血为营,气为卫。血流行於肉、膜、络,气流行於骨、筋、脉。筋、甲为骨之馀,发、毛为血之馀。血旺则发毛盛,气足则筋甲壮。故血气之勇力,出於骨、皮、毛之外壮。气血之体用,出于肉、筋、甲之内壮。气以血之盈虚,血以气之消长。消长盈虚,周而复始,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

27、太极力气解

气走於膜、络、筋、脉,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於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於筋脉,象也。气血功於内壮,血气功於外壮。要之,明於“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知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於筋脉,用力於皮骨,大不相侔也。

28、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後炼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亳。由尺住之功成,而後能寸住,分住,毫住。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

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必秘授,而能量之者哉,分毫内既有点穴功也。

29、太极膜脉筋穴解

节膜、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由尺、寸、分、毫得之后而求之。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昏气暗。抓膜节之半死,申脉拿之似亡,单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总之,气血精神若无,身何有主也?如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点(真)传不可。

30、太极字字解

挫、揉、捶、打於己、於人,按、摩、推、拿於己、於人,开、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屈、伸、动、静於己、於人,起、落、急、缓於己、於人,闪、还、撩、了於己、於人,此十二字,於己气也,於人手也。转、换、进、退於己身也、人步也,顾、盼、前、後於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後,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断、接、俯、仰,此四字关乎意、劲也。断接关乎神气也,俯仰关乎手足也。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劲、意、神俱断,则俯仰矣!手足无着落耳!俯为一叩,仰为一反而已矣!不使叩反,非断而复接不可。对待二字,以俯仰为重。时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断之无接,则不能俯仰也!求其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

隐微似断而未断,见显似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意心、身体、神气极於隐显,又何虑不粘黏连随哉!

31、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

对待之功,既得尺寸分亳於手,则可量之矣。然不论节拿抓闭之手易,若节膜、拿脉、抓筋、闭穴,则难!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节,不量,由按而得膜;拿,不量,由摩而得脉;抓,不量,由推而得筋;闭,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缩之寸、分、毫也。此四者,虽有高授,然非自己功夫久者,无能贯通焉!

32、太极补泻气力解

补泻气力於自己难,补泻气力於人亦难。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已不易也。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由然也。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补气泻力於人之法,均为加过於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33、太极空结挫揉论

有挫空、挫结,有揉空、揉结之辨。挫空者,则力隅矣!挫结者,则气断矣!揉空者,则力分矣!揉结者,则气隅矣!若结揉挫则气力反,空揉挫则力气败。结挫揉则力盛於气,力在气上矣!空挫揉则气盛於力,气过力不及矣!挫结揉、揉结挫皆气闭於力矣!挫空揉、揉空挫,皆力凿於气矣!总之,挫结、揉空之法,亦必由尺寸分亳量,能如是也!不然,无地之挫揉,平虚之灵结,亦何由而致於哉!

34、懂劲先後论

夫未懂劲之先,常出顶、匾、丢、抗之病;既懂劲之後,恐出断、接、俯、仰之病。然未懂劲,故然病亦出;劲既懂,何以出病乎?缘劲似懂未懂之际,正在两可,断接无准矣,故出病。神明及犹不及,俯仰无着矣,亦出病。若不出断接俯仰之病,非真懂劲,弗能不出也!胡为“真懂”?

因视听无由未得其确也,知瞻眇顾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动,则为真懂劲!则能接及神明,及神明,自攸往有由矣!有由者,由於懂劲,自得屈伸动静之妙;有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又有由矣!

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後才为真及神明矣!明也,岂可日後不慎行坐卧走、饮食溺泅之功!是所为及中成、大成也哉!

35、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在懂劲先,求尺寸分毫为之小成,不过末技武事而已!所谓能尺於人者,非先懂劲也。如懂劲後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尺寸能量,才能节、拿、抓、闭矣!   知膜、脉、筋、穴之理,要必明存亡之手;知存亡之手,要必明生死之穴。其穴之数安可不知乎?知生死之穴数,乌可不明闭而不生(死)乎?乌可不明闭而无生乎,是所谓二字之存亡,一闭之而已尽矣。 

36、口授穴之存亡论

穴有存亡之穴,要非口授不可,何也?一,因其难学,二,因其关乎存亡,三,因其人才能传。

第一、不授不忠不孝之人;第二、不传根底不好之人;第三、不授心术不正之人;第四、不传鲁莽灭裂之人;第五、不传目中无人之人;第六、不传无礼无恩之人;第七、不授反复无常之人;第八、不传得易失易之人。

此须知八不传,匪人更不待言矣!如其可以传,再口授之秘诀。传忠孝知恩者,心气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为师者,始终如一者。此五者,果其有始有终不变如一,方可将全体大用之功,授之於徒也。明矣,於前於後,代代相继,皆如是之所传也。噫,抑亦知武事中乌有匪人哉!

37、太极指掌捶手解

自指下至腕上,里者为掌,五指之首为之手,五指皆为指;五指权里,其背为捶。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揉、抓、闭,俱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夫捶有搬拦,有指裆,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覆捶。掌有搂膝,有换转,有单鞭,有通背,四掌之外有串掌。手有云手,有提手,有合手,有十字手,四手之外有反手。指有屈指,有伸指,有捏指,有闭指,四指之外有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觅穴指。然指有五指,有五指之用。首指为手,仍为指,故又名手指。

其一、用之为旋指、旋手;

其二、用之为根指、根手;

其三、用之为弓指、弓手;

其四、用之为中合指、中合手。

四手指之外,为独指、独手也。食指为卞指,为剑指,为佐指,为粘指。中指为心指,为合指,为钩指,为抹指。无名指为全指,为环指,为代指,为扣指。小指为帮指,为补指,为媚指,为挂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难,得口诀秘法亦不易为也。其次,有如对掌、推山掌、射雁掌、晾翅掌;似闭指、拗步指,弯弓指、穿梭指;探马手、弯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跨虎手;通山捶、叶下捶、背反捶、势分捶、卷挫捶。再其次,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错矣!因其粘连黏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自换。只要无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於自然,又何虑些许之病也!

38、大小太极解

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拳。本有之灵而重修之,良有以也。人身如机器,久不磨而生锈,生锈而气血滞,多生流弊。故人欲锻炼身体者,必先练太极最相宜。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拙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量矣!此不用拙力,纯以神行,功效著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盖此意也!39.八五式太极拳预备式、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手挥琵琶、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肘底捶、左右倒撵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撇身捶、进步搬拦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左右搂膝拗步、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进步搬拦捶、右蹬脚、左打虎势、右打虎势、回身右蹬脚、双风贯耳、左蹬脚、转身右蹬脚、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斜单鞭、野马分鬃、揽雀尾、单鞭、玉女穿梭、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下势、金鸡独立、左右倒撵猴、斜飞势、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海底针、扇通背、转身白蛇吐信、搬拦捶、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带穿掌、十字腿、进步指裆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40.三十七式太极拳揽雀尾、单鞭、提手、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左右搂膝拗步、琵琶式、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肘底捶、倒撵猴、斜飞、海底针、扇通背、撇身捶、云手、高探马、分脚、左转身蹬脚、进步栽捶、翻身蹬脚、右转身蹬脚、双风贯耳、左右打虎、野马分鬃、左玉女穿梭、右玉女穿梭、单下金鸡独立、右边金鸡独立、迎面掌、搂膝指裆捶、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41.太极剑诀:起势、三环套月、魁星势、燕子抄水、左右拦扫、小魁星、燕子入巢、灵猫捕鼠、凤凰抬头、黄蜂入洞、凤凰右展翅、小魁星、凤凰左展翅、等鱼势、左右龙行势、怀中抱月、宿鸟投林、乌龙摆尾、青龙出水、风卷荷叶、左右狮子摇头、虎抱头、野马跳涧、勒马势、指南针、左右迎风掸尘、顺水推舟、流星赶月、天马飞瀑、挑帘势、左右车轮、燕子衔泥、大鹏展翅、海底捞月、怀中抱月、哪吒探海、犀牛望月、射雁式、青龙现爪、凤凰双展翅、左右跨栏、射雁式、百猿献果、左右落花、玉女穿梭、白虎搅尾、鱼跳龙门、左右乌龙绞柱、仙人指路、朝天一炷香、风扫梅花、牙笏式、抱剑归原。

42、太极刀诀:

七星跨虎交刀势,

腾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展翅五行掌,风卷荷花叶内藏,玉女穿梭八方势,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势,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水推舟鞭作篙,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卞和携石凤还巢。

43、四刀赞:斫剁、刬(铲)、截割、撩腕44.太极对劈刀:

①阳刀法:里剁腕、扎腹、外剁腕、割喉、砍腿②阴刀法:劈肩、外截腕、刺腰、上截腕、下截腕45.太极四散枪:

怪蟒钻窝、仙鹤摇头、鹞子擒雀、燕子穿帘46.粘黏四枪:

怪蟒钻窝、鹞子擒雀、仙鹤摇头、燕子穿帘47.掷摔四枪:

采、挒、掷、铲48太极枪法:有太极十三枪:崩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花、中军出队、宿鸟归巢、拖枪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势。太极八枪五字诀:挒、掷、崩、劈、缠。太极八枪用法:平刺心窝,下刺脚面,斜刺膀尖,上刺咽喉;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咽喉。你枪扎,我枪拉,你枪不动,我枪发。你枪来似箭,我枪拨如电。你枪金鸡乱点头,我枪拨草寻蛇也不善。49、十不传:

①.不传外教。

②.不传不知师弟之道者。

③.不传无德者。

④.不传收不住者。

⑤.不传半途而废者。

⑥.不传得宝忘师者。

⑦.不传无纳履之心者。

⑧.不传好怒好愠者。

⑨.不传外欲太多者。

⑩.不传匪事多端者。

50、全体大用诀:(杨班侯九诀)

大极拳法妙无穷,棚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掸琵琶穿化精。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十宇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列成。肘底看捶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肱。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着法用不空。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撇身锤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腕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二进臂上攻。高探马上拦手剌,左右分脚手要封。转身蹬胸腹上占,进步栽锤迎面冲。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右蹬脚上软肋端,左右披身伏虎精。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看法灵。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胸膝骨迎。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提膝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捶下靠为锋。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加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51、十三字行功诀十三字是:

“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口诀为:

棚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

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往不放松。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进退反侧应机走,何怕敌人艺业精。遇敌上前迫近打,顾住三前盼七星。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太极十三字中法,精意揣摩妙更生。

52、十三字用功诀:

逢手遇棚莫入盘,粘沾不离得着难。闭棚要上采挒法,二把得实急无援。按定四正隅方变,触手即占先上先。捋挤二法趁机使,肘靠攻在脚跟前。遇机得势进退走,三前七星顾盼间。周身实力意中定,听探顺化神气关。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功夫是体全。操练不按体中用,修到终期艺难精。

53、八字法诀

三换二捋一挤按,搭手遇掤莫让先。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

54、虚实诀

虚虚实实神中会,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55、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56.三环九转诀

太极三环九转功,环环盘在手掌中。变化转环无定式,点发点落挤虚空。见实不在点上用,空费功夫何日成。七星环在腰腹主,八十一转乱环宗。

57、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生克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现轻勿稍留。

58、十八在诀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59、五字经诀

披从侧方入,闪展无全空,

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歉含力蓄使,粘沾不离宗,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软非用拙力,棚臂要圆撑,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60.轻重分胜负五字诀

双重行不通,单轻反成功。单双发宜快,胜在掌握中。在意不在力,走重不走空。重轻终何在,蓄意似猫行。隅方得相见,千斤四两成。遇横单重字,斜角成方形。踩定中诚位,前足夺后踵。后足从前卯,放手便成功。趁势侧锋入,成功本无情。展转急要快,力定在腰中。舍直取横进,得横变正冲。生克随机走,变化何无穷。贪歉皆非是,丢舍难成名。武本无善作,含情谁知情。情同形异理,方为武道宏。术中阴阳道,妙蕴五音中。君问意何在,道成自然明。

61、六合劲:拧裹、钻翻、螺旋、崩砟、惊弹、抖搜。

62、十三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63、五法:进法,退法,顾法,盼法,定法。64、八要:棚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采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65、全力法:前足夺后足,后足站前踪。前后成直线,五行主力攻。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左右一面站,单臂克双功。

66、张三丰承留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焉,願至戍毕字。

67、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

予知三教归一之理,皆性命学也,皆以心为身之主也。保全心身,永有精气神也。有精气神,才能文思安安,武备动动。安安动动,乃文乃武。大而化之者,圣神也。先觉者,得其寰中,超乎象外矣。後学者,以效先觉之所知能。其知能,虽人固有之知能,然非效之不可得也。夫人之知能,天然文武。目视、耳听,天然文也;手舞、足蹈,天然武也。孰非固有也?明矣!前辈大成文武圣神,授人以体育修身,进之以武事修身。传之至予,得之手舞足蹈之采战,借其身之阴以补助之阳。身之阳男也,身之阴女也,然皆於身中矣。男之身祗一阳,男全体皆阴女,以一阳采战全体之阴女,故云一阳复始。斯身之阴女,不独七二,以一姹女配婴儿之名,变化千万。姹女采战之可也,亦安有男女後天之身以补之者?所谓自身之天地以扶助之,是为阴阳采战也,如此者是男子之身皆属阴,而采自身之阴,战己身之女,不如两男之阴阳对待修身速也。予及此传於武事,然不可以未技视,依然体育之学,修身之道,性命之功,圣神之境也。今夫两男之对待采战,於己身之采战,其理不二。己身亦遇对待之数,则为采战也,是为汞铅也。於人对战坎离之阴阳兑震,阳战阴也,为之四正;乾坤之阴阳艮巽,阴采阳也,为之四隅。此八卦也,为之八门。身足位列中土,进步之阳以战之,退步之阴以采之,左顾之阳以采之,右盼之阴以战之。此五行也,为之五步,共为八门五步也。夫如是,予授之尔,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又至予得武继武,必当以武事传之而修身也。修身入首,无论武事文为,成功一也。三教三乘之原,不出一太极。愿后学以易理格致於身中,留於後世也可。

68、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

盖未有天地,先有理。理为气之阴阳主宰,主宰、理、以有天地,道在其中。阴阳、气、道之流行,则为对待,对侍者,阴阳也,数也。一阴一阳之为道。道无名,天地始;道有名,万物母。未有天地之前,无极也,无名也;既有天地之後,有极也,有名也。然前天地者,曰理,後天地者,曰母,是乃理化先天阴阳气数,母生後天胎卵湿化,位天地,育万物,道中和,然也。故乾坤为大父母,先天也,爹娘为小父母,後天也。得阴阳先後天之气,以降生身,则为人之初也。夫人身之来者,得大父母之命、性、赋、理,得小父母之精、血、形、骸。合先後天之身命,我得而成人也,以配天、地为三才,安可失性之本哉!然能率性,则本不失,既不失本来面目,又安可失身体之去处哉!夫欲寻去处,先知来处。来有门,去有路,良有以也,然有何以之?以之固有之知能,无论知愚贤否,固有知能皆可以之进道,既能修道,可知来处之源,必能去处之委。来源去委既知,能必明身之修。故曰:自天子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夫修身以何?以之良知良能。视目听耳,曰聪、曰明;手舞足蹈,乃武、乃文。致知格物,意诚心正。心为一身之主,正意诚心,以足蹈五行,手舞八卦。手足为之四象,用之殊途,良能还原。目视三合,耳听六道,目、耳亦是四形体之一表,良知归本。耳目,手足分而为二,皆为两仪,合之为一,共为太极,此由外敛入之於内,亦自内发出之於外也。能如是表里精粗无不到,豁然贯通,希贤希圣之功,自臻於曰睿、曰智、乃圣、乃神。所谓尽性立命,穷神达化在兹矣,然天道、人道,一“诚”而已矣。

乾隆皇帝旧抄本

张三丰著“太极拳经歌诀六首”:

一首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肋下气把裆撑,背脊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二首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三首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四首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五首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六首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论太极推手

(杨澄甫口述陈微明录)

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宣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

纯碎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辩。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丈余外矣。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拳也!

若用大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知扑风抓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拳也!

太极拳要点:

身法:提起精神,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与膝平,尻道上提,尾间中正,内外相合。

练法:不强用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郑曼青先生

郑曼青先生,一代奇人、智者,精通多种国学精要。太极拳从学杨澄甫,实践理法承前启后,以太极为学,精研广传。

史密施先生,美国人,年起随郑曼青大师学习太极拳,此后勤练此拳并教授此拳至今。他认为太极拳带给他一个谦和的自我和健康的体格。

本文是史密施先生与郑曼青大师合著之《太极》一书中所选出的一节师徒对话。

引言

  我们坐在那里,大师微笑着。有人告诉我,当他心情合适时,会有问必答,他说:“如果你以小卵石撞钟,钟声必小。如果你以大木槌击之,则其声必大。同样的,如果你问我大问题,答案也必重要。”这话使我得知应从何处着手。于是我问:

史:

在大部分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何故你的学生没有能接近你,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你远甚。可有何秘诀?

郑:

 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

 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失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

  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因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了骄傲、焦虑以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于瞬间完成。我的学生或是不相信这一套,或是虽相信而不热心追求,何能得成。

史:

你讲起来很容易,如果心意正确,身体放松就有进步,但是,如无辛苦的锻炼、规律的练习并不断地努力,是否可以?

郑:

 如想精通此艺,必须求助于你刚才所提各项。你须辛勤努力,每日不断,但是却须注意不要把太极拳与少林拳混为一谈。

  后者注重锻炼肌肉及力气,而练太极拳,心中常须念记拳经各论。并非要你每天苦练一、二小时就必能成,练习必须得法,否则全为白费。

  吾师杨公澄甫是由其著名的父亲杨健侯所亲授。三十岁时任教于山东某富宦之府内。其处生活优裕,其人也就变得肥胖及懒散,此后他还返北京,生活实形放荡。其父得知此情,令其辞职逐里,将其禁闭于一空屋内,不准他与任何外界人物接触,前后四年之间,除了他父亲每天来与他练拳,推手,同时也练练太极器械外,不准任何人去看他,在这期间他的成就远超过前此他的一生所学。四年后他走出囚室,便可轻易地打败他父亲最好的徒弟。前此他经常是他们手下的败将,如今他已是一位伟大的拳手,其伟大终身与共。此后多年间,虽然他不须多加练习,亦能可保持其效能。

  这是太极拳的一项必然特性,一个人如果不断地进步,将可达到一种程度,此后即不必要练习,因其已臻化境。对此我不再多谈。

史:

在练拳的时候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已松?

郑:

 知不知道是主观的,而松不松是客观的。我愿意说,当一个人在练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便是求松的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只是第一步。

  下一步是你须踏踏实实的练。练完时你会筋疲力尽。当你的双肩觉得沉重时,你就知道这已是接近真松了。这是“陆地游泳”的结果。

史:

但是拳经不是告诉我们,你的身体必需如此轻灵,一羽相加都可以觉得。你怎样把这种轻灵与假设的抵抗而来的筋疲力尽相提并论呢?

郑:

 这是不相称时。虽然听起来有此矛盾。你当然可以轻松愉快的练五分钟的拳架而毫无倦意。这却无助于你求松。你打拳时慢而正确,假设前有抵抗,你必会疲倦。但是在真正交手时,你的身体摆脱了你心中的抵抗的束缚,就会觉得无比的轻灵及敏捷。

史:

如你所知,我曾跟过其他数位老师学习太极拳。我不是对你不敬。但因为我们的时间都很有限,我又想写些有关太极拳的书,我想是最好能尽量的学。其他各派大部分都加辅助的运动以增强其呼吸、活力及拳艺。你看这种运动是否有益?

郑:

 只有小气的老师才会嫉妒学生到别处学艺。我非常高兴你能从各派去尝试。因为我知道你必会发现,在这种拳中你将只有一位老师。拳架本身已是变化多端包罗圆满非常有益。附加的运动只会使你分心,妨碍进步。

史:

少林拳是否是一种非常好的健身运动及防身武术?

郑:

 如果我认为是的话我会取少林而舍太极。在运动方面来说,他注重肌肉的紧张及蛮力而不注意健康。在搏斗时,因为你永不会超出依靠力气及技巧的范围,因此也就不会得到真正的优势。我不是自夸。当我年轻在大陆时,常遇各派人氏的挑战,吾艺从未败过。

史:

推手的重要性如何?

郑:

 非常重要,不经推手,你就不会有进步。但是注意,我现在告诉你,你最好与一小孩相推。同一有技巧的大人相推他会用力,你也就会跟着用力。与小孩相推时把他看作是大人。与大人相推把他看作是小孩。这话听起来矛盾其实并不。小孩会提供你一个松的练习伙伴。

  当你从他“可松性”中获益时,你可把他看作与你相同,假装他是大人。这就把练习提升“用”的方面来。现在反过来讲。为什么要把大人看作是小孩呢?这只是一种轻视的方法,以使我们却除怕意,但这亦不意味这种“勇气”可以真的战胜怕惧。我们在却除惧怕时也去掉傲气。

史:

在推手时,如让对手接触到自己身体,是否危险?在真正交手时,这种情形是否会惨败?

郑:

 推手主要是一种达到目的方法。他教触觉的灵敏及辨别的能力(意即听劲及种劲——译者注),也教你对于距离的审忖。在真正交手时不要让敌手触摸到你。但是却要尽量的靠近他以利攻击。有些大师们具有我们所说的接劲。这种劲不但可以收化敌人的攻击,在同时也予以反击。有些更高的大师们的这种能力是由潜意识所控制。你如从后向他攻击,他可借敌人之力将其反弹出一丈以外。而自己几乎并不觉得。这种人在真正交手时自无困难。一般的拳手虽无此种能力,但可经由推手锻炼其知觉,使其可以接近敌人而不让敌人触摸到自己。

史:

庄子说:醉汉无伤,其魂固也。这种状况是否是太极拳所追求的呢?如果庄子所言不假,那么我们只要变成酒鬼不更简单吗?

郑:

 把自己腾空是为了克服恐惧,这是“无为”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也是所以道士之将死,可生起烈火,从容走入之道理。(在这里我说,这种不怕死的品性,并非中国所专有。日本的武士亦求死的美。更不须提圣劳伦斯,在其身受炮烙时对其行刑者说:“把我翻个身吧,这半边已烤好了”)

  大师微笑着表示欣赏,继续说:“不错,醉汉是解除了顾及。他的肌肉不紧张,他的身体松弛。但是并非完全如此,因为醉汉总是会认路回家。醉汉失去了心意,为环境所左右。反过来在太极拳,我们虽然放松了身体,但却保持一颗灵活清醒的心。”

史:

为什么杨澄甫不到西方教拳?

郑:

 曾有一中医生从美国回到广州,他游说杨氏同他返美,说是可赚大钱,被其所拒。西方及金钱对杨氏均不具吸引力。他对其所属环境非常满意,不思改变。

又,郑曼青道尽太极玄奥

(此文为其重要作品,发人所未发,启迪后学)

从来武术家,得有妙法,多秘不示人。所谓「传子不传女」也。然子未必皆肖而贤,以致屡屡失其真传。倘或有得意弟子乃传其法者,亦必留一手,以备不测。诚如是,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扬,岂易得哉?!

今曼青之受澄师者,未敢说尽其传。倘也留一手,或秘而不宣,则怀宝迷邦矣。十余年来,每欲笔诸于书,以广流传,此心萌动而复搁置者,屡矣。亦恐传非其人耳!既而思之:善与人同,固吾所愿。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

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蒙澄师之过爱若此,而不能达其厚望,惭愧无已。尚希世之贤哲英豪,有以参证而广大之,使尽人皆能袪病延年,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

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按:松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耳!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于下,使学者易于领悟。

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

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

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

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

总之,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

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

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

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于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于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于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

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

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后,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揽雀尾。

掤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

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

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于此恍然大悟,于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于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

按: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子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幸细玩之。

八、曰拨不倒。

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

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于一只足心,其余全身皆松净,得能轻于鸿毛,便拨不倒矣。

九、曰能发劲。

劲与力不同。劲由于筋,力由于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

按:放箭,是靠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于作用上犹未能详尽。余又将澄师平日时时讲解发劲要法,兹附录之:

曰要得机得势;曰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谓健侯老先生,喜诵此二语。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于我,是为得势。举此一端,可以知之:脚腿腰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身不散乱,方可命中。发劲之妙用,尽于此矣。学者勉之!

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

按:平正均匀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运劲如抽丝」等语,非从此四宇下手不为功。

十一、曰须认真。

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举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都是错认。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此是真的。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

按:须认真三字,从来读破太极拳论,未得悟澈。一经澄师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经口授指点,不易了解者,皆此类也。此真家传秘诀!学者其由此体验之,便可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曰四两拨千斤。

四两何能拨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后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

按:此节「牵」、「拨」二字,分开解释,便能见其妙用。

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干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作用不同。

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时,其来有方向。臂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斜出之,此之谓牵。因牵动之后,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只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

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动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畜其力而不前。畜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

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于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傅,幸世之同仁共勉旃。

孙禄堂大师孙禄堂大师道出太极真相:

艺无止境

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事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技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既或造诣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

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行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柳。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布满

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而余手皆弛。手多亦或无用。我如神气布满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既能制人。皆赖神气布满之功。

流行勿断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曰阳,其静曰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既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升夺。损其平常镇静安养之气。此未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升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处。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身神统一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既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又须力焉。力之所出。乃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便是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弃其力,而练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出焉。

无我之心

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恒占胜。

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而不移。则真气充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枪炮而不撼。外物勿扰。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无畏。并卧于中野。宿于深山。热迹罕至之地。潜居修炼。其所成就。必能宏远博大。岂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徒取眩目。无复精蕴。我齐当矫其弊。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勿徒尚空义。方谓得术之奥艺。

有胆始有力

凡武术以胆为第一。无胆力既无克敌致胜之心。恐怖既充于中。肢体便滞于外。为敌制造优势焉。故胆力强者。恒操胜算。自来成例较多。当宜练胆。

沉着虚静

武术一道。心急者败。诚能不动心。则敌之进攻。我静以待之。若心急气浮。则不但难以破敌。且反足致败。身以机敏为第一。心以沉着为主。持此自修。虽不籍器械。而敌以武器攻击。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之效也。

养我灵觉

凡眼耳之活动。根于心之发动。故观物应听而心动。此人之常也。吾人之遭遇危险。不能预知。故平时步行时。当注意前后左右。不可疏忽。盖不幸受人阻击。不特受害负伤。而多年之练习。悉付诸逝水也。

且应敌之时。因眼之活动。而神勇自满。动作亦速。敌人图我之意时。先已了然于胸。察敌眼光之所注。与吾身相触之灵觉。敌方意向。我无不知。我得而从之制也。

威吓应用

发声则气能专一。力自舒远。而声必起自丹田。动作得势。是因气之相应。勇气自增。而敌气败馁矣。

然发声若不得体。任意喧哗。既损礼体。并伤我威。反招善叫猫儿不善捕鼠之讥。不如保持宁静心气。

残敌之心

若无残敌之心。一不能敌众。二不能了事。谚谓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残敌心者。敌败后。切莫不可以假之以还手之机。着须一心注释敌人。不令其有任何再生动作。如若有我为敌所败。际此瞬间。既须振作监视故心中另一意念。俾揉应敌之道。皆间不容发。防护周全。

多求练历

修习武技。当求练历。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未精而气馁。务于对练中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要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功夫。而后百战不殆。

对练时。若心存畏惧。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外大负。是必心中怀惧故也。过后方悔敌技平常。已无及矣。故对练时。不宜轻敌。但亦不妨放胆引敌。一着未善。既当变化。力求得势。自信力自然而生。恐惧便消。籍此努力修炼。不厌不倦。练习既多。境界自高。

练武者之恶德

夫治学者。专心治学。神不外鹜。唯教诲之是尊。造诣必可致远。武艺亦学问一端。若自恃身体之强壮。膂力之方刚。或恃艺之初成。而夷视一切者,真术偶之狰狞。无复竿头之日进。盖武技要求。不再有一欣昂之躯。血气之勇。此皆未经琢磨之粗坯下料。无足敖视。乃浅器易盈尔。

注重对练

当求与多数人对练。广得经验。若拒与新人对练。最阻进步。勿挑选对手。好挑选者。必自是而轻人。若遇是辈。先观其破绽而败之。彼屡次败破。最后必示好意相与。可成拳友矣。对于较弱于己者。勿视为无益于己。而敷衍从事。此种根性至劣。故对后进。必当亲切叮咛。教导不倦。是亦乐事也。遇他人练。宜静观其得失。取其所长。矫其所短。善弈者不必自弈。阅其胜者败者机微。得矣。自与人教试。宜以礼待之。勿举动轻慢。若为人所负。切不可存报复之心。盖胜败常也。唯致力于学。乃可收之于桑隅。

料敌之法

夫敌有阴敌阳敌二种。其形状不易判别。升观以弱。或为劲敌。外观极盛而或为易与。内家拳法。常使一身镇静而变化无方。存心料敌。虽不能烛照计数。亦可临时察言辨色得之。敌颜色赤。则性气向上。性气外发。心必急。已失胜利之机。敌颜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则身体枕颤。方法不能活用。故吾人较胜。宜不怯不急。

心壮魄强

心魄既吾人精神力之谓也。为人心之基。有强有弱。有精力者有气有势。见敌而起制胜之心。则势满也。此为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胆。由胆生力。力以身体为基础。身体虚弱。虽有此心。亦属白运心魄。无效也。身体强壮。方能不为物动。基础方立。故练身亦是要事。有心。有体。既当习气。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气息闭止。便不持久。故求运气调息。而后心自静。魄自坚。强壮毅。

机智胜膂力

力有时而穷。巧有时不济。一智可胜千军。

以智就事。安渡窘境。岂独赖拳勇技击乎。

破势收势

内家决无先动手打人之理。如对方一出手。既是破势。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谓隙开进莫迟也。但须明虚实。不贪不求。方是高手。如敌不破势。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敌隙。非露己隙与人也。且当引诱。皆不可不知。收势须能一发既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旧力已失。新力未生。既强作妄焉。虽锐无用。我能蓄势常新。新力不断。此须于平日练拳时成。

取敌要妙

取敌之道。在乎敌身。不在乎我。敌弱于我。拿而制之。敌强于我。径取其穴。敌合于我劲。提而放之。敌力道多变。我当制机之宜。大凡高来低取。尚嫌太疏。随来随往。因敌施为。方是识症设治之良医。法尚干净利落。道道地地。纯在人身上做功夫。我身上不可有丝毫之摆设。否则技艺总不高。

练气归根

技击之道。有形态之强非真强。此盖气散于外。未能归藏也。无形态上之强而堪以为强者。乃是真强。盖已练气归根者。不见形态之壮。不见颜色之威。气不惊。心不惊。但见柔弱。

此得内家之正。断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盖不在其形。而在其气。此亦在己学之精深也。俗人求于皮相。俗人无学而浅学也。古来精于此道者。以练气为根本。此内家真传正学也。

近代武术家柳印虎又论太极推手

柳印虎,河北故城人。曾习形意、八卦多年,在首届国术国考上获中等。不久即与胡凤山、曹晏海一起拜在孙老门下。柳身体矮胖,尤喜太极拳术并得孙氏八卦剑之传。柳从孙老学习数月后,即有长足进阶。一次,柳与中央国术馆的少林门科长马裕甫公开比剑。马裕甫是首届国术国考最优等获得者,功夫颇硬。比试时,双方都用竹剑,且都带上头盔、护具,头盔配有用钢丝制成的面罩。一交手,柳印虎剑随身变,其剑法、劲势均占上风,马裕甫难以招架。交手未几,马裕甫已身中数剑,不觉恼羞成怒,遂弃手中之剑,一手攥住柳刺来的竹剑,另一手去揪柳印虎的面具,欲将柳掼倒在地,双方纠缠恶斗一团。杨松山见状,急忙上去劝解,将两人分开,遂比试作罢,然高低已分,从此柳印虎善剑,为同人所识。

柳笃于太极拳,为了潜心研究,心无旁鹜,未参加浙江和上海的国术大赛。柳从孙老习太极三年,是同期弟子中对孙氏太极拳学得最专的一个,故颇有心得。有人问:"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是否就是要用意识打人?"柳认为既是也不是。言其是,盖不仅太极拳,任何一种拳练到高深处,都是意气形之统一,意到、气至、形随、劲发。言其不是,盖修习太极拳时,所谓用意不用力,不是指上述那个意思,而是指要用意随彼、调身于己。用意随彼,目的是调己之身,以使彼劲走空或失中,同时使已劲合机、中整。并非是用意主动打彼,而是据彼意,调整好自己,彼不失中,我亦无意打彼,而是接定彼劲与彼洽合,不即不离。彼若失中,而我中整,则接入彼劲,用其所失,僵则用其僵,偏则用其偏,滞则用其滞,彼重去之则急,彼轻去之则缓也,此方为太极拳之用意不用力也。故练习太极推手,其要并非是将彼推倒,如此,则与摔跤无异矣。练太极推手,其要全在于知彼意、调己身,使二者协调如一而己。一旦练之有成,则与彼一搭手,即能知彼有何不顺,一问一应,即刻为我所用。若彼技高于我,一搭手,顿觉彼四下皆空,便知自己暴露于彼无遗矣。若功夫相当或相差不远,摸着彼劲并非全空,而是若有若无,于是需倍加谨慎全神贯注于彼,以洽合彼意,此乃是太极推手之意义也,所谓"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

又有人问:"摔跤与推手有何不同?"柳印虎说:"摔跤是无论使用何法,以将人摔倒为能事,求的是个胜负结果。而推手不过是个修习听彼劲、调己身之方法,求的是个作用道理,故意义不同。但摔跤至上乘,同样是以巧胜人,以听劲调身为妙。而推手有成,也同样能摔得人出。故而,初,两者手段不同,理法似异,至上乘则相通。然虽曰相通,其异犹存,摔跤总是主动欺身,而推手总要劲随彼意。高低成败存乎于当事者,与修习何种技术无关。令人多推崇太极推手,盖此能健养身性,渐悟天道,且致雅精密,引人入理,非唯技击术耳。若以为推手乃跌入之捷径,则必自误其身矣。如馆中之马承智、袁伟,皆以善跤称著,当今海内善太极者,除禄堂夫子外,何人能胜之?以马兄之体魄,即使所用不在道理,我亦难胜,所谓功大不讲理也。而太极推手,非求功大力伟以跌扑对手为能事,乃是研究互相作用之道理耳,故要只用其意不用其力,亦无撕搂顶抱之用耳。"

柳印虎除随孙老习太极拳外,与孙存周、孙振岱、陈健侯等亦多有交流,论及推手入径之法时,柳印虎说:"与孙夫子推手时,浑然不觉其法,只觉自身气血随夫子之意,时而自耳侧直冲而上似欲冲出头顶,时而又直落而下身体如坠深渊,自己全然无法把持,用意也罢、用力也罢,皆无助于事,身体似已不属于自己。此为禄堂夫子之推手,乃造极之用也,然绝非常人所能企及。至若寻常之推手,以余之经验,不过随彼调身而己。

"随彼之要,一曰敷,二曰穿,三曰摧。敷者,盖也,无论彼如何变化,我总要通过彼之来劲掌握彼之重心,使彼之重心变化不离我手。若一旦彼之重心脱出我手,我即陷于被动也。穿者,串彼之身也。摧者,重心顺彼劲瞬间平动也。随彼劲,并非全随彼劲,若全随彼意,则必被彼放出矣。随彼劲,要敷彼身、串彼中、摧彼根。比如,若彼之重心前动,我之劲随亦彼向前,然要串其重心,向其前足尖前一寸至三寸之地面处走劲。走劲之瞬有如用线串住其重心顺其向前之势往此处接。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劲及时转换重心,则必前栽,至若是一寸,还是三寸,则视当时情势而定。然而,向前最多不可超出三寸,否则极易被彼借势进肘或反夺我中。少亦不能少于一寸,否则,彼若脚趾有力,则仍不至前栽。在此范围之内,彼进,则必栽。撑,则无支点,亦必栽。彼唯有抢先转换重心。若转换不及,我劲顺之一摧,彼心栽无疑。若彼重心后动,我之劲虽顺其意向后,但我之意要串住其重心,并向其后足跟外沿至其后三寸之地面处走按劲。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中,则其重心必转换不及,我略往前一摧其根,敷必后跌矣,所胃走劲不出三寸。敷、穿、摧言之为三,用之只在一践一裹之中。总之,推手第一要知彼之重心,然后需知如何随彼而动,该往何处走劲。同时要使自己之重心不为人知。一旦重心被人串上,则必陷于被动矣。

"调身之要,一曰整,二曰顺,三曰进。整,即整劲也,身体无论怎样变化调整,总要寓以整劲而不失。顺,通顺也,即重心转换圆活无方、劲势变化通达无碍。我顺,则我易知彼之重心而不为彼所知。彼顺,则彼知我知。若要‘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需要‘顺‘字上下功夫。修习之道可从走架、推手中求之。进,对进也。如彼劲左来,我重心潜换于右,左随彼,而右进。彼劲右来,我重心潜换于左,右随彼,而左进。彼击我上,我重心下潜,上随下进。彼击我下,我重心侧转(不可上浮),下随上进。总要随化随进,二者同步。进即是化,化即是进也。二者不可分也。进则要进彼之中,串彼之重心也。"

时有人论拳曰:"形意刚,太极柔,柔能克刚,故太极比形意高妙也。"柳印虎闻之,颇不以为然。柳说:"刚分整、拙,柔分真、伪。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整刚难求,若无真人传授内外合一之妙,怕是终生未可得也。形意初成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何以判之不如太极耶?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也,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其基也。以余之见闻,能得到整至纯者鲜,能由至纯刚整而入真柔者更代不数人,侪辈中仅见振川、振岱二兄能臻此境。曾则兄亦近于此。伪柔者,无刚整之劲也。因无刚整之劲,与人较量时,不得不靠技巧变化也。虽变,然其不整。虽巧,然其不通。人一旦逼人,即刻散溃或以拙劲缠抱也。此等伪柔安能克真刚乎?当今习太极拳者多犯此病也。近年数次大赛,专习太极者皆一触即败,即源于此病。而振川、振岱、曾则诸师兄及郝月如、杨澄甫诸先生所以能不畏彼刚,盖其自身本有刚整之劲耳。故唯真柔方能克刚,盖此乃寓刚之柔也。"

柳印虎又说:"刚柔互济可生奇劲。如震抖之劲,即顺、截二劲合一所生。振岱兄于此劲甚妙。他震你头,你即头昏眼黑。他震你胸,你即心颤血乱。他震你周身,你即四肢欲散。欲得此劲,第一,自身整劲出得要快。第二,对彼之劲听得要灵。第三,认彼骨缝认得要切。用时,先顺摧彼劲,即刻以整劲截之。前后只是一瞬,两手一抖而己。欲震其头,先要顺摧其重心,继而以截劲向其颈椎骨缝处走。欲震其胸,截劲要走彼腰椎骨缝处。劲打不到彼脊椎骨缝处,震劲不生。总之,顺不离其重心,截不离其椎缝。上下一线贯穿,如抖绳子一般。然此震劲不可劝用,盖此劲伤人深矣。若施以重手,可使彼脊椎骨节错位,乃至伤彼中枢神经,彼即废矣。慎乎之。"

有人问:"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是否就是要用意识打人?"

柳认为既是也不是。

言其是,盖不仅太极拳,任何一种拳练到高深处,都是意气形之统一,意到、气至、形随、劲发。

言其不是,盖修习太极拳时,所谓用意不用力,不是指上述那个意思,而是指要用意随彼、调身于己。用意随彼,目的是调己之身,以使彼劲走空或失中,同时使已劲合机、中整。并非是用意主动打彼,而是据彼意,调整好自己,彼不失中,我亦无意打彼,而是接定彼劲与彼洽合,不即不离。彼若失中,而我中整,则接入彼劲,用其所失,僵则用其僵,偏则用其偏,滞则用其滞,彼重去之则急,彼轻去之则缓也,此方为太极拳之用意不用力也。

故练习太极推手,其要并非是将彼推倒,如此,则与摔跤无异矣。练太极推手,其要全在于知彼意、调己身,使二者协调如一而己。一旦练之有成,则与彼一搭手,即能知彼有何不顺,一问一应,即刻为我所用。

若彼技高于我,一搭手,顿觉彼四下皆空,便知自己暴露于彼无遗矣。

若功夫相当或相差不远,摸着彼劲并非全空,而是若有若无,于是需倍加谨慎全神贯注于彼,以洽合彼意,此乃是太极推手之意义也,所谓"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

吴家太极拳

(太极小生学练的)

吴家太极拳拳谱第六章推手法則

“太極推手是甲乙雙方處於對等地位,進行互攻互守。目的雖在戦勝對方,然非敵我門爭,而是同門之間互作技術研究,翼理論實踐相結合,用以鍛鍊手法身法與腿法。也即是練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一升一降、一浮一沉、一屈一伸、一開一合與勁走圓圈之功夫。

推手有主動與被動之分。主動謂之「問」,被動謂之「答」。彼有所「問」,我必「聽」而後「答」,主動者採用各種方法進攻,被動者亦採用各種方法以繋重心,一攻一守?一問一答?時而反守爲攻、反答爲問。以意探之,以勁問之,俟其答覆,再聽虚實?若問而不答?則可進而擊之?若有所答?則須聽其動靜之緩急及進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虚實。

互作攻守之時,平面進退狀如波浪?有起有伏;立體升降則如螺旋轉動,旋上旋下作弾性伸縮;圆圈方位分横圏?縦圈與平圈三種?横圈是上下旋轉,縦圈是前後旋轉?平圈是左右旋轉?再加一種斜圈旋轉?用之於周身,就如一顆九曲球?令對方感到針插不進,水潑不入。

太極拳講陰陽?說對待、論動靜。何謂陰陽、對待與動靜?則由推手實踐之中體會得來。當其雙方對立而未有任何動作是謂靜態,陰陽未分。俟一方擬有所動而在將展未展之際,謂之動機。靜態象徴太極,一動則陰陽已分。由無而有,互相對待,一理二氣,四象八卦種種變化隨之而生。動者爲陽、靜者爲陰;陽主攻?陰主守;陽以進爲長?陰以退爲消;陽以變爲開,陰以化爲合。進退伸屈、盼願旋轉盡在變化之中矣。

太極推手有不動步推手?進退步推手?大履步步法與九宮步步法等多種,先兄公儀晚年尙創新法甚多。不動步推手謂之四正,進退步推手謂之四隅?大履步步法又名八門五步。八門者,四正方四斜方;五步者,上三步退兩步。九宮步步法所走方位與兒量學書法之九宮格同?甲乙雙方各進退四步,ニ人互踏中央戊已土。太極拳步法均按五行、八卦、九宮步法變化,其他如川字步、丁字步、八字步、弓腿、坐腿、騎馬勢全在其中。”

欲了解以上文摘之详情,请查阅网络中原著为准。

本小生阅历少,此文摘仅以抛砖引玉,期盼同好回馈分享更好更多的文章

爱护环保便是积德

爱护环保吧,没用塑料袋能快活过好一天的,不难!

当有人劝你为了你自己子子孙孙的福荫而在当下积德的时候,你是否会说我现在自己都保证不了,还管几十、百年后的事?

那么,你是否会埋怨过,你曾经有这样的经历,你已经是很努力地做事了,为什么你还是没有成绩让你自己满意的?为什么有的人总是那么好运气事半功倍?

也许,你的爷爷们在他们当家之年,也遇着同样的积德问题摆在他的面前,让他去选择过的。现在不愿意为自己后代着想的人,千万别怪你自己的爷爷当年没有给你积德留下一些福荫,也别期望会有什么好运气会转到你头上。你即管靠自己就好了。

"出左半斤力,想攞返足8两。。。“绝对是空想!

积德的事,看上去从来都是添加自己麻烦和吃亏的事情来的。

虽然,勤劳必有收获,但是,上天作弄人的事故,随时都会发生的。

大团结,共分享

                古传太极全真研究

专注原创随意分享









































拉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西藏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gz/3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