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文庠,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国中医医政管理、中医教育政策与发展等。
孙中山作为民主主义者的一面大旗,麾下聚集的众多簇拥者不乏对立的群体。如孙中山是西医出身,近代西医引以为傲。年南京西医师公会联合会呈准政府定国父诞辰(11月10日)为医师节,得到全国各地医师公会的拥护。但是,在近代中西医对撞中,中医界在争取生存空间与地位时,打出的恰恰也是孙中山这面大旗。这是为什么?本文试从孙中山与民国中医医政构建的视角,为解开这个迷团寻找一种解释。
一、孙中山的医学观
孙中山,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享村。年,12岁的孙中山追随哥哥到檀香山读书。年4月,医院附设之南华学校,后转到香港西医书院。年毕业后,辗转广州、澳门等地行医。
孙中山学医、行医期间,时值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西医之间壁垒森严,凡是受过西式教育的人,均视中医为伪科学,避之唯恐不及。如近代地质学家丁文江,即使病重亦不肯请中医治疗。“他终身不曾请教过中医,正如他终身不肯拿政府干薪,终身不肯因私事旅行用免票坐火车一样的坚决。”[1]而孙中山却是个例外,他从小旅居国外,又受过西医系统教育,却“以非常公正的目光对待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提倡中西医药结合,这也是他先知先觉的灵性所在。”[2]
(一)提倡并践行中西医学的结合孙中山在提倡并践行中西医学结合方面,走的是两步曲。一是打破传统,将西医药引入传统的中医治疗机构。孙中山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后,医院工作。医院创办于年,医院。孙中山学的是西医,医院工作呢?据年广州岭南大医院筹备委员会编印的《总理开始学医与革命运动五十年纪念史料》记载:“医院者,为澳门华人所设立,向用中医中药施赠贫病。中国医药数千年,当有可采取之处,惟缺近世科学之研究,先生屡以此献议于该院值理,率得其接受,一旦破除旧制,兼用西医西药,先生慨然担任义务,不受薪金。”可见医院实为中西药局,兼用中西医药之成果服务于社会。年12月18日,孙中山在澳门开设了中西药店,成为在澳门西医开业的首位华人。药店除诊病外,还出售冷丸、癣皮肤水、止牙痛水、拔毒生肌膏等中西药物。药店开设之初,“求治者颇众”,后却被迫迁到广州。孙中山在其《伦敦被难记》自序中对此事做了交待,“然亚东闭塞,甫见开通,而欧西之妒焰,已起而相迫。盖萄人定律凡行医于萄境内者,必须持有萄国文凭”,“始则禁阻予不得为萄人治病,继则饬令药房见有他国医生所定药方,不得为之配合,以是之故,而予医业之进行猝遭顿挫”,“旋即迁徙至广州焉。”[3]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祖国医学中医一向认为“药食同源”,注重食疗养生。由于中国饮食从原料到烹饪方法包罗万千,其中的科学性未经总结,屡为诟病。如年许多报纸刊登了酱油有毒素的报道,纽约市政厅议决禁止华人餐馆使用酱油。然而后经医学专家严格检验,证明酱油不仅不含毒素,而且富含蛋白质,对身体大有裨益[4]。对待这类问题,孙中山不是以当时西医的视域一概否定,而是用现代医学知识科学分析,发扬光大祖国食疗养生学。有一次,他在广州见有外国人鄙视中国人吃猪(鸡)血,以为粗恶野蛮。孙中山对此进行了阐释,猪(鸡)血富含有机铁质,较之无机体之炼化铁剂,更宜于人体吸收,适用于病后、产后及一切贫血患者,并且经济实惠。此后,孙中山还撰写了《饮食养生乃医道之革命》一文,开宗明义地提出,“病由饮食不节”“嗜好邪僻”而得,若要规避病的侵袭,则要“顺其自然之性,即纯听先天之节制”。基本认同了中医学之食疗养生观。
为践行食疗养生观,孙中山融会贯通中西医理,发明了新的“四物汤”。中医有一补血、养血的经典药方“四物汤”,是用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药组成。孙中山借鉴这一形式,将中医食疗理论与西医营养学理论结合起来,发明了新“四物汤”,即由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四种素食组成。新“四物汤”中的黄花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纤维素和铁,有利水、凉血等功效;木耳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具有养血、活血、收敛等作用;豆腐与豆芽是我国发明的豆制品,具有价廉物美、营养丰富的特点。孙中山巧借中医名方传播了西医营养学理论,推广了中医食疗养生学说。
(三)尊重中医,信任中医孙中山尽管是西医出身,但他却十分尊重中国的传统医学,尊重名中医。年他同胡汉民到浙江,胡汉民患痢疾,浙江的名中医裘吉生为之治愈后,孙中山题写了“救民疾苦”四字以示敬重[5]。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大元帅府时,邀请出生于名医世家,儿时从父习中医,之后又学了西医,当时被誉为“中西合璧,一代名医”的金诵盘担任保健医生。年孙中山曾一度病重,金诵盘不分昼夜,医治守护孙中山使其转危为安。孙中山病愈后,派邓彦华和陈耀祖送其匾牌,上书“是医国手”四个烫金大字,落款“书赠金诵盘,孙文,中华民国十三年”[6]。孙中山曾患顽固性失眠,服用章太炎先生开的礞石滚痰丸后痊愈。年孙中山病危,在西医束手无策之际,有人建议孙中山采用中医疗法,这引起了政界医界激烈地争论,孙中山力排众议,“请陆仲安、萧龙友、孔伯华三名中医共同诊治,服二剂后病情一度缓解,治疗一周后在争论中停用中药至逝世”[3],用行动表现了他对中医的信任。尽管中医也乏回天之术,但孙中山的行动给予了中医巨大的鼓励。
二、孙中山的卫生行政管理实践
孙中山不仅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西医学,而且以首创的精神,在广州大元帅府期间,将中西医并列纳入到政府行政管理之下,开制度创新之先河。
近代以来,随着西医的传播,中医的地位江河日下。年,清民政部颁布了“取缔医生(中医)规则”,太医院自院使以下全部革职。从此,太医院作为旧时代医政机构的象征永远地成为历史,中医“落草为寇”,被排除在政府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之外。
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国家卫生行政组织称卫生局,隶属内务部。由于南京临时政府仅存3个月,其卫生局虽有建制,但局长职位却一直空缺。年9月,袁世凯主政下的北京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该法令“漏列中医”。年12月29日,教育部总长汪大燮在接见北京中医学会的代表时拒绝了中医界加入学制的要求,他说:“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谓立案一节,难以照准。”无独有偶,年3月,内务部相继出台了《管理医士暂行规则》《管理医师医士暂行规则实施手续》这两个文件,尽管又将中医纳入到“体制”之中,但文件中不乏对中医的歧视性条款。即使这样两个文件,由于当时军阀割据,内乱不断,也未能得以实施。
与北京政府做法相反,孙中山在南方以中西医并重,将中西医一并纳入到卫生行政管理之内,中西医共同担负起“国家”卫生保健的重任。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为维护民国,与北洋军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年2月,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建立了大元帅大本营,自任陆海军大元帅。在此期间,徐绍桢一度任大本营内政部部长。
徐绍桢在任期间,撰写了大量呈文、规章、命令等文稿,发布在《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上,其后人将之汇编成《徐绍桢集》。在《徐绍桢集》中,收录的部分卫生行政管理方面的文件,展示了孙中山中西医管理实践过程,相关文件见表1
★★综合以上这些文件的内容,孙中山在卫生管理实践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西医管理并重近代以来,随着西潮对中国影响的日渐深入,西医的地位不断提高,相形之下中医的地位却每况愈下。在北京政府的文件中,“医生”、“医师”特指西医,中医只能被称为“医士”。孙中山领导下的大元帅府却对中医、西医一视同仁,统称为“医生”。在大元帅府颁布的《管理医生暂行规则》的第二条中规定,“凡具有医生资格者,应由内政部分别中医、西医,发给医生开业执照”,以法规形式保证了中、西医的平等地位。为此,在此后颁发的有关卫生管理的文件中,均中西医生并列。如《检查医生执照专员简章》“第一条,凡未领部颁中西医生开业执照而擅自执行医生业务者,按照本部管理医生暂行规则第十六条处罚之”,“第四条,检查专员应详细调查现在执业之中西医生”,“第六条,凡已领照之中西医生业经次第公布有案可稽”等等。
西医大多数毕业于正规学校,而中医大多数是跟师学习,为此,大元帅府在实施中西医管理中,考虑到了中西医之间的差别,以区别管理代替简单的一刀切。如在“医生”资格认定上,“其西医资格审查尤属綦严”,而针对中医的特殊性,《管理医生暂行规则》第三条第五款规定,“曾经各地方该管官厅考试及格,领有证明文件者”,第六款“在经部认可之中医学校或中医传习所肄业三年以上,领有毕业文凭者”,第八款“有医术知识经验,在本规则施行前行医五年以上,有确实证明并取具给照医生三人以上之保证者”,以上三款的内容表现了孙中山领导的大元帅府尊重历史、尊重现状的务实作风,体现了对中西医真正的平等管理。
(二)中西药品管理并重由于“医药与人民生命攸关”,若不加以管理将“贻毒社会,有碍卫生亦非浅鲜”,故大本营内政部呈文孙中山,提出在加强对“医”的管理同时,管理药品。由于上世纪20年代初存在着中医药与西医药之争,故当时药品管理有四种模版:一是清“新政”前模式,以管理中药为主;二是清“新政”后的模式,实行中药与西药管理的双轨制;三是西方模式,以管理西药为主;四是北京政府模式,对中药的管理主要以税收管理为主[7]。大元帅府借鉴了西方模式,“近今东西各国关于医师、药剂师之取缔,售制药品之检查,规定至为详密”,故“参考现行各国法令,拟定管理药品营业规则及检查药品规则”,但又有所创新,将西方模式中的“药品”的内涵扩大为“中西药品”。如《管理药品营业规则》第二条,“卖药商不拘另卖整卖,系指贩卖国内各省区生熟药材膏丹丸散,或输入外国药品而经理卖之营业者而言。”第三条,“制药商系照向来成方或独自秘传之处方,配合药料制造而成之药品,以之出售。不拘用何名称,凡膏丹丸散等有医治疾病之效能者皆属之。”可见《管理药品营业规则》文题所指的“药品”为“中西药品”。大元帅府将中西药品纳入统一的管理轨道,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其平等对待中西医、中西药的态度。
(三)医药管理卓有成效由于大元帅府在中西医药管理上表现的客观、务实的作风,使医药管理成效显著。一是加强了对执业中西医师的管理。根据《管理医生暂行规则》“第五条,凡具领医生执照,应备执照费二十元,印花税二元”,“计自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公布起,截止十三年六月底,共收过中医生注册费毫银一万七千二百三十六元,西医生注册领照费毫银三千五百八十元”,“兹查十三年七月一日起至十月底止,第六期中医生注册领照共收入照费毫银一千另七十九元,第六期西医生注册领照费共收入照费毫银二百八十元。”以此推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以广州为中心的大元帅大本营所辖区域共有名中医生注册,名西医生领照,使这一区域的医生基本上纳入政府管理之中,体现了“慎重人民生命,杜绝滥竽”卫生行政的管理理念。执业管理从一个侧面来说,应是加重了被管理者的负担,但有趣的是,未被大本营纳入“医生”管理的“产科医生”却认为“产科师等学成问世,具有专长,操术济人,为业亦属正当,自宜同受国家法令保护,未便独令向隅”,故要求“援例以此为请”[8]。由此可见,大本营在医药管理方面,能公平施政,管理适当,使“医生”自愿接受管理,取得管理双赢。
二是鼓励医生积极主动地承担政府责任。一方面主动引导,如在年12月11日公布的《大本营内政部为征集医生救护伤员启事》一文中称,“本部现接广东地方善后委员会咨请征集市内中西医生、救护生救治伤病兵士一案”,“特此通告市内中西医生”,“本仁心仁术之施,为爱国爱乡之举”,义务为伤病兵士服务;另一方面是充分支持,如顺德刘荣东呈报大本营内政部,申请建立“顺德中西医学会”,“联合中西医生共同研究,交换智识”,以“促进学术”。在此之前“顺德一邑之地,而医生团体先后设有两处之多”,大本营在明确“彼此组织”,“不因此发生争执”后,从鼓励医药学术发展起见,准予注册[9]。又如,黎季衮“有志服务救护事业,自是热心公益”,批复其组织救护团[10],等等。
三、孙中山与民国中医医政的构建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年3月,中央卫生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取消旧医以扫除医学障碍案》决议。这一议决案在中医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争取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权利,中医界高举着孙中山这面大旗,与政府进行抗争。
(一)孙中山提倡保持传统文化精华的思想,成为中医界求生存的保护伞中国传统文化对孙中山影响至深,他说:“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他除了经常宣讲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常常手书《礼运·大同篇》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传统名句馈赠友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医学,孙中山也非常尊重,为此,孙中山成为了中医界求生存的保护伞。
年,孙中山曾给浙江名中医裘吉生题词“救民疾苦”。裘吉生的后人裘诗路回忆道,“年3月,国民党卫生委员会正式通过关于《取消旧医以扫除医学障碍案》决议,旧医指的就是中医。此举一出,全国中医界人士纷纷抗议,上海《申报》还专门在一版刊登了孙中山送给裘吉生的题词,意指国父都如此推崇中医,现行的政府怎么可以背叛国父,背叛革命。最后,这一决议没有得到执行。中医的命运因此峰回路转。”[5]在这段回忆中,孙中山题词的作用显然被夸大了。但它反映了当时中医界的一个思路,即充分运用孙中山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思想,保护自己的权益。随后,针对教育部将中医学校改为传习所,医院改为医室,又禁止中医参用西械西药一事,年12月13日,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请愿团在给国民政府文官处的请愿报告上直接写道:“中国医药事业无由进展,殊违总理保持固有智能、发扬光大之遗训。应交行政院分饬各部,将前项布告与命令撤销,以资维护。”[11]
(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中医界争利权图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的精髓,其主旨是“把中国有史以来的政治制度根本推翻”[12],“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13]
由于中医系本土文化,事关民族、民生。为此,在中西对抗处于弱势的中医界,牢牢把握着“三民主义”这面旗帜,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利。年3月11日,上海《医界春秋》主编张赞臣等联合八个医学团体发表了“医药团体对中卫会取缔之通电”,声称中医是“极端之民族主义”,“极端之极端的民生主义”,“我中医之功在民族民生,无背于先总理三民主义”,而废医派则是“间接违背三民主义”[14]。他们列举了废医派违背“三民主义”之三大罪状,以“三民主义”为利器,进行绝地反击:
“一曰民族主义,西医主张废置中医中药,尽改西医西药,使我全民民族之生命,操于西医西药之手,他日西医之技,不传吾国,西方之药不输吾国,此时中医中药已绝迹,西医西药又告穷,则吾全民民族的生命,将何所托命?太阿倒持,授人以柄,此亡族主义也。二曰民权主义,西医以极少数之意见,乃处心积虑,利用时机,欲以压迫数百万之中医中药界,不顾民权,莫此为甚。三曰民生主义,吾国业国医国药者数百万,西医竟欲尽以西医西药养其席,招致外宾,为座上客,挥使同胞无啖饭地,民生主义之谓何也!”[15]针对中医中药涉及数以百万计从业人员的生计问题,中医界更是认为“事关国计民生,不仅中医局部问题”[16]。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在《电南京国民政府各部院文》中提出,
“以民生论,全国中医人数几何,全国中药产品几何,全国中药行店职工数量几何,全国中药税厘捐务数量几何,其附带于中医中药者,以医以食者,其数量几何,一日悉行废除,流离失所,何止数千万,经济窘迫,何止数万万,即此二端,足以亡国而有余,遑论其它。”[17]
上海国货维持会在《请愿维持中医中药致国民政府电》中声称,
“查中西医药各有短长,未可厚彼薄此,况我国产药之区,各省均有,第年为数非细,不独全国人民依此有生者何止千万,即全国人民之疾病,亦赖以救治,且现时豫陕甘灾象极重,无非失于耕种所及,目下补救为难,今若再将中医取缔,中国药材势必减少出品,恐全国人民之经济更形困乏,生计更绝,关于国家安危,至为重大。”[17]
而年12月13日,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请愿团给国民政府文官处的请愿报告题名即为《为请愿撤销禁锢中国医药之法令,摒绝消灭中国医药之策略以维护民族而保民生一案奉》。为此,中医界以“三民主义”为号召,提出了“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富裕民生”[18]的主张,为中医药的生存发展谋求空间。
(三)孙中山的卫生管理实践,为民国政府提供了医政管理模版民国中医医政体制与政策,萌于北京政府晚期,形于南京政府中期。反观民国中医医政,就会发现有着孙中山卫生管理实践的影子。如对照年9月大本营内政部公布的《管理医生暂行规则》与6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医条例》,其中相同相似的条款达80%以上,有的连句子都一模一样,其中的承继性可想而知。再如,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起的内政部管理卫生行政的模式,北京政府照搬了下来,南京政府几经变动,但大的模式均未突破,即或内政部管理、或将卫生部独立出来。
总之,由于孙中山特殊的政治地位,对民国中医医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南京民国政府形成了从组织机构到政策法规较为完整的中医医政体系,对现代中医医政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传记作品全集[M].第3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孟庆云.上医医国第一人——孙中山的医学生涯[M]∥中医百话.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3]周振华(台湾).献身革命救国的医者孙逸仙博士[C]∥卜承祖.世纪之交话中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35
[4]治平.孙中山先生的饮食观[J].食品与生活,(1):57
[5]徐尤佳.征集中医药宝贝征出孙中山与浙江中医的一段情[N].今日早报,-03-04
[6]王光远.蒋介石和名医金诵盘[J].纵横,(10):33-34
[7]张在同.民国医药卫生法规选编[G].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4
[8]大本营内政部通知产科医生须遵章注册领照布告[B]∥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
[9]批顺德中西医学会准予设立注册文[B]∥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
[10]批黎季衮志愿组织救护团文[B]∥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
[11]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会务汇编[G].该会铅印本,1:
[12]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M].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
[13]孙中山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4]医药团体对中卫会取缔案之通电(续)[N].申报,-03-14
[15]医药新闻之通电[N].申报,-03-14
[16]反对废止中医案昨讯[N].新闻报,-03-16
[17]杭州四牌楼三三医社.三一七纪念特刊[G].杭州:弘文印刷公司印刷,:9,16
[18]提倡中医中药运动特刊[N].新闻报,-03-17
本文原载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04月第2期。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