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诗书画印rdquo系列

在上几次的活动中,岳玉兰老师为您介绍了书法史,接下来西城区图书馆报刊阅览室邀请岳老师为您介绍书法的一些基本常识。二、书法基本常识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内在的精神美的艺术。通常我们把基本笔画称作点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汉字的艺术性在于形态各异的笔画本身的表现力,以及相互之间巧妙搭配和有机结合,在不变之中求万变,从而达到变与不变的统一,因此书法之美首先是点画之美,唐张怀瓘《文字论》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指的就是书法上点画的功夫。(一)、书法毛笔作为重要的书写用具,历代书家对毛笔都十分讲究,通过柔软而富有弹性的不同的笔毫或长锋或短锋,创作出不同的书写效果的作品。《玉堂禁经》中:“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归纳了书法的三个重要因素:1.笔法以用笔为核心,用笔贵在用锋。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有:“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乃书法之根本。笔法,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是执笔和行笔的方法,决定了点画的力度和形态。唐代书家韩方明总结了五种执笔方法,唯有“执管”,“双指包管,五指共执”的方法得到普遍认可,留传后世而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是合理运用右手的五个手指,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将笔管握稳,使之各尽其职,并做到:指实、掌虚、掌竖、碗平、管直。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言:“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五指执笔法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的主要运行方式,而“立锋”行笔,则是体现笔力,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锋立则涩势,唐张怀瑾评说:“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明董其昌有:“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讲的皆为用笔上的要诀。所以,笔法的运用在书写中尤为重要。掌握好书写中的提按、顿挫、缓急等节奏韵律,熟练使用毛笔和正确的指法、腕法、用墨方法等技巧,才能赋予汉字独具风格的艺术美。2.笔势笔之运动趋势,是在笔法精熟之后自然产生的点画之间的轻重相辅、虚实相生、遒劲厚健之感受。《玉堂禁经》中:“夫书之为体,不可专执;用笔之势,不可一概。虽心法古,而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记录了“永”字的八个单一笔势,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又先达八法之外,更相五势以备制度”,以及五个复合笔势:奋笔势,竖笔势,钩裹势,钩努势,衮笔势。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说:“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等等,都是对笔势的描述。书法中的笔势,也是笔画的运动方向以及书写点画的力度、力量,和在书写中体现的是点画之间、字与字和行与行之间的承接乎应关系,蔡邕《九势》中:“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做到笔画连贯,笔势畅达,气脉相通,隔行不断,因势造形,顺势为之,历代书家都有强调“笔势”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贺知章《草书孝经》局部

赵孟頫《道德经》

3.笔意是意境、意念、情趣,超然于笔墨之外的,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表现,在笔画具有笔势的基础上散发出来的神采和韵致。笔意是笔法和笔势发展的结果,如果说笔法表现的是汉字点画的质感和形态,笔势赋予了汉字以生命,笔意体现出的则是书写者内在的精神状态、气质、学养和人的品格。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古今书家对创作中精神层面内在的作品风格极为重视,并多有论述,旨在强调形神兼备,从书体、风格上说,应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二)、章法章法又称谋篇,或称“分间布白”,指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顾盼呼应、递相映带,整体布局和篇幅安排的规律法则,是由正文、署款和钤印三部分构成。章法又分为大章法和小章法。大章法指整幅作品的谋篇布白,小章法则是单字中点画的布局和一个字与数个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明代张绅在他的著作《法书通释》中有:“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书法中常见的形制有:手札、手卷、横幅、条幅、屏条、对联、中堂、扇面、斗方、册页等。

米芾手札作品《清和帖》

明代唐寅扇面

《花下酌酒歌》

1.正文章法中最主要的是作品书写内容,也就是正文,如诗词歌赋、对联、名言名句等,书法正文的布局是根据书体所决定,如:楷书行列分明,行书有列无行和无行无列的草书等等,形式多样。无论正文是何体貌特征(楷、行、草、隶、篆),都讲究布局的合理安排,故书写者要具有协调作品整体布局的意识,书写时点画之间的相互呼应照顾,字与字之间的映带相生,气脉贯通,空间关系的恰当处理,落款字的大小、位置和钤印等则需达到精妙和谐完整统一。五体中,行书和草书章法布局灵活多变,如大小疏密、体式意态及浓淡枯涩等,表现得更为强烈和充分,具舒畅和谐富有节奏,浑然一体变化万端之势,达到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效果。清代刘熙载在他的著作《书概》一书中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2.款识款识也称署款、落款,发端于古代刻在钟鼎上的纪年文字,后人可鉴别的标志,颜师古注云:“款,刻也;识,记也”。款识是正文以外的文字,分为双款和单款,双款有上款和下款,单款又分长款、短款和穷款。内容包括:正文出处、正文作者、受书人、创作时间、地点、书写者姓名、籍贯、斋号或环境、气候和随感等。上款以示尊敬之意,在书法作品右侧位置较高,内容为作品名称、受赠人的姓名、尊称、礼语等;下款是创作时令、地点、字号及书作者姓名等,落款字体不宜与正文字体反差太大,其书写内容和格式要符合传统的礼仪规范。落款是根据作品整体布局而决定落款文字的内容和数量,长款可达数十或上百字,短款落于作品左侧,为单款,亦可寥寥几字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对正文而言,款识为附属和陪衬,起调整、说明和烘托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故需要认真书写,让其与正文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且字不可大于正文,篇幅亦不能多于正文。

康里巎巎跋《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卷》

3.钤印印章又称印信。钤印是书法作品整体章法中最后一道工序,印章分为:名章(姓氏印章)和闲章(引首章、边章、腰章、压角章等),名章有阴文和阳文两种。名章钤盖于下款署名之后,亦有同时加盖两个章,第一个印章为作者字号或斋号,多为阳刻文字,第二个印章盖名章,多为阴文。根据布局需要,也有盖于下款署名旁侧(左侧);起首章位置为右侧,通常盖在首行第一字和第二字之间,若篇幅较长,也可在作品右侧首行中部加盖齐腰章。无论名章或闲章,都要视作品需要而为之,印章的大小要与落款文字的字径相符合,不可署小字款用大印章,落大字款而用小印章。书法作品中的钤印有很多讲究,章法上有“印不过三”和“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之说。现代书画家潘天寿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隐正平衡等效用。”印章在书法作品中可以起到调整重心、锦上添花的作用。

《长寿》

《琴韵书声》

文献借阅一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jx/5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