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溢陇甸画色映楼台静宁前代书画概览

白癜风的饮食禁忌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46404.html
文点击上面蓝字「平凉市文联」订阅本刊

墨香溢陇甸画色映楼台

——静宁前代书画概览

时下翁

话说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帅军西征途经静宁,在烽台山下大校场(今华源中学地)安营扎寨。一日,宫保大人于军务倥偬之暇,带几个亲兵信马入城。走到二天门巷处,勒马不前。原来,宫保大人是被巷口灵官殿的一幅对联吸住了眼球。那对联由乾隆时的州城名士赵贡爷赵为卿所书(图1),对联写道:

华岳祥光摇陇甸;

崆峒瑞色入楼台。

其意为静宁远镇西陲,东瞰华岳崆峒,名山献瑞,光耀楼台。联语气势阔大,书法挥洒淋漓,使这位驰骋南北,遍识天下墨宝的左大人不由拈须观摩,不忍离去。毕了,左宗棠告诫手下人等:湖湘子弟们,静宁虽弹丸小州,但文华之地,藏龙卧虎,尔等举动须小心在意,勿被州人耻笑……对于坊间传言,笔者不敢肯定其有,亦不敢妄断其无。但这则佳话吊足了静宁人的胃口,让以文化大县自命的静宁人倍感自豪,却也是事实。的确,在苦甲天下的陇右一带,贫瘠的物质生活与丰富的精神世界不可思议地水乳交融,收藏字画成为上自书香世家,下至田舍寒门的流行时尚。请看,一个个书画圣手,正向我们走来——

▲图1

一、笔剑合一的宋代名将书法家。

匪夷所思,静宁书坛卓有名望者,当首推南宋抗金名将刘錡、吴玠、吴璘三将。

武穆刘錡

刘錡,字信叔,是一位令金朝入侵者闻风丧胆的战神,同时也是一位潇洒倜傥的诗书大家。拙文《刘錡----今代诗书帅》,曾就其诗词书法成就作过较详介绍。南宋著名书法收藏家、岳飞的孙子岳珂《宝真斋法书赞》曾收录刘锜书法《书简帖》凡十九帧、《五诗帖》凡五帧,共两种二十四帖之多,惜未传世。岳珂在跋《书简帖》中将刘錡书法的意义提升到文武之道,书剑同归的高度:“世谓长枪大剑与毛锥子为二,今观公字迹,其本固非不同也。嘉定甲申三月,始得此于维扬。赞曰:以劲笔力,作往来帖;婉有余妍,庄不可狎。古者文武,初非二流;系于卿士,予其从周。”幸好,现藏上海图书馆、属于海内孤本国家一级文物的南宋辑刻家曾宏父的《凤墅续帖》中,保留了刘錡《分阃帖》(图2)和《湘中帖》两札书简真迹。书简之尾附刻了曾氏精当的跋语:“中兴诸将,多以勇闻,武忠独缓带临戎,策屈群力,顺昌一战,强虏破胆,逮其释兵得祠,雍容散地,以湖山松竹自娱,不矜不怨,俦古之儒将欤!”煌煌书简,向世人展示着将军的另一面——文采、雅量与风流。

▲图2

涪王吴玠

字晋卿,“少沉毅有志节,读书能通大义”。行军倥偬之际,不忘读书练字:“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吴玠于军务倥偬之际,不忘书史练字,岁月淬炼,想来书法必有可观。惜乎英年早逝,书法作品罕有传世,殊为憾事!

信王吴璘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未经意间,一幅刊于安徽休宁《戴氏家乘》谱首的吴璘题字赫然入目:“光前裕后,吴璘书”(图3)。安徽休宁戴氏,是当地名门世族,祖上名人辈出,如唐诗人戴叔伦、南宋诗人戴复古、明初画家戴进等等。《戴氏家乘》收有南宋贤相赵鼎、名将刘子羽、名臣文彦博、赵抃、范镇、李纲、张杓、王十朋甚至文天祥的题字,“阁门宣赞舍人吴璘”的书法也荣列其中。客观地讲,久于行阵的吴璘的笔法不是过分讲究,但书如其人,外拙内秀,遒劲雄健,大将风度,尽显毫端。

▲图3

二、先贤留迹稀世册

慕天颜联题梅花册

明嘉靖时期,有一位官员从京城被贬到甘肃狄道(今临洮)担任典史。狄道远处边陲,闭塞落后,经过贬官夫妇二人数年努力,民智开化,百业兴盛,百姓感戴,称为“杨父”。此人即是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自许的谏官杨继盛。继盛性格刚直,因上疏力劾权奸严嵩罪行,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受酷刑,最终遇害。隆庆即位后,平反赠谥,世称“杨忠愍公”。身处囹圄,杨继盛得到过许多正义人士的暗中呵护,其中一位是担任过提牢官的刑部主事冀梅轩。冀梅轩利用掌管狱牢的便利条件,废除弊政,对杨继盛“倾心相助”,肝胆相照。杨继盛赋诗明志,书赠“梅花诗册”给冀主事,报答知己。清王朝建立后,冀梅轩的孙子持先祖百二十年前遗物,遍示吴中、江南一带士大夫贤达,社会名流纷纷题诗,轰动一时。诗册的持有者冀渭公将收集到的十九家题诗,聚合成册,是为《题杨忠愍公梅花诗册》。年春季西泠艺术品拍买中,即有该诗册。此册页计86幅,品相完好,难得的是梅花诗册的十九位题写者,不乏督抚阁臣,地方大员。单进士出身的就有李赞元、秦松龄、沈世奕、李仙根、严曾榘、單务嘉、徐越、吴道煌、顾豹文和慕天颜等十一名。天颜自赋五言律二章,末署“关中慕天颜具学”,以老道流畅的行书(图4),为诗册增添了浓墨彩的一笔。

▲图4

叶芗林珠联乌丝栏

前些年,四川德轩拍卖会上展出了一件藏品,名为《戴兰芬等道光二年同榜状元翰林乌丝栏诗箴册》,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名商巨贾的眼球,掀起了一股参拍竞拍的热旋风。个中原由,听我道来——

乌丝栏,亦作“乌丝阑”。谓书籍卷册中,绢纸类有织成或画成之界栏,红色者谓之朱丝栏,黑色者谓之乌丝栏。界行规整,便于书写,漂亮美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垂青。此件由乌丝栏格书法作品,由二十五位道光二年同榜进士所书写,内容是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每人一品,最后加上收集者王治(王治字秋轩,进士,曾任刑部员外郎)用泥金腊笺纸小楷题跋跋文,楠木书皮,装成此册。二十五位书写者中,有曾任陕甘学政的安徽状元戴兰芬,有后来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的常熟人翁心存,有被林则徐极力推崇的广东盐运按察使的陈嘉树等等,还有宦游湖南的陇上书家叶桂叶芗林。芗林先生分写《诗品》中的“流动”一章(图5),他那纯熟如行云流水般的真书气韵,形象地阐释了司空图倡导诗歌创作追求“象外之象,旨外之旨”的艺术意境,珠联璧合,萃为奇珍。根据跋文可知,王治收集此册历时三年,其时作者有的已经迁任封疆大吏,有的已归隐田园著书立说,天各南北,集成一册,谈何容易!加之装帧考究,原装原裱,全面反映了道光年间翰林书法水平,是全面研究书法演变进化史不可多得的经典范本。

▲图5

三、清及民国书画家

由于资料缺乏,明代静宁书人及其作品偶有所见,如王源瀚先祖王珙王琪王瓆等人的作品,但总体成就不及清代民国。清代以降,静宁书坛人才济济,阵容庞大。兹择取其中佼佼者,予以介绍。

叶桂

叶桂,字芗林,清道光时进士,翰林院庶吉士,诰授奉直大夫,任湖南道州知州等职。道州职任期间,革除陈规陋习,平反冤狱积案,倡修书院,振兴文风,官声甚佳。叶桂精于书法,尤工汉隶(图6)。书法茂密严整,功力深厚,兰州碑林镌刻静宁籍书家墨迹两方,一方是李树敏的草书《千字文》节录,一方就是叶芗林书写的《汉郎中郑固碑》选字(图7)。

另,叶桂长孙叶增庆,字绳芗,号少农,拔贡知县,历署河北东光、易县、衡水县事,后升通州知州。工书法,诗人评价甚高。

▲图6

▲图7

赵为卿

赵为卿,字绍蔺,静宁县城人,清乾隆五年拔贡,候选训导,曾参与《静宁州志》的编修。他的书品,笔势挺拔苍劲,古雅质朴,尤善行草(图1)。是陇上书法大家之一。为卿善画墨葡萄,有“赵葡萄”之誉。州人交口称道,惜乎传世不多。

李应泰

李应泰,字阶平,号时庵,又号净碧山房主人。卒于年左右。清光绪优贡第一名,聪颖能文,工书法,时人称为才子。有南方同学者奇其才,相约游学于湖北一带,因醉酒得家书不愉,投长江自溺,时年方三十,县人皆惜之。其书法潇洒自如,笔意流畅,风度高洁,结构天成,给人以美的享受。

董霖

董霖,字淦泉,卒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前清廪生,曾在固原董福祥府任幕僚,乡人称为“董大师”,静宁书坛大家。作品以气势磅礴,功力深厚,干净利落见佳(图8)。时有兰山道尹联祥路经静宁,见董霖字而备加称赞,从此,声价益增。《静宁县志》评价:董氏学书,以颜柳为主,兼遵二王,亦致力临书诸家名帖。其书用笔疾涩,而无拖曳造作之弊。气脉贯一,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书法三味,蕴乎其中。

▲图8

裴子麟

裴子麟,名应祥,静宁州吴家庙人,光绪十一年拔贡。其父擅画,曾担任新疆某官署幕佐。暇时游览博克达山,绘山水长卷,蜚声关内口外。子麟幼受乃父熏陶,耳濡目染,无论人物山水翎毛花卉皆习,尤以山水造诣为最(图9)。画风注重写实,动感强烈,妙趣横生,实力不亚乃父,静宁嗜画者多受其影响。名流受庆龙在其《博克达山游记》里,坦言“余由是揣摩子麟墨稿,兼习古人六法三品,遂略通画意”。

▲图9

田洲

田洲,字河亭,原籍通渭,迁居静宁,以绘画为业,年左右逝世。翎毛花卉山水人物(图10),无所不精。平凉著名画家、《崆峒耸翠图》的作者曾鲁斋见到田洲的画后,深为赞赏,专程来静,结为画友,时相过从,切磋画艺,画苑传为佳话。

▲图10

李树敏

李树敏,字勉哉,又勉斋,李店乡人。年左右去世,享年67岁。清末秀才,甘肃优级师范毕业,在静宁亦乐园学校(现城关镇小学前身)任教员终身,一生酷爱书法,年暑期,专程赴孔庙朝圣,得见名碑秘帖,眼界为之一开,书艺亦随之大进。树敏工魏碑,而草书尤佳(图11),下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代表作“千字文节录”镌刻于兰州碑林。

▲图11

李应鼎

李应鼎,字定九,号震乙。清光绪三十二年优贡第四名。曾任陕西长安县县长、甘肃西固县县长、代理天水县县长及为幕僚等职,有政声,治下士民赠送万民伞一柄。书法工整,严实茂密,以正楷见长(图12)。

▲图12

受庆龙

受庆龙,字云亭,晚号普陀逸僧。自幼抱负不凡,寄情山水,临池学书,热衷填词吟哦。早年随伊犁将军长庚出关,任测绘教授,出版诗词集《博达游记》。辛亥革命炮响,即回省参加秦州起义,任军政司厅长。平凉县长任上。私放爱国军人高桂滋,后任高部少将参议,投身抗日,参与平型关、喜峰口等大战役,一生充满传奇。晚年赋闲家居,作诗画石,尝云“作诗以抒情志,画石用表坚洁”。书法功底深厚(图13),不做作不媚俗,道法自然。画作在地方偶有流传。

▲图13

戴敦礼

戴敦礼,字和亭,威戎镇北关村人,任威戎小学教员、代理校长、威戎女校教员30余年。自幼爱书法,临池不辍。书风一遵元赵,清秀文雅,乡人称善(图14)。书写应酬,应接不暇,忙碌终生,为人民服务。

▲图14

吴云卿

吴云卿,威戎镇南关人。家境清贫,少时为人幕僚,曾任平凉县县政府秘书,在固原、陕西等处任董福祥孙董子敬秘书。晚年在静宁中学任文书职,参加续修静宁县志。工书法(图15),长期临摹北魏碑帖,深得晋二王、唐柳宗元、孙过庭笔意。书法立志新颖,卓尔不群,堪称民国以来静宁书坛巨匠。

▲图15

王觐文

王觐文,字舜臣,曾在静宁县政府任过掌案、科长等职。一生酷爱书法(图16),勤加临摹练习,曾为《补修静宁城垣碑记》书丹。

▲图16

李鼎芬

李鼎芬,字兰轩,南关化家堡子人,任静宁县商会文书20余年,人称李师爷、李老夫子。工书(图17),作品工整清秀。《李尊青德政碑》书丹是其代表作。

▲图17

王尔全

王尔全,字安卿,陇东著名教育家,静宁中学创始人。出身书香世家,祖、父皆为进士。自幼饱受优良教育环境熏陶,诗书皆有可观。这里展示一幅王尔全就读兰州优级师范时的植物学试卷(图18)和在平凉七师任教时的行书书条幅(图19)。

▲图18

▲图19

戴履中

戴履中,字道庵,威戎书家戴和亭子。幼承庭训,聪颖达,博览百家,过目辄记。平凉柳湖师范毕业,遴选财政职员,先后任临洮静庄县财政科长。解放后录为“国医”,专攻岐黄,医德双馨。业余爱好书法,笔耕不辍。对百姓求书者,无论贫富,一律不收笔润。某书画奸商视其为摇钱树,屡屡索字,履中亦不介意。书以擘窠大字见长,沉着凝重,力扫千钧,全县无人能望其项背,公认为静宁榜书第一人。四乡新建舞台,多请其题名,威戎新华舞台“龙王池”榜书(图20),结体凝重,构思奇特,百看不厌,可视为榜书代表之作。履中作书,习惯先呡一两口小酒,略作思索,趁性挥毫,秋风扫叶,一气呵成。亦不回顾修描,自然韵味,沥淋纸上。

▲图20

四、流寓台海书法家

曹秉钧

曹秉钧,字鸿轩,雷大乡曹河村人。年随军去台湾,任政务院警政署警监委员,后移居美国洛杉矶,年回乡探亲期间,捐款美元,成立了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先进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秉钧退伍后,潜心翰墨,偏爱石鼓文、二王及孙过庭书谱(图21),学有心得,乐此不疲。

▲图21

王廷桂

王廷桂,生于年,在上四川青年远征军军校时入伍,年随军赴台湾,大半生身处军旅生涯,曾任国民党中央空军气象局士官长(营级)职务,酷爱书法,拜师于右任门下学书。曾为台湾屏东书法协会会员、理事。退役后为台湾、韩国、日本“于右任书法协会”副会长。其署名“陇静游子”、“天涯游子”的墨迹留世不少。

薛重禄

薛重禄,生于年,静宁县李店镇人。中国标准草书学会会员,中国书学会永久会员,台湾省书画家协会及台北市书画家协会常务监事。

五、书画世家及姻戚

静宁书画世家亦复不少,名望素著者,当属刘曰萃家族。

刘曰萃

刘曰萃,字正占,号三梅,又号新航,乾嘉时期人。由廪生中嘉庆庚申科副榜,候铨州判,例授修职郎,敕授文林郎。其母江瑞芝,出身名门,善诗能文,著有《蝉鸣小草》,是明清时期西北唯一出版个人诗集的女诗人。曰萃幼承母教,读书极博。著有《三梅斋诗稿》。所与往来,皆一时之俊,静宁诗文唱和之盛,无过其时。曰萃书画功深(图22),气势豪迈,不落恒蹊。又喜画墨竹兰石,清瘦雅秀,颇具板桥之风,得之者咸知宝重。卒后,门人树“斯文宝筏”碑,以志纪念。

▲图22

刘伯鶠

刘伯鶠,号小航,刘曰萃子,嘉庆癸酉科副榜,道光辛巳恩科举人,任泾川学正,敦煌县训导,庆阳府教授,稀年举乡饮大宾,例授修职郎,敕授文林郎,诰封奉直大夫。教授生徒,循循善诱。其文隽永,其书清婉(图23)。公论“静宁自来以书法名者,唯赵为卿、叶桂及公父子数人而已”。

▲图23

刘仿穆

刘仿穆,刘曰萃堂侄孙。号春甫,道光丁酉科优贡第一名,庚子科举人第二名,任通渭训导,兰山书院山长,敕授文林郎。工书法,书格备极潇洒。

刘继穆

刘继穆,刘曰萃堂侄孙。号石樵,又号子厚。咸丰辛亥科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例授修职郎,例封文林郎。昆仲皆以书法名闻乡里。

刘祖禹

刘祖禹,字锡卿,号晓春,又号梅亭。前清增补邑庠生员,于书法极其用力(图24),诸体兼善,草隶尤其精熟,题勒之流,随处可见。

▲图24

刘思恭

刘思恭,字子安,刘曰萃后裔,父刘祖禹。兰州师范本科毕业。专研汉语文字及历史,造诣深厚。受王尔全之聘,任静中国文教员,直至终世。子安天赋聪颖,悟性超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备受静宁名流垂青。其行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图25);真楷颜筋柳骨,力透纸背;画作师承先达,意趣盎然(图26);诗词小令,清新上口;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诗集《长夜集》于近年正式出版。

▲图25

▲图26

雒粹贞

雒粹贞,小字月桂,字志坚,隆德名流雒象屏女,齐白石门生雒达之妹。幼承家学,能诗善书,出嫁静中教员刘思恭,担任静宁女子小学教员,与夫相互切磋,书艺更进。小楷《女戒》、《女论语》字迹娟秀(图27),有大家风范。

▲图27

六、书画大师题“西岩”

赵西岩

原名赵锡堃,字子厚,号西岩,后以号行。静宁中街人,幼年即喜绘画。年秋,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事泰斗齐白石,勤奋钻研,画艺大进,深得齐氏器重。学成结业后,先后应聘太原美专、西安师范、兰州女师、农校等院校教授美术,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好评如潮,誉为“将齐派画风带入陇原之第一人”。静宁籍在京人士李克生收辑他的画作为《赵西岩画册》,于年交由京都书局出版,国人视为珍宝收藏。

西岩一生和书画界名流交游甚广,除了恩师白石老人,还有号为“南张北齐”的大千居士张爰、近现代山水画宗师黄宾虹、集书画鉴定和画家于一身的谢稚柳、“京师四大画家”之一的凌文渊、敦煌学权威兼油画家常书鸿、长安画派领军人物赵望云、花鸟小写意画家王雪涛、擅写民族风情和以《百驴图》闻名的黄胄、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以及省内美术界同仁范振绪、曹陇丁等。由于他天资高悟性好,更兼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以故画坛一些大师级人物都乐与之游,或在赠送的画上题字给予点拨诱引,或在西岩作品上题诗奖掖鼓励,寥寥数语,往往发人深省,充分体现了中国画诗书画三者完美结合的独特神韵。

齐白石题词

白石老人对其高足赵西岩格外青睐,曾题“笔致矫健,气魄雄伟”条幅以示鼓励,尔后又为结集出版的《赵西岩画册》题封。西岩毕业时,白石老师为其治“赵锡坤印”,此印伴随赵西岩始终,是他画作的唯一用印。年,赵西岩赴京看望恩师,白石老人又在其旧画册上题记:“子厚弟别来二十又二年,今相见出此书,书中小像皆不相识。又欲作别,记数语留作再有重逢之日能一笑也。九十一白石。”拳拳师生情,依依惜别意,满溢字行之间。白石题西岩画诗甚多,《墨荷》《鸬鹚》《鹰》上均有留言。在一幅名为《芦雁》的条幅上(图28),齐老先生写道:“余尝见边寿民先生画雁,题云‘鸿雁不宜单’。此幅好在一雁引颈作盼望状,自不成单矣。子厚弟画,齐璜题。”就画论画,片言居要,至为实切。

▲图28

黄宾虹题词

应赵西岩之求,黄老欣然命笔,画了一幅《碧宇晴初图》(图29)赠给这位后辈。画面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代表了黄翁前期“白宾虹”的画风。画上题诗一首:“碧宇晴初云半阴,平芜空尽日西沉。绯桃绰约刚临水,湾过前村忽满林。”末署“锡堃先生属,黄宾虹”。黄宾虹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近现代山水画一代宗师。黄老不辞高龄,为初露锋芒的赵西岩作画题诗,大师寄厚望于后学的殷殷之心,昭然纸上。

▲图29

张大千题词

上世纪四十年代,张大千在兰与西岩有过密切交往。大千居士书写“雄强朴茂”四字条幅称赞其画风。二人互有画作相赠,张大千赠赵西岩的是精心之作《王安石诗意图》(图30),上题王荆公《春郊》诗“青秧漫漫出初齐,鸡犬遥闻路却迷。但见山花流出水,那知不是武陵溪。”落款“子厚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倾心之深,非同一般。

▲图30

谢稚柳题词

经张大千介绍,赵西岩与谢稚柳、关山月相识。谢稚柳以自己心摹赵孟頫的《竹木黄鸟图》慷慨赠之,且有题款:“故宫藏赵吴兴竹木黄鸟,极爱之,率以其意写此,为子厚先生法教。稚柳。”张大千亦为之题签:“稚柳墨妙。子厚吾兄藏玩。甲申()十月,大千题。”

关山月题词

和谢稚柳同时,关山月亦有画作相赠。在一幅翎毛小品上(图31),关山月写道:“卅三年初冬,游西北,将之南归,倚装草此于兰州旅邸灯下,奉西岩道兄粲政,关山月。”

▲图31

齐白石、凌文渊、张恨水题词

赵西岩《待诏图》,又名《刮》(图32)。“刮”即“刮头”“剃头”之意。清末民国,西北大城小邑农贸集市,常见被称作“待诏”的理发师担着剃头挑子,街头巷尾为人理头。画面上,来理发的顾客俯首帖耳,理发师手执剃刀,大有“及锋以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的大将风度。写实风格的画面,洋溢着浓浓的西北民情风味。白石老人为之题诗:

三百年前削发手,当门挂剑最销魂。

笑君畏缩何须削,最好髸鬆作汉人。

著名经济学家、书画家凌文渊的题词是:

等足权威手上衡,叫他低首默无声。

霜锋试处无余地,青发蓬蓬刮复生。

子厚仁弟擅长讽世画,此幅尤有深意,属题,即以廿八字应上。

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张恨水在兰见到此画,于画外题诗:

人生不自由,千里作狂游。

除却肩头袱,我来剃此头。

同一幅作品,有这么多名家题诗,亦可见西岩画作影响之深之广。

▲图32

七、煌煌名碑颂李翕

北宋末年的一天,一位樵夫,在今陇南成县鱼窍峡幸遇了一场震撼后世的邂逅,被藤萝遮掩了千年的摩崖刻石,展露出了他绝世的容颜。这就是在华夏艺术史上地位极尊的“汉隶三颂”中最为完整的《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图33)。“三颂”,是指位于陕西和甘肃两省西秦岭南坡区域的汉代摩崖石刻,依刻造年代,它们分别是《石门颂》、《西狭颂》与《郙阁颂》。

镌刻在秦岭古褒斜道上的《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造于东汉建和二()年,是汉中太守王升撰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比《石门颂》晚出23年的《西峡颂》摩崖石刻陇南成县天井山麓,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峡颂》,因表文前“五瑞图”中有“黄龙”画像及榜题,俗称“黄龙碑”。碑刻于东汉建宁四()年。记载武都郡太守李翕生平及其率民修通西峡古道,为民造福之德政。

《郙阁颂》成碑时间比《西狭颂》晚一年,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析里大桥和郙阁栈道而书刻的,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三颂”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颂碑结构严整,气象嵯峨,风回浪卷,英威别具,令历代书法金石学家置赞不已,叹为神品。人们在有幸瞻仰《西狭颂》《郙阁颂》这两块摩崖瑰宝的同时,记住了华夏书法艺术的魅力,也记住了一位治世能臣的名字——静宁李翕。

“西峡”“郙阁”碑主李翕,字伯都,汉阳郡阿阳县(今静宁)人。东汉灵帝时任武都太守,教民“博爱德义”,任内政通人和,仓粟充盈。李翕鉴于郡治西峡为南通巴蜀的咽喉要道,但交通阻绝,猿猱欲度愁攀援,于是李太守亲临其地考察,发下“今不图之,为患无已”的誓言,率领官民,筚路蓝缕,凿崖清障,天堑变成通途。地方百姓感恩戴德,官民合议,公推下吏仇靖撰文书丹,成就了这方煌煌巨宝。接着,李翕又主持修建了武都治下的析里桥郙阁栈道,地方公推仇靖再次撰文,仇绋书丹,于是又有了这方巨碑。碑因人立,人以碑传。《汉三颂》不仅是祖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它还是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状况的重要记载,是开凿和修复道路的真实记录,补证了史书记载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交通史价值。千百年来,碑刻犹如一幅幅画卷,展示着先代愚公们矢志不渝,与天奋斗的辉煌往事;又如一首首“雅颂”——献给践行《汤诰》“有功于民,勤力乃事”的阿阳好男儿李翕的颂歌。

▲图33

八、碑林“四绝”李公铭

在历代名碑墓表萃集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有一块“当代草圣”于右任书丹的墓铭。铭主李早勤,双岘乡人,字藻芹,亦称早勤,民初毕业于甘肃优级师范理化科,致力于地方教育,首创新式乡学“云萃小学”,培植人才,造福乡梓。李早勤二子李世军,字汉三,在北京上学期间,参加孙文改组后的国民党,反对军阀割据,宣传三民主义。抗战爆发后,任监察院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和党国元老于右任颇有交往,关系密切。年其父逝世后,右任为之撰写墓铭且书丹,是为《李公早勤墓志铭》(图34)。早勤公墓志铭代表了于右任碑铭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作品。李世军曾有书札(图35)称:“先生书法,开一代先河,为世所重者。志以标准草书精心书之,尤得意之作”。众多国内研究碑帖名家公认,此志在整个碑林现代藏品中独占鳌头,堪称“四绝”:

书法绝,其一。

李世军回忆,于老“尝自言,生平书碑繁多,惟此志及泾阳周石笙墓志,差较称意”。书写李志时,髯翁已年届古稀,书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墓志章法采用散点式分布,转合呼应,聚气凝神;字形以魏行兼融标准草书,波磔叠出,跌宕有致;笔墨疏朗简朴,恬淡从容。法书之美,展现无余。

撰文绝,其二。

右任老一生书丹无数,撰文不多。此志寥寥字,精准简练地概括了李钟泮兴校建学,热心公益的仁施义举,记录了家族成员的面貌。要言不繁,惜字若金,警策之语,刻骨铭心。如“学非为己,凡以利人;德不自润,乃以仁民”等赞词,与其说是在褒扬墓主,不如说是这位辛亥革命老人济世利民终生追求的表白流露,是髯翁人格美的自然展现。

篆盖绝,其三。篆盖是墓志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精美的篆盖,不啻是一张表明志铭品味和价值的名片。该志的篆盖者吴敬恒,字稚晖,江苏武进人,是民国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追随国民革命却不入官门,专心学术研究,成果突出,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世界学术文化伟人”称号,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中国人。书法上,稚老主要精于篆书石鼓文。他的大篆,结体安泰,古意浑然,号称无敌,因而和谭延闿(楷)、胡汉民(隶)、于右任(草)、吴稚晖(篆)鼎足而立,有“民国四大书家”之誉。由于历史的原因,其篆盖不知去向,即使拓片,也未留下只纸,断珪缺璧,徒增浩叹。镌刻绝,其四。志的尾跋,注明“关中郭希安刻”。郭希安,字辅仁,陕西蓝田县人,民国著名碑石镌刻家。奏刀镌石以严谨且迅疾,生动而传神、舒张兼厚重、细致乃精巧著称,为民国关中刻石第一人。著名书法家冯恕赞其镌刻技艺曰“指腕齐力,精入毫芒;弄刀如飞,神合古人”。综上,李公墓志珠联璧合,四美兼具,可与天地并,可与万物齐。那么,该志最终流向何处?世间种种说法,莫衷一是。然而世军先生在年有亲笔留言,道出了此志的归宿——“石瘗先垄有年,后逢平坟造田,经吾侄媳黑夜辇归,埋庄园中,得免毁坏。承陕西省博物馆允置之碑林,今年四月运往”。一位不识字没文化的普通村妇,在五十年代的特殊时刻,深夜抢救当时看来不值一钱的墓石,其慧眼胆识,足使堂堂须眉汗颜自愧,无地自容!那么,这段小小传奇,可否又能为《李公早勤墓志铭》增添一绝?

▲图34

▲图35

楮墨聊斋

西岩游士

不知何许人,明正统间,西岩寺重葺,有道士至,衣冠蓝缕,而貌奇伟,丰神迥异。寺众相与揖,问姓名乡籍,若不知。少坐,取毡卷缚入垩土瓮,浸渍良久,双手振刷,大书“瀛洲’’二字于门壁。纵横各一间,结构完密,得未曾有。时杨仪读书山寺,从傍窥之,道士顾谓曰:“吾阅人多矣,未有骨秀如子者。既见吾书,子其可教,惜名根未断奈何?”仪欲留山房,卒去,因送偕行数十里,会天晚,同坐古寺中。与言真草书法,复授以丹诀,戒勿泄,后仪果以工书知名。道士字经二百年,至崇祯末大变,寺宇焚毁,犹岿然独存,复十五载始毁。

——《乾隆州志·仙释》

赵为卿

为卿字绍蔺,乾隆朝乡名士也。负笈远游,入京师,遍览京都风物。一日,信步街衢,见一园林飞檐雕甍,精巧堂皇,信步而入。流连嗟赏,不觉至一精舍,图书满架,香烟袅袅。为卿见案上四宝俱全,雅兴勃发,濡墨挥毫,酣畅淋漓。正得意间,忽觉脑后有声,视之,则一便装黄衣人,立于身后,英姿卓挺,霸气逼人。注目案上所书,似有颔许之意。问及姓名籍贯,为卿诚惶诚恐,据实以对。黄衣人即命伸出右手,手心书一“赦”字,训以“高举右手,火速离去”。为卿觉知不妙,迅疾回寓。俄听大炮三声,门外人声鼎沸,传言“菜市口杀人”。急询之,告以“乾清宫带刀龙禁卫贝子某某被斩”。为卿方悟己乃祸首,心胆俱裂,翻身上马,夤夜逃离京畿。

二字碑

同治辛未,左恪靖伯有事西域,道经静宁,谨以少牢之礼,致祭奠宋涪王玠、信王璘、武穆錡灵前,事毕刊《宋三忠庙丽牲石彣》碑,以志永远。兹因左帅军务剧繁,爰命其子左孝威代劳撰文书丹。孝威习篆有素,乃以小篆出之,铁划银钩,粗细均匀,的为篆碑上乘佳品。因子避父讳,碑上仅二“棠”字为左公亲署真楷(图36)。时人不无遗憾,称其“二字碑”云。

▲图36

炒面客

炒面者,陇上常见之干粮也。以炒熟之杂粮混合,研磨而成。干燥少水分,尤宜远行携带而食。民初甲子夏,有静宁李姓者,背负炒面,足系麻鞋,不远千里,赴东鲁曲阜朝圣。鲁地士民见其衣着简朴,形容黑瘦,询之,乃知来自苦甲天下之陇东。至午,则取袋中面粉,用水搅和食之。问“何食”?答曰“炒面”。鲁人乃戏称之为“炒面客”。炒面客朝毕圣庙,即去十三碑亭观摩。其地碑石林立,镌刻精美,群英荟萃,令人叹为观止。炒面客不顾盛夏暑热,蚊虫叮咬,拓字临摹,收获颇丰。回归途中,道经古都长安,客又尽倾其囊,挑选购置名碑拓片,墨宝珍藏,满载而归。前清进士王曜南闻知,至寓所长谈竟夕,赠诗两首,以表钦佩。炒面客姓李名树敏,字勉斋,籍本州遵教里。甘肃优级师范毕业,舌耕终生。钟情翰墨,不辞万难,千里取经。噫!真有志者矣。

长按指纹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jx/5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