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邯郸微笑”
——写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
引子:
邯郸西依太行,崇山峻岭、浅山丘陵、河谷壑流阶梯分布;东跨平原,黄河故道、漳、滏、洺、卫河纵横其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这里,孕育了灿烂的磁山文化,流传着战国七雄的古老传说;邺城遗址书写着六朝古都的历史更迭,响堂山石窟传来了北朝佛造像艺术的历史回响;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邯郸,作为一座有着八千年文化史、三千年建城史,至今未曾改名的城市,有太多的说不尽、道不完。想要窥探邯郸历史的一二,不妨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以文物的视角,走进邯郸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探寻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历史沉浮。
年,在临漳县北吴庄村,邺城考古队员将我从埋藏坑中捧出,那一刻,沉睡千年的我终于苏醒。
与我一同出土的佛造像共有件(块),听说,我们这一次的出土数量之多、品相之美、材质之高位居全国之首、世界罕见,被评为年中国社科院“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能够成为“全国之首”“世界罕见”,我骄傲!
“我是谁?”
“我,是一尊有故事的白石立像”
我生于北齐,那时,没有日行千里的飞机汽车、没有即时通讯的手机电脑、没有耸入云霄的高楼大厦……太空、探月,这些只存在我们想象中的事,如今都已变成现实。人民的生活富足殷实,人们的思想多元开放,而我,也不再居于庙宇之间、佛堂之内,现在我有了个新家——邺城考古博物馆。
年,我在临漳县佛造像博物馆公开亮相,让公众能够近距离观赏佛像之美,了解到东魏、北齐时期的佛造像艺术。年,我又千里迢迢去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没想到的是,这一趟“出差”,我就成了“网红”。
邺城考古博物馆北齐圆雕弟子立像。朱琰珺摄
那么,我要隆重地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北齐圆雕弟子立像,白石质地,目前身高40.5厘米;面相清秀,弯眉细目,双耳下垂,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服装是中衣搭肘式僧服,左手提净瓶,右前臂不慎残缺,颈部则插嵌着古时修复的铆杆。可见,千百年前我已被匠人修复过一次,也正是因为这根铆杆,我在出土时整个头部向左扬起,这歪脖的傲娇造型,反而让我“萌萌哒”,迅速成为线上线下深受追捧的明星文物。
年,佛造像博物馆重新布展后改名为邺城考古博物馆,我自然也成为馆里的明星藏品。站在展柜里,每天让我最享受的不再是人们的跪拜和香火,而是游客举起手机、相机为我拍照的那一刻。他们和很久很久之前跪拜的人大为不同——他们衣衫整洁、举止有礼,他们不卑不亢、见多识广,他们用疼惜欣赏的目光看我,却又用自豪的语气向金发碧眼的友人介绍我。
“我在他们心中很重要!”我高兴地对自己说,“我是‘红人儿’!”
直到有一天,我从几位游客口中听说了一个名叫“邯郸微笑”的佛头——什么?它比我还“红”?它也是“大明星”?
不行,我决定,要去见识见识它的真容,一较高下。
“原来公主的骆驼也有不凡的使命”
北朝考古博物馆。该馆供图
第一站,我来到位于磁县的北朝考古博物馆。北齐时期,磁县与临漳县同属于当时的都城邺城,当时,佛教盛行,也许这微笑的佛头与我属于同一时期,藏于这里的博物馆中。
一入博物馆大门,门两侧的石柱与上面的人字栱符号让我倍感亲切,是取材于北朝石窟文化的特色艺术;主干道两侧的跽坐俑、风帽俑、笼冠俑和侍仆俑等则是按照当年北朝时期典型的陶俑形象放大雕刻而成,让我梦回北齐。
北朝考古博物馆广场前骆驼雕像。该馆供图
广场正中的骆驼雕塑,引起了我的注意,能够成为博物馆的“图腾”,一定不简单。终于,我在第二展厅见到了它——陶骆驼。只见它前腿下跪,后腿直立,呈将起之势;驼背上,驮有装满食物的皮囊,皮囊旁挂有大雁、丝绸、陶瓷等,仿佛正要将这些货物运送到远方。
“你就是门口雕塑的原型?”我开口问它。
“那当然,我可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陶骆驼的眼神被我的问话一瞬点亮,自豪地说。
我不解,问道:“你缘何能成为镇馆之宝?”
“你仔细看看我!”陶骆驼说。定睛细看,只见它肌肉线条灵动,面部神态栩栩如生,尤其是将起之势静中有动,这种姿态的陶骆驼确实罕见。
“我出土于东魏时期茹茹公主墓中,代表了北朝时期陶塑艺术的最高成就。”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在陶骆驼的讲述中渐渐清晰——茹茹是兴起于中国北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称柔然族。柔然族首领阿那瓌以联姻的方式与东魏结为政治联盟,茹茹公主正是这一时期民族和亲的代表人物。
“茹茹公主承担着和亲的政治使命,将游牧民族的文化、礼仪、生活习俗等带到了东魏,既避免了战乱,也加深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她的陵墓是仿帝陵建造的,出土的文物数量仅次于北齐皇帝高洋,而我便是其中之一。”陶骆驼诉说着自己的前世:“古代的磁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们骆驼,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文明传递的历史见证者。”
原来,在那段历史中,骆驼曾承载着如此重要的使命,它是民族融合的重要载体。一声声驼铃,一次次贸易,推动着华夏文明走向更加灿烂辉煌。
“在我们博物馆中,每一件藏品都很有价值。”陶骆驼开始介绍,“邺城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有不少帝王陵墓位于此处。在北朝考古博物馆中,除了茹茹公主墓,北齐皇帝高洋墓也同样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你看,门口佣阵中,有镇墓俑、仪仗俑、侍仆俑,种类丰富,刻画细致入微,活灵活现,个个堪称雕塑艺术珍品,人们赞誉他们为‘小兵马俑’。”
看着这些“同类”,我的思绪也回到了北齐。那些岁月,我经历过;那段历史,我见证过。能够让后世窥得千年前的社会样貌,哪怕成年累月、日晒雨淋地立在这里,这,不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吗?
“那你知道‘邯郸微笑’佛头吗?”我还记得自己来这里的目的。
“我们北朝考古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是帝王陵墓出土的文物,倒是没见过叫‘邯郸微笑’的。你可以到峰峰响堂山去看看!”
“你可知晓,那些年我们都经历了什么”
按照陶骆驼的指引,我来到了北响堂景区,也许在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我会找到它。
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内游客正在游览参观。朱琰珺摄
进入展示中心,佛教元素与科技元素拉满,我置身其中,仿若听到梵呗呢喃,又似神游响堂石窟,历史与现实在此交融,我感受到了神圣,又深觉历史的沉重。
环顾四周,“从中亚到中国——丝绸之路佛教造像艺术展”“昔日回响”“常乐未央”等展览海报映入眼帘,而根据海报上的介绍,“昔日回响”是展示中心最主要的部分,我决定去这里一探究竟。
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罗汉像。该中心供图
刚一进展厅,一个巨大的佛头出现在我面前,“昔日回响”四个字竖列在右侧,原来,这里集中展示了响堂山石窟各项数字化复原的成果。
我曾以为,需要复原的原因单单是因为石窟遭遇了灭佛运动,而不曾想到,那些雕凿精美的佛头、佛像也曾被强盗盗凿,流失海外。
在数字模拟的石窟中,我看着墙面上的佛像从青石灰色逐渐变得鲜活。时间风化的岁月斑痕,在这里得以修饰;仅剩躯体的尊尊佛像,在这里得以复原。
在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内3D打印的佛造像。朱琰珺摄
展厅中,几尊3D打印的佛像、佛头吸引了我的目光。深棕色的它们,静静地伫立在我眼前,根据展板上的介绍,展示中心与太原理工大学、国外收藏这些流失文物的博物馆合作,通过数据采集、3D打印等技术,让流失的响堂石窟佛头、佛像回归,让响堂石窟再现昔日的辉煌。
我望着这些“回家”的佛像,无语凝噎,只听见历史的回响——
它们曾流失于积贫积弱之时,现在,它们复原于民族复兴之际。而我,又何尝不是呢?自出土以来,我就被考古专家细心呵护,免于乱世之苦,得国富民强之幸,才有机会再次与世人见面。
暂且放一放沉重的心情,我决定先去有文物展出的“长乐未央”展厅找寻。
在这里,大大小小的佛像、佛头陈列于展厅之中,走近观察,这些佛像、佛头从材质和艺术表现方式上都与我大相径庭,原来,它们生于唐代,出土于北响堂常乐寺遗址,主要是红砂岩材质。而其中的一尊罗汉头像面带微笑,面容慈祥,我想,它就是“邯郸微笑”吧。
“请问,你就是远近闻名的‘邯郸微笑’吗?”
罗汉头像笑着答我:“它的确与我一起出土,但它已经陈列于邯郸市博物馆,你可去那里寻它。”
“我们都是文明开出的花”
邯郸市博物馆。柴莹颖摄
从峰峰矿区到邯郸市博物馆,一路畅通无阻,四处繁花盛放,到处都是一片忙碌景象——眼前的邯郸,可真美好啊!
行至博物馆门口,我的脚步被一队研学的小学生打断。
“大家排好队,不要大声喧哗,安静地听讲解员为大家讲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排成一列,有序地进入到场馆里,我跟在队伍的最后,也想看看华夏文明如何在邯郸这片土地上开出绚烂的花。
“我们最先来到的是‘甘丹风华’展厅。在这里,我们将邯郸的历史分成远古、春秋战国、隋唐五代、清末民初四个部分,共九个单元,让这里成为大家全面了解邯郸、认识邯郸的文化窗口。”讲解员说道。
跟随队伍的脚步,我看到——先民狩猎的石器、碳化的粟米,让邯郸的历史回到30万年前,新桥旧石器时代燃起了人类文明的星星之火;
我看到——打磨的骨针、泥制的陶罐,八千年前,磁山文化成为新石器时代文化杰出的代表;
我看到——殷商时代的酒器、炊具,先民们社会生活的画面渐渐浮现在我眼前;
我看到——形态各异的青铜马、锈迹斑驳的青铜剑,带我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
我看到——东汉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承盘,通体鎏银,纹饰鎏金,可见东汉皇室用品制造工艺的精美绝伦;
还有——那说不尽的磁州窑,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不仅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也为后世的青花、五彩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看见的是一件件文物,却又不单单是一件件文物,更积蕴着一声声历史的回响。
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无声却响亮:向后来人讲述着曾经的故事,描绘着当时的风貌,铭记着它们那个时代的记忆。现在,年轻一代又在博物馆中倾听着、记录着,实现了历史与文明的传承。同时,他们又创造着独属于当下的时代印记,延续着文明、又创造着历史。
回过神来,我已步入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馆内。
邯郸市博物馆内馆藏文物罗汉像“邯郸微笑”。朱琰珺摄
它——眼睛弯成了一道桥,面颊带着两个深深的酒窝,灿然笑出欢喜与祥和,温暖的面容仿佛映照出新时代里每个邯郸人的明媚和快乐。
此时,我找到了它;
此刻,我已不想与它较个高下……
每个文物都承载着独一无二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没有“红”与“不红”之别,有的只是我们同载的那一份记录与传承的责任。
罢了!罢了!回邺城!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苏醒冀晋萌
#文化中国行##邯郸##媒体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