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滕县城东桑村有位名镇一方的绅士“李二泉”,至今说起他来,当地村民无不知晓。可是,在他去世后仅仅半个多世纪,不但其家乡村民对他的事迹真假莫辨,所传生卒之年有误,甚至有几种地方志书所记他的名字也不甚准确。寒舍藏有李霞衫夫妇墓志铭拓本,李霞衫即“李二泉”其人,今将拓本公之于众,意在与有关学者共享所藏志文资料。李霞衫夫妇墓志铭拓本李霞衫夫妇墓志文为两篇:《清授修职郎鸿胪寺序班霞衫李公墓志铭》和《清封宜人李母张宜人墓志铭》,拓片原贴在一册旧线装书上,多有破损处,当是墓志新镌后所拓,存放时间较长、保存不善之故。二十年前,我于旧书摊得之后,为便于保护,托人按原样移裱在册页上。此册全40页,每页4行(其中3行2页,2行1页,1行1页),行7字,共字(前篇字,后篇字);其中残缺字31字,多在下篇。为便于读者对照考证,现录墓志全文于下(残缺字可推断者20字,于内补之;缺字未能推断者11字,以□代之)。霞衫李公墓志文:授修职郎鸿胪寺序班霞衫李公墓志铭进士出身、授朝议大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甲午科山西正考官、掌湖广道监察御史、署工科给事中、宣化府知府、邑人高熙喆撰文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国史馆协修、翰林院编修、泗州张启后书丹赐进士及第、诰授朝议大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长沙郑沅篆盖丈夫生不辰,不能腰盭绶、握虎符,出天下于汤火,苟信义著于一乡,得其心而用之,可以帖寇氛、支危局,捍一方之难亦足矣。余读《魏志·田畴传》,而见其生当炎汉解纽,盗贼云屯,畴以区区一匹夫,支拄无终、白檀之间,而外裔不敢侮,未尝不心向往之而想见其人。李序班霞衫者,名文祺,余世好也。父曰兴德,字子容,为生,晚年尝悯惸独、存孤寡、施生著于一邑,如鄙人者,亦其一也。当丁巳、戊午间,张勋公忠志扶王室,不克而败,其部伍星散,盗贼乘间而起,而滕为最。翼云、泉堌之间,缚人勒赎,挟虎负嵎,势而方岳不之恤。序班曰:“嘻!其甚也。苟如此,民生匮矣。”乃自毁其家,以召募丁壮。桑村者,群盗出没咽喉地也。序班当关以守,而探丸胠箧之徒皆不得逞。或曰:“砦不完,奈何?”序班曰:“岂有胁山枕岭而虑无以为守者乎?”商于余。余曰:“昔赫连勃勃造垣墉,其凸以出者为马面,马面多墉,虽薄易守,请以马面之近地者,凿数空可出炮弹,虽飞将军不能过也。”序班曰:“善。”乃叠石为壁,靡钱四百万。而桑村屹然为巨镇,一方之盗无敢窥伺者。生于同治甲戌五月丙辰,卒于民国癸酉八月,享年六十岁。母氏于;生母氏殷;兄文渠;子毓鍙、毓鋆、毓檆、毓溎。以甲戌岁葬于砦北祖茔之兆次。铭曰:万山兀兀,跖礄斯聚。公奰其怒,罄貲以募。当道老罴,群凶竦惧。砦坚不可拔,相望望以去。后之过此者,应涕陨乎鸿胪之墓。李母张宜人墓志文:清封宜人李母张宜人墓志铭古人所谓烈妇,不必身殉所天也。其或丈夫犹在,而其志行之所趋,义奋慷慨,一不顾身,魁然有古烈士之遗风,斯可以谓之烈矣,唐李习之所为杨烈妇传者是也。张宜人者,父曰张澍田,其先世为元之总帅大臣,曰张良弼,以改物后隐于滕之王开砦,盖著姓也。宜人以十八岁归于李序班文祺,初名文蔚,字霞衫,滕治之东三十里桑村人也。姑殷氏,翁兴德,以好施济尝活一方人,于光绪之代,盖三十年。宜人仰承尊章意,或以饥告,必曰哺之;事筑里嫂,匑匑如畏,于仆终身不闻呵声;或取非所有去,未尝加一督责,出言婉嬺,唯恐伤人。当光绪中,夫子甚疾以病,医家相顾敛手。宜人于分人静,自手铦刃,刳左臂肉一片入药鼎中,复以裹创,以饮夫子。呜呼,世之孝子贤妇女以剜肉奉亲者,盖尝见于邑乘家传记之书,然或有愈不愈,而创之钜者或有死有不死,今之幸而而创亦无恙者,盖亦有数存焉,然其志则烈矣!宜其没后,夫子辄譝以□人,而三子必欲□葬。致客以昭其□之贤者,盖出于之不能已也。子毓鍙,次毓鋆、毓。铭曰:胜国之季,有万孝子。割股疗亲,霍病已。僮僮巾帼,□义复尔。以□□□,呜呼贤矣。□□□化,二尺坟起。戚□风馨,声播人耳。葹寸心,至今不死。李霞衫夫妇墓志文为清末翰林滕县高熙喆(字仲瑊)撰。高仲瑊与桑村李氏为“世好”,自言受过李家资助,友好关系一直保持下来,曾为李霞衫父、兄写过墓志,志文刊在《高太史续文钞》。当年桑村距离滕县城东三十里,明清滕县方志皆记其是大村庄,有集市,还有泰山行宫,是县城通往滕东山区的要道重镇之地。新中国成立后,桑村为区、公社政府驻地,滕县第四中学校园就设在李家大院。至年代初,滕县设立高中学校31处,桑村中学是年前全县所设四处中学之一,由此可见当时桑村在滕县的重要位置。年11月,枣庄市新设立山亭区,由滕县划出8个公社、齐村区划出6个公社组成(后俗称“北八社、南六社”),桑村公社被划入山亭区,今为桑村镇政府驻地。李氏家族世居桑村,为清末民初滕县大家之一。据高仲瑊撰《中宪大夫李公墓志铭》,李霞衫之父名兴德,字子容,乙卯年()三月去世,年七十二岁;另据高仲瑊撰《李君石阁墓志铭》,李霞衫之兄名文渠,字石阁,戊午年()去世,年五十一岁,二人皆为滕县知名乡绅,以田地、经商兴家,以御匪、扶弱济困闻名于乡里。李氏家族兴起,当在李霞衫曾祖、祖父之时,至其父李子容已是殷富耕读之家。李子容少师于黄公振(名来麟,道光十一年举人,大挑一等),与王云浦(名廷栋)、高仲瑊同学于滕县城内道一书院,“弱冠补博士弟子员,暮年益肆力于古人,购书数万卷,筑楼读之,暇辄编辑《唐人排律笺》,蒐故实。皲茧,寒暑不手辍”。虽未中举及第,然以文学终其一生。津浦铁路修通后,因距离滕县站较近,山区产品路经桑村外运,买卖、茶饭、住宿于此,李氏家族生意大兴,极一时之盛。不仅在桑村和县城设有商铺、发行票号,在沛县、峄县台儿庄有其田产、店铺,在天津亦有经销点。自其父、兄去世,家中内外诸事皆由李霞衫掌管,他既是李氏振兴之主,也是式微之始,因而其名声传闻远在其父、兄之上。霞衫李公墓志主要记述其功德是毁家筑砦御匪,“当关以守,而探丸胠箧之徒皆不得逞”。下面对志文略加考述。一是李霞衫的名字。墓志云“李序班霞衫者,名文祺”,在其夫人张宜人墓志云“初名文蔚”。年代新修地方志,恰是山亭区新成立之时,桑村由滕县划出,按照属地写入的规则,桑村的人和事写入《山亭区志》;因是旧时辖地,新编《滕县志》(中华书局,)偶尔也有提及。在《滕县志·地方武装·地主武装》记有桑村李家旧事:“桑村大地主李侠山(又名李二泉)……”。《山亭区志》(齐鲁书社,)收入桑村李家之事较多:《商业·百货业》有“年前,桑村李二泉在桑村当地和滕县城里开设‘太昌号’”;《金融·货币与发行》有“桑村李二泉,从民国初年到年间……”;《文化·医疗》列表:年桑村春曦堂,开办人李侠山。《山亭人文自然遗产》(政协山亭区委编,黄河出版社,)《街·桑村街》记:“李兴德次子李文祈,又名李二全。”《山亭区地名志》(政协山亭区委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在《桑村镇·桑村》有记:“李兴德次子李文祺,又名‘李二泉’。”从“李侠山”到“李二泉”、“李文祈”、“李二全”,再到“李文祺”,终于得到正名。何以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李氏后裔皆迁居外地,家中账簿、书籍久已荡然无存。“文革”期间,其家坟被扒、墓碑被毁、李霞衫夫妇尸骨被抛,李霞衫之名见于文字者实在不多。再就是当地年岁较大的老人多无文化,仅知其私下所说的乳名,偶有记其名字者亦不辨何字,这才出现了“衫”“山”、“霞”“侠”、“祺”“祈”之误,甚至出现了以乳名入志之事。《山亭区地名志》解决了这个问题,是因为这时编写者见到了《高太史续文钞》。由墓志可知,李霞衫名文祺,又名文蔚,字霞衫,“李二泉”或“李二全”应是其乳名。二是李霞衫的生卒之年。《山亭区志》两处所记李霞衫:一处是“年前”,一处是“从民国初年到年间”。《山亭区地名志》记:“年春……李文祺捐粮25担。日军进占滕县城后,李文祺没有像其他财主一样投靠日本人,舍弃了万贯家产,避难天津法租界。当听说桑村‘城’破,日本鬼子驻于自己家里——泰仓庄园后,坠金而死。”前者意为李霞衫在、年前还在人世,后者则直言年李霞衫不仅在人世,而且还有所作为。这种信息当是仅听乡间传言、未加考辨所致,述说者或是记忆有误,或是张冠李戴。至于“没有像其他财主一样投靠日本人”一说,则是对当年滕县城乡绅士大都坚决御敌、军民一心抗战堪称国内典范之事所知甚少。志文云李霞衫“生于同治甲戌(年)五月丙辰,卒于民国癸酉(年)八月,享年六十岁”,时间确凿,没有含糊,可证传言多有失实之事。三是李霞衫御匪。高仲瑊在为李氏父子所撰墓志中,几次说到御匪之功。《中宪大夫李公墓志铭》云:“当是时,群盗蝟磔,缚人万山中以勒,直势甚张。公乃联合百数十村落,市火机,招集健儿,巡徼更代,岁糜万数千襁。又得以群盗名字,闻于大府,由是高五、高六之属皆即诛。迄今二十余年矣。其所以村无流亡,户无厖吠,得悠游于斯土者,皆公赐也。”在李霞衫墓志中,所记御匪之事更是详实。《高太史续文钞》还收有《创修桑村石砦记》,文中说到李霞衫为御匪而在桑村修筑石砦,用钱二千万,几乎耗尽了李家三十年的储蓄。李子容御匪是在清末,李霞衫御匪是在“丁巳、戊午间”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年,滕县黃馥棠在徐庄梅花山《后来其苏》刻石有记:“吾邑自民六以来,盗贼蠹起东山一带。”盗贼因何而起?《滕县志·大事记》载,年(民国6年)“7月,北洋政府遣散定武军于徐州,部分散兵流入滕县东部山区,沦为盗匪”。李霞衫倾力筑砦又是哪一年?高仲瑊记:“戊午(年)秋,贼酋于三黑勾结河西贼八百人会食于东漷,将蹂桑村……”,为防患于未然,筑砦当在这年之后不久。后来世道越来越乱,土匪越来越多,“而桑村屹然为巨镇,一方之盗无敢窥伺者”。桑村砦或许起到了乡村民团的御匪示范作用。《枣庄市志·大事记》(中华书局,)载,年“滕县境内大村庄成立‘联防会’,修围墙,安寨门,架土炮,防御匪患”。实际上防御有枪支的大股悍匪,仅靠寨墙是不行的,大刀长矛与枪炮相比根本不是一个等次,难以持久抗守。《滕县志·地方武装》记:“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后,滕县的地主武装倍增。清末民初,战乱频繁,地主武装随之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家地主拥有武装。其中桑村李家、鲁寨鲁家、仓沟王家、峄庄龙家武装力量较强,在滕县影响较大。”桑村李家“拥有武装人员百余名,长枪百多支,短枪二、三十支,土炮三十余门,迫击炮四门,村外修筑两道寨墙”。上层政界争权夺利,下面匪盗趁机四起,许多乡村绅士为保家护村只有联合起来,各尽其力以自卫。四是李霞衫何因、何时“逃”到天津。《滕县志》载:“年前后,李被控谋反,逃到天津,武装随之解散。”年前后,正是滕县大村庄筑寨墙、置枪炮御匪之时,官方也正忙于剿匪,而且还提倡民团御匪,不可能对李霞衫的武装势力有“谋反”之说。据泗上阁藏复印写本《蘧庵先生事状》(傅本农撰。蘧庵,峄县齐村崔翰林广沅之子,曾留学日本):“鲁之匪患,是乃两次‘奉直战争’之蘖(孽)芽。其一,奉军败绩;另一,直军覆没。战役之后,武器弹药散落民间不知凡几,贻害无穷。缘其吸引众多不法之徒,‘筹枪、贩子弹,夥同上马儿入伙’,是则匪患成矣!与之相应者,民之自为捍御,亦‘买枪、联庄、打更起戗’,是则民众自卫团兴矣!有矛必有盾,理之固然耳。欲防匪徒之打家劫舍,必负民团之费用摊派。吏扰匪窜,惊心动魄,惶惶不可终日。千村万落,景象萧条,谁悯吾民之疾苦哉?!里之士君子咸推先生预其事……于一九三○年之某月某日假滕地杨庄召集一次曾是声势浩大,六万人之民团大会;临、郯、费、滕、峄、泗六县之团众参加,皆什伍有法,队列有序。用示:对匪誓相剪除,不稍宽纵……大会又选定先生为六县民众自卫团总指挥,亲执桴鼓,使之进退有据。万钧势易压,一谋用难求;一革往时硬打硬拼之积弊,佐以分化瓦解,匪患渐渐平息矣!”那时,经过官剿、民御,滕、峄之地确有一段匪势稍息的时间。黃馥棠在梅花山《后来其苏》刻石文,记有“今春(年)苦旱,僻壤穷乡无所得食,已伏之莽又蠢蠢然”可证。《蘧庵先生事状》言:“一九三○年后,匪患清,民团作用失,兹一矛盾关系解。主鲁军阀韩复榘对地方绅士颇多疑忌,先生已有察觉,反观自我,如再胶着于地方武装权力上,必将自贻伊戚。滕县李天仪(其人无考。作者注)见不及此,竟遭毒手!”据《韩复榘传》(山东人民出版社,),韩主政山东后,既加大剿匪力度,又预防地方自发御匪武装民变,于年11月公布《验枪办法十条》,对民间枪支加强管理。“规定:凡民间枪支一律交该管县县政府烙印给照,未经烙印者即将该枪没收归公;凡有地20亩者准其备枪一支,50亩者准其备枪二支,不足20亩者概不准备枪,富饶之家备枪御匪,至多不得超过30支,凡此枪均须烙验。”此事与清乡剿匪一并进行。滕献馆藏有山东滕县临时清乡委员会发给持枪人的“枪照”执照,时间为民国二十年六月十日。官方收缴民间自发组织枪支自有其道理,然而,作为因御匪而苦心经营的人士,不愿交出枪炮之心也是可想而知,最简单的一条理由是:我可以交出枪炮,你能保证无匪患吗?拖延或抗拒交出枪炮,官方岂能不了了之?李霞衫“避难天津法租界”的原因或许是不愿交枪之事,时间大约在年。张宜人墓志文因不涉及他事,也就不再多言。李霞衫仅是乡村一方绅士,一生并无大的业绩,其墓志却是名人撰文、名人书写、名人篆盖,这不仅对逝者来说是倍受哀荣,其志文、书法也有其研究价值,只是不知其墓志还有较为完整的拓片否?更不知其墓志是否还幸存于世?作者简介:孙南邨,山东滕州人,退休职员,文史学者,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顾问。善国文化
讲好滕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