鐧界櫆椋庡亣鏈熶笉鐧借繃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71022/5781253.html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李白在《蜀道难》开篇就提到了古蜀鼻祖“蚕丛”和“鱼凫”的名号。可见唐时,关于古蜀国的传说已是教科书般的存在。但诗仙没想到的是年后,三星堆的发现,居然实证了古蜀国的存在。我于年造访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最近不断出土的三星堆文物的消息,让我忍不住翻出旧片,重新审视一番,也来蹭个热度。古“蜀”字集景▲我们了解古蜀文明,得从“蜀”字入手。
“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象形,从虫。本义:蛾蝶类的幼虫。后作“蠋”。
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字的笔画和形状变化很大,其中唯一不变的眼睛符号“目”和“虫”。说明大眼睛的蚕虫在古蜀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星堆出土许多眼形器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此图源于网络)
古蜀国五王世系▲了解这张《蜀世系表》,对读懂三星堆文物也十分重要。至少是迄今为止最合理的解释。咳咳,从前……蚕丛氏黄帝之子昌意取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蜀侯传至“纵目”。他善于养蚕,因“教民蚕桑”有功,而被族人称作“蚕丛”。并成为蜀地的首领。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眼睛崇拜相关的文物,很可能跟“蚕丛纵目”的传闻、以及古“蜀”字有关。
关于蚕丛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记述有误,蚕丛应该生活在夏商时期,早于周代。公元前16世纪,商王祖甲执政后期,蚕丛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领导部族奋起反抗,结果弱不胜强,蚕丛氏首领战死岷山,部属四处溃散。如果,这些记录是真实的,那么至少,古蜀与中原应该存在通道的。不然商军何以进退呢?▲青铜纵目面具。原来,古蜀先民是这么诠释其祖先蚕丛“其目纵”的!这可能是蚕丛氏庙堂级的神化标准象。对“纵目”极具夸张。也为《华阳国志》的记述有对应的实物。当然,古蜀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已逾前千。没有文字的古蜀历史口耳相传,把祖先演化成如此这般,也不足为怪。▲那么,这个三星堆出土陶人,丛目、高鼻、宽嘴、招风耳。我以为,非常符合古蜀人对祖先蚕丛比较世俗化的形象。看着具有西亚人的体貌特征。
▲我们再从蚕的一生来看,是不是也可以发现善于养蚕的蚕丛和纵目的关系,也可以寻迹“蜀”字的由来呢?▲三星堆出土了很多这样的青铜兽面。我以为,这是拟人化的蚕虫!或者说,是把传说中的祖先和蚕虫合二为一了。柏灌氏被商朝军队击溃的蚕丛氏族人,一部分重新进入今四川盆地,以躲避战争。他们找到一处有河流交纵的柏树林(今彭州一带)落脚。柏灌氏继蚕丛氏之后为王。并迁都崇州(今崇州双河村古城),部族改称为“柏灌氏”。柏灌氏族人善农耕,尚飞鸟。他们掌握了种植和灌溉技术;并以白鹤为尊,寓意自由飞翔,远离战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上有鹤的模样,很可能跟柏灌氏有关。约公元前10世纪,势力衰弱的柏灌氏部落被南边的崛起的鱼凫氏部落兼并了。▲青铜冠鸟:粗颈圆眼,尖喙冠羽。当为我国西部地区常见的戴胜鸟形象。
▲看看,是不是高度吻合。(此图源于网络)
戴胜鸟的外形独特,其亲鸟间忠贞不渝的禀性,使它自古以来就成为了宗教和传说中的象征物之一。在中国,戴胜鸟象征着祥和、美满、快乐。尚鸟的柏灌氏也可能拿它说事呢!
鱼凫氏商朝后期,在今成都温江境内,两大部落隔河相望,河北岸是从事农耕的柏灌氏部落,南岸是“鱼凫”部落,族人靠鱼凫猎鱼为生。鱼凫是一种捕鱼的鸟类,三星堆文物大量出现鱼和鸟的形象应该与此有关。鱼凫氏取代了日渐衰弱的柏灌氏,建立强大的鱼凫氏王朝。他们可能定都在三星堆,并建金沙城为陪都。铸有大量超级祭祀青铜器,把祭祀政治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陶鸟头勺把:鸟头勺把是三星堆最具特色的陶器,它们是“鸟头把勺”的一部分,因为勺体不易保存,大多仅存勺把。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鸟头形勺把,其鸟头形象颇似鱼凫。这可能与古蜀传说中以鱼凫为族名、族徽的鱼凫王朝有关。有学者认为,鸟头勺把应不仅仅是生活用品,还是古蜀人在祭祀和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青铜大鸟头:在三星堆出土的鸟形器中,这是形体最大的一件。器物的造型与鱼鹰颇为相似。或许就是鱼凫氏的族徽。▲青铜鸟脚人像:这件器物反映的可能也是一个与鸟相关的“人神合体”形象。几代蜀王直接以鸟为名,可以证明鸟与古蜀族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是作为图腾及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之物存在的。强大的鱼凫氏王朝延续数百年。被周王派遣的朱提人(今云南昭通)杜宇所灭。从云南人杜宇灭鱼凫事件来看,尽管蜀道难,但从云南进蜀还是有行军道路可通达的。最险而不通的主要是指秦岭的阻隔。正如李白说的:“不与秦塞通人烟”。▲有领璧(玉瑗):这件玉瑗明显有焚烧的痕迹。这种有领璧在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比较多,但在其他地区非常少见。一号祭祀坑内发现的大量器物有被砸、烧的迹象,这很可能是外敌入侵,毁损祭祀礼器掩埋的结果。理由是:如此贵重的玉器和青铜器焚毁掩埋,成本太高,除非发生亡国变故。也有学者认为是“燎祭”和“瘠埋”仪式的结果。爎祭:古代祭祀仪式之一。把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殷商时期已有“燎祭”的存在。祭品火爎后埋入土中,是谓“瘠埋”。《尔雅》中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瘠埋,祭山曰庪悬,祭川曰沉浮。祭星曰布,祭风曰磔。”
我比较赞同“燎祭”和“瘠埋”说。《左传》:“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既然,战争和祭祀是国家大事,那是不计成本的。如果祭祀坑里出土不同时期的器物,那就更加说明,焚毁器物是一个正常仪式的结果。李白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明朝郑朴借托东汉杨雄辑《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杜宇)、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至此,我们发现蚕丛氏到鱼凫氏都有数百年的在位时间,分不出代际。我以为:一是可能古蜀史前没有文字记载;二是可能那个时候的传承方式和后世不同,继承者也许是全盘接受始祖的名号,这在原始的祭祀政治里是很重要的神化要因。苏美尔文明的早期君主世系也有在位时间超长的现象存在。这和喊“万岁”是不是一个道理呢?杜宇(蜀望帝)《蜀王本纪》:“…,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意思是,朱提人杜宇娶当地望族女子“利”为妻,灭鱼凫氏,自立为蜀王。公元前年,杜宇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号称“蜀”。《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史记·周本纪》也记述,周武王牧野之誓时,其麾下有庸、蜀、羌等各部劲旅。由于古蜀国没有文字,这是首次在中原历史文献中留下了关于蜀国的记录。蜀地军队可以出蜀,这说明,古蜀和中原文明不是绝缘状态。公元前年,周王室册封杜宇为蜀候。至此,古蜀国由原始氏族公社制进入封建制社会,杜宇是封建古蜀国的第一位君王,是为蜀望帝。杜宇王朝的传承代际也不明确。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蜀望帝末期,水患不止。望帝任用荆州人鳖灵(杜灵)为丞相,治理水患。鳖灵带领蜀人凿穿巫山,引水出蜀。望帝因他功高,禅位于他。▲郫县城西望丛祠塑古蜀二王像,杜宇王二指禅让手持玉璋的开明氏受让为蜀王。望帝自己去深山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图源于网络)
唐代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就是蜀望帝。嗯,还是鸟崇拜!
开明氏(丛帝)约前7世纪,杜宇氏禅让于鳖灵(杜灵),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建都郫邑(即今成都郫都区)。
开明氏蜀国共历十二位君主。于公元前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伐蜀,古蜀国灭。此后,蜀地彻底汇入中原大文明之中,起起伏伏。
▲这组五丁开山雕塑位于剑阁五丁坪,讲述了开明氏灭国蜀道的来历传奇。关于古蜀开明王朝的灭国古籍记载极具戏剧性:战国中后期,秦惠王见蜀十二世开明王朝荒淫无道,国力衰退,便欲伐蜀,但苦于大山阻隔,无路可通。于是,秦惠王根据蜀开明王贪财的特点,采纳了司马错的计策,诈言蜀王:天降五个神牛,能屙金屎,秦国希望把这五头金牛送给蜀国,开明王可派人来迎取。蜀国就命五丁力士带领数千人开通蜀道,以迎金牛。这就是如今的剑阁金牛道,也是开明帝为自己开拓的灭国之道。《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更为玄幻:“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于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李白在《蜀道难》中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故事虽玄幻,而蜀道犹存。更重要的是:多年来,这条蜀道一直是四川从陕西至中原的官道。
▲剑门关鸟道的“天梯”。
▲剑门关鸟道的“石栈”。这天梯和石栈,绝壁勾连。我战战兢兢、扎扎实实走了一回!此时此刻,默诵《蜀道难》,可谓情真意切。古蜀国虽一直存在中原史书中,但多为传说。而三星堆的发现,为古蜀国的存在提供了物证,并将四川历史向前推进了多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