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广州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k/mip_7235802.html
浅谈民国时期书法艺术
张宏建
书法艺术,是一座绚丽辉煌的殿堂,人往,人入迷。盛世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书法艺术的殿堂追求的进驻。硕大的群体有的已那里面探索享受书法艺术美,感受其的乐趣;有的正深思何亲近触摸书法艺术,这的知识。它管走过多少曲折的路,迈过多少平的坎,总是艰难而坦然地走着。它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同,同样,它将书写展望着辉煌的未来,这能“国粹”的内涵吧。这里浅一民国时的书法艺术。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国后封建王朝,一场伟大的革命。但此时的国已成殖民主义争夺的焦点。国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接触越来越多,进的知识分子翻译引进了西方文化,艺术观念艺术形式。近代工业的发展,学习外国语言科学技术的活动活跃,这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开拓审美情趣产生了深刻影响。民国初年白话文的兴起,科举制度的废除,都传统书法艺术,是官阁体造成致命的。民国时三十多年,处半封建半殖民地,是安定的多事秋。社会环境,书法艺术依然取俗的成就,是清晚书风延续,考证考证成果的探讨有重大进展,草书呈兴势。
帖学碑学间的坚冰已,书家沿着书法发展的轨迹,传递着清代到民国时的书法信息,承启后,潜心创作,形成风格。郑孝胥、李瑞清、炳麟、梁启超、李淑同。
年至年出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兼文教部总长,此士林口碑佳。郑孝胥始书官阁体,海间长于沈曾植、李瑞清、曾熙切磋书艺,遂转碑学。篆隶楷行四体皆能,其楷行二体精。正书工整精丽,匀称洁净,笔力遒劲,字势雄强;行书挥洒自,纵横冲突,卓而群,戛独道。
刊文分类查询,尽刊图书馆善书法,猶篆书见长,结体方正,朴实自然,蕴古奥苍老趣。行书有刘墉风格,气势雄强,笔画粗壮,直写胸臆,显书者情。曾参加科考,因主张革新而未第。曾任《太平洋报》主笔,浙江两级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年杭州定慧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善西画音乐、戏曲,尤善书法其书风分三个阶段:出家碑味浓厚,出家后禅意充盈,晚年则恬静淡雅,简穆超逸,是有影响的书家。
曾劝梁启超学草,因梁迟迟动笔,余此深憾,草情有独钟。划特点笔有二,一有波磔,二无联绵体势。而余绍宋笔无波磔反多简古韵,且连带牵丝,把今草融入草,给人别具流美,苍劲妍润感。著有《书画书录解题》、《书法近录》。
于右任的书法自述益于《石门铭》《龙门二十品》。其实收藏北朝墓志就有三百方,想见,临习的范围要广多。碑派的探讨今草,是标准草书的探讨,真谓穷源竟委,呕心沥血。
标准草书的探讨了“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八字原则,历代贤墨迹遴出标准的字,集书出版,的临书体悟断修订,此奋斗了三十余年,方摆脱了人的痕迹终成“于体”。其书古拙有妍美,凝滞有流畅,形散有神聚,万变有法,把今草发展到新的峰,国书法史赢了重重的一笔。
杨守敬
(年6月2日-年1月9日)
/
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行书七言联
行书立轴
陆润庠
(-)
/
陆润庠(~)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以母疾归苏州,总办苏州商务。光绪庚子()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德院院长。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端。其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然馆阁气稍重。
慈禧太后作画,常命陆润庠和同治元年状元徐郙、探花李文田、进士陆宝忠为之题志。
行书八言联
行书六言联
何维朴
(-)
/
何维朴湖南道县人。字诗孙,晚号盘止,亦号盘叟,又号秋华居士、晚遂老人,室名颐素斋、盘梓山房。何绍基之孙。以山水画著称,宗娄东派;书摹其祖何绍基亦得其形似。同治六年()乡试副贡,官内阁中书,协办侍读,江苏候补知府。工书、画,晚寓上海盘梓山房,以此自给。画以山水著称。宗娄东四家,清远高妙,无时流霸悍草率习气。对于古画之鉴别尤精。书摹其祖绍基,亦得其神似。少精篆刻,宗秦汉,晚年倦于酬世不复作。有印文曰清凉山下转轮僧。收藏古印甚多,有《颐素斋印存》六卷传世。
行书立轴
行书七言联
冯煦
(-)
/
冯煦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举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阳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
草书八言联
草书立轴
吴昌硕
(年8月1日-年11月29日)
/
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集有《缶庐集》。
篆书七言联
篆书八言联
赵尔巽
(年5月23日-年9月3日)
/
赵尔巽,字公镶,号次珊,又名次山,又号旡补,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奉天铁岭人(今辽宁铁岭市),祖籍山东蓬莱。清代同治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各省按察使,又任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后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职。宣统三年(年)任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在奉天(今辽宁)成立保安会,阻止革命。民国成立,任奉天都督,旋辞职。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袁世凯称帝时,被尊为"嵩山四友"之一。年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
楷书七言联
行书信札
汪洵
(-)
/
汪洵字子渊,号渊若,原名学瀚,字渊若,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进士,授编修。书法摹颜真卿,得其神骨,又参以他帖而变化之,工力甚深。兼精篆、隶,古朴。尤工小篆。少时喜刻印,非旧友不知。所用印皆自作。工花卉、草虫,秀逸可爱,惟不轻动笔,鲜有知其能画者。暮年鬻书沪上二十年。《清朝书画家笔录、广印人传、海上墨林》
行书八言联
行书扇面
陈宝琛
(-年)
/
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
陈宝琛十三岁中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同治七年(年)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年)授编修,同治十三年(年),陈宝琛又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陈宝琛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清帝宠信。
行书七言联
行书立轴
张祖翼
(~)
/
张祖翼字逖先,号磊盫,又号磊龛、濠庐。因寓居无锡,又号梁溪坐观老人,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
张祖翼龆年即好篆、隶、金石之学。篆刻,师邓石如,宗石鼓、钟鼎;隶法汉碑、魏碣,皆出于汉魏三代的吉金乐石,属于典型的碑学书风。亦能行、楷书,兼有碑意。其篆隶成就当高于其行草。中年以后,其精心创作的篆隶作品上,有时会钤有一枚由邓石如所治白文长方印:"八分一字直百金",这应是当时市场对其艺术品价值的一种认同。西泠印社柏堂后石坊额上隶书"西泠印社"四字,为其所书。张祖翼长期寓居海上,时与吴昌硕、高邕之、汪洵,同称海上四大书法家。著有《磊盫金石跋尾》《汉碑范》等。他最早提出"海上画派"的名目。偶写兰竹,俱有韵致。力充气足,望而知为书家笔也。
隶书七言联
篆书扇面
高邕
(-)
/
高邕近代书画家、鉴藏家。字邕之,号李盦,光绪乙酉()改号孟悔,甲午()中日之战后改号聋公。别号清人高子、中原书丐、西泠字丐。
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寓上海。官江苏县丞。工书,好李(邕)法。能以草书作画,孤谐苦心,劬学致病,因号李盫,自署苦李。符铸评其书:"有一种孤介之致,流露楮墨,方之人品,盖忿俗嫉邪之流也。平生致力(李)北海,晚而能变。"宣统元年()在上海豫园与钱慧安、蒲华、吴昌硕、王震等创立邑庙"豫园书画善会",并被推为会长。该会在所得润资中提取款项,用于赈灾济贫,如"夏令施药、冬季施米"等。参加者众,影响久远。偶作画,陈于会中卖以助账。画宗八大(朱耷)、石涛(道济),山水花卉,神味冷隽,适不犹人。辛亥()革命后,黄冠儒服,卖字为生,更号赤岸山民。其藏画印有《泰山残石楼藏画集》行世。兼善篆刻,少与钱叔盖友善,因辑其手刻为《未虚室印赏》四册。
篆书七言联
行书立轴
沈曾植
(-)
/
沈曾植,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年(光绪六年),他考中进士,供职刑部,精研古今律法,著有《汉律辑存》、《晋书刑法志补》等书,薛允升推为律家第一。之后,他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今外交部)章京,主管俄国事务,因而,益究四裔舆地之学,于辽、金、元三史,创获颇多,声名远播。年,俄罗斯使臣喀西尼以《唐阙特勤碑》、《突厥苾伽可汗碑》、《九姓回鹊受里登汩没密施合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影印本,求沈曾植翻译考证,沈作三碑跋博得众人认同。此事后来广为流传,西方学者也多加以引用。在沈曾植一生的著述中,有关舆地之学占了很重要的部分,计有《元秘史笺注》、《皇元圣武亲征录校注》、《岛夷志略广证》、《蒙古源流笺证》等十余部。
行书七言联
草书扇面
陆恢
(-)
/
陆恢,清末民初著名画家。原名友恢,一名友奎,字廉夫,号狷叟,一字狷盫,自号破佛盫主人,原籍江苏吴江,居吴县(今江苏苏州)。
幼习举子业,秀才入学试为第一,有人举报其父曾参加太平军工作,功名之路永绝。从刘德六游,习花果、翎毛,有出兰之誉。尝过僧寺,覩十八应真像,即以纸墨画为描摹而归。后晤吴大瀓,相与谈艺,大悦,纵观吴之所藏,上窥唐、宋,下樵元、明,艺事大进。旋客吴幕,得游三湘,辽东名胜。所历既广,笔意益苍劲遒丽,古拙幽深。画山水、人物、花鸟、果品,无一不能,书工汉隶,旁参魏晋六朝,遒劲而具有金石气。尝作衡山记游图八幅,认为生平杰作,谓可媲美黄易《访碑图》。
楷书七言联
隶书七言联
张謇
(年7月1日-年8月24日)
/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行书七言联
行书立轴
徐世昌
(-)
/
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直隶(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府城曹营街寓所。前清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器重;但他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一文一武,互为同道;年曾任军机大臣。徐世昌深谋远虑,颇得袁世凯的又能与袁保持距离,进退有度,在袁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起用他为国务卿。
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他“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辞掉总统职务后,多次拒绝日本人的劝诱,不供伪职。年6月5日,徐世昌病故,年85岁。6月8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徐世昌下褒奖令,以颂扬其爱国忠心。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工于山水松竹,被称为“文治总统”。徐氏编书、刻书30余种,如《清儒学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
行书七言联
草书七言联
郑文焯
(-)
/
郑文焯晚清官员、词人。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长于金石古器之鉴,而以词人著称于世,其词多表现对清王朝覆灭的悲痛,所著有《大鹤山房全集》。工于书法,康有为称其书法:“遒逸深古,妙美冲和,奄有北碑之长,取其高深而去其犷野。”
行书八言联
行书十六言联
伊立勋
(-)
/
伊立勋,字熙绩,号峻斋、石琴,别署石琴老人、石琴馆主,生于清咸丰六年(年),室名石琴馆,福建宁化人,伊秉绶后人。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大家,真草篆隶无所不能,功力深厚。曾任清光绪无锡知县,民国时期寓居上海以卖字为生。
伊立勋从小受家学熏陶,学识渊博;着意于形式美感的意趣中,显现笔意的沉郁超拔。因此,他的书法为许多人喜爱而收藏;但他替自己立有一条规则:无论识与不识,无润不书。说是"无润不书",但也有例外。民国十七年(年),陕西发生特大灾情。据当年7月26日《申报》报道:"陕西灾情奇重,饿殍载道,惨不忍观。"当时,旅居上海的陕西籍著名书画艺术家蒙寿艺等组织"陕灾书画助赈会",发起书画助赈活动。伊立勋慷慨地捐献出自己的作品。与他一同捐赠书画作品的有曾熙、于右任、张大千等百余名著名书画家。
篆书八言联
隶书八言联
康有为
(年-年)
/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行书七言联
行书立轴
王垿
(-)
/
王垿,书法家。字爵生、觉生,号杏村、杏坊,晚号昌阳寄叟。山东莱阳蚬子湾王氏人。翰林王兰升次子,资秉绝伦,文辞壮丽。光绪己卯年举于乡(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年)己丑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兄长塾庚寅进士,同官翰林,一时有郊祁之目(宋代宋郊、宋祁同时中进士,做显官,后称兄弟并美为郊祁)。历充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甲午大考二等。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因他在年大考翰詹时得第二名,一年后转左春坊左赞善,以后又升为右春坊中允、翰林院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年7月,八国联军进逼通州,其护驾西行。至西安,遂升国子监祭酒,年冬慈禧返京,清廷赏护行人员,王垿被赏戴花翎。年授河南学政,督学河南兼授翰林院学士,后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年又署法部右侍郎兼实录馆副总裁,为光绪写《实录》。辛亥革命后,年王垿欲回莱阳,因天津兵变,路途受阻,又闻莱阳也哗变,遂至青岛定居,因思念故里,遂将居所称为"寄庐"。
行书七言联
楷书七言联
陈修榆
(-)
/
陈修榆,字星白,浙江镇海人,光绪解元。曾主持民国《镇海县志》编篡。一生致力品格修养,以书法名播海内,今杭甬名山寺观尚留墨迹。
行书八言联
行书八言联
魏戫
(-)
/
魏戫,初名龙常,字纫芝,又字铁珊,亦作铁三,晚号匏公,别号龙藏居士,出生于浙江山阴县(绍兴地区历史上的一个旧县名,始设于秦代,年与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生长在广西桂林,系学者魏润亭之子。他从小聪颖好学,清光绪十一年()为举人,候选知府。虽然“君英才卓越,试礼部不第,傺无俚,以学书遣日,得《张猛龙碑》模仿之。
魏戫为清末民初传奇人物,人称“精武书家”。他工书法,尤擅魏碑,风骨遒劲,为人称道,与李梅庵齐名京津;亦能以《龙藏寺碑》体作小楷,细如绿豆,绕有神采。又能诗擅曲。他尚武爱武,具内功,通“易筋经”诸拳法,有神勇,传说二丈高之墙垣,他能轻轻一跃而过。他为人仗义,有古侠士风,常以武人自居,是真不二价的“大侠”。高伯雨《听雨楼杂笔》记“精于技击的诗人魏铁珊”,说他会“壁虎功”,有着壁虎爬墙壁的功夫,蜘蛛人一般的会走墙壁,比他的师父还高了一着,他能“以背缘壁而行”云云。
行书八言联
行书八言联
郑孝胥
(-)
/
郑孝胥,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郑孝胥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郑孝胥的书法是近代书家中很有个性特点的一位。郑孝胥晚年因张静江引荐收南浔杨一萍为弟子,杨一萍亦以擅长行书著称。
郑孝胥早年学颜真卿和苏轼,后学魏碑,并参以张裕钊之法,形成一种清刚、遒劲、凝炼的风格。他很注意笔划间的轻重对比,比如此幅对联中"朋"、"镌"、"版"、"薇"等字即是。他的捺笔也很有趣,成一弯曲笔,酷似冰球运动员手中的冰球棒,凡此种种,都成了他书法中的特色,沙孟海对郑孝胥的评价较高,他说:"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只有郑孝胥了。他的作品,有精悍之色,又松秀之趣,活象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评价很高。
行书七言联
行书立轴
曾煕
(-)
/
曾熙,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阳市)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中国杰出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海派书画领军人物。清光绪二十九年(年)进士,官兵部主事、提学使、弼德院顾问,先后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任湖南教育会长。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年始于上海鬻字。其书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等,以汉隶圆笔为本,下穷魏晋,沟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圆,遂成就宽博纵逸的风貌。曾熙故居为衡阳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行书六言联
楷书中堂
刘嘉琛
(-)
/
刘嘉琛字幼櫵,号尽南。直隶天津人。
二甲十二名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官湖南副考官、山西学政、四川提学使、清史馆编撰。晚年寓居乡里,鬻字授徒。工书,善诗。有《益州书画录补遗》。
行书七言联
章梫
(-)
/
章梫,名正耀,字立光,号一山,浙江省三门县海游人。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新中国外交家章文晋的祖父。清光绪三十年登进士,殿试选授翰林院检讨。历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提调、监督,国史馆协修、纂修、功臣馆总纂,邮传部、交通部传习所监督、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等职。章梫年秋居上海。次年秋迁杭州颐养天年。年2月17日,病逝于杭州勾山里,享年89岁。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教授评价:"北大历史上的名书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罗复堪、沈尹默等寥寥几人而已,李志敏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第一人。"
行书七言联
草书立轴
杨逸
(-)
/
杨逸字东山,号鲁石,晚号无间、无闷,又号盥雪翁,上海人。光绪二十九年()举人。工诗,善书、画。
杨逸,早岁得与张熊弟子周佩笙友善。曾馆于邑人毛子坚家,毛氏富收藏,因得纵观其藏品,艺乃大进。山水意境在沈周、戴本孝之间。兼擅画梅,取法金农。于书无所不窥,尤长八分,规模两汉,于《石门颂》最有心得。宣统元年()与姚僧、汪琨、高邕等发起豫园书画慈善会,致力于救灾济贫、举办展览、编印画集等,达二十余年。又假豫园放鹤楼成立宛米山房书画会,并任会长。宣统二年()参加上海书画研究会。杨逸为清末民初海上画派的重要画家,曾撰有记载海派书画家史料的《海上墨林》(年、年两次续印增录,豫园书画善会第三次木版刊印本名《增补海上墨林》),辑有《上海市自治志》八卷。
隶书七言联
隶书中堂
华世奎
(-)
/
华世奎,字启臣,号璧臣,汉族,天津"八大家"之一。祖籍江苏无锡,后迁避于天津,是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功力甚厚。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1米,苍劲雄伟,是其代表作。书法作品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榜书,结构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苍劲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首。
华世奎作为名书法家,订有"笔单",往年天津各南纸局多代收书件。在当时与孟(广慧)、严(修)、赵(元礼)并称为四大家。因自小父亲对他寄望颇高,4岁时就指定书目让他学习,经常站立书写,腕力、臂力达到超人程度,为日后成为津门四大书法家之首创造了条件。华世奎的书法,真、草、隶、篆诸体,无有不精。而最能代表其书法风格的要算他的楷书作品,走笔取颜字之骨,骨力开张,功力甚厚,有馆阁气魄。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1米,苍劲雄伟,可谓其代表作。被国家定为中华历代名匾。东北角的"正兴德"茶庄、估衣街的"德昌公"等著名商号匾额招牌题字也都是他的手笔。
楷书八言联
黄宾虹
(年1月27日-年3月25日)
/
黄宾虹,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