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十佳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15607.html
则
彼之小者亦必紧,彼之小而缓,则此之大者亦必缓,若因其偏强而即起偏见,则忘其本体者
多矣。故以大小言,则脉体有不同,可以左右分也;若以迟疾言,则息数本相应,不可以左
右分也。矧左表右里之说,既非经旨,亦非病征,乌足信哉!
或曰∶然则内伤外感何以辨之?曰∶六脉俱有表里,左右各有阴阳。外感者,两手俱紧
数,但当以有力无力分阴证阳证。内伤者,左右俱缓大,又必以有神无神辨虚邪实邪。然必
察左右之常体,以参久暂之病因,斯可得脉证之真。不然,则表里误认,攻补倒施。自叔和
至今,凡阴受其殃者,不知几多人矣,此不得不为辨正,以为东垣之一助也。此别有辨,在
《类经·藏象类》第十一篇,所当互证。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劳倦内伤
篇名述古(共三条)
属性:李东垣曰∶古之至人,穷阴阳之造化,究乎生死之际,所着《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
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元气、谷气、营气、卫气、清气、春升生发之气,此六者以
谷气上行,皆胃气之别称也。使谷气不得升浮,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不任风
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而与外感风寒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
其气;外伤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
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
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
,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
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剂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又曰∶夫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
脾主四肢,故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表热自汗,心烦不安。当病之时,宜安
心静坐以养其气,以甘寒泻其热火,以酸味收其散气,以甘温补其中气。经言劳者温之,损
者温之是也。《金匮要略》曰∶平人脉大为劳,虚极亦为劳。夫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
烦热,春夏剧,秋冬火差,以黄建中汤治之,此亦温之之意也。
又曰∶脾胃受劳役之疾,饮食又复失节,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乃大作。
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营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皮毛之绝,则
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气不至,无以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证也。计受病不一,饮
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而有之。举世医者,往往将元气不足
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安得不死乎?若曰不然,请以
众人之耳闻目见者证之。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
,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
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都人在围城中
,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
胃气亏之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非惟大梁为然,
远在真佑、兴定间,如东平,如太原,如凤翔,解围之后,病伤而死,无不皆然。余在大梁
,凡所亲见,有发表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又以陷胸
汤丸及茵陈汤下之,无不死者。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及,辄以生平已试之效,着《内外伤辨论》一篇,推明前哲之余论
,历举近事之变故,庶几同志者,审其或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之横夭耳。
东垣辨气少气盛曰∶外伤风寒者,其气壅盛而有余;内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气皆短
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盖外伤风寒者,心肺元气初无减损,又添邪气助之,使鼻气壅塞不
利,面赤,其鼻中气不能出,并从口出,但发一言,必前轻后重,其声壮厉而有力者,乃有
余之验也。伤风则决然鼻流清涕,其声嗄,其言响如从瓮中出,亦前轻而后重,高揭而有力
,皆气盛有余之验也。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为热所伤,热既伤气,四肢无力以
动,故口鼻中皆短气少气,上喘懒语,人有所问,十不欲对其一,纵勉强答之,其气亦怯,
其声亦低,是其气短少不足之验也。明白如此,虽妇人女子亦能辨之,岂有医者反不能辨之
乎?
东垣辨头痛曰∶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
方罢,此内外证之不同也。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劳倦内伤
篇名劳倦论列方
属性:五福饮(新补六)养中煎(新热四)八珍汤(补十九)理中汤(热一)理阴煎(新热三)
大营煎(新补十四)小营煎(新补十五)四君子汤(补一)五君子煎(新热六)大温中饮
(新散八)一柴胡饮(新散一)二柴胡饮(新散二)三柴胡饮(新散三)正柴胡饮(新散六)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补中益气汤(补三十)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三阴煎(新补十一)
五阴煎(新补十三)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劳倦内伤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人参养营汤(补二一)当归黄汤(补九七热渴脉虚)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关格
篇名经义
属性:《六节藏象论》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
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
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终始篇》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
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
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
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
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
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以上俱有刺法,详载《类经·针刺类》。
《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
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
格,死不治。必审按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
,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脉度篇》曰∶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
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
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甚,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
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关格
篇名论证(共四条)
属性:关格一证在《内经》本言脉体,以明阴阳离绝之危证也,如《六节藏象论》《终始篇》
《禁服篇》及《脉度》《经脉》等篇言之再四,其重可知。自秦越人《三难》曰∶上鱼为溢
,为外关内格。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以尺寸言关格,已失本经之意矣。又仲景曰∶在
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故后世自叔和、东垣以来,无不以此相传,
而竟置关格一证于乌有矣。再至丹溪,则曰此证多死,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
上,法当吐,以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愚谓两寸俱盛四倍,又安得为寒在上耶?且
脉大如此,则浮豁无根,其虚可知,又堪吐乎?谬而又谬,莫此甚矣。夫《内经》云∶人迎
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谓,而曰吐逆者,特隔食一证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闭一证
耳,二证自有本条,其与关格何涉?数子且然,况其他乎,又安望治此者之无谬哉!
一、关格证在《内经》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阳,寸口察五脏之阴,人迎盛至四倍以上,此
阳明经孤阳独见,水不济火也,故曰格阳,格阳者,阴格于阳也。气口盛至四倍以上,此太
阴经元阴无主,气不归精也,故曰关阴,关阴者,阳关于阴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
,且大且数,此其阳气不藏,故阴中无阳,阴气不升,故阳中无阴,阴阳相离,故名关格也
。凡见此者,总由酒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故脉浮气露,亢极如此,此则真阴
败竭,元海无根,是亢龙有悔之象,最危之候也。
一、《内经》以人迎寸口并诊关格,今后世诊法,则但取寸口,而不察人迎,似于法有
未尽,然寸口为脉之大会,而脉见于彼,未有不见于此者,所以但察气口,则人迎之脉亦可
概见。故凡见寸口弦大至极,甚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数者,便是关格之脉,不得误认为火证
。余尝诊此数人,察其脉则如弦如革,洪大异常,故云四倍;察其证则脉动身亦动,凡乳下
之虚里,脐傍之动气,无不舂舂然、振振然与脉俱应者;察其形气,则上有微喘,而动作则
喘甚,肢体而力,而寤寐多慌张。谓其为虚损,则本无咳嗽失血等证;谓其为痰火,则又无
实邪发热等证,此关格之所以异也。然惟富贵之人及形体丰肥者,多有此证,求其所因,则
无非耽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是虽与劳损证若有不同,而实即劳损之别名也。此老成之人
所以当知慎也。有喘论在喘证门,互阅可也。
一、本经《脉度篇》所云∶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
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能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此举脉证而兼
言之也。若以脉言则如前之四倍者是也;若以证言,则又有阴阳俱盛者,以阳病极于阳分,
而阴病极于阴分也。凡阳盛于阳者,若乎当泻,而阴分见阴,有不可泻。阴极于阴者,若乎
当补,而阳分见阳,又不可补。病若此者,阳自阳而阳中无阴,阴自阴而阴中无阳,上下否
隔,两顾弗能,补之不可,泻之又不可,是亦关格之证也,有死而已。此与真寒假热,真热
假寒之证,大有不同,学人当辨其疑似。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关格
篇名论治(共三条)
属性:关格之脉,必弦大至极。夫弦者为中虚,浮大者为阴虚,此肾水大亏,有阳无阴之脉也
。治此者,宜以峻补真阴为主,然又当察其虚中之寒热,阴中之阴阳,分别处治,斯尽善也
。
一、关格证,凡兼阳脏者必多热,宜一阴煎、左归饮、左归丸之类主之。兼阴脏者必多
寒,宜大营煎、右归饮、右归丸之类主之。若不热不寒,脏气本平者,宜五福饮、三阴煎及
大补元煎之类主之。
一、关格证,所伤根本已甚,虽药饵必不可废,如精虚者当助其精,气虚者当助其气,
其有言难尽悉者,宜于古今补阵诸方中择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须远居别室,养静澄
心,假以岁月,斯可全愈。若不避绝人事,加意调理,而但靠药饵,则恐一暴十寒,得失相
半,终无济于事也。凡患此者,不可不知。
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关格
篇名关格论列方
属性:五福饮(新补六)大营煎(新补十四)大补元煎(新补一)一阴煎(新补八)三阴煎(
新补十一)左归饮(新补二)左归丸(新补四)右归饮(新补三)右归丸(新补五)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饮食门
篇名经义
属性:《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
《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
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
矣。
《平人绝谷篇》曰∶肠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
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
尽故也。
《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
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
生。
《刺节真邪论》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
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
为常也。
《口问篇》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营气篇》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
专者,行于经隧。
《病能论》曰∶食入于阴,长气于阳。
《阴阳应象大论》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
《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至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
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详诸气门治气条中)
《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
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肾欲坚,急食苦
以坚之。
《宣明五气篇》曰∶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
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九针论》曰∶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
《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五味论》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
,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
《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
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
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
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胸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刺法论》曰∶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详脾胃门)
《本病论》曰∶饮食劳倦则伤脾。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形寒寒饮则伤肺。肾脉微缓为洞,洞者,食入还出。
《刺志论》曰∶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
。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
,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解篇》曰∶少阴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饮食门
篇名论证(共五条)
属性:凡饮食伤脾之证,有寒伤,有热伤,有暂病,有久病,有虚证,有实证。但热者、暂者
、实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虚者,人多不识。如今人以生冷瓜果致伤胃气,而为泻
、为痢、为痛之类者,人犹以为火证,而治以寒凉者,是不识寒证也。有偶因停滞而为胀,
为痛者,人皆知其实也,然脾胃强壮者,即滞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则最有中虚之证。故
或以不食亦知饥,少食即作胀;或以无饥无饱,全然不思饮食;或以胃虚兼呕而腹满膨膨;
或以火不生土而时食时吐;或中气不化,则胸喉若有所哽,而本非饮食之滞者;或因病致伤
胃气,则久不思食,而本非中满之病者。且胃病于暂者多实,脾病于久者多虚。时医于此,
无论邪正久暂,鲜有不用开胃消导等剂,是不知虚证也。盖脾胃之职,原以化食为能,今既
不能化食,乃其所能者病,而尚可专意克伐以害其能乎?且凡欲治病,必须先藉胃气以为行
药之主,若胃气实者,攻之则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气强而药力易行也。胃气虚者,攻亦
不去,此非药不去病也,以胃虚本弱,攻之则益弱,而药力愈不能行也。若久攻之,非惟药
不能行,必致元气愈伤,病必愈甚,尽去其能,必于死矣。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
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为善,若以弱质弱病,而罔顾虚实,概施欲速攻治之法,
则无不危矣。
一、伤食者必恶食。
一、素喜冷食者,内必多热,素喜热食者,内必多寒,故内寒者不喜寒,内热者不喜热
。然热者嗜寒,多生中寒,寒者嗜热,多生内热,此《内经》所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故凡治病养生者,又当于素禀中察其嗜好偏胜之弊。
一、饮食致病,凡伤于热者,多为火证,而停滞者少;伤于寒者,多为停滞,而全非火
证。大都饮食之伤,必因寒物者居多,而温平者次之,热者又次之。故治此者,不可不察其
所因。
一、偶病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某面,其日即病。医者不
论虚实,但闻此言,且见胃口不开,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谁有不食?岂必预为停食而待
病至者,斯可信其无食乎?及其病也,则或因劳倦,或因风寒,或因七情,病发不测,而且
无胀无滞,与食何干?药不对病,而妄行剥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中之莫须有也。由此推之
,则凡无据无证而妄指胡猜者,皆其类也,良可慨矣。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饮食门
篇名论治(共十一条)
属性:凡治饮食暂伤者,亦当辨虚实。若停滞中焦,或胀或痛者,此实证也,当先去其食,宜
大和中饮主之。然去食莫先于理气,又惟排气饮为佳。若所停犹在上焦,莫若用吐为捷法,
或用吐剂亦可。若食停下焦,痛极兼胀者,须下而去之,宜神佑丸,或备急丸,或赤金豆。
若偶伤生冷或油浊不堪等物,以致吐泻胀痛而邪气实者,宜抑扶煎,若无寒气者,以本方去
吴茱萸煎服,或用排气饮、和胃饮俱佳。若痛胀不解者,宜神香散兼用之。
一、饮食伤脾而吐泻已甚者,但察其无中满,无腹痛,而惟呕恶不能止,此其食物必已
尽去,而以中气受伤,大虚而然。或其人困倦不宁,少气多汗,六脉豁大无神者,宜理中汤
、五君子煎,或温胃饮之类主之。若吐甚极虚者,宜四味回阳饮;泻甚极虚者,宜胃关煎。
凡大吐大泻之后,多为腹胀,若但外胀而内不觉胀,或恶闻食气,不欲饮食者,皆脾气大虚
之候,速宜用前温补诸法调治之。
一、凡少年小儿辈,多有纵肆口腹,以致胃气不清,或时微胀,或时疼痛,或膨膨然不
思饮食,此皆伤脾而然。而实亦食滞使然也。滞多者,宜和胃饮;滞少者,宜枳术丸,或芍
药枳术丸,日渐服之,仍节饮食,自可全愈。
一、凡失饥伤饱,损及脾胃,多令人胸膈痞闷,不能消化,饮食少思,口中无味,或嗳
气吞酸,神体困倦,此皆脾气受伤,中虚而然,宜木香人参枳术丸,或大健脾丸去黄连主之
。其虚甚者,宜理中汤,或温胃饮。若虚在下焦,而阴中无阳,不能生土者,惟理阴煎加减
主之为善。
一、病后胃口不开,饮食不进者,有二证。盖一以浊气未净,或余火未清,但宜以小和
中饮加减主之。一以脾胃受伤,病邪虽去而中气未复,故或有数日不能食,或旬日不能开,
或胸喉中若有所哽如梅核气者,此中本无停积,但以阳气未舒,阴翳作滞,胃气太虚,不能
运化而然。轻则温胃饮,甚则必加人参、附子,但使阳气得行,则胃口自开也。
一、凡饮酒致伤者,多宜除湿利水,若或伤气,亦宜间用人参。然其证有三,不可不辨
。一以酒湿伤脾,致生痰逆呕吐,胸膈痞塞,饮食减少者,宜葛花解酲汤、胃苓汤、五苓散
之类主之。一以酒热伤阴,或致发热动血者,宜黄芩芍药汤、清化饮、徙薪饮之类主之。一
以酒质伤脏,致生泄泻不已,若气强力壮者,惟五苓散、胃苓汤之类,皆可除湿止泻。若因
湿生寒,以泻伤阴,致损命门阳气者,非胃关煎及五德丸、九气丹之类不可。
一、怒气伤肝,则肝木之气必侵脾土,而胃气受伤,致妨饮食。此虽以肝气之逆,然肝
气无不渐散,而脾气之伤,则受其困矣,此所以不必重肝,而重当在脾也。故凡遇此证,但
当察其逆滞之有无,如无胁痛胀满等证,则不必疏气,单宜以养脾益气为主,如五味异功散
、归脾汤之属是也。或于补养药中少加乌药、青皮、白豆蔻以佐之亦可。
一、凡时食时吐,或朝食暮吐等证,详载反胃门。
一、善食而瘦者,多因有火,然当察火之微甚。微火者,微清之,如生地、芍药、丹皮
、沙参、麦冬、石斛、竹叶、地骨皮、黄芩、知母、细甘草之属是也。若火甚者,或随食
随饥,随饮随渴,或肌肤燥热,二便涩结,则石膏、黄连、栀子、黄柏、龙胆草、苦参之属
所不可免。此当查其三焦五脏,随所在而治之。然阳盛者阴必虚,如一阴煎、二阴煎、四阴
煎之属,皆当择而用也。
一、不能食而瘦者,必其脾胃虚弱,不能健运而然,故或为嗳气、吞酸、痞满,不饥等
证,宜四君子汤、归脾汤。若兼寒者,宜五君子煎、养中煎、理中汤。其命门火衰者,宜右
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一、凡喜茶叶,喜食生米者,多因胃有伏火,所以能消此物。余尝以清火滋阴之药愈此
者数人,盖察其脉证有火象,故随用随效也。又有喜食炭者,必其胃寒而湿,故喜此燥涩之
物,亦当详察脉证,宜以健脾温胃为主。
一、食饮所伤,治当从类,如麦芽、神曲能消米面之积;砂仁、浓朴、萝卜子、阿魏能
消肉食之积;山楂、枳实能消瓜果之积。凡因湿者,宜治以燥,如半夏、苍术、草果、泽泻
之属;因寒者,宜治以热,如姜、桂、吴茱萸、肉豆蔻之属;因热者,宜治以寒,如芩、连
、栀子、青皮之属;气滞者,当行其气,宜木香、乌药、香附、白芥子之属;血滞者,当行
其血,宜桃仁、红花、苏木、玄胡之属;食聚积坚,行散不易者,宜巴豆、大黄、三棱、蓬
术之属。凡治食积所停,古法不过如此。虽然,此不过言其大概耳,至若浅深虚实,贵酌权
宜。凡欲攻有形,须从乎味,欲散凝滞,须从乎气,未有气行而食不随者,则此中之气味通
变,又自有相济之妙,故不可以胶柱也。
一、食停小腹,治按详心腹痛门,当参阅之。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饮食门
篇名论脾胃三方(共三条)
属性:人赖脾胃为养生之本,则在乎健与不健耳。而健脾三方,如洁古之枳术丸,东垣之平胃
散及补中益气汤,俱当今之相传以为准绳者也。夫所谓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此东垣为
胃强邪实者设,故其性味从辛、从燥、从苦,而能消、能散,惟有滞、有湿、有积者宜之。
今见方家,每以此为常服健脾之剂,动辄用之,而不察可否,其误甚矣。
一、洁古枳术丸,以白术为君,脾得其燥,所以能健,然佐以枳实,其味苦峻,有推墙
倒壁之功,此实寓攻于守之剂,惟脾气不清而滞胜者,正当用之,若脾气已虚,非所宜也,
今人不察,相传为补脾之药,而朝吞暮饵,或以小儿瘦弱而制令常服,则适足以伤其气助其
瘦耳,用宜酌也。
一、补中益气汤,乃东垣独得之心法。盖以脾胃属土,为水谷之海,凡五脏生成,惟此
是赖者,在赖其发生之气运而上行,故由胃达脾,由脾达肺,而生长万物,滋溉一身。即如
天地之土,其气皆然。凡春夏之土,能生能长者,以得阳气而上升,升则向生也。秋冬之土
,不生不长者,以得阴气而下降,降则向死也。今本方以升柴助生气,以参、、归、术助
阳气,此东垣立方之意,诚尽善矣。第肺本象天,脾本象地,地天既交,所以成泰。然不知
泰之前犹有临,临之前犹有复,此实三阳之元始,故余再制补阴益气煎,正所以助临复之气
,庶乎得根本之道,而足补东垣之未尽也。又补中益气汤之用,原为补中扶阳而设,然补阳
之义,则亦有宜否之辨,用者不可不知。如东垣用此以治劳倦内伤发热等证,虽曰为助阳也
,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劳倦感寒,或阳虚咳疟,及脾气下陷等证,则
最所宜也。若全无表邪寒热,而但有中气亏甚者,则升柴之类大非所宜。何也?盖升柴之味
皆兼苦寒,升柴之性皆专疏散,虽曰升麻入脾胃,柴胡入肝胆,能引清气上升,然惟有邪者
,固可因升而散之,使或无邪,能不因散而愈耗其中气乎。即曰此汤以补剂为主,而惟藉升
柴以引达清气,不知微虚者犹可出入,大虚者必难假借,当此之时,即纯用培补犹恐不及,
而再兼疏泄,安望成功?且凡属补阳之剂,无不能升,正以阳主升也,用其升而不用其散,
斯得补阳之大法,此中自有玄机,又奚必升柴之是赖乎。故寇宗极言五劳七伤之大忌柴胡
者,是诚绝类之真见,而李时珍复又非之,余亦何容再辨哉。然理有一定,孰能越之?兹余
单揭其要,曰∶能散者断不能聚,能泄者断不能补,而性味之苦寒者,亦断非扶阳之物。只
此便是断按,而纷纷之议,或可判矣。
故于诸证之中,凡其不宜用此者,则有不可不察。如表不固而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
表邪而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而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而气促似喘者,不
可用。命门火衰而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亢而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逆而阳虚
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毫不可泄,阴阳下竭者,毫不可升,真火亏败者,毫
不可用清凉。今人但知补中益气汤可以补虚,一概尚之,而不知病当紧急,则此时几微关系
,判于一举指之间,而纤微不可紊误者,正此类也,余亦安能以笔尽哉。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饮食门
篇名述古(共四条)
属性:王太仆曰∶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
李东垣曰∶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
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
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也。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
泄泻。脾既病,则不能与胃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
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令人骨髓空
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
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王节斋曰∶人之一身,脾胃为主,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
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也。人惟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损伤脾胃,胃
损则不能纳,脾损则不能化,脾胃俱损,纳化皆难,元气斯弱,百邪易侵,而饱闷、痞积、
关格、吐逆、腹痛、泻痢等证作矣。故洁古制枳术之丸,东垣发脾胃之论,使人常以调理脾
胃为主,后人称为医中王道,厥有旨哉。
薛立斋曰;凡伤食饱闷,痞塞不消,若脾胃素实,止因倍食暴伤而患者,宜用神曲、山
楂辈消耗之,否则,当慎也。东垣曰;脾胃之气壮,则多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若脾气虚
弱,不能腐化者,宜培补之。若脾胃虚寒者,宜温养之。若命门火衰者,宜温补之。大凡食
积痞块,证为有形,所谓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惟当养正则邪积自除矣。虽云坚者削之
,客者除之,若胃气未虚,元气尚实,乃可用也。或病久虚羸,或元气素弱者,亦当固本为
主,而佐以消导,不然,反致痞满不食,而益其病矣。
又曰∶若伤性热之物者,用二陈加黄连、山楂。伤湿面之物者,用二陈加神曲、麦芽。
伤米食,用六君加谷、。伤面食者,用六君加麦芽。伤肉食者,用六君加山楂。伤鱼
腥者,用六君加陈皮。伤角黍炊饭者,用六君倍加神曲。若物已消而泻未愈者,此脾胃受伤
也,宜用六君子。若饮食减少,食而难化者,属脾胃虚寒也,加炮姜、木香、肉果,不应,
加五味、吴茱萸、补骨脂。脾肾虚寒者,须服八味丸,否则,多患脾虚中满之证。其神曲、
麦芽,虽助戊土以腐熟水谷。然麦芽一味,余尝以治妇人丧子,乳房胀痛欲成痈者,用一二
两炒熟,煎服即消,其破血散气可知矣。丹溪云∶麦芽消肾。《妇人良方》云∶神曲善下胎
。皆克伐之功多,而补益之功少,亦不宜轻用。今有能食难化,而食后反饱者,乃脾气虚弱
,不能腐化水谷也。若服清胃、平胃等剂,或加热渴、呕吐、或腹胀、泄泻等证者,乃是脾
胃复伤,急用六君子加芍药、木香、炮姜补之。亦有属脾气郁结者,当解郁健脾。若用清凉
降火,以致中气虚痞而不食,或食而反出,又以为噎膈,用行气化痰者,必致不救也。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饮食门
篇名饮食论列方
属性:排气饮(新和六)和胃饮(新和五)大和中饮(新和七)神香散(新和二十)抑扶煎(
新热十一)二陈汤(和一)小和中饮(新和八)平胃散(和十七)养中煎(新热四)大健
脾丸(和八五)理阴煎(新热三)理中汤(热一)四君子汤(补一)五苓散(和一八二)胃
苓汤(和百九十)五君子煎(新热六)归脾汤(补三二)温胃饮(新热五)六君子汤(补五)
右归饮(新补三)右归丸(新补五)五味异功散(补四)胃关煎(新热九)一阴煎(新补
八)补中益气汤(补三十)二阴煎(新补十)四阴煎(新补十二)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五德丸(新热十八)九气丹(新热二三)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徙薪饮(新寒四)清化饮
(新因十三)芍药枳术丸(新和十六)枳术丸(和七九)赤金豆(新攻二)葛花解酲汤(和
一二四)神佑丸(攻四八)备急丸(攻五二)黄芩芍药汤(寒百九)木香人参枳术丸(和八
二)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饮食门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人参散(和一二六虚寒)启脾丸(和八六温胃行滞)养胃进食丸(和八九)茯苓饮
(和九三调胃进食)法制陈皮(和七十)化滞调中汤(和五九行滞)健脾散(和六三
温中和胃)大正气散(和二四暖胃)加味二陈汤(和三食郁)和中丸(和八八开胃)
消食丸(和九十行滞)藿香正气散(和二十寒滞)曲术丸(和二百一化食)加味枳
术丸(和八三)龙脑鸡苏丸(和三七二酒毒)甘露汤(热七三和胃进食)强中汤(热九
二生冷伤脾)参术健脾汤(和六四行滞)温胃化痰丸(热九八寒痰)理中化痰丸(热
九虚痰)丁香茯苓汤(热六三温胃进食)八味理中丸(热七)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脾胃
篇名经义
属性:《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
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热论》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经于肝。(详前饮食门)
《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详前饮食门)。脾、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
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
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决气篇》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
,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
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
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
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
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
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其脉空虚,此其候也。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
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
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
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
者也。
《平人绝谷篇》曰∶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
,血气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动输篇》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
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五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
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
也。所谓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
应衣,宗气泄也。
《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
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
死。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溉四傍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
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
窍不通,名曰重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
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阴阳别论》曰∶所谓阴者,真脏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
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
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阳明脉解篇》帝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何也?岐伯曰∶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
则热,热甚则恶火。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帝曰∶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
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
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也。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阳盛则
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太阴阳明论》帝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曰∶阴阳
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
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
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
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故喉主天气
,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
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
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
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
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
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
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
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病在脾,愈于秋,
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欲缓,急食
甘以缓之,苦泻之,甘补之。
《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本病论》曰∶饮食劳倦即伤脾。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病能论》曰∶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经水篇》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
,不留不泻也。
《痿论》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
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故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
引,故足痿不用也。
《本输篇》曰∶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
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玉版篇》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
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
而已矣。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脾胃
篇名论脾胃
属性:脾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何也?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
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
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
,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
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且先天如朝廷,后天如司道,执政在先天
,布政在后天,故人自有生以后,无非后天为之用,而形色动定,一无胃气之不可。故经曰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
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正以人之胃气即土气也,万物无土皆不可,故土居五行之中
而主于四季,即此义也。
由此推之,则凡胃气之关于人者,无所不至,即脏腑、声色、脉候、形体,无不皆有胃
气,胃气若失,便是凶候。如五脏胃气之病,则凡气短气夺而声哑喘急者,此肺之胃败也。
神魂失守,昏昧日甚,而畏寒异常者,此心之胃败也。躁扰烦剧,囊缩痉强,而恐惧无已者
,此肝胆之胃败也;胀满不能运,饮食不能入,肉脱痰壅而服药不应者,此脾之胃败也。关
门不能禁,水泉不能化,热蒸不能退,骨痛之极不能解者,此肾之胃败也。又如五色之有胃
气者,无论青红黑白,皆宜兼苍黄明润,若色赤如赭,或如血;色青如蓝,或如草滋
;色白如盐,或如枯骨;色黄如枳实,或如黄土;色黑如,或如地苍,而加之沉晦,
是皆五色之胃败也。又如脉象之有胃气者,经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实以坚,谓之益
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故无论浮、沉、迟、数,皆宜兼见缓滑,方是脉中之胃气。若见
但弦、但钩、但毛、但石、但代,或弦搏之极而全无和气,或微渺之极而全无神气,总云
真脏之见,是皆五脉之胃败也。不独此也,即如情性气质,亦无不关于胃气,盖土性浓重,
而轻薄者少胃气,土色苍固,而夭嫩者少胃气,是可知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
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而凡脾胃受伤之处,所不可不察也。盖脾胃之伤于外者,
惟劳倦最能伤脾,脾伤则表里相通,而胃受其困者为甚。脾胃之伤于内者,惟思忧忿怒最为
伤心,心伤则母子相关,而化源隔绝者为甚,此脾胃之伤于劳倦情志者,较之饮食寒暑为更
多也。故经曰∶二阳之病发于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
不治。再此之外,则脾胃属土,惟火能生,故其本性则常恶寒喜暖,使非真有邪火,则寒凉
之物最宜慎用,实所以防其微也。若待受伤,救之能无晚乎?此脾胃之伤于寒凉生冷者,又
饮食嗜好之最易最多者也。故昔有柳公度者,善于摄生,或问其致寿之术,则曰∶我无他也
,但不以气海熟生物,暖冷物,亦不以元气佐喜怒耳。此得善养脾胃之道,所以便能致寿。
故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奈
何今之医家习矣不察,初不知元气胃气为何物,动辄止知攻病,开口便云有火,以致败人胃
气,绝人谷气者,不可胜纪。殊不知病之与命,孰为重轻?正之与邪,孰为缓急?矧此中的确
之用,孰者宜先,孰者宜后,自有标本一定之理,原非可以意凑猜摸者也。世有庸流,每借
窃一二成语,东扯西拽,以似为是,偏执惑乱,欺人误人,倘不幸遇之而不能烛其真伪,其
亦命之使然乎,悲乎!悲乎!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脾胃
篇名论东垣《脾胃论》
属性:人以水谷为本,故脾胃为养生之本,惟东垣独知其义,发为《脾胃论》曰∶历观《内经
》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因引《内经》之义,如
《生气通天论》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阳气
者,烦劳则张。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此病从脾胃生者一也。又引《五常政大论
》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
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此病从脾胃生者二也
。又引《六节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此至
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者,皆取决于胆也。夫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
,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餐泄肠不一而起,此病从脾胃生者三也。
又引《本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此之谓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
,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气或乖错,人何以生?此病从脾胃生者四也。夫内伤
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
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
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
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曰∶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诸如此论,皆东垣独得之见
也。
兹察其所谓苍天贵清净,阳气恶烦劳者,此指劳倦之为病也。所谓收藏令行,故其人夭
者,此指阴盛阳衰之为病也。所谓春气升则万物安者,此指降则无生之为病也。所谓气或乖
错,人何以生者,此指阳气受伤之为病也。东垣此言,其垂惠后世,开导末学之功,诚非小
矣。独怪其前论中又有矛盾之谈,如曰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固喜、怒、忧、
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者,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
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为病。若此数语,则大见矛盾矣。第观其前四条,则
总虑阳气之受伤也,故曰大忌苦寒之药。此一节又云火胜之为病,更当何法以治之?且所云
喜、怒、忧、恐损伤元气,资助心火,火胜则乘其土位,此何说也?夫元气既损,多见生阳
日缩,神气日消,何以反助心火?脾胃属土,得火则生,何谓火胜则乘其土位?且人之元气,
本贵清和,寒固能病,热亦能病。然热伤元气,而因劳动火者,固常有之,此自不得不从清
补;若因劳犯寒,而寒伤脾胃者,尤酷尤甚,此可概言为火乎?第热证显而寒证隐,故热证
易见而寒证不之觉也;真热证犹易辨,而假热证尤不易辨也。矧元气属阳,火其类也,而热
为同气,邪犹可制;阴为阳贼,寒其仇也,而生机被伐,无不速亡,故经云少火生气,未闻
少寒生气也。又云避风如避箭,未闻避热如避箭也。由此观之,则何不曰寒与元气不两立,而
反云火与元气不两立乎?兹举火字特以为言,致令后生之妄言火者,反尽忘东垣前四条之格
言,而单执不两立之说,用为治火之成按,是东垣戒之而反以诲之,此其白璧之瑕,余实不
能不为东垣惜也。
及再考东垣之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黄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等方,每用升
柴,此即其培养春生之意,而每用芩连,亦即其制伏火邪之意,第以二三分之芩连,固未必
即败阳气,而以五七分之参术,果即能斡旋元气乎?用是思及仲景,见其立方之则,用味不
过三四品,用数每至二三两;且人之气血本大同,疾病多相类,而仲景之方大而简,东垣之
方小而杂,何其悬绝一至如此?此其中要必有至道存焉。宾以后学,固不敢直判其孰是孰非
,而私心向往,则不能不霄壤于其间也。一、脾胃三方,有论在前饮食门。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脾胃
篇名论治脾胃
属性:脾胃有病,自宜治脾,然脾为土脏,灌溉四傍,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
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
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今人止知参、苓、枳、术、山楂、麦芽、
神曲、浓朴之类,乃为脾胃之药,而不知风寒湿热皆能犯脾,饮食劳倦皆能伤脾,如风邪胜
者宜散之,则麻黄、桂枝、柴胡、干葛之类皆是也。寒邪胜者宜温之,则桂、附、干姜、丁
香、茱萸之类皆是也。热邪胜者宜寒之,则芩、连、知、柏、栀子、石膏之类皆是也。湿邪
胜者宜燥之,则苍术、白术、半夏、猪苓之类皆是也。饮食停积者宜行之,则三棱、蓬术、
大黄、芒硝之类皆是也。劳倦内伤者宜补之,则人参、黄、白术、杜仲之属皆是也。
然脏腑虽分十一,而同有阴阳,同此血气,矧太阴常多血少气,阳明常多血多气,使此
中之血瘀,则承气、抵当之类总属脾胃之药;使此中之血虚,则四物、五物、理阴、五福之
类又孰非脾胃之药乎?再若五脏之邪皆通脾胃,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皆实,单平肝气可也
;肝强脾弱,舍肝而救脾可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炽盛,清火可也;心火不足,补火以生
脾可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气壅塞,当泄肺以苏脾之滞;肺气不足,当补肺以防脾之虚。肾
邪之犯脾者,脾虚则水能反克,救脾为主;肾虚则启闭无权,壮肾为先。至若胃司受纳,脾
主运化,若能纳而不化,此脾虚之兆易见;若既不能纳,又不能运,此脾胃之气俱已大亏,
即速用十全大补、六味回阳等剂尤恐不及,而尚欲以楂、苓、枳术之类,冀为脾胃之永赖乎
?是以脾胃受伤,但使能去伤脾者,即俱是脾胃之药。此中理奥机圆,姑举此以见其概,而
随宜应变,诚有非言能尽悉者。且诸药入口,必先入胃而后行及诸经,若妄用相妨相碍等物
,亦岂有既入其腑,能不先犯脾胃,而竟走他脏者乎?倘不明此理,而徒执一二成方,曰∶
此可攻邪,此可健胃,则其胸次可知矣。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脾胃
篇名述古(共二条)
属性:徐东皋曰∶百凡治病,胃气实者,攻之则去,而疾恒易愈。胃气虚者,攻之不去。盖以
本虚,攻之则胃气益弱,反不能行其药力,而病所以自如也。非药不能去病,亦以主气不行
药力故也。若峻攻之,则元气伤而病益甚,若不知机,攻尽元气则死矣。如虚热者,服寒凉
之药而热反甚何也?经曰∶服寒而反热者,奈何?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若胃气不虚
,虽有病者,不攻自愈,故中医用药亦常效焉。观夫藜藿野人之病,尝不药自愈可知矣。故
曰∶治病不察脾胃之虚实,不足以为太医。
又曰∶汉张仲景着《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
者。观其少阳证,小柴胡汤用人参,则防邪气之入三阴,或恐脾胃稍虚,邪乘而入,必用人
参、甘草,固脾胃以充元气,是外伤未尝忘内因也。至于阳毒升麻汤、人参败毒散、化斑汤
、黄连汤、白通汤、理中汤、炙甘草汤、橘皮汤、五味子汤、栝蒌根汤、建中汤等,未尝不
用参以治外感,可见仲景公之立方,神化莫测。或者只以外伤是其所长,而内伤非所知也
,此诚不知公者也。何今世之医不识元气之旨,惟见王纶《杂着》戒用人参之谬说,执泥不
移,乐用苦寒攻病之标,致误苍生,死于非命,抑何限耶!间有病家疑信相半,两勿之从,
亦但不速其死耳,直以因循,俟其元气自尽,终莫之救而致毙者,可谓知乎。况斯世斯时,
人物剧繁,禀气益薄,兼之劳役名利之场,甚至蹈水火而不知恤,耽酒色以竭其真,不谓内
伤元气,吾弗信也。观其杂病稍用攻击,而脾胃遂伤,甚则绝谷而死者,皆可类推矣。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脾胃
篇名脾胃论列方
属性:理中汤(热一)理阴煎(新热三)十全大补汤(补二十)四物汤(补八)五福饮(新补
六)建中等汤(补二二后)白通汤(热一四五)五物煎(新因三)栝蒌根汤(散百七)化
斑汤(寒三)橘皮汤(和二九八)六味回阳饮(新热二)黄连汤(寒百三)炙甘草汤(热四
四)人参败毒散(散三六)抵当汤(攻三七)五味子汤(补五七)阳毒升麻汤(散百六)
承气汤(攻一)小柴胡汤(散十九)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脾胃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归脾汤(补三二)二陈汤(和一)五味异功散(补四)煨肾丸(补一四六能消谷)平
胃散(和十七)加味四君子汤(补二)胃苓汤(和百九十)四君子汤(补一)加味枳术丸(
和八三)启脾丸(和八六行滞)六君子汤(补五)养胃进食丸(和八九)人参散(和二百
六十虚寒)大健脾丸(和八五)藿香正气散(和二十寒滞)安脾散(热六七虚寒不化
)大七香丸(和一三一气寒)丁香茯苓汤(热六三温胃行滞)九宝丹(热一四三温理
脾胃)大半夏汤(和十一痰饮)藿香安胃散(热七一脾虚气滞)太和饼(小九)参苓
白术散(补五四)木香人参枳术丸(和八二)和中丸(和八八温脾胃)参术健脾丸(和六
四虚滞)八味汤(热一四一虚寒气滞)温胃汤(热十二暖胃和中)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眩运
篇名经义
属性:《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卫气篇》曰∶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海论》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
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五藏生成篇》曰∶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脉要精微论》曰∶浮而散者,为仆。
《决气篇》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
《厥论》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仆。
《经脉篇》曰∶督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
;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太阳司天,民病善悲,时眩仆。太阳之复,
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甚则忽忽善怒,
眩冒巅疾。
《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甚者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眩运
篇名论证(共四条)
属性: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原其所由,则有劳倦过度
而运者,有饥饱失时而运者,有呕吐伤上而运者,有泄泻伤下而运者,有大汗忘阳而运者,
有目惊心而运者,有焦思不释而运者,有被殴被辱气夺而运者,有悲哀痛楚,大叫大
呼而运者,此皆伤其阳中之阳也。又有吐血、衄血、便血而运者,有痈脓大溃而运者,有金
石破伤,失血痛极而运者,有男子纵欲,气随精去而运者,有妇女崩淋,产后去血而运者,
此皆伤其阴中之阳也。再若大醉之后,湿热相乘而运者,伤其阴也;有大怒之后,木肆其强
而运者,伤其气也;有痰饮留中,治节不行而运者,脾之弱也,此亦有余中之不足也。至若
年老精衰,劳倦日积,而忽患不眠,忽苦眩运者,此营卫两虚之致然也。由此察之,虚实可
辨矣。即如《内经》之言,亦无非言虚,而向后世诸家每多各逞亿说,其于病情经义,果相
合否?指南若北,后学能无误乎。因摘其尤者,悉之如下。
一、河间之论眩运,独取《至真要大论》一句,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主动故也
。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
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也。此释风木之义,固然
似矣,然不知《至真要大论》之言,乃言运气、脏气所属之理,非所以悉眩运之病情也,必
若《口问篇》《卫气篇》《决气篇》《经脉篇》《海论》等义,方为最切最近之论,何河间
一无引证,而独言风火二字以该眩运一证,岂无失乎?又若丹溪之论眩运曰∶痰在上,火在
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此证
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虽因风者,亦必有痰;挟气虚者,亦宜治痰为主,兼用补气降
火之药。若据此论,则凡属眩运,无非痰证也。何轩岐之言绝然不及痰饮,而但曰上气不足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曰上虚则眩;曰督脉虚则头重,高摇之;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
鸣而眩冒,凡此者,岂皆痰证耶?又若余前章所列诸证,无非眩运之由,亦岂皆痰证耶?故
在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他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
虚为主,而酌兼其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姑引经义以表其大意如此,尚俟明者正之。
一、头痛之病,上实证也;头眩之病,上虚证也。故《内经》分别甚明,曰∶头痛巅疾,上
实下虚。又曰∶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此以邪气在上,所以为痛,故曰上实也。至若眩运之
病,则曰∶上气不足,又曰∶上虚则眩,未闻言上之实也。而后世诸家,如严用和、杨仁斋
辈,有曰结而为饮,随气上逆者;有曰疲劳过度,下虚上实者;有曰肾家不能纳气,使诸
家气逆奔而上者;即如朱丹溪,亦曰痰在上,火在下,凡此皆言上实也,何与《内经》相
反
若此,噫!此实后人之不明耳。夫眩运之证,或为头重,或为眼黑,或为脑髓旋转不可以动
,求其言实之由,不过为头重者为上实,而不知头本不重于往日,而惟不胜其重者,乃甚于
往日耳,上力不胜,阳之虚也,岂上实乎?又何气不归元,及诸气逆奔之有?盖上实者,宜降
宜抑,上虚者,最不宜再伐生气,此上实下虚之旨,有不可不辨,而误则害矣。
一、头眩有大小之异,总头眩也,于此察之,可得虚实之情矣。何以言之?如今人之气
禀薄
弱者,无论少壮,或于劳倦,或于酒色之后,或忽有耳鸣如磬,或头眩眼黑,倏顷而止者,
乃人所常有之事。至于中年之外,多见眩仆卒倒等证,亦人所常有之事,但忽运而忽止者,
人皆谓之头运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谓之中风中痰。不知忽止者,以气血未败,故旋见
而旋止
,即小中风也;卒倒而甚者,以根本既亏,故遽病而难复,即大头眩也,且必见于中年之外
,而较之少壮,益又可知。于此察之,则其是风非风,是痰非痰,而虚实从可悟矣。何今人
不识病机,但见眩仆不语等证,无不谓之风痰,而非消即散,吾恐几微之气,有不堪再加铲
削矣,深可悲也。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眩运
篇名论治(共三条)
属性:一、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
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五君子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如兼
呕吐者,宜圣术煎大加人参之类是也。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五福饮、七福饮、左归
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
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及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
一、眩运证,凡有如前论首条所载病源者,当各因其证求而治之。其或有火者宜兼清火
,有痰者宜兼清痰,有气者宜兼顺气,亦在乎因机应变。然无不当以治虚为先,而兼治为佐
也。
一、古法之治眩运,亦有当察者。丹溪曰∶湿痰者,多宜二陈汤。火者加酒芩。挟气虚
者,相火也,治痰为先,挟气药降火,如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眩运不可当者,以大黄
酒炒为末,茶汤调下。火动其痰,用二陈加黄芩、苍术、羌活,散风行湿。附录曰∶有早起
眩运,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正元散下黑锡丹。伤湿头运,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有
痰,青州白丸子。
愚谓古法之治眩运,如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痰也;二陈汤加黄芩,治热痰也;青州白
丸子治风痰、寒痰也;肾着汤,治湿痰也。此外,如大黄末之治眩运不可当,惟痰火之壅者
宜之;黑锡丹之重坠,惟气实于上者宜之。第恐眩运一证,实痰实火者无几,而亦非上盛之
病,此古方之有宜否用者,不可不审。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眩运
篇名述古
属性:刘宗浓云∶眩运一证,人皆称为上盛下虚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盖所谓虚者,
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
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
。有因痰涎郁遏者,宜开痰导郁,重则吐下,有因风火所动者,宜清上降火;若因外感而得
者,此皆有余之证也。世有所谓气不归元,而用丹药镇坠,沉香降气之法,盖香窜散气,丹
药助火,其不归之气岂能因此而复耶?《内经》所谓治病必求其本,气之不归,求其本而用
药则善矣。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眩运
篇名吐法新按
属性:先君寿峰公少壮时颇好酒,因致酒病,自四旬之外,遂绝戒不饮。后至七旬,因除夜之
乐,饮一小杯,而次早眩晕不能起,先君素善吐法,有记在痰饮门,因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
。原其所由,则一杯之酒何遽为痰,不过以恶酒之脏,而忽被酒气,则真阴清气为之淆乱而
然。吐去痰饮,酒气可除,吐能升气,清阳可复,此非治痰而实以治乱耳,故志此以见其义
。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眩运
篇名眩运论列方
属性:五福饮(新补六)七福饮(新补七)四君子汤(补一)四物汤(补八)左归饮(新补二)
五君子煎(新热六)肾着汤(热一二九)右归饮(新补三)十全大补汤(补二十)二陈汤
(和一)归脾汤(补三二)补中益气汤(补三十)正元散(热五一)圣术煎(新热二五)大
补元煎(新补一)青州白丸子(和百十二)黑锡丹(热三八九)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十五)
卷之十七理集·杂证谟\眩运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参附汤(补三七)术附汤(补四一)益气补肾汤(补百三气虚)玉液汤(和九六痰
运)祛痰丸(和百三风痰)苓桂术甘汤(和三六虚痰运)养正丹(热一八八痰涎上盛
)芎术汤(热五十寒湿眩运)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怔忡惊恐
篇名经义
属性:《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
也。(详前脾胃门)
《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
恐。
《金匮真言论》曰∶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
《脉解篇》曰∶阳明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搏,
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举痛论》曰∶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栗,谵妄。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
。
《五常政大论》曰∶委和之纪,其发惊骇。
《至真要大论》曰∶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惊螈咳衄,心热烦躁。阳明之复,清气大举
,甚则入肝,惊骇筋挛。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阴阳别论》曰∶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
《大奇论》曰∶肝脉暴,有所惊骇。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脉至如数,使人暴
惊,三四日自已。
《阴阳应象大论》曰∶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藏气法时论》曰∶肝虚则目KTKT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举痛论》曰∶恐则气下。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
矣。
《本神篇》曰∶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
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愁忧恐惧则伤心。
《寿夭刚柔篇》曰∶忧恐忿怒伤气。
《本神篇》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怔忡惊恐
篇名论怔忡
属性: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然古无是名,其在《内经》,
则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在越人、仲景,则有动气
在上下左右之辨,云∶诸动气皆不可汗下也。凡此者,即皆怔忡之类。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
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
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
养气养精,滋培根本。若或误认为痰火而妄施清利,则速其危矣。外,伤寒门论下条附有动
气辨,宜能证之。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怔忡惊恐
篇名论惊恐
属性:惊有二证,有因病而惊者,有因惊而病者。如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及伤
寒阳明证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之类,此则或因岁火之盛,或因岁木之衰,或因风热之相搏,或
因金木之相制,是当察客邪以兼治其标。若因惊而病者,如惊则气乱,而心无所倚,神无所
归,虑无所定之类,此必于闻见夺气而得之,是宜安养心神,滋培肝胆,当以专扶元气为主
治。此固二者之辨,然总之主气强者不易惊,而易惊者必肝胆之不足者也。故虽有客邪,亦
当知先本后标之义。又如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虽若同类,而不知恐之伤人,尤甚于惊
。何也?盖惊出于暂,而暂者即可复;恐积于渐,而渐者不可解,甚至心怯而神伤,精却则
阴痿,日消月缩,不亡不已,此非大勇大断者,必不能拔去其病根,徒资药力,不易及也。
予尝治暴惊者,十愈其八九;治恐惧者,十不得其一二。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怔忡惊恐
篇名论治(共三条)
属性:凡治怔忡惊恐者,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
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此心肝脾肾之气,名虽有异,而治有不可离者,亦以精
气互根之宜然,而君相相资之全力也。然或宜先气而后精,或宜先精而后气,或兼热者之宜
清,或兼寒者之宜暖,此又当因其病情而酌用之,故用方者宜圆不宜凿也。
一、心脾血气本虚,而或为怔忡,或为惊恐,或偶以大惊猝恐而致神志昏乱者,俱宜七
福饮,甚者大补元煎。命门水亏,真阴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归饮。命门火亏,真阳不足而
怔忡者,右归饮。三阴精血亏损,阴中之阳不足而为怔忡惊恐者,大营煎或理阴煎。若水亏
火盛,烦躁热渴,而怔忡惊悸不宁者,二阴煎或加减一阴煎。若思郁过度,耗伤心血而为怔
忡惊悸者,逍遥饮或益营汤。若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姜术汤。
一、心虚血少,神志不宁而惊悸者,养心汤或宁志丸,或十四友丸。若因惊失志而心神
不宁者,宁志膏或远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热多惊者,朱砂安神丸。心神虚怯,微
兼痰火而惊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气郁滞,多痰而惊者,加味四七汤。痰迷心窍惊悸者,温
胆汤或茯苓饮子,甚者朱砂消痰饮。风热生痰,上乘心膈而惊悸者,简要济众方。若大恐大
惧,以致损伤心脾肾气而神消精却,饮食日减者,必用七福饮、理阴煎,或大营煎,或大补
元煎之类酌宜治之,然必宜洗心涤虑,尽释病根,则庶可保全也。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怔忡惊恐
篇名怔忡论列方
属性:七福饮(新补七)大营煎(新补十四)大补元煎(新补一)左归饮(新补二)右归饮(
新补三)加减一阴煎(新补九)宁志丸(补百十四)远志丸(补百十三)八物定志丸(补百
十七)宁志膏(补百十五)养心汤(补七九)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益营汤(补九一)
温胆汤(和一五一)朱砂消痰饮(和百)理阴煎(新热三)二阴煎(新补十)加味四七汤(
和九八)逍遥饮(新因一)姜术汤(热八八)简要济众方(和三五六)十四友丸(补百十八
)茯苓饮子(和九四)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怔忡惊恐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归脾汤(补三二)人参丸(补百五固精安神)人参养营汤(补二一)开心散(补八二)
定志丸(补百十六通心气)秘传酸枣仁汤(补八五补心气)心肾丸(补百十二心肾
俱虚)归神丹(和三五九风痰虚惊)加味四君子汤(补二补脾肺)酸枣仁汤(补八四
清心养心)远志饮子(补八九温补心气)平补镇心丹(补百十镇心养心)天王补心丹(
补百八除惊悸)十味温胆汤(和一五三心虚遗精)龙脑鸡苏丸(和三七二虚火烦热)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不寐
篇名经义
属性:《邪客篇》帝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
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
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行于阳,夜行于
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
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帝曰∶善
。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
剂,阴阳已调,其卧立至。
《大惑论》帝曰∶病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
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帝曰∶病目而不得视
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
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矣。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
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
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
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
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
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帝曰∶
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
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口问篇》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
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
,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
足太阳。
《寒热病篇》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
《卫气行篇》曰∶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夜行于阴,则复合于目
,故为一周。
《营卫生会篇》曰∶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
,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
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
使然?岐伯曰∶壮者之气血盛,则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
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
瞑。
《水热穴论》曰∶故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评热病论》曰∶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水病者,故不
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太阴阳明论》曰∶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
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
为飧泄,久为肠。
《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
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
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
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不寐
篇名论证(共三条)
属性: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
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
皆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
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舍此之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
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其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知此二者,
则知所以治此矣。
一、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盖心藏神,为阳气之宅也,卫
主气,司阳气之化也。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而浓茶以
阴寒之性,大制元阳,阳为阴抑,则神索不安,是以不寐也。又心为事扰则神动,神动则不
静,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当养阴中之阳及去静中之动,则得之矣。
一、凡治病者,服药即得寐,此得效之征也。正以邪居神室,卧必不宁,若药已对证,
则一匕入咽,群邪顿退,盗贼甫去,民即得安,此其治乱之机,判于顷刻,药之效否,即此
可知。其有误治妄投者,反以从乱,反以助疟,必致烦恼懊,更增不快,知者见几,
当以此预知之矣。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不寐
篇名论治(共二条)
属性:一、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
或为惊惕,或为恐畏,或若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
为神魂不安等证。皆宜以养营养气为主治。若思虑劳倦伤心脾,以致气虚精陷,而为怔忡、
惊悸、不寐者,宜寿脾煎或归脾汤。若七情内伤,血气耗损,或恐畏伤肾,或惊惧伤胆,神
以精亏而无根据无寐者,宜五福饮、七福饮,或三阴煎、五君子煎择而用之。若营卫俱伤,血
气大坏,神魂无主而昼夜不寐者,必用大补元煎加减治之。若劳倦伤心脾,中气不足,清阳
不升,外感不解而寒热不寐者,补中益气汤。若思虑过度,心虚不寐而微兼烦热者,养心汤
或酸枣仁汤。若焦思过度,耗心血,动心火,而烦热干渴不寐者,天王补心丹。若心虚火盛
,烦乱内热而怔忡不寐者,安神丸。若精血虚耗,兼痰气内蓄,而怔忡夜卧不安者,秘传酸
枣仁汤;痰盛者,十味温胆汤。凡人以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
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证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
暴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予治周公不寐医按,附后三消门。
一、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故凡治风寒之邪必宜散,如诸柴胡饮及麻黄、
桂枝、紫苏、干葛之类是也。火热之邪必宜凉,如竹叶石膏汤及芩、连、栀、柏之属是也。
痰饮之邪宜化痰,如温胆汤、六安煎、导痰汤、滚痰丸之属是也。饮食之邪宜消滞,如大和
中饮、平胃散之属是也。水湿之邪宜分利,如五苓散、五皮散,或加减金匮肾气丸之属是也
。气逆之邪宜行气,如排气饮、四磨饮之属是也。阴寒之邪宜温中,如理阴煎、理中汤之属
是也。诸如此类,亦略举大概,未悉其详,仍当于各门求法治之。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不寐
篇名述古
属性:徐东皋曰∶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肾水不
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者,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郁,不得疏散,每至五更,随气上升而
发躁,便不成寐,此宜用快脾解郁、清痰降火之法也。有体气素盛,偶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
,宜先用滚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凉膈之类。有体素弱,或因过劳,或因病后,此为不足
,宜用养血安神之类。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气虚而心脾二脏不足,虽有痰火
,亦不宜过于攻治,仍当以补养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药,其不因病后而不寐者,虽以痰
火处治,亦必佐以养血补虚之药,方为当也。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不寐
篇名不寐论列方
属性:半夏汤(和十四)三阴煎(新补十一)补中益气汤(补三十)五福饮(新补六)七福饮
(新补七)天王补心丹(补百八)归脾汤(补三二)寿脾煎(新热十六)《金匮》肾气丸(
补一二四)理中汤(热一)理阴煎(新热三)十味温胆汤(和一五三)养心汤(补七九)
排气饮(新和六)竹叶石膏汤(寒六)安神丸(寒一四二)四磨饮(和五二)五君子汤(新
热六)六安煎(新和二)温胆汤(和一五二)大和中饮(新和七)平胃散(和十七)导痰
汤(和九一)酸枣仁汤(补八四)五苓散(和一八二)滚痰丸(攻七七)《秘传》酸枣仁汤
(补八五)五皮散(和六七、六八)大补元煎(新补一)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不寐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远志汤(补八八虚烦)益营汤(补九一心血耗伤)茯苓补心汤(补八三多烦)圣
愈汤(补九十血虚)酸枣仁汤(补八六虚热)琥珀多寐丸(补百十九清心养神)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三消干渴
篇名经义
属性:《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于脾,其传为风消。二阳结谓之消。
《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
《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本藏篇》曰∶五脏脆者,皆善病消瘅易伤。
《师传篇》曰∶中热消瘅,则便寒。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胃中热,肠中寒,
则疾饥,小腹痛胀。
《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
《玉机真藏论》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帝
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肺脉、肝脉、脾脉、肾脉微小,皆为消瘅。
《腹中论》帝曰∶夫子数言热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芳草发狂。
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内恐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
乙日更论。
《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
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三消干渴
篇名论证(共二条)
属性: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
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
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
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此三消
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使治消证
而不辨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
一、消证有阴阳,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曰肾
消,凡此者,多由于火,火甚则阴虚,是皆阳消之证也。至于阴消之义,则未有知之者。盖
消者,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言
。何以见之?如《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正以元气之衰
,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气,而气悉化水,岂非阳虚之阴证乎?又如《邪气脏腑病形篇》言
五脏之脉细小者,皆为消瘅,岂以微小之脉而为有余之阳证乎?此《内经》阴消之义固已显
然言之,而但人所未察耳。故凡治三消证者,必当察其脉气、病气、形气,但见本元亏竭及
假火等证,必当速救根本,以资化源。若但知为火而专务清理,未有不阴阳俱败者矣。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三消干渴
篇名论治(共五条)
属性: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
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
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见消败,益以困矣。
一、上消善渴,中消善饥。虽曰上消属肺,中消属胃,然总之火在中上二焦者,亦无非
胃火上炎而然,但当微为分别以治之。若二焦果由实火,则皆宜白虎汤主之。若渴多饥少,
病多在肺者,宜人参白虎汤主之。若水亏于下,火炎于上,有不得不清者,宜玉女煎,或加
减一阴煎之类主之。一云上焦渴是心火刑金所致,宜降火清金,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
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上升,而渴自止,此说亦可酌用。
一、中消火证,以善饥而瘦,古法直以调胃承气汤及三黄丸之类主之。然既以善饥,其
无停积可知,既无停积,则止宜清火,岂堪攻击,非有干结不通等证而用此二剂,恐非所宜
。若其果属胃火,别无虚证,则三补丸、玉泉散、白虎汤及抽薪饮之类,皆可择而用也。
一、下消证,小便淋浊,如膏如油,或加烦躁耳焦,此肾水亏竭之证,古法用六味地黄
丸之类主之,固其宜矣。然以余观之,则亦当辨其寒热滑涩,分而治之,庶乎尽善。若淋浊
如膏,兼热病而有火者,宜补而兼清,以加减一阴煎,或补阴丸、大补阴丸,或六味地黄丸
加黄柏、知母之类主之。若下消而兼涩者,宜补宜利,以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下焦淋浊
而全无火者,乃气不摄精而然,但宜壮水养气,以左归饮、大补元煎之类主之。若火衰不能
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犹当以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下焦无火而兼滑
者,当以固肾补阴为主,宜秘元煎、固阴煎及苓术菟丝丸之类主之。
一、三消证,古人以上焦属肺,中焦属胃,下焦属肾,而多从火治,是固然矣,然以余
论之,则三焦之火多有病本于肾,而无不由乎命门者。夫命门为水火之腑,凡水亏证固能为
消为渴,而火亏证亦能为消为渴者何也?盖水不济火,则火不归原,故有火游于肺而为上消
者,有火游于胃而为中消者,有火烁阴精而为下消者,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
又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
,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阴虚之消,治宜壮水,固有言之者矣。
阳虚之消,谓宜补火,则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氲彻顶,槁禾得雨,生意归巅,此无
他,皆阳气之使然也。亦生杀之微权也。余因消证多虚,难堪剥削,若不求其斫丧之因
而再伐生气,则消者愈消,无从复矣,故再笔于此,用以告夫明者。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三消干渴
篇名述古(共六条)
属性:《巢氏病源》曰∶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者是也。由少年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
,石气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能复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
燥,故上为饮水,下为小便不禁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因热气留于经络,血涩不行故成痈
脓。
陈无择曰∶消渴属心,故烦心,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饮,诸脉软散,皆气实血虚也。消
中属脾,瘅热成则为消中。消中复有三∶有因寒中,阴胜阳郁,久必为热中。经云∶脉洪大
,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多食数溺为消中。阴狂兴盛,不交精泄,则为强中。病至强
中,不亦危矣。消肾属肾,壮盛之时不禁,而纵欲房劳,年长肾衰,多服金石,真气既丧,
口干精溢自泄,不饮而利。经云∶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肾消,亦曰内消。
洁古老人曰∶能食能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干葛治之,
上中既平,不复传下消矣。前人用药,厥有旨哉。
东垣曰∶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
。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所谓口干饮水多
,食饥,虚瘅成消中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三黄丸治之。下消者,烦躁引饮,耳叶焦,溺如
膏,所谓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六味地黄丸治之。《总录》所谓未传能食者,必发痈疽
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皆谓不治之证。
丹溪曰∶消渴宜养肺降火生血为主。三消者,多属不生津液,宜四物汤为主。上消者
,本方加五味子、人参、麦门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黄汁、人乳。饮酒人加生葛汁
。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黄柏、知母、熟地黄、五味
子之类,以滋肾水,当饮澡丝汤代茶。天花粉,消渴神药也。三焦皆禁用半夏,血虚亦忌用
,口干咽燥大便难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已,必用姜盐制之。
徐东皋曰∶消渴虽有数者之不同,其为病之肇端,则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
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鲜有也。凡初觉燥渴,盒饭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则治可瘳
。若有一毫不谨,总有名医良剂,必不能有生矣。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三消干渴
篇名下消不寐新按
属性:省中周公者,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羸疾。神困食减,时多恐惧,自
冬春达夏,通宵不寐者凡半年有余,而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有少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
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且半皆如膏浊液,羸至极,自分必死。及予诊之,察其脉
犹带缓,肉亦未脱,知其胃气尚存,慰以无虑。乃用归脾汤去木香及大补元煎之属,一以养
阳,一以养阴,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人参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
之证也,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姑纪此一按,以为治消治不寐者之鉴。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三消干渴
篇名三消论列方
属性:白虎汤(寒三)玉女煎(新寒十二)玉泉散(新寒十五)四物汤(补八)归脾汤(补三
二)秘元煎(新固一)固阴煎(新固二)抽薪饮(新寒三)补阴丸(寒百六十)左归饮(新
补二)右归饮(新补三)右归丸(新补五)六味丸(补百二十)八味丸(补一二一)三补
丸(寒一六二)三黄丸(攻六八)大补元煎(新补一)大补阴丸(寒一五七)人参白虎汤(
寒三)加减一阴煎(新补九)钱氏白术散(小七)苓术菟丝丸(新固五)调胃承气汤(攻三
)
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三消干渴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玉泉丸(寒七五热渴)益元散(寒百十二)龙脑鸡苏散(和三七二虚火烦渴)生脉
散(补五六)火府丹(寒百二十消渴)麦门冬饮子(寒四八膈消渴)鹿茸丸(补一三三
肾虚消渴)小建中汤(补二二燥渴)人参养营汤(补二一)天花丸(和百四消渴)
五味子汤(补五九阴虚渴)人参固本丸(补百六阴虚渴)天花散(寒七三)地骨皮散(
寒七四壮热渴)天王补心丹(补百八干渴)醍醐膏(和三五三消渴)加减八味丸(补
一二二)益阴肾气丸(补一二三阴虚渴)茯苓泽泻汤(热七四反胃消渴)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咳嗽
篇名经义
属性:《咳论》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
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
,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
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
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
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
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
,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
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
,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阴阳应象大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示从容论》曰∶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脉解篇》曰∶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
故呕咳上气喘也。
《阴阳别论》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五脏生成篇》曰∶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玉机真藏论》曰∶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刺禁论》曰∶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详后论证条中)
《气交变大论》∶凡岁火太过,岁金太过,岁水太过,岁木不及等年,俱有咳证。
《五常政大论》∶凡审平之纪,从革之纪,坚成之纪,少阳司天等年,俱有咳证。
《至真要大论》∶凡少阴司天,太阴司天,少阳司天,阳明司天,阳明之胜,少阴之复
,太阴之复,少阳之复,阳明之复,厥阳司天客胜,少阳司天主胜,太阳司天客胜等年,俱
有咳证。
《五邪篇》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咳嗽
篇名论证(共四条)
属性: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
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夫外感之咳
,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
传于五脏也。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
涸金枯,肺苦于燥,肺躁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总之,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
,亦无非此二者而已,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盖外感之咳,阳邪也,阳邪
自外而入,故治宜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内伤之咳,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故治宜甘平
养阴,阴气复而嗽自愈也。然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
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大都咳嗽之因,无出于此,于此求之,自得其本,得
其本则治之无不应手,又何有巢氏之十咳证,陈氏之三因证,徒致乱人心目而不得其际也,
留心者其熟味此意。
一、经云∶肺之令人咳。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曰∶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又曰∶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然则五脏之咳,由肺所传
,则肺为主脏,而五脏其兼者也,故五脏六腑各有其证,正以辨其兼证耳。既有兼证,则亦
当有兼治,虽有兼治,然无非以肺为主也,是固然矣。然愚则犹有说焉,则谓外感之咳与内
伤之咳,其所本不同,而所治亦异。盖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脏,此肺为本而
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凡治内伤者,使
不知治脏而单治肺,则真阴何由以复,阴不复则咳终不愈。治外感者,使不知治阳而妄治阴
,则邪气何由以解,邪不解则嗽终不宁。经曰∶治病必求其本,何今人之不能察也?
一、劳风证,《内经·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
,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
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
宾按∶此劳风之证,即劳力伤风证也。盖人之劳者,必毛窍开而汗液泄,所以风邪易入
。凡今人之患伤风者,多有此证。故轻者惟三四日,重者五七日,必咳出浊痰如涕而愈者,
此即劳风之属也,但以外感之法治之,自无不愈。其有劳之甚者,或内摇其精,或外劳其形
,劳伤既甚,精血必亏,故邪不能散,而痰不能出,此即劳损干嗽之类也,所以多不可治。
一、外感有嗽,内伤亦有嗽,此一实一虚,治当有辨也。盖外感之嗽,必因偶受风寒,
故或为寒热,或为气急,或为鼻塞声重,头痛吐痰,邪轻者,脉亦和缓,邪甚者,脉或弦洪
微数。但其素无积劳虚损等证而陡病咳嗽者,即外感证也。若内伤之嗽,则其病来有渐,或
因酒色,或因劳伤,必先有微嗽而日渐以甚。其证则或为夜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
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者亦必微数,重者必细数弦紧。盖外感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
其来徐;外感之嗽因于寒邪,内伤之嗽因于阴虚;外感之嗽可温可散,其治易,内伤之嗽宜
补宜和,其治难,此固其辨也。然或其脉证素弱,而忽病外感者有之,或其形体素强,而病
致内伤者亦有之,此中疑似,但于病因脉色中细加权察,自有声应可证。若或认之不真,而
互谬其治,则吉凶攸系不浅也,最宜慎之。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咳嗽
篇名外感嗽证治(共五条)
属性:一、外感之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盖寒随时气入客肺中,所以致嗽。但治以
辛温,其邪自散,惟六安煎加生姜为最妙。
凡属外感,悉宜先以此汤加减主之。若肺脘燥涩,痰气不利,或年老血衰,咳嗽费力者
,于本方加当归二三钱。若寒气太盛,或中寒肺气不温,邪不能解者,于此方加北细辛七八
分或一钱。若冬月寒盛气闭,邪不易散者,即麻黄、桂枝俱可加用,或用小青龙汤。若伤风
见寒,或伤寒见风,而往来寒热,咳嗽不止者,宜柴陈煎主之。若寒邪不甚,痰气不多者,
但以二陈汤加减主之,则无有不愈。
一、外感之嗽,凡属阴虚少血,或脾肺虚寒之辈,则最易感邪。但察其脉体稍弱,胸膈
无滞,或肾气不足,水泛为痰,或心呕恶,饥不欲食,或年及中衰,血气渐弱,而咳
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煎加减主之,足称神剂。若兼阳分气虚,而脉微神困,懒言多汗
者,必加人参,勿疑也;若但以脾胃土虚不能生金,而邪不能解,宜六君子汤以补脾肺;或
脾虚不能制水,泛而为痰,宜理中汤,或理阴煎、八味丸之类以补土母,皆良法也。
一、外感咳嗽而兼火者,必有内热喜冷脉滑等证,亦但以二陈、六安等汤酌加凉药佐之
,热微者可加黄芩一二钱,热甚者再加知母、栀子之属。若火在阳明而兼头痛热渴者,惟加
石膏为宜。
一、外感之证,春多升浮之气,治宜兼降,如泽泻、前胡、海石、栝蒌之属是也。夏多
炎热之气,治宜兼凉,如芩、连、知、柏之属是也。秋多阴湿之气,治宜兼燥,如苍术、白
术、干姜、细辛之属是也。冬多风寒之气,治宜兼散,如防风、紫苏、桂枝、麻黄之属是也
。经言岁气天和,即此之类。然时气固不可不知,而病气尤不可不察,若当其时而非其病,
及时证有不相合者,又当舍时从证也。至于各脏之气,证有兼见者,又当随宜兼治,故不可
任胶柱之见。
一、咳嗽凡遇秋冬即发者,此寒包热也,但解其寒,其热自散,宜六安煎、二陈汤、金
水六君煎三方,察其虚实壮老,随宜用之。如果内热甚者,不妨佐以黄芩、知母之类。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咳嗽
篇名内伤嗽证治(共七条)
属性:一、凡内伤之嗽,必皆本于阴分。何为阴分?五脏之精气是也。然五脏皆有精气,而又
惟肾为元精之本,肺为元气之主,故五脏之气分受伤,则病必自上而下,由肺由脾以及于肾
;五脏之精分受伤,则病必自下而上,由肾由脾以极于肺,肺肾俱病,则他脏不免矣。所以
劳损之嗽,最为难治,正以其病在根本,而不易为力也。病在根本,尚堪治不求本乎?故欲
治上者,不在乎上而在乎下;欲治下者,不在乎下而在乎上。知气中有精,精中有气,斯可
以言虚劳之嗽矣。
一、肺属金,为清虚之脏,凡金被火刑则为嗽,金寒水冷亦为嗽,此咳嗽所当治肺也。
然内伤之嗽,则不独在肺。盖五脏之精皆藏于肾,而少阴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
咙,挟舌本,所以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正以子令母虚也。故凡治劳损咳嗽,必当以壮
水滋阴为主,庶肺气得充,嗽可渐愈,宜一阴煎、左归饮、琼玉膏、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
类择而用之。其有元阳下亏,生气不布,以致脾困于中,肺困于上,而为喘促,为痞满,为
痰涎呕恶,为泄泻畏寒,凡脉见细弱,证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证候,皆不必治嗽,但
补其阳而嗽自止,如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理中汤,劫劳
散之类皆当随宜速用,不得因循,以致汲深无及也。
一、内伤咳嗽,凡水亏于下,火炎于上,以致火烁肺金,而为干渴烦热,喉痛口疮,潮
热便结,喜冷,尺寸滑数等证,则不得不兼清火,以存其水,宜四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人
参固本丸主之。此当与咳血证参酌,其治详见血证门。
一、咳嗽声哑者,以肺本属金,盖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金实者,以肺中有邪,非
寒邪即火邪也;金破者,以真阴受损,非气虚即精虚也。寒邪者宜辛宜温,火邪者宜甘宜清
,气虚者宜补阳,精虚者宜补阴。大都此证,邪实者,其来暴,其治亦易,虚损者,其来徐
,其治亦难。治损之法,当与后干咳证参酌用之。
一、内伤虚损之嗽,多不宜用燥药及辛香动气等剂,如六安、二陈之类,皆不可轻用。
惟甘润养阴,如乳酥、蜂蜜、百合、地黄、阿胶、麦冬、去皮胡桃肉之类,皆所宜也。
一、外邪证多有误认为劳伤而遂成真劳者,此必其人气体柔弱,而医家望之已有成心,
故见其发热,遂认为火,见其咳嗽,遂认为劳,不明表里,率用滋阴降火等剂。不知寒邪既
已在表,凉药不宜妄投,若外既有寒,而内又得寒,则表里合邪,必致邪留不解,延绵日甚
。俗云∶伤风不愈变成劳。夫伤风岂能变劳?特以庸医误治而日加清削,则柔弱之人能堪几
多清理,久而不愈,不至成劳不已也,此实医之所误耳。故医于此证,最当详察在表在里,
及新邪久病等因,脉色形气等辨,辨得其真,则但以六安煎、金水六君煎,或柴陈煎之类,
不数剂而可愈矣。医之不精,此其一也。
一、干咳嗽证,在丹溪云∶火郁之证,乃痰郁火邪在肺中,用苦梗以开之,下用补阴降
火,不已则成劳,须用倒仓法。此证多是不得志者有之。愚谓丹溪此说,殊不其然,夫既云
不得志,则其忧思内伤,岂痰火病也?又岂苦梗倒仓所宜攻也?盖干咳嗽者,以肺中津液不足
,枯涸而然,此明系内伤亏损,肺肾不交,气不生精,精不化气,所以干涩如此。但其有火
无火,亦当辨治∶若脏平无火者,止因肺虚,故必先补气,自能生精,宜五福饮之类主之;
若脏气微寒者,非辛不润,故必先补阳,自可生阴,宜理阴煎或六君子汤之类主之;若兼内
热有火者,须保真阴,故必先壮水,自能制火,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兼贝母丸之类主之
。若以此证而但知消痰开郁,将见气愈耗,水愈亏,未免为涸辙之鲋矣。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咳嗽
篇名辨古
属性:河间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
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
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肃,而反动之,气必上冲为咳嗽,甚则动于
湿而为痰也。假令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脾经,谓之湿痰;湿在
肾经,谓之寒痰,宜随证而治之。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如蜜煎生姜汤,蜜煎橘皮
汤之属是也。若咳而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
,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痰而不能食
者,浓朴汤疏导之,此治法之大体也。
愚观河间此说,谓治嗽当先治痰,因以南星、半夏之属为主,似得治嗽之法矣。此其意
谓嗽必因痰,故胜其痰而嗽自愈,则理有不然也。盖外感之嗽,必因风寒,风寒在肺,则肺
气不清,所以动嗽,动嗽然后动痰,此风邪痰嗽之本,本于外感,非外感本于痰也。又如内
伤之嗽,必因阴虚,阴虚则水涸金枯,所以动嗽,脾虚肾败,所以化痰,此阴虚痰嗽之本,
本于内伤,非内伤本于痰也。今曰治嗽当先治痰,岂求本之道乎?然治外感之嗽者,诚惟二
陈之属为最效,又何故也?盖南星、半夏、生姜、陈皮、枳壳之类,其味皆辛,辛能入肺,
辛能散寒,寒邪散则痰嗽自愈,此正所以治本,而实非所以治痰也。若内伤阴虚之嗽,则大
忌辛燥,此辈岂堪轻用哉。经曰∶肺欲辛,以辛泻之,此肺实者之宜辛也。又曰∶辛走气,
气病无多食辛,此肺虚者之忌辛也。气味宜否之理,《内经》妙用如此,河间何以不察,而
谓南星、半夏之属但能治痰,岂果治痰之标便能治嗽之本乎。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咳嗽
篇名述古(共六条)
属性:杨仁斋曰∶肺出气也,肾内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凡咳嗽引动百骸,自觉气
从脐下奔逆而上者,此肾虚不能收气归原,当以地黄丸、安肾丸主之,毋徒从事于肺,此虚
则补子之义也。
《衍义》云∶有暴嗽服诸药不效,或教之进生料鹿茸丸、大菟丝子丸方愈。有本有标,
却不可因其暴嗽而疑骤补之非,所以易愈者,亦觉之早故也。
丹溪曰∶咳嗽有风有寒,有痰有火,有虚有劳,有郁,有肺胀。
王节斋曰∶因嗽而有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但
是食积成痰,痰气上升,以致咳嗽,只治其痰,消其积,而咳自止,亦不必用肺药以治咳也
。
薛立斋曰∶春月若因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痛用金沸草散。咳嗽声重,身热头痛,用《
局方》消风散。盖肺主皮毛,肺气虚则腠理不密,风邪易入,治法当解表兼实肺气,肺有火
则腠理不闭,风邪外乘,治宜解表兼清肺火,邪退即止。若数行解散则重亡津液,邪蕴而为
肺疽肺痿矣。故凡肺受邪不能输化,而小便短少,皮肤渐肿,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汤以
补脾肺,六味丸以滋肾水。夏月火热炎上,喘急而嗽,面赤潮热,脉洪大者,用黄连解毒汤
。热燥而咳,用栀子仁汤。咳唾有血,用麦门冬汤,俱兼以六味丸,夏月尤当用此,壮肾水
以保肺金。夏月心火乘肺,轻则用麦门冬汤,重则用人参平肺散。若上焦实热,用凉膈散,
虚热用六君子汤。中焦实热,用竹叶石膏汤,虚热用竹叶黄汤。下焦虚热,用六味丸。秋
月湿热伤肺,若咳而身热,自汗口干,便赤,脉虚而洪者,用白虎汤。身热而烦,气高而短
,心下痞满,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者,香薷饮。若病邪既去,宜用补中益气加干山药、五味
子以养元气,柴胡、升麻各二分,以升生气。冬月风寒外感,形气病气俱实者,宜用麻黄汤
之类,所谓自表而入,自表而出。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其元气,而佐以解表之药;若专
于解表,则肺气益虚,腠理益疏,外邪乘虚易入,病愈难愈矣。若病日久,或误服表散之剂
,以致元气虚而邪气实者,急宜补脾土为主,则肺金有所养,而诸病自愈。若人老弱,或劳
伤元气而患前证,误服麻黄、枳壳、紫苏之类而汗出亡阳者,多患肺痈、肺痿,治失其宜,
多致不起。午后嗽者,属肾气亏损,火炎水涸,或津液涌而为痰者,乃真脏为患也,须用六
味地黄丸壮肾水滋化源为主,以补中益气汤养脾土,生肺肾为佐。设用清气化痰则误矣。
徐东皋曰∶凡咳嗽之人,气体虚弱者,用泻气药多不效,间有效者,亦必复作,若此者
,并宜补益而嗽自愈。气体浓者,或系外感,俱宜发散邪气,破滞气而嗽自宁。新咳嗽者,
亦宜从实治之也。久咳嗽者,宜从虚治之也,或用涩药以击其惰归,九仙散之属也。凡治咳
嗽,当先求病根,伐去邪气,而后可以乌梅、诃子、五味、罂粟壳、款冬花之类。此辈性味
燥涩,有收敛劫夺之功,亦在所必用,可一服而愈,然须权其先后而用之。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咳嗽
篇名灸法
属性:肺俞、俞府、天突、风门(各七壮)、列缺(三壮)、乳根(三壮)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咳嗽
篇名咳嗽论列方
属性:二陈汤(和一)六安煎(新和二)理中汤(热一)麻黄汤(散一)浓朴汤(和五四)理
阴煎(新热三)柴陈煎(新散九)香薷饮(和一六九)白虎汤(寒二)一阴煎(新补八)四
阴煎(新补十二)金水六君煎(新和一)五福饮(新补六)琼玉膏(补六十)补中益气汤(
补三十)左归饮(新补二)右归饮(新补三)加减一阴煎(新补九)左归丸(新补四)右
归丸(新补五)六味回阳饮(新热二)六味丸(补百二十)八味丸(补一二一)人参固本丸
(补百六)人参平肺散(寒三七)地黄丸(补百二十)安肾丸(热一六七)竹叶石膏汤(寒
五)劫劳散(妇一二四)九仙散(固十)凉膈散(攻十九)竹叶黄汤(寒七)小青龙汤(
散八)六君子汤(补五)生料鹿茸丸(补一三一)大补元煎(新补一)麦门冬汤(寒四四)
大菟丝子丸(固三六)金沸草散(散八一)栀子仁汤(寒十九)《局方》消风散(散四七)
大承气汤(攻一)黄连解毒汤(寒一)贝母丸(新和十八)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咳嗽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四君子汤(补一)生脉散(补五六)十全大补汤(补二十)宁肺汤(补六二热嗽)蜜
酥煎(补六五)凤髓汤(补六四润肺)五味异功散(补四)鹿茸丸(补一三一)补肺汤(
补六一劳嗽)杏仁煎(和一四二喘嗽)杏仁膏(和一四三咳唾血)橘皮半夏汤(和十
三)星香丸(和百二痰嗽)苏子煎(和一四一润肺)杏仁萝卜子丸(和百十九痰嗽)
杏仁丸(和百八老人咳嗽)白术汤(和二七湿痰嗽)人参定喘汤(和一三四寒喘嗽)
前胡散(和一四四烦热嗽)百花膏(和一四五嗽血)阿胶散(和二百七唾血)玉液
丸(和百六消痰火)玉粉丸(和百七痰嗽)桑皮散(散八四风热嗽)参苏饮(散三四
风寒)十神汤(散四十外感)旋复花汤(散八二风入肺)二母散(寒四九肺热)
紫菀散(寒五三肺痿血)黄芩知母汤(寒五一火嗽)团鱼丸(寒九五痰热劳嗽)五味
子丸(固十二劫嗽)人参清肺汤(寒三六肺虚热)三妙汤(固九久嗽)安眠散(固七
久嗽)加味理中汤(热五虚寒)润肺丸(固十四)百药煎(固八劫嗽)灵宝烟筒(固
二六七)嗽烟筒(因二六六)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喘促
篇名经义
属性:《至真要大论》曰∶诸气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逆冲上,皆属
于火。
《脉解篇》曰∶阳明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息贲者,不治。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
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大奇论》曰∶肺之雍,喘而两满。
《太阴阳明论》曰∶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
上为喘呼。
《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
喘息,痹聚在肺。肠痹者,数饮而不得出,中气喘争。
《阳明脉解篇》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脉要精微论》曰∶肝脉,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精液而流也。肾者水
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示从容论》曰∶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玉机真藏论》曰∶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举痛论》曰∶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
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刺禁论》曰∶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五邪篇》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咳动肩背。
《缪刺论》曰∶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胸中热。
《经脉别论》曰∶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
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
着而为病也。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
《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也,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肾足少阴也,是动则病饥
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藏气法时论》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
《调经论》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
《水热穴论》曰∶故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
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热病篇》曰∶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喘甚者死。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喘促
篇名论证
属性: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
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此二证相反,不可混也。然则何以辨之?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
;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
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
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此其一为真
喘,一为似喘,真喘者其责在肺,似喘者其责在肾。何也?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
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气犯之,则上焦气壅而为喘,气之壅滞者,宜清宜破也。肾主精髓而
在下焦,若真阴亏损,精不化气,则下不上交而为促,促者断之基也,气既短促,而再加消
散,如压卵矣。且气盛有邪之脉,必滑数有力,而气虚无邪之脉,必微弱无神,此脉候之
有不同也。其有外见浮洪,或芤大至极,而稍按即无者,此正无根之脉也。或往来弦甚而极
大极数,全无和缓者,此正胃气之败也,俱为大虚之候。但脉之微弱者,其真虚易知,而脉
之浮空弦搏者,其假实难辨,然而轻重之分,亦惟于此而可察矣。盖其微弱者,犹顺而易医
,浮空者,最险而多变,若弦强之甚,则为真藏,真藏已见,不可为也。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喘促
篇名虚喘证治(共七条)
属性:凡虚喘之证,无非由气虚耳。气虚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无风邪,内无实热而喘者
,即皆虚喘之证。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化源未亏,其病犹浅。若肝肾气虚,则
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则深,此当速救其根以接助真气,庶可回生也。其有病久而加以
喘者,或久服消痰散气等剂而反加喘者,或上为喘咳而下为泄泻者,或妇人产后亡血过多,
则营气暴竭,孤阳无根据而为喘者,此名孤阳绝阴,剥极之候,已为难治,更毋蹈剥庐之戒也
。
一、虚喘证,其人别无风寒咳嗽等疾,而忽见气短似喘,或但经微劳,或饥时即见喘促
,或于精泄之后,或于大汗之后,或于大小便之后,或大病之后,或妇人月期之后而喘促愈
甚,或气道噎塞,上下若不相续,势剧垂危者,但察其表里无邪,脉息微弱无力,而诸病若
此,悉宜以贞元饮主之,加减如本方,其效如神。此外如小营煎、大营煎、大补元煎之类,
俱可择用。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此之类。若大便溏泄兼下寒者,宜右归饮、右
归丸、圣术煎之类主之。
一、脾肺气虚,上焦微热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脉散主之。或但以气虚而无热者,惟独参
汤为宜。若火烁肺金,上焦热甚,烦渴多汗,气虚作喘者,宜人参白虎汤主之。若火在阴分
,宜玉女煎主之,然惟夏月或有此证。若阴虚,自小腹火气上冲而喘者,宜补阴降火,以六
味地黄汤加黄柏、知母之类主之。
一、水病为喘者,以肾邪干肺也。然水不能化而子病及母,使非精气之败,何以至此,
此其虚者十九,而间乎虚中挟实,则或有之耳。故凡治水喘者,不宜妄用攻击之药,当求肿
胀门诸法治之,肿退而喘自定矣。古法治心下有水气上乘于肺,喘而不得卧者,以《直指》
神秘汤主之。但此汤性用多主气分,若水因气滞者用之则可,若水因气虚者,必当以加减金
匮肾气汤之类主之。
一、老弱人久病气虚发喘者,但当以养肺为主。凡阴胜者宜温养之,如人参、当归、姜
、桂、甘草,或加以、术之属。阳胜者宜滋养之,如人参、熟地、麦冬、阿胶、五味子、
梨浆、牛乳之属。
一、关格之证为喘者,如《六节藏象论》曰∶人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四盛已上为关
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此关格之证以脉言,不以病言也。今人之患此者颇多
,而人多不知,且近时察脉者不论人迎,惟在寸口,但其两手之脉浮弦至极,大至四倍已上
者,便是此证,其病必虚里跳动而气喘不已。此之喘状,多无咳嗽,但觉胸膈舂舂,似胀非
胀,似短非短,微劳则喘甚,多言亦喘甚,甚至通身振振,慌张不宁。此必情欲伤阴,以致
元气无根,孤阳离剧之候也,多不可治。方论详关格门。
一、凡病喘促,但察其脉息微弱细涩者,必阴中之阳虚也;或浮大弦芤按之空虚者,必
阳中之阴虚也。大凡喘急不得卧而脉见如此者,皆元气大虚,去死不远之候,若妄加消伐,
必增剧而危,若用苦寒或攻下之,无不即死。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喘促
篇名实喘证治(共七条)
属性:一、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肺之实邪,非风寒则火邪耳。盖风寒之邪,必受自皮
毛,所以入肺而为喘,火之炽盛,金必受伤,故亦以病肺而为喘。治风寒之实喘,宜以温散
;治火热之实喘,治以寒凉。又有痰喘之说,前人皆曰治痰,不知痰岂能喘,而必有所以生
痰者,此当求其本而治之。
一、凡风寒外感,邪实于肺而咳喘并行者,宜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主之。若冬月风寒感
甚者,于本方加麻黄亦可,或用小青龙汤、华盖散、三拗汤之类主之。
一、外有风寒,内兼微火而喘者,宜黄芩半夏汤主之。若兼阳明火盛而以寒包热者,宜
凉而兼散,以大青龙汤,或五虎汤、越婢加半夏汤之类主之。
一、外无风寒而惟火盛作喘,或虽有微寒而所重在火者,宜桑白皮汤,或抽薪饮之类主
之。
一、痰盛作喘者,虽宜治痰,如二陈汤、六安煎、导痰汤、千缗汤、滚痰丸、抱龙丸之
类,皆可治实痰之喘也;六君子汤、金水六君煎之类,皆可治虚痰之喘也。然痰之为病,亦
惟为病之标耳,犹必有生痰之本,故凡痰因火动者,必须先治其火;痰因寒生者,必须先治
其寒。至于或因气逆,或因风邪,或因湿滞,或因脾肾虚弱,有一于此,皆能生痰,使欲治
痰而不治其所以痰,则痰终不能治,而喘何以愈哉。
一、气分受邪,上焦气实作喘,或怒气郁结伤肝,而人壮力强,胀满脉实者,但破其气
而喘自愈,宜廓清饮、四磨饮、四七汤、萝卜子汤、苏子降气汤之类主之;或阳明气秘不通
而胀满者,可微利之。
一、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
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
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
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证候,当KTKT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
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喘促
篇名述古(共二条)
属性:东垣曰∶华佗云盛而为喘,减而为枯;故《活人》亦云∶发喘者气有余也。凡看文本,
须要会得本意,盛而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肺气有余者,亦非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
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与不
足而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
肺中之火有余也。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也,用者不可不知
。
丹溪曰∶喘急者,气为火所郁而为,痰在肺胃间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阴虚自小腹
下起而上逆者,有气虚而致气短者,有水气乘肺者,有肺虚挟寒而喘者,有肺实挟热而喘者
,有惊忧气郁肺胀而喘者,有胃络不和而喘者,有肾气虚损而喘者。虽然,未有不由痰火内
郁,风寒外束而致之者也。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喘促
篇名灸法
属性:璇玑、气海、膻中、期门。
背中骨节第七椎下穴,灸三壮,喘气立已,神效。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喘促
篇名喘促论列方
属性:贞元饮(新补十九)六安煎(新和二)大补元煎(新补一)大营煎(新补十四)小营煎
(新补十五)六君子汤(补五)右归饮(新补三)右归丸(新补五)大青龙汤(散七)独参
汤(补三五)神秘汤(和一三八)小青龙汤(散八)圣术煎(新热二五)生脉散(补五六)
玉女煎(新寒十二)萝卜子汤(和一三九)二陈汤(和一)千缗汤(和九五)桑白皮汤(寒
五二)六味地黄汤(补百二十)抱龙丸(小八五)导痰汤(和九一)廓清饮(新和十三)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四七汤(和九七)四磨饮(和五二)《金匮》肾气丸(补一二四)五
虎汤(和一三六)三拗汤(散七八)人参白虎汤(寒三)华盖散(散七九)滚痰丸(攻七七)
苏子降气汤(和四一)黄芩半夏汤(散五十)越婢加半夏汤(散九十)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喘促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参附汤(补三七)五味子汤(补五七喘渴)十全大补汤(补二十虚喘)蜜酥煎(补
六五)百合汤(和一三五浮肿作喘)人参胡桃汤(补五九喘不得卧)苏子煎(和一四一
润肺喘)定喘汤(和一三三风寒喘)人参定喘汤(和一三四寒邪咳喘)黄栝蒌丸(和
百十八痰喘)神秘汤(和一三八水气喘)苏陈九宝汤(散八五哮喘)泻白散(寒四二
肺火)双玉散(寒七一火喘)安眠散(固七喘不止)葶苈大枣泻肺汤(和百四十浮
肿喘)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呃逆
篇名经义
属性:《口问篇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
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肺主为哕,
取手太阴,足少阴。
《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杂病篇》曰∶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至真要大论》曰∶阳明之复,呕吐咳哕。太阳之复,唾出清水,及为哕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宝命全角论》曰∶病深者,其声哕。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小甚为善哕。
《三部九候论》曰∶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呃逆
篇名论证(共三条)
属性:呃逆一证,古无是名,其在《内经》本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于义
亦妥。观《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嚏,及气息迎引、大惊之类,是皆治呃之法,此
哕本呃逆,无待辨也。自孙真人云∶遍寻方论无此名,遂以咳逆为哕,因致后世讹传,乃以
咳逆、干呕、噫气之类互相肴乱,自唐迄今矣,此名之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正也。
一、咳逆之名,原出《内经》,本以咳嗽气逆者为言。如《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
,甚则喘咳逆气。此因喘咳以致气逆,故云咳逆气也。又曰∶咳逆甚而血溢。正以咳逆不止
,而血随气溢,则病之常也,未闻以呃逆而见血者也。即如《六元正纪大论》云∶金郁之发
,民病咳逆者,亦是此意,此咳逆之非呃逆亦甚明矣。而今后世诸公,乃悉以哕为咳逆,岂
皆未之详察耶?及观丹溪之言,在《纂要》则曰∶孙真人误以哕为咳逆。是谓哕非咳逆也。
在《心法·附录》则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此又谓哕即咳逆也。在呕吐门则
又曰∶有声有物谓之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哕。此又以干呕为哕也。前后不一,何其自谬若此
。再如海藏、河间诸公,有以哕为干呕者,有以咳逆为噫者,总皆谬矣。盖呕即吐之类,但
吐而无物者曰呕,呕而有物者曰吐,腹胀嗳气者曰噫,逆气自下而上者亦曰噫,此四者之辨
自有正名,顾可纷纷若是乎?兹余析而判之曰∶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
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
咳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一、呃逆证,有伤寒之呃逆,有杂证之呃逆。其在古人则悉以虚寒为言,惟丹溪引《内
经》之言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病患见此,似为死证,然亦有实者,不可不知。余向见
此说,疑其与古人相左,不以为然,盖亦谓此证必属虚寒,何有实热,兹及晚年历验,始有
定见,乃知丹溪此言为不诬也。虽其中寒热虚实亦有不同,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
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欲得其象,不见雨
中之雷,水中之乎。夫阳为阴蔽,所以为雷,而轰轰不已者,此火为雷之本,而火即
气也。气为水覆,所以为而不已者,此气为之本,而气即阳也。然病在
气分,非本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寒
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而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
证,其或免者,亦万幸矣。凡诸治法,当辨如下。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呃逆
篇名论治(共九条)
属性: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
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若轻易之呃,或偶
然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惟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有大逆,或脾肾元气大有
亏竭而然。然实呃不难治,而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
一、寒滞为呃者,或以风寒,或以生冷,或其脏气本寒,偶有所逆,皆能致呃,但去其
蔽抑之寒,而呃自止。宜橘皮汤、《三因》丁香散,或二陈汤加生姜五七片,或佐关煎,或
甘草干姜汤、橘皮干姜汤之类,皆可酌用。若寒之甚者,浆水散,或四逆汤。
一、胃火为呃者,其证极多,但察其脉见滑实而形气不虚,胸膈有滞,或大便坚实或不
行者,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但降其火,其呃自止,惟安胃饮为最妙。余尝治愈多
人,皆此证也。
一、气逆为哕而兼胀闷者,宜加减二陈汤加乌药,或《宝鉴》丁香柿蒂散,或羌活附子
汤,或神香散。
一、食滞而呃者,宜加减二陈加山楂、白芥子、乌药之属,或用大和中饮加干姜、木香
。
一、中焦脾胃虚寒,气逆为呃者,宜理中加丁香汤,或温胃饮加丁香。若因劳倦内伤而
致呃逆者,宜补中益气汤加丁香。凡中焦寒甚者,多由脾胃气虚而然,盖脾胃不虚则寒亦不
甚,故治寒者,当以脾气为主。若吐痢后胃气微虚,或兼膈热而呃者,宜橘皮竹茹汤;无热
者,宜生姜、半夏、丁香、柿蒂、白术、肉桂之类,皆可酌用。
一、下焦虚寒者,其肝肾生气之原不能畅达,故凡虚弱之人多见呃逆,正以元阳无力,
易为抑遏而然。此呃逆之本,多在肾中,故余制归气饮主之甚效,或用理阴煎加丁香以疏气
,妙亦如之。
一、凡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证,察其中虚
,速宜补脾;察其阴虚,速宜补肾,如前二条固其法矣,然犹恐不及,则惟大补元煎及右归
饮之类,斯其庶几者也。
一、呃逆证,凡声强气盛而脉见滑实者,多宜清降;若声小息微而脉见微弱者,多宜温
补。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呃逆
篇名伤寒呃逆(共六条)
属性:凡伤寒之呃,亦无非气逆之病,其有与杂证不同者,如仲景所言则其类也,然犹有未悉
及治有未备者,谨略如下∶
一、伤寒胃中虚冷等证,大约与前杂证相似,悉宜如前以温中等剂治之。或如仲景所言
胃中虚冷及饮水则哕等证,当以后条仲景法治之。
一、伤寒邪在表者,与里无涉,故无哕证。惟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则寒热往来,
气为邪抑而哕逆者有之矣,宜柴陈煎主之,有寒者加丁香,有火者加黄芩;或小柴胡汤亦可
。
一、伤寒失下,邪入正阳明,内热之极,三焦干格,阴道不行而上冲作呃者,必宜去火
去闭,斯逆气得降而哕乃可愈。然必察邪之微甚,如无坚实胀满等证,而但以干涸燥热者,
宜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或泻心汤凉解之。若果有燥粪,大便闭结,胀满实坚俱全者,宜
三承气汤下之。
一、伤寒邪有未解,而用温补太过者,则其中焦气逆,最能为哕,惟安胃饮为最妙。若
气逆无火者,宜橘皮汤。若兼表邪未解者,宜柴陈煎。
一、伤寒误攻,或吐或下,或误用寒凉,以致脾肾胃气大虚大寒而发哕者,大为危候,
速当以前杂证温胃、理阴等法调治之,恐迟则无济于事也。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呃逆
篇名述古(共三条)
属性:仲景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
其热必哕。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
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
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
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
水则哕。按以上四条,皆言胃之虚寒也。虚寒者既不可攻,亦不可与水,则寒凉之药亦当忌
用可知。
论曰∶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按此一条,即言哕之实邪也
。盖便有不利,则气有不达,下不达则上逆而出。故小便不利者,当利其水;大便不通者,
当通其便。
《要略》曰∶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
夏汤主之。干呕哕,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张子和《吐式篇》云∶凡病在上者皆宜吐,然自胸以上大满大实,痰如胶漆,微汤微散
皆儿戏耳,若非吐法,病安能除?曾见病之在上者,诸医用药尽其技而不效,余以涌剂少少
用之,辄获微效,可见吐法必可用于上,宜乎其效之速也。按此吐法亦可治哕者,以其气得
伸而郁得散也,故凡气实而郁者,在子和之法亦所宜用。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呃逆
篇名简易方
属性:一方治呃逆久不愈,连连四五十声者,用生姜捣汁一合,加蜜一匙,温热服。
一嗅法治呃逆服药不效者,用硫黄、乳香等分,以酒煎,令患人以鼻嗅之效。一方用
雄黄一味,煎酒嗅。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呃逆
篇名灸法
属性:两乳穴,治呃逆立止。取穴法∶妇人以乳间垂下到处是穴,男子不可垂者,以乳头下一
指为率,与乳头相直骨间陷中是穴。男左女右,灸一处,艾炷如小麦大,着火即止,灸三壮
,不止者不可治。
膻中、中脘、气海、三里。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呃逆
篇名呃逆论列方
属性:二陈汤(和一)橘皮汤(热五六)四逆汤(热十四)安胃饮(新寒十一)温胃饮(新热
五)归气饮(新热十四)理阴煎(新热三)右归饮(新补三)佐关煎(新热十)浆水散(热
一四七)柴陈煎(新散九)白虎汤(寒二)神香散(新和二十)大补元煎(新补一)泻心
汤(寒二七)大和中饮(新和七)小和中饮(新和八)小柴胡汤(散十九)大承气汤(攻一)
小承气汤(攻二)加减二陈汤(和二)橘皮干姜汤(热五五)甘草干姜汤(热五四)生姜
半夏汤(热五二)橘皮竹茹汤(热五八)《三因》丁香散(热六十)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羌活附子汤(热三五)理中加丁香汤(热四)竹叶石膏汤(寒五)《宝鉴》丁香柿蒂散(热
六五)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呃逆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参附汤(补三七)柿蒂汤(热六六)丁香温中汤(热十一和胃)养正丹(热一八八
气逆)丁香柿蒂散(热六四胃寒)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郁证
篇名经义
属性:《六元正纪大论》帝曰∶五运之气,亦复岁乎?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帝
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达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王太仆曰∶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调达。火
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
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
滑氏曰∶木性本条达,火性本发扬,土性本冲和,金性本整肃,水性本流通,五者一有
所郁,斯失其性矣。达、发、夺、泄、折,将以治其郁而遂其性也。
王安道释此曰∶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
所乘,本气自病而郁者,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哉。郁既非五运之变可拘,则达、发
、夺、泄、折等法,固可扩而充之,可扩而充,其应变不穷之理也欤。且夫达者,通畅之也。
如肝性急,怒气逆,胁或胀,火时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则用升发之药,加
以厥阴报使而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及不因外风之入,而清气在下为飧泄,则以轻
扬之剂举而散之。凡此之类,皆达之之法也。王氏以吐训达,不能使人无疑,以其肺金盛而
抑制肝木欤,则泻肺气举肝气可矣,不必吐也;以为脾胃浊气下流而少阳清气不升欤,则益
胃升阳可矣,不必吐也。虽然,木郁固有吐之之理,今以吐字总该达字,则凡木郁皆当用吐
矣,其可乎哉?至于东垣所谓食塞肺分,为金与土旺于上而克木,夫金之克木,乃五行之常
道,固不待物伤而后能也,且为物所伤,岂有反旺之理?若曰吐去其物以伸木气,乃是反为
木郁而施治,非为食伤而施治矣。夫食塞胸中而用吐,正《内经》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义
耳,不劳引木郁之说以及之也。四郁皆然。又曰∶夫五郁为病,故有法以治之,然邪气久实
,正气必损,今邪气虽去,正气岂能遽平乎?苟不平调正气,使各安其位,复其常,于治郁
之余,则犹未足以尽治法之妙。故又曰∶然调其气。苟调之气犹未服而或过,则当益其所不
胜以制之,如木过者当益金,金能制木,则木斯服矣。所不胜者,所畏者也,故曰过者折之
,以其畏也。夫制物者,物之所欲也,制于物者,物之所不欲也,顺其欲则喜,逆其欲则恶
,今逆之以所恶,故曰所谓泄之。
《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在志为忧,忧伤肺,
喜胜忧。北方生寒,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
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
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在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
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
,故气结矣。
《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胆为怒。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
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玉机真藏论》曰∶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
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
《本神篇》曰∶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
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忧愁
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
则狂妄不精,当人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
则狂,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
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寿夭刚柔篇》曰∶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本病篇》曰∶忧愁思虑即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