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语里的中医
(一)起死回生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名医扁鹊。扁鹊是今河北任丘人,他是一位民间医生。有一次,扁鹊带着他的两个学生经过虢国,听说虢国太子病重。他去医治时太子已经死了,他就问边上的人太子什么时候死的,旁人回答:上午。他叫人摸了太子的气象和脉象,结果还有。他就叫他的两位学生磨砭石,给扎了一针,吃了点药,这个太子一下就活过来了。这个事情被传出,大家都说扁鹊治病能起死回生。扁鹊解释说,不是我有这起死回生的本事,太子没有死,他刚才得的那个病叫尸厥(休克)。结果扁鹊成了大名医。从此,“起死回生”这个成语就被推广到生活中,指医术高明,也形容挽救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情。
(二)安内攘外
这个成语与医学著作有关。原来是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用于政界,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比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蒋介石提出的针对中共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个成语最初来自《伤寒杂病论》,它里面记载“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是说当人感冒时要吃发汗的药。吃发汗药的时候,为了补充水分,吃完药后一定要喝热粥,盖上被子出汗。我们现在中医治疗皮肤病用喝药的方法而不是药膏涂抹患处也是这个“安内攘外”的道理。一个成语浓缩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看出成语的伟大。
(三)十指连心
这个成语与中医理论有关,本义指不管我有几个孩子,哪一个都是我喜欢和心疼的。中医认为十指和内脏有紧密关系,拇指与肺有关,比如发烧时在拇指上扎针放血,病情就有所缓解,食指与肠道有关,小指与心脏有关,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中医与成语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沁人心脾
出自宋代诗人林稹的一首诗,《冷泉亭》:“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到了元代,名医葛可久有一个关于“沁人心脾”的故事。有一个小姐,她特别喜爱闻各种香,结果得了一种四肢软的病,很多医生都看不好。葛大夫一看,让人把所有的香料都撤走,把屋里挖个坑,将小姐放入坑里,葛可久则到另外一个屋,嘱咐人什么时候她喊开了就叫我。几个时辰后,这位小姐从坑里站起来并爬出来了。中医认为,脾主四肢,香味闻多了就会伤害到脾。坑的潮气将小姐体内的香味吸走后,四肢有力就能站起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犹不及的道理,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所在。
二、与中医有关的古诗词
静夜思[宋]·辛弃疾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相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菊老伴花黄。
南宋诗人辛弃疾以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黄柏、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勾藤、常山、轻粉、粉黛、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4味中药名搭配在一起写了这首词。
《话离别》
马传胜
紫宛话别,合欢树前。
马宝吾友,生地困难。
春吃山药,百合做膳。
夏暑莲子,扁豆为餐。
秋凉胡桃,栗子上盘。
冬寒防风,生姜祛寒。
心莲寄语,送君车前。
两载当归,吾迎桂园。
作者马传胜用八句话,十六个中药名,描述了一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牵挂与难分难舍之情。巧妙的应用春夏秋冬四季中医适时养生膳食的理论,表达出对心上人生活起居的关心及内心相思之情!
三、有趣的中医小故事
扁鹊与牛黄的故事
一天,扁鹊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时,邻居阳宝杀了一头病牛,发现牛胆囊中有些像石头洋的东西,不知是阿物,于是提着胆囊来向扁鹊请教。扁鹊剖开胆囊取出两枚“石头”放在桌上、仔细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阳宝又惊叫着跑来说其父亲一口气上不来,在炕上抽搐不停。扁鹊急忙去阳宝家,只见阳宝的老父亲双眼上翻,喉中噜噜有声。扁鹊看罢,立即吩咐阳宝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来研成末,给阳宝父亲灌下。须臾,阳宝的父亲就止住抽搐,气息也平静了。扁鹊回家时却发现桌上的两枚牛““石头”不见了。细寻之下,原来阳宝在慌乱中错把牛黄当金礞石拿去了。扁鹊思忖:“难道这种石头真的有豁痰定惊的功效?”遂于次日,有意用其配药,给阳宝的父亲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迹般的好了。扁鹊就将这种黄牛胆内的深黄色之物命名为“牛黄”。从此,名贵而奇效的中药“牛黄”便诞生了。
今天讲的故事就这么多,还有很多故事等待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