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燕很早听说在关沟石峰山一带,有很多以打石头为生“靠山吃山”的能工巧匠,不论年龄大小,生下就与石头石佛石器石山有缘。出门看山,回家凿石,很辛苦;遇到买主,钱货两清,都高兴。在关沟中段均是怪石嶙峋的石头山,扒掉山皮碎料,里面呈现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花岗岩石条石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怕吃苦受累会干活的老石匠手艺人,用锤子、錾子、剁斧,打个石槽、石磨、石碾子、石碌碡,几下就成形,结实又好看。在过去人工劳力的贫困年代,买走使用的平原人家,每到春种秋收的季节,赶着毛驴,扬着鞭子,划着弧线,压场滚地打豆、推碾子磨面粉,都离不了这些石质器物,真是越使越光溜,越用越喜欢,摆着是个物件,也是一份炫耀的家当。相传关沟有个老石匠,名叫古睦耳,长得身材魁梧,力大无比,为人厚道,颇有主见,自然成为一方族长。元朝时为躲避战乱,带领族人从大漠迁到石峰山下,居家以打石器卖苦力为生计。老石匠有个能干的妻子,育有三子,老大老二均已成家,子承父业,颇有名气;老三虽只有七八岁,却聪明伶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古家宝,从小读书认字,会看图纸会算账,老石匠出门送货办事,常把三子带在身边,倒也长了不少见识。话说那日,忽见一骑快马来到山下,那人翻身下马,边走边看来到古家,从腰间抽着一卷圣旨。原来是元朝的至顺皇帝,名图帖睦耳,武宗次子,曾前后两次登基,在位四年,因两次车驾驻跸南口之龙虎台行宫,居高观景,龙颜大悦,特来发布圣意,限期命令:石匠古睦耳照图雕刻一尊石佛像,作为驻跸龙虎台行宫修建寺庙的“镇寺之宝”,以满足和炫耀其称王称霸征服四方的雄心壮志。石匠家人惶恐,招集族人连夜议事。小家宝在灯下细看图像,眼见圣纸金光闪闪,轻轻铺开画像,竟是一个头型扁平、面庞圆形、左手持念珠、右手持布袋,白色肚腹外出,眉宇间具有蒙古人特点、神态可掬的弥勒坐像,俗称“布袋和尚”。“呀!这画像怎么这么像咱家佛龛上供奉的祖宗啊!”一个童言无忌的惊喜,竟让家人和身边的族人面面相觑,陷入沉思。原来他们也是元世祖忽必烈曾孙的曾孙,只因家族争斗,不得势力,为逃命抱团取暖,躲到关沟,至此为民。“这是我们的宿命!我们是侍从,要终生守护着镇寺之宝。”老石匠遗言留后人,不悔当初生活的磨难和无奈的选择。闲话少叙,话说南口唯一的一座佛门净地十方宝林寺,始建于年末,俗称大庙,占地平方米,坐西朝东,共三进院落,四合院布局,寺内设有四大殿:弥勒殿、关圣殿、观音殿和吕祖殿及南北配殿,绿琉璃筒瓦调大脊硬山顶,保存完好。年宝林寺大修,根据这里的老人回忆,在山门殿内曾埋有一座“石佛像”,施工队帮忙将这座佛像“请出”地面。为了保存这稀有的古迹,年文物部门和大庙小学在大庙山门建恭诚殿安放“布袋和尚”,同时展示的还有当年那位古大爷打的叫“点”的铸铁云版等珍贵文物。据文史专家鉴定:“请出”的这尊花岗岩石质的弥勒坐像,高1.4米、宽1.15米。从头部造型来看与关沟内的造像有相似之处,被推测为元代造型,且风格与本寺佛门之院相距甚远,应是从关沟一带迁移至此。据考证:只有40里关沟有这种石质,那里的石匠“关外人”擅长石刻,手艺精湛,关沟三堡就有一座与宝林寺石佛相似的石佛寺。或许他就是那个一路随行的看门人、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