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琦琳
今年5月24日,我相濡以沫五十四年的丈夫刘泽友因病治疗无效,不幸去世了。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对我的打击也实在太大,让我真的是难以承受,痛不欲生……如今几个月过去,在儿女家人及亲朋好友们的劝慰和照顾下,我终于从悲痛中慢慢走了出来,并产生了写下人生经历的想法,于是,我提起了久已生疏的笔,撰写自己这一生中的点点滴滴……
第一部分旧社会的苦难历程
(一)艰辛的童年
一九三○年农历四月初二,我出生在四川省犍为县城南黄旗坝一个破落的书香门弟。
据说我的祖父是个秀才。在我未出生的多年前,祖父母就已去世。他们生育有四个儿子,曾经也有十三、四担租谷的水田和十来亩坝土。这些土地在他们去世前就已典当出去。另外,儿子们各有破瓦房大小四间。
我父亲是祖父母四个儿子中最小的那个,读过旧学,也在四川成都读过公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期间,在成都搞过几年公干。
母亲在生我之前,就生下了两个女孩,即我的大姐和二姐。不知父亲是不是十分渴望这第三个孩子是个男孩以接续香火,毕竟在世人的眼里。无后为大呀!我的出生,让父亲彻底失望,再加上进入三十年代后,父亲在成都无事可做,一些人则说是我的“八字”不好,影响父亲仕途。总之,自我出生之后,父亲就不大管这个家了,从我懂一点事起,就很少见父亲在家,有几年根本就不在家。坚强的母亲不得已挑起了我们这个家的全部担子。母女四人的生活,全靠母亲给人做针线活,以及帮做叶烟生意的邻居捆烟。大姐小学毕业后也帮着晒叶烟。我和二姐也搭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摘野菜、拣柴火等事情。有时候实在没办法,就把家里的衣物等物品拿到街上去典当,然后买两三斤米回家糊口。
记得有一次,我和二姐典当后返回家时,正遇涨大水“穿了号”,把我们必经之地的河坝淹了,我和二姐牵着手过河沟时不敢提脚,差点被冲走了,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心有余悸。就这样,还常常无米下锅。一天早上,大约快十点钟了吧,四母女还躺在床上,后来一隔房婶母送来五角钱,才去买了半升(2.5斤)嫩包谷,才得以解决燃眉之急。
大约是一九三七年的七八月间,家里实在没办法,母亲叫我和二姐到清溪镇火柴厂,去向当工人的表兄借钱。去后,表兄招待我们分别吃了一碗油茶(油炸面条冲汤,一碗不足一两面条),钱却分文没借到(一个火柴厂的小工或许也没钱可借给我们)。犍为去清溪来回约50里路程(那时没有公路),十来岁的二姐和七八岁的我,大暑的炎热天气,肚子饿,人又累,脚也走痛了,一边走一边哭,好不容易回到家。回到家后倒进母亲怀里大哭一场,母亲的眼泪也滴在我们的身上。
(二)父母离世
在一九四一年,也就是我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在外面也是混不下去了,赤手空拳回家起了个“会”(打会,又叫起会。就是当一个人经济困难时,发出倡会,亲朋好友集资参与,会友一般不超过十人,排列次序,大都协商确定,因利息轻微,多让困难者排前,富裕者排后,也有抓阄来排定次序的。会期,长者以年为期,短者以月为期,按期循序,收回利息,谓之接会。一年一接者,倡会和接会者一般设宴招待),做起了卷烟生意。
这个时候,家里实在供不起我们姐妹都读书,父母权衡后,让我在读完初小就停学了。停学后,我每天提着卷烟篼进城,在张光乾(也是黄旗坝人)开的茶馆门角边摆摊。
停学对于一个渴望读书的孩子来说,这个打击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看到两个姐姐天天背着书包嘻嘻哈哈的出门,我的眼里心里全是羡慕;提着卷烟篼每天来回步行十来里进城摆摊卖烟卷,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来说,这里面的艰辛也是难以言状的。好在父母看在我是一个女孩子,也就让我每天收摊不要太晚,必须在天黑之前回家。正因为晚上有大把的时间,我把二姐读过的高小的课本拿来自学,虽然学起来困难一些,但效果还是有的,基本自修完成了高小一册的课程。
后来家里取回了典当的土地,次年种了一季包谷,家里条件稍稍好转,停学一年的我,恢复了学籍,直接进入高小就读二册课程。
就在家里经济条件稍稍有一点好转的时候,一场灾难却降临了。我母亲由于多年的艰辛劳累,再加上精神上的压力与折磨,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久治不愈,一九四三年,还不到40岁的母亲就过世了。母亲病逝时,我才十三岁,这对我来说,这么小,就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打击。记得当时我们姐妹三人都哭得死去活来,特别是我因为最小,承受能力也最差,除了哭,还是哭。
为了安葬母亲,父亲是把收回来的田土再次典当了出去,还是直接出售给了别人,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总之家里没有田土再可耕种。不久后,无田土耕种,也无心再做烟叶生意的父亲,被雇在城里猪市上代收猪税,以一点微薄的薪金供我们一家维持简单的生计。因为父亲多年在外讨生活,一个人也是饱一顿饿一顿的,对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虽然后来回到家里好了一些,也曾想和家里人好好过日子,但母亲的去世,也让父亲受到沉重打击,再加上失去田土,失去烟叶生意,尽管受聘代收猪税,也是终日郁郁寡欢的,不久后也病倒在床,于一九四六年三月去世。年仅十六岁的我便失去了父母双亲。
(三)两个姐姐和我的求学之路
一九四三年,县里在清溪镇办了个农业职校(称国职校),该校不仅全公费,还要发衣物。下半年,大姐考上该校,直至高中毕业。结婚后于一九四八年随姐夫先是去了资中教书,解放后转到宜宾教书,直到不久前去世。
二姐在父亲去世后,在一堂姐的资助下,去成都读志成商高,一九四八年毕业后,随同一女同学去宜宾珙县当了一名银行职员。由于她在家时先是陪伴生病的母亲,父亲生病后也多是她在照顾,可能染上疾病,身体一直不大好,加之去成都读书时,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也都不小,以致工作才一年左右,年仅二十一岁就在解放前夕生病离世了。二姐生病和去世,我和大姐也是漂泊在外(当时大姐在资中,我在德阳),因此,我们都是事后才知晓。可怜我那苦命的二姐,短暂的生命历程一直在苦难中度过,刚迎来展翅飞翔的年岁,踏上工作岗位,准备拥抱新生的时候,病魔却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甚至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亲人的陪伴。二姐和我年龄相近,打小我们就处得特别好,什么事她也都让着我、护着我,她的去世也让我伤心了好长一段时间,以后的数十年间,也时不时的想起我们小时候在一起的童年往事……
我是一九四三年下半年读完高小三册(实际上我已自修学完高小四册的课程),参加中考,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犍为女子中学。然后,向居住在城里的舅舅借了三元钱的学费,并在他家吃饭,学校住宿。第三期走读,早出晚归,第四期停学,第五期复读。因我无第四期学籍,学校要我留级重读第四期,我要求不要学籍,旁读第五册,得到了同意。读完第五册(这时我已自修学完了六册的课程),我参加了本校高中招生考试,考了第一名,为此,获得学校贫苦学生奖学金(奖学金的来源,是学校一批进步教师演了两部话剧的募捐款)。第一期尚未结束,因城里闹米慌,银行纷纷倒闭,奖学金被吞食,眼看我即将失学。一天,班主任谭学坤叫我去说:我们几位老师见你失学觉得很可惜,愿意共同帮助你。由此,我得以高中毕业。
我的这几位老师是:校长邓天癦(解放后担任过成都市九中校长,成都市政协委员)、教导主任卢剑(解放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语文老师徐季子(解放后担任过浙江省宁波市政协主席,政协一把手是非党人士的,据说是全国唯一)班主任兼几何老师谭学坤(徐季子之妻)、英语老师金石夫妇(解放后自贡眉光中学老师)。这些老师是我人生最初遇到的第一批善良的师长,也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大恩人。他们不仅使我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而且他们的高尚品质也使我学会应该怎样做人。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一个原则,有恩必报,有些恩要涌泉相报,有仇不计,我赋予别人的绝不图报。八十年度开始以后,孩子们都参加了工作,我们的工资也有所增加,每月有一点结余,我对几位恩师都尽可能的作了一些表示,可徐、谭老师因相距甚远,不便寄物品,我就寄去了元现金(当时元是我夫妇两个月的工资)。徐谭老师却将寄去的钱买了不少的衣物寄给我们,以后,我们就每月再寄钱给他们了。卢剑老师家在成都,我因工作和学习,经常出差去成都,每次去都要带一些东西去看他,我的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也都去看过他。由于卢老师老伴无工作,身体有不好,需要雇保姆照顾,只有一个养子,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我把他视为亲人,每年都要寄去元作为生活补贴,一直坚持到本世纪初他满百岁后去世。从八十年代初以来的二十多年来,我支助过数十人次,付出的资金不下4万元。
(四)毕业后的短暂经历
我高中毕业后,一九四九年上半年,在黄旗坝小学教书半年,下半年原本打算去资中大姐处,后因他们有困难,于是,由卢老师介绍,在当年10月去德阳孝泉小学任教,每周只有几节低年级数学课,收入还不够伙食费。我吃住在当地师范学校(卢老师当时是该校的教导主任)。解放前夕回到家乡。
在旧社会生活近二十年,由于家境的贫困,父母的早亡,姐妹的分离,因而无什么“天伦之乐”可言。可能是受祖父遗传基因的影响,我脑瓜子灵活,又特别喜欢读书,自小读书就成绩优良,常得老师奖励,小学没毕业就考上初中第二名,初中只读了两年零两个月,就以参考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并在恩师帮助下读完高中。同时,我有一付较好的口才,小学一、二年级,就在全校师生周会上演讲中国军人抗日战争的英雄故事,并上街宣传抗日战争知识,特别是一九四二年儿童节,县里在西门坝举行全县儿童演讲比赛,我得了第一名。这些条件为我后来的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作者长子(回忆录文稿整理者)简介:晓帆,原名邓明德。企业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经济贸易本科毕业,高级政工师。
一生经历坎坎坷坷:从小因家庭经济困难寄养在堂伯父(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家,成年后下乡当过知青,返城后当过采煤工、车工,从事过新闻宣传、文秘写作、学校管理和企业中层管理工作,当选过一届县人民代表。退休后又先后在民营学校和民营企业共从事了十四年管理工作,差不多70岁时告别工作岗位。工作期间,相当部分时间从事公文写作,也在一些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一辈子虽忙忙碌碌,却平平庸庸。告别工作舞台后,没有斗地主、打麻将的爱好,平时就散散步、看看书、听听音乐,每天看新闻是离不了的一个习惯。
《僰俗》征稿启示:
欢迎众亲踊跃投稿。字数--字,地区不限,题材:诗词、散文、记叙、小说和视频等;内容:美食、美景、人文、地理、民间故事和技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