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癜风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民国十七年()版《连山县志》载:由县城(指当时县城太保象山小水坪)西至广西怀集县(年划入广东)官路:由县城西门至铺前汛……又八里至关门岭,(从木木羌至此俱越山岭)又六里至宜善司城,又二里上乌石圩,又西南行十五里至黄竹径、花罗洞、班瓦营前沙洲,又六里至福堂圩,又六里由金鸡营至罗察巩(拱)桥,又六里由清水塘至湴田旧迴龙庙,右行二里至抛石界……
因为参与福堂镇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我有机会沿着这段古官路所经村落进行了一番探查,其中的沧桑变化有许多我都亲历、亲睹、亲闻,今摘其要者记之。
一、司城
有一首民谣,唱这条官道所经村落:“铜锣呯呯关门岭,湾岛鱼儿就水井,前朝县治是司城……”关门岭是进入连山南部壮族聚居区的第一个驿站,建有康乐亭供行人歇息,亭有一联:康坐片时同你我,乐谈几句各西东。凉亭往东南约二华里,便是“前朝县治”司城村。司城得名是因在明朝万历十年()设置宜善巡检司的司署衙门。早在宋绍兴六年(),连山曾废县为镇,直到十八年()才在大程山下重新置县,改称程山县,县治就设在现在的司城。经年县治特别是宋末之乱后,程山“县治荒圩”,元朝至元十五年()复改程山县为连山县,县治又迁回旧治古县坪。又经过年之后,在明朝永乐元年()县治又迁回程山。59年后的天顺六年()又搬迁到太保象山小水坪另建县治。程山两度作为县治达年。年后,这里成为县的“佐治”巡检司司署,成为壮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署的西门、南门曾建过西门圩、南门圩,建有学堂、莫公(明代武略将军莫朝玉)祠、蒋太守庙和戏台。笔者年春季在连山三区二小读小学四年级时,尚见过一些遗迹,随后被废,现只剩空旷遗址。
当地民间传说:乾隆带着护卫周日青下江南微服私访,一日到达这里,想考察当地官员的作为,亲自到民居中“偷”鸡,并让它发出叫声。即被衙差捉拿归案,署衙官员立马升堂审讯,要打“偷鸡贼”,跟随而至的周日青急忙说道:“打不得打不得,这是皇上。”署衙官员惊堂木一拍,打!衙差以棒掀起乾隆衣角,露出龙袍,官员顿时下堂,跪下向乾隆求饶。乾隆皇帝非但不怪罪,还称赞他廉明公正,并赐铜印一枚。民间还传得有名有姓,署衙官员叫胡作良。
宜善巡检司具体设置时间未见方志记载,何时裁撤也不得而知。康熙四十三年()任连山县令的李来章有“宜善司”诗一首:“纡折高低百二程(指县城太保至此里程),平芜虚敞一孤城。……圩集沙明萦水曲,营炊烟缕杂云生。沧桑更变浑无定,古县于今宜善名。”
其时司署只作为宜善乡辖的一座“孤城”,但却有全县仅有三所粮仓之一的所在地,李来章还有“行视宜善司仓厫”诗一首。直到道光年间(──)还存在。道光十三年版()《连山厅志》载:仓凡三所,一在城,一在宜善司……”年,新修省道四连线经村东边穿越而过,年,在村东南角建了一座95.4米的永丰石拱大桥令改扩建的省道S线畅通无阻。
二、竹径
村名原名黄竹径,因古官道经过村中路段长满金竹而得名。村人莫衍河家至今还保存有买地立寨的“分关”(地契)文书一份,写明由虞瑞成、虞仕卿、莫二、覃兆经商议后,同乡民邓明麟购买黄竹径寨背的一段土地“将来立寨居住”,内容包括三姓人各出的银两及所购地段、位置,按“分关各依界址管业”。签约时间为康熙四十五年()八月十八日,这说明竹径立寨至今已经年。原先立寨三姓人中,覃姓已迁他处,后来又新增了谢、龚、陆三姓人入住,村民以虞姓居多。
竹径村虞承恩、虞承慈两兄弟得科举功名,村边立有旗杆。虞承恩本派往浙江为官,但遇母亲病故在家守孝未赴任;虞承慈考取了附生,封五品官,民国11年(),当选为连山县长,时任广东省长廖仲恺赠其“司牧第”牌匾,曾挂于村中大门楼,现存于县民族博物馆。
村中传说龚姓十世有名医龚能敬,仅看人神色、说话,便知病情。据说,龚能敬曾治好省城一大官,大官赐其神奇墨砚,只需用笔点砚,便能出墨写字,墨砚陪葬于龚能敬墓。八十年代,不少人前往其墓址周围翻了个遍,无功而返。
竹径村有过三月三节习俗,我少年时多次到姨妈家过节,行过该村中到虞氏宗祠那一段古道,其中百岁亭、大路阳、桥拱那一段遗迹尚存。竹径村人有舞木猫师技艺,每逢春节便走村过寨舞狮,该项民间艺术已被列为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虞天育、虞天高等艺人传承。
三、花罗洞
古官路所经的花罗洞,处在福堂水与永丰水交接处的一片开阔山谷地,无人居村落,以其命名的花罗却在福堂水西侧。李来章当县令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却涉过福堂水到了花罗村,并写下了《过花罗口占示壮人》:路由别径过花罗,瓦屋鱼鳞水上多。白布蒙头真怪事,为更皂帽意如何?
这首诗告诉我们,他任县令时壮族用瓦盖屋顶的房屋逐渐多起来了,后来壮族同胞还采纳了李县令的意见,改白布蒙头为戴黑色头帕和帽子了。
“花罗”的得名,源于村东头曾有湖广人的一幅墓穴,据说这卦“风水宝地”让其后人中了个“探花”,探花郎的族人便敲锣打鼓前来拜祭庆贺。此前,来拜祭祖墓后都将所借村民的锅碗瓢盆洗净,逐一归还。中了“探花”后便“狗眼看人低”,所借物件概不归还,还抛入河中扬长而去。村民气愤,便设法破坏其墓穴“风水”。后来,“探花郎”的家族败落,没人来扫墓了,却留下个地名“花罗”。因为村落偏离官路,很少人入村行往。每年春节,民间装古事游村串寨,很少有“古事队”进村,因为往返都要涉水过河,很不方便。因而民谣便有了“塞悄冷静是花罗”之句。
花罗洞南端有渡口叫黄箓渡,民国县志载:“在城西南百余里宜善村,路通广西怀集县”。北段官道一直在永丰水东岸,到了这里往南段就要过渡到西岸前行,故地名叫“渡船”。年秋季,我到连南读初中,路经此处经常在渡口乘凉歇息,有间屋叫作凉亭,约20平方的砖瓦平房,向河方敞开大门,内有两张长约1丈的大木板凳。民国四年评定为连山八景之一“洽亭问渡”。县人虞先礼有七律诗道:
两岸青山夹古汀,澄清揽轡过长亭。
招招舟子踪何处,草草劳人躅暂停。
历碌风尘形况瘁,徘徊水沚影零丁。
渔船款乃声声近,斜倚筠栏倾耳听。
年,为了改善连山县交通落后的情况,开始修筑吉田至福堂的公路,关门岭至黄箓渡一段基本按古官路线开挖,黄箓渡以南不再过渡(或过桥)沿西岸改为沿河东岸走向,经班瓦、福堂寨至荣贵。当年渡口上下河段由于河沙逐年堆积,现水深已不到1米,可涉水过河。
四、班瓦营
据民国县志记载:班瓦营(汛),康熙四十二()年设立。驻千总一名(清六品武官,外委是八品),兵丁91名,衙署一座,兵房36间。后千总奉调,政设把总(清七品武官,外委九品),留兵46名。光绪年间驻分房左哨二司把总一员,汛署一座,战守兵5名。
人们往往以为班瓦汛营讯衙署应在班瓦村,直到这次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才发现,原来“班瓦营”是在班瓦村隔河对面的新寨村背,新寨人称之“班瓦营”,肖洞人称“营盘”。遗址约多平方米,新寨村占地2/3,肖洞村占地1/3,种植有树木农作物,遗址西北侧有三圣庙一座,几百年树龄老树一株,古官道遗址尚有米左右在寨西侧山脚。
明代以前福堂水沿西面小山丘流淌,官道亦沿山脚河边而筑。后来洪涝冲刷河道流向今之位置。“班瓦营”衙署比河道高出一两米,营盘前冲积成的沙洲北侧原为谢姓人居住,民国17年()时称莲塘村,有15户人家31人。而肖洞杨姓第三代杨安国于雍正十一年()从肖洞分房立寨。其族谱载,杨安国“殷勤好学,博大精深,勉于事而慎于言,励精图治,建国学大厦,设慎励书室,立华表,置田园,诒谋远大,裕后绵绵”。杨安国所立华表已毁,“旗杆石”,尚存。民国17年“村寨户口道里”统计时这里叫“湘江”,有15户55人,现在有户籍人口人。
五、福堂圩
福堂圩始建于何时未见志书记载,但从喜欢吟诗的县令李来章的一首《粟塘馆黄生家有赠》可略知一二。其诗道:君实产南海,移家来居此。自言岁月多,阅历将半纪。负山面环溪,白石何齿齿。鱼塘势空阔,竹木势清美。穷年不远役,日每课耘耔。似已近幽人,何妨邻圩市。家更有难弟,勇如卞庄子。椎虎南山曲,略如豚彘比。筋骨持赠人,豪气殊堪喜。相与乐天伦,高风动闾里。
原来,福堂圩原名粟塘圩,李来章写诗给在粟塘圩开馆的南海黄姓人时(),这个“黄生”到粟塘已近半个世纪了。也就是说,粟塘成圩,最早可追溯到年前的17世纪前后。
最早的粟塘圩址在今福堂中心小学南端的山边沙洲,年前还有最后一家住户名叫杨海,靠算卦择日为业。年我外出求学,这户人家何时搬迁不得而知。据老人讲,这个圩址因河道冲刷渐废,后来便搬迁到今小学校址北面贤洞水与福堂水交汇处西北方。可能是“粟塘不见人栽粟”(民谣),圩名随地名改称“宿堂”──成为西邻广西南乡、本县小三江等地来往客商投店住宿之场所。我的堂兄莫自杰在圩上开的延寿堂中药铺,至年还由他次子莫鼎炎经营,直到年公私合营时并入福堂卫生院。其他店铺多已破败凋零,仅福堂水西侧一排还保存下来。大概是寄寓“福地天堂”之意吧,民国初年乡人将地名、圩名改为“福堂”。但这个圩址因水火灾害不断,不是火烧木质店铺,便是洪水将圩铺冲刷成河道,民国30年()才不得不搬迁到今福堂初级中学东南侧的新圩址,称之为新圩。
这三个圩址都是在古官路经过之处,过了黄箓渡到班瓦营前沙洲,便一直沿福堂水西岸至文土,再沿河山顶前行,将到圩址处有一大段崩塌的山体,人称崩岗,这一段古路遗迹尚存。
由于福堂圩在福堂水西岸,东岸民众趁圩要涉水过河,以前架设简易木桥,洪水一来便冲垮。六十年代,当地政府曾修建了一座三米高的大型人行木桥,但因基础不牢,不久便被冲垮,如今仅剩西端的一个石桥墩。
年5月1日,吉田至福堂30公里公路通车。年,四会到连山的省道四连线(今称S线)通车。为了与公路交通运输相适应,年将福堂圩搬迁至四连线公路西侧的牛寮地,当时称农贸市场,福堂圩结束了古官道驿站的功能,称之为旧圩。
年,在福堂圩旧人行桥上游50米处新建了一座米板拱大桥,福堂圩经桥东50米接驳省道S线,约28公里便到怀集县境。如今,往北不到一公里便是“二广”高速福堂出口。
六、金鸡营罗察
古官路从旧福堂圩跨过湴田水,沿东岸上至金鸡营,即今下蒋村。下蒋村沿河东岸往南到罗察村。据64岁的老人韦祖智(人称“罗察养”)说,到罗察后,这段古官路本来沿湴田水往东到石甑再到湴田的,可能是河道冲毁了官路,不知什么时候起便改由罗察到拱桥经清水塘再入湴田,经石甑的路段荒废了,但遗迹尚存。
对于金鸡营这个地名,韦祖智说,是土字底的“茔”,不是两个口的“营”,因为民间传说下蒋村屋背山经常有金鸡出来觅食,那金鸡全身发出金色的亮光,一发觉有人要伤害它,便很快隐入坟茔中。村人全姓蒋,取名蒋屋,后来长房住下蒋,二房分支住湴田水上游,称之为上蒋。为何下蒋村叫“金鸡营”而不叫“金鸡茔”呢?这里又从没做过营汛之用的军事设施,估计是“茔”为阴物,用作地名不妥而用同音字的“营”。县令李来章曾作有《归由湴田岭至金鸡营》诗:
湴田岭横路,开凿自何年。斤斧迹犹在,姓名人未传。半山衔落日,老屋起炊烟。水碓香粳细,徐收向暮川。
下蒋(金鸡营)到罗察段,是一条东西走向约三四百米的“横”路,在李来章作诗之前已开凿,即今下蒋田往东南方的灌溉渠。
七、湴田洞
从清水塘至湴田洞这段山路,在清道光年间还不属于官路。因为道光二十九年()年,这里曾发起一次募捐修路的义举,年我参加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时,曾在下湴田傅屋傅昌林家炮楼角边抄录到一则碑文:
大凡以文纪事而以事之巅末勒诸石,木□当□乃欲后来者,见此而踵事增华之志油然与焉。矧修路造桥,古人每因事纪功,不嫌予誉,由来旧矣。兹罗察、清水、湴田、抛石、七星一带道路,南悒怀集,北通连城,洵属要径,为千万人所必由之路。然道阻甚长,蚕丛鸟道。怪石凌凌,瞻前顾后无暇;篷茅刺刺,左提右挚不惶。非车马所经越,即徒步亦维艰。余与傅德高、覃士安三人,时行感触。恨无力士开山之技,欲藉因人成事之能,得一好行善事,为众所促从者,共襄义举。予特商诸吾族弟愈群,果慨然愿倡首焉。爰发簿签题,幸各村同志仁人义士,慷慨乐捐醵金若干,雇工铲修。险者,砌石以平之;峡者,扩土而广之。去险阻而为康庄,易崎岖以成平荡。将见载驰载驱,扬鞭联翩以国;曰平曰坦,欢声遍播桑梓。敢谓胜事,勒诸贞珉,乃冀后贤观此继志云尔。
郡庠生杨愈常撰
时道光二十九年已酉岁仲夏日上浣谷旦立
碑记序言之后,刻有个人名及其捐款数,包括48个姓氏和8个店堂共捐得铜钱文。这则碑记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上下湴田是连山到怀集必经之路,在未作“官路”修葺之时,人们自发募捐修筑;二是当时湴田曾居住着很多人家,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住户不断外迁,现在的民居多为其祖先派来“住田庄”──管理守护公尝田租谷仓贮人的居所。
官道经过的寨儿村的立寨祖先杨满园,原是湖南人,来到连山做肖溪杨姓第七代杨益富(三房)的养子,因杨满园会武功,并有“隔山止血”的神奇医术,族上便派他到湴田守田庄。上湴田包括今寨儿、猫头寨(含高寨),两个经济社,由于年公社化时这里成立过东风大队后来又成立过广东省国营东风农场(场社合一),称作东风大队第一、第二生产队,简称东风一队、东风二队。年7月—年10月,番禺珠江农场职工24名、广州应届高初中毕业生79名,汕潮揭知青79名,广州知青名分四批先后到达连山湴田,在今寨儿村组建广东省属国营东风农场,场部设在寨儿村地域,对内称东风公社,年才撤销,年2月初全体职工安排到四会大旺农场工作。
这段古官道从东风桥(年始建为木质桥,年改石拱桥,年5月特大洪水冲毁,年改建钢筋平板桥),至抛石界顶,5年省道S线改道后,原有线路改作县道X线。经过本村的古官道,从寨儿向东越过花园冲(小山溪),拾级而上处有—“伯公祠”,相传其中一段埋有两白银,幸运之人在伯公祠前坐着或站着可看见银光。但至今未有传闻有人看见或取得该处白银者。
年春节后,中山医学院(年改为中山医科大学)“五·七”干校从连南三江搬到连山湴田猫头寨,先后有多名职工在校。其中有白施恩、黄东英、曾省、邓锡谷、许元禄、侯惠存、黄巽(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学生)等著名专家教授。他们在“干校”劳动锻炼,又为当地群众防病治病。直到年才搬迁去英德。其中一位在武汉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山医工作的范正绂,在东二队(今猫头寨)辅导群众唱革命歌曲,深夜回住地时谢绝群众民兵护送,途中被突发洪水冲走而去世,遗体葬在湴田葫芦山。年,经中山医科大学党委同意,为范正绂墓竖碑纪念。
年,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龚诒、祝家镇与9名学校员工,在范正绂墓前植上柏树二株,献上鲜花纪念。中山医干校虽已撤走多年,但曾在那里生活过的教职工都还挂念当地的群众。年,为解决猫头寨群众外出劳动、生活的不便,中山医科大学、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县文明办联合集资为猫头寨建了一座水泥桥,外加不锈钢护栏。为了纪念长眠于此地的中山医员工范正绂,桥以他名字的谐音取名为“正福桥”。
年底,新修成的二广高速经过湴田路段,穿凿隧道经过抛石界,这段古道如今已畅通无阻了。
本文来源于《清远古今》年9月刊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