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音量,暴露了你的修养

点击上方蓝字    

  招魂解神招魂续魄、解神还愿的内容大概是祓禊仪式的附属。所谓招魂续魄,就是人们在上巳节这一天在野外或水边为亲人或自己招唤亡魂、魂魄。现在,民间称之为“吊魂”、“喊魂”。韩诗注《诗经·郑风·溱洧》曰:“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除此之外,人们还在河边为自己解神。所谓解神就是谢神还愿。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世间善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解谢土神,名曰谢神。”北朝周人虞信还有《春赋》:“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束晳答晋武帝曲水之问提到的周公卜筮定东都,建成后流水泛杯而饮的故事,也是一种因得福于天而欢欣与酬谢的行为。谢神还愿这类遗俗至今人保留在民间,我在《宗教遗迹》中记载了潞水地区的各种已知的谢神还愿形式。

与祓禊驱灾一样,招魂解神为巫提供了活动平台,也是古代巫仪的一部分。

欢会游春至少在春秋时期,上巳节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欢会、私定终身时节。《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高诱在注解《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时,也有类似的描述。足可见,三月三日上巳日男女欢会不仅仅有民俗意义,而且还有一定的国家行政意义,是国家必须干预的行为之一。

男女欢会引发游春踏青的习俗。《论语·先进》记载:孔子师徒各叙其志时,曾子勾画出这样一幅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番谈论引起了孔子的同感,“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一段记载在反映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同时,也勾勒出了古代士人游春踏青的风俗画面。

从文献记载来看,作为一种习俗,古代三月上巳节游春踏青是一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事情,除士人之外,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都参与其间,而最为引人瞩目的事情是,女性似乎是其中最为活跃的群体。《艺文类聚》卷四引汉杜笃的《祓禊赋》描述了三月初三上巳节女性游春的热闹场面:“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艳姝,戴翡翠,珥明珠,曳离袿,立水涯,微风掩(其字为土字旁加盖字),纤毂低徊,兰苏盻(其字为繁体字的乡字下面加一个虫字),感动情魂。”张衡的《南都赋》、成公绥的《洛禊赋》、夏侯湛的《禊赋》等作品中都描写了这样的内容:看来,三月初三上巳节的确是女性的节日,故此,人们又称其为“上巳女儿节”。

游春踏青后来又是清明节的一个节日内容。这说明它与清明节似乎有某种联系。

高禖祈子《汉书·礼仪志》云:“仲春之月,立高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高禖及高禖祠是什么呢?《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描述说:“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子高禖。”高诱注解说:“玄鸟燕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传曰玄鸟氏,司启者也。《周礼》:‘媒氏以仲春之月合男女于时也,奔则不禁,因祭其神于郊,谓之郊媒。’郊与高音近,故或言高禖。王者后妃以玄鸟至日祈继嗣于高禖。三牲具,其曰大牢。”这就是说,三月上巳日祭媒神以祈子嗣至少是春秋时期的国家大典之一。

高禖祈子是古人生命崇拜的一种表现。传说高辛之世,玄鸟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后代帝王立高辛为媒神,称为高禖,高禖神掌管婚姻生育。一说因古时祭祀高媒大多是在郊外,所以又称郊媒。上巳日的这一求子之俗一直流传。还产生一种“曲水浮素卵”的风俗。潘尼《三日洛水作诗》提到“素卵随流归”。晋以后,三月三浮蛋乞子的习俗又逐渐变异成了“曲水浮绛枣”的形式。

(三)、上巳节的演变及潞水地区的上巳节

三月初三上巳节又是一个已经被人遗忘的节日。这是由历史性的原因造成的,概括地说,主要原因有三个:

1、几个临近节日合并的结果

  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在时间上非常接近:上巳节是三月初三,清明节一般在冬至后的一百五十五天左右,相当于西方日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寒食在清明前三天,两者的日期都在农历的三月上旬。这样的巧合使得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在历史的整合中逐渐被合并到清明中去,而只保留了部分习俗残余。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游春踏青原来是上巳节的主要节俗之一,后来成了清明的一个主要节俗。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带之可免虿毒。”《唐书·李适传》也有“细柳圈辟病”的记载。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清明》中说:“至清明戴柳青,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这就是说,出现于唐代的清明“插柳、戴柳圈”习俗,也源自上巳。

  2、宗教心理淡化的结果

  上巳节的节俗之二是祓禊。简单地说就是在固定的时间(三月初三)、在固定的地点(河边)沐浴以修洁净身,除去病气。当然,这里所说的沐浴以修洁净身只能是淋浴,或者象征性的沐浴形式,大概与今天傣族的泼水节形式相似。祓禊沐浴对古人来说是是一种特定的宗教仪式,但后来沐浴成了人们主要的生活习惯之一,它的宗教意义也就随之逐渐淡去:沐浴的固定时间和场合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样的话,祓禊之俗至少在唐代就开始式微了。

  3、历史变迁的结果

  一是社会风尚变化的结果。上巳节的节俗之三是流觞。参与者在游戏的同时,还要衔殇赋诗,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特定的内容和要求使其只能局限于文人墨客、金玉人家这样狭小的圈子。就文学发展的轨迹来看,至少从明朝开始,诗辞歌赋的地位下降了,与此相关的曲水流觞游戏也就因此降温冷却,慢慢淡出了。还有一点,礼教制度的强化是女子受到的束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这样一来,一度是三月初三上巳节主体人群的女性就被局限在深闺内院。主体人群的异位也使得节日的风习日渐淡化了。二是朝代兴亡更替的结果。以唐朝和元朝为例。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运逐渐衰减,一代天朝从此繁华散尽,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宴游欢乐心思的自然颓减。三月初三上巳节的曲水流觞、欢会游春习俗自然要受其影响了。宋代,上巳节俗虽然多见于史籍,但是,似乎只是为部分闲适的贵族女子所好。这是由此而来的变化在史籍中的反映。元代,几乎很少看见有关上巳节风习的记载。这就不能说与元代统治者的游牧文化及其统治方式没有关系了。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有过的节日,它遗留下了与其相关的东西,这就是部分节日习俗的残留:

吃地菜煮鸡蛋包括汉族在内的许多民族还保留三月初三过节的习俗。但是,节日的内容、过节的方式都各不相同,其文化意义和民俗内涵也个不相同。一句话:节日虽在,风貌不存。就汉族来说,过三月初三上巳节保留下来的风俗,可能仅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或者说是其最为普遍的习俗。其目的是消病去灾。这一点,我将在后文联系潞水地区的习俗来具体谈一谈。

戴荠菜花、挑荠菜《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南京有民谣说:“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一天,南京人都习惯用荠菜花来煮鸡蛋,祈福去病去灾。

戴荠菜花、挑荠菜与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一样,应该是祓禊驱灾的遗留。

听蛙鸣清顾禄《清嘉录·三月田鸡报》:三月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

抢童子在四川温江地区的武阳一带,三月初三,人们在城隍庙台子坝在做过法事后,将祭过神的木雕童子从台上丢下来,围观的青壮年顿时如海水般翻腾,激烈争抢。抢着后,晚间备齐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着木雕童子,骑马送与事先约定的有钱而无子的人家,主人办酒席以作酬答。这应该是高禖祈子的遗留。

“三月三,要吃腥”这是潞水地区的谚语。其中的“腥”字,读音如xian-ng”,与“三”字押韵。“腥”指的是带腥味的动物性食物、食品,如:鱼及其加工产品,这里特指用荠菜煮制的鸡蛋。荠菜,潞水方言旧称梭菜,今称为野菠菜。旧时民谚云三月初三“吃了梭菜煮籽,雷公老爷打不死。”籽,在潞水方言中指的是鸡蛋。其它地方还有“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谚语,反映的节俗与此一致。

来源:茶的故事(ID:tastoris)

你是否也遇到过以下不愉快的经历?当你在茶馆悠闲地品茶时,有人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当你在餐厅安静地吃饭时,有人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当你在书店聚精会神看书时,有人大声嬉笑打闹......

在公共场所扯着嗓子大声喧哗,丝毫不顾及他人,是非常自私的行为。说话声音的高低,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梁实秋说,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

控制自己的音量,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的自我修行。

你最不能忍受的声音是什么?有人回答:

只要是大声说话我都不爱听,因为我害怕。

别人的音量一上来,我就下意识地想要躲,因为我脑子里萦绕的全是妈妈从小到大对我大声嚷嚷的情景。

我一度怀疑妈妈不喜欢我,甚至讨厌我,不然为什么总是对我大声说话?

从父母说话的音量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是不是真的爱自己。大声吼叫、大声责骂,怎么能让孩子相信你是爱他的呢?

柔声细语,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

胡适,与鲁迅齐名的一代大师,他说:“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胡适的母亲性子温和、宽宏大量,跟谁说话都是轻声细语,从没说过一句伤人心的话,即便吃了亏,也从没和人吵过一次架。

胡适犯了错,母亲从来不在外人面前骂他一句、打他一下,而是到了夜深人静时,关上房门,心平气和地跟胡适摆事实讲道理,跟他说:“你要踏上你父亲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丢他的脸。”

胡适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母亲的柔声细语,是胡适最好的言传身教。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与人起了矛盾和冲突,他都能不急不躁,温和化解。很多时候,温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抵御世界的诋毁和恶意。

大声说话,就像一把无情的利刃,刺伤了家人的心,让家人陷入不安和恐惧中。控制自己的音量,对家人温柔地说话,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开始,也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说话的音量,藏着一个人内在的素质和修养。

有些人嗓门大,方圆两三里都能听见他的吼声,生气时声嘶力竭地骂人,从骨子里透出缺乏教养和对他人的不尊重;而有些人无论遭遇什么都轻声细语,让人如沐春风。

依然记得一个视频,北京下暴雨,一名外卖小哥送餐迟到,低声下气给客户道歉,却被客户大声辱骂了三四分钟:

“迟到这么久,你好意思吗?下雨封路跟我有什么关系?几句不好意思就完啦?你瞅瞅你长那样,什么玩意儿!我一定要投诉你。”

骂完,客户气呼呼地把外卖扔在地上,外卖小哥落魄地离去,让人看着十分心酸。

说话的音量,是有温度的。粗声大气冷如严冬,寒彻人心;轻声细语暖如春阳,化解这世间的薄凉。

《小偷家族》里,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祥太和妹妹一起去小卖部偷东西,妹妹偷零食时被小卖部的老爷爷发现了,但是老爷爷没有暴跳如雷,更没有大声责骂,甚至没有说破他们是“偷”,而是比划着他们偷东西时的专用手势,柔声地跟祥太说:“不要再让你妹妹做这样的事了。”说完送给祥太和妹妹两包零食。

柔声细语,就如春风化雨那般,拥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往往比大声责骂更具劝说力。深深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暖后,怎么还会继续对这个世界冷漠呢?从此,祥太的灵魂开始醒悟,开始思考偷盗是否是正确的。

说话的音量里,是能看见一个人的灵魂的,能让人感知你是凶恶还是善良,是狠毒还是温柔,是冷漠还是慈悲。

蔡康永说:“讲话时最好自觉的降低音量,不光是因为太大声会吵到别人,而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音量都控制不好,会让别人很难信任你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俗话说:“自古贵人声音低”,真正有底气的人,从不与人在音量上较高低,而是以真才实力服人。

傅莹,中国的铁娘子外交官,无论面对多么尖酸刻薄、挑衅十足的提问,傅莹都能轻声慢语、面带微笑地巧妙化解。

有道是:“实墨无声空墨响,满瓶不动半瓶摇”,说话气势汹汹,咄咄逼人的,往往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用音量掩盖自己的心虚。

真正有底气有实力的人,待人说话从来是温文尔雅、轻声细语的,因为自信,所以无需张扬。

你说话的音量

就是你内心的样子

柔声细语,虽柔和却最有力量

能春风化雨,温暖这个薄凉的世界

愿你轻声慢语

对家人多些耐心

愿你温厚善良

温和抵抗世态炎凉

愿你从容有底气

不惧岁月的风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点下方“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gz/5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