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之美演进简略二稿

北京看湿疹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10114/8589789.html
“余少习丹青未通,自柳体而入,溯至右军,再临褚河南,再学文征明,次李北海,再学徐青藤,不二年移爱章草笔意,心慕手追,至近人康生。此我大体习书脉络。余书不甚工,眼高手低,且虽观千剑,未便识器,不过自记所论以整理所学耳。“01—“北朝胡汉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种族”,在陈寅恪看来,民族不当以血统别而当以文化别,而在洪堡特看来,民族则以语言分。洪氏用语言来定义一个民族:“一个以确定的方式构成语言的人类群体“。“一个民族就是由某种特定语言来表明其特性的人类精神形式。”(《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他认为语言本身即创造与定义,而民族精神即为民族语言,反之亦同。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汉语言的优美与神秘,复杂与深奥,堪称举世无双。汉语如C语言,简洁而强大,三千字即可著雄文,读深典;而英语德语法语日语,以至古梵语,无不如JAVA语言,词汇多多,语法庞杂,臃肿笨拙。单以构字细胞单元而论,西方拼音文字之字母完全是彻底抽象化的符号,每一个符号,替换成另一个符号,比如AB互易,在约定俗成之下,完全无伤。而汉字则不同。而汉语是单音节文字,汉字亦非流俗所说是象形文字,而是具音,象形,示义三位一体,以形立意,以声衍字,以义统形,形声体意的一个神秘巨大的信息数据库。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论汉字之美云:“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六书,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象形是汉字重要来源之一。“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象形为本柢”(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国人讲书画同源,不唯两者工具同为笔墨,用笔与墨法有相通处,而且最初之书,确然如画。我幼年初习毛笔,于竖折折钩(?)颇以为奇,而不能知其源,后来学习素描,对马牛羊狗素写之时,方悟其后腿之简笔,即是竖折弯钩。音在汉字中之重要,仅次于象形,汉字在具一定规格之后,则多以音形生字。“字,孳也。“《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盖,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故同音之字,或音近韵类之字,含义多有关联,训诂学所谓“音相近者,其义每不相远。“举一例以明音之高绝:《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义与韵合,情与景合,意与境合,音与情合,声音绝美,为唐诗第一佳作。而汉字之书写,成为中国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书法”。何新《中国书法艺术之鸟瞰》:“西文亦有美术体、艺术体,但不能成为一种独立之艺术门类。原因在于,表音文字、字母文字使孤立字母难以成为有意义及意境,而且可以抒情又能负载主体命意的独立艺术。”就艺术之材料与表现而言,书法实为受物质约束最少,而抽象度最高的艺术。书法之美果为何物?何新《中国书法之鸟瞰》云:“中国书法之美,我则窃以为有三可观:   第一,书法可见作者之学养与修为、修养及功力   第二,书法可映现作者之性格情绪、感情、品性及人格   第三,书法之线条及画面自成一种抽象美感之表现中国书法之妙,在于其可作为一种情感宣露之符号,借之观察可通乎神秘之性灵世界,书法乃是一奥义无穷之载体也。最微妙者,乃由书法可知人之过去未来之命运。”所谓由书法可知人之过去未来之命运,未必为骇人之论。春秋吴季札(即延陵季子)于鲁观周乐,未知其题而以耳目能明辩何风,隋万宝常听乐而涕:“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可见行家眼中,所见超迈俗伦。至于书道,则我国历有测字之学。而其法不离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乃是将一切艺术与心理,统于阴阳五行哲学。但却与艺术关系不大。人何以见一书而起印象,知其字,感其创作者之情绪,推知其品格?如以AI神经网络编程勉作解释,则人脑由无数神经网络组成,各部各处神经各见其字之一处细节,而得总体印象,上汇至中枢处理,人则知其为某字,而感知线条粗细,浓淡、肥瘦、长短、阔狭、反复、顺逆,曲直、高低,小大、软硬、开合、清浊、虚实、凹凸等特质。言为心声,字为心划。我们都有如下经验:一笔落下,即知成败,稍有失误,即无法补救,可知书法之妙之难。汉字创生自带的美术特质,具象与抽象的完美结合,使得其书写天生如画。汉字以笔画为构成单元,笔画无非两种:点和线,点有竖侧,线有曲直,如横(一)、竖(丨)、撇(丿)、折(乛)等,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乀)、提、折(乛)、钩(亅)”,又称“隶书八法或永字八法”。正是由这向种笔划的位置经营,排列组合,形成了意趣丰富的汉字。举教员之字为例。且不说章法,只拣人字结构为论。人字只两笔,一撇一捺,一波一磔,但却具有惊人的抽象准确性和简洁性。一个人字,千人千面,一毫微妙,变动全局。试看第一个人字,左倾右挑,体作分离,有似人大步迈进之形;第二个人字,字形瘦削,起笔重顿而向左下,如锥画沙,捺笔近于实接,如人之鞠躬努力;第三个人字,左撇末端浅跃,右捺踢出,象人跑步形状。仅以线条之微调与组合,就使字千姿百态,可见中国书法之美。其实人字之初写,以右为身,以左撇为臂,篆而至隶又至楷,已然全变,但如人字仍写成甲骨文,则亦可看,可明。字通常都是自己看,别人也看的,所以首先要有法则和规矩。无法无天,只能自己玩儿。书贵有律有法。律字本义,即用笔之方。《说文解字》:律,从彳、聿声。“彳”(CHI),代行走,道路。而“聿”,作执笔握管之形,即笔之初文。两者相加,即书之有道,有束,即书法。无道无法,是胡写乱写。中国书法艺术之演进,脉络甚为清晰有序。目前最古老的文字,仍是甲骨文。我们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甲骨文,是商代所有。商人迷信,好酒,好战,甲骨文多与祭祀,占卜,战争相关。则此文字,不能不与神秘相关。道教及术数家之符咒,尚存此遗绪。周代所留文字,多刻在青铜器上,固称金文。因商之青铜器多为钟鼎,故又称钟鼎文。此外,又称为籀篆、籀书、古籀、史书、大篆等。篆者,引也。字多引申而得,体势亦有蚓形。从表面看,图画特征已少,符号抽象特征变多。周,东周而至春秋战国,金文发展为大篆。笔划趋于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简单说,越来越不象画,越来越规矩了。大篆秦代车书混同,而秦政府又追求高效,因此由李斯(应该还有团队)主持制定书写标准:小篆。更加整齐划一。许慎《说文解字》叙论云:“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许慎:《说文解字》)徐渭论李斯书:“骨气均匀,方圆绝妙“。(李斯《峄山刻石》)秦代通行小篆,但实际上已备隶体之基。秦简中之篆体,已有八分之势。(云梦睡虎地秦简)“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许慎:《说文解字》)晋卫恒《四体书势》:“隶,篆之捷也。“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笔划难以圆转,因此传说秦之隶人(即主管文书佐助之小吏,非指奴隶。)程邈创写隶体改圆为折。隶书即吏书,又有佐隶之称。有过篆刻经历的人都知道,刻刀横竖皆易,但圆笔就难以做好,效率也低。陈子庄回忆齐白石篆刻,“有一次,我看到齐白石刻印,他先把印面上几个字的直画刻好,再刻横画,然后再补上弯处,印出一看,好象是直笔同弯笔相连刻成。我说:“这办法好。”齐先生说:“方法要简单,效果要最好。”我终身得这两句话教益最大。“刀笔吏在办公文简牍或匠人刻书家之书于石碑之上时,显然隶书要比篆书容易,快捷。当然如果用毛笔濡墨书写,圆笔则易于折笔,如同草书快于楷书。汉字由秦篆而至隶(又称秦隶),自圆活而作扁方,由规入矩。由此开启汉字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笔:隶变。秦隶解散篆体,省减节构,去繁就简,改曲为直。变连笔为断笔,改多转无折为少转多折,革减线条以成简省笔划,便于书写。此后汉字形象之象形因素减弱,字求整齐划一,如同机器人之发音,乏抑扬顿挫,少变化与个性。但隶书之波磔甚有飘逸之美感。至汉代,隶书大备。体势由纵转横,字皆一波三折,蚕头燕尾,波磔如带。观之想见汉人衣带当风之华采。曹全碑明初拓本汉隶疾写,而有章草与行楷之初形。章草于捺笔留有隶意,折处又改为圆笔。字与字之间仍保独立,不若今草之多纵笔相连。“章”或当为章法之义。王远《章草典型概述》:“草以章名者,殆有章法之书耳,固毋庸别解深求也。宋羊欣《古来能书名人录》颍川钟繇条:“----钟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或者是今草出而须别名带有隶意之旧草,则以《急就章》之草书特为代表,名之“章草。”章草三大家分别为后汉张芝,三国东吴之皇象,西晋之索靖。皇象书史游《急就章》唐张怀瓘《书断》:“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后汉崔子玉擅书,作《草书势》。为草书最早之书法论文。文曰:“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又有贤女帖传世。崔瑗《贤女帖》稍后则有草圣张芝。张芝字伯英,擅章草,革分离为合纵,使字上下牵连,一气贯通,勾连侵让,跌宕生姿,将书法注入新鲜血液。张芝《八月帖》刻帖。曹魏钟繇被后世尊为楷书之祖,传书于卫夫人,卫夫人再传王羲之。张怀瓘《书断》云:“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宋《宣和书谱》论云:“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贺捷表》西晋大书法家为索靖。特擅章草,含蓄蕴籍,隶意犹存。又作《草书状》,其辞曰:“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虬蟉,或往或还。”(晋书索靖传)索靖《月仪帖》西晋八王之乱而后五胡乱华,于是有衣冠南渡偏安江南,中国陷于南北分裂。南朝尚文,书法以美姿仪为上,北朝质胜于文,书劲而朴,北朝碑刻之字多有劲险峥嵘,所刻之字,如其刻刀,棱角分明。南北朝文字刻石略可分碑刻、墓志、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石四种。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虽南碑之绵丽,齐碑之逋峭,隋碑之洞达,皆涵盖渟蓄,蕴于其中。故言魏碑,虽无南碑及齐、周、隋碑,亦无不可。”北魏孝武帝明见卓识,积极汉化,北碑中以魏碑为最精,其中如张黑女碑刚中带柔,亦颇美好。康南海《广艺舟双辑》:“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盖乘晋、宋之末运,兼齐、梁之流风,享国既永,艺业自兴。孝文黼黻,笃好文术,润色鸿业,故太和之后,碑版尤盛,佳书妙制,率在其时。延昌正光,染被斯畅。考其体裁俊伟,笔气深厚,恢恢乎有太平之象。晋、宋禁碑,周、齐短祚,故言碑者,必称魏也。”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造像記(民國拓本,朱印)清碑学兴起,康有为用功甚深,推广最为勤力,其云:『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言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康有为尊北碑而卑唐,书法得石门十三品犹多,字取拙朴,逆锋涩进,而气势开张,又多加飞白而特喜圆浑,如黄子久之使笔。石门铭康有为石门铭笔意书至东晋,隶意将尽而楷体将大成,晋之人物风神,颇与书事相合,故行草书多飘逸率性,洒洒有出尘之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出自王右军之手。王羲之,晋书传云:“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豹奴贴所谓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很可能是形容右军章草的。王羲之十七帖米芾叛逆乖张,藏否众家目若无人,以为“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又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于书家独服右军,以为八面俱能。王逸少书已臻化境,颇能变化,只兰亭一帖,之字二十种,全不相同。而郭沫若以为王右军只当书隶,诚可笑。《兰亭集序》冯承素双钩本据说兰亭真迹陪葬昭陵,《新五代史·温韬传》记:“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则兰亭集序下落不明。世传摹本,以唐冯承素双钩摹本(即神龙本)与欧阳询之摹本碑刻(定武本)与褚遂良本为上。欧阳询初即学二王,又兼博学谨细,故其摹本虽拘谨无逸少之逸气,但隶意尚可察见,应更近于真迹。至隋末唐初,因太宗爱书,故唐书法大兴。今世童子学书,书必自唐楷之欧颜起。初唐以书法著称之四家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询书名远至高丽,虞世南称其不择纸笔,皆能如意。余十余年前曾收一欧体佳作,悬之于室,虽服其工,久看乃厌之,旋取下束于高阁。时以为盖观书如视美人,皮相固其表,宜有微嗔薄怒,深悲切痛,仪态不一,如此见人肺腑,或有相得于心,乃色授魂与。否则虽颜如桃李,奈何面瘫,有何足观?亦如滤镜磨皮,细节尽失,千人皆假面,只能自欺欺人罢了。但此论亦失偏颇,楷书固诸书所最难者,不能丝毫作假,用功不深,悟性不到,落笔结构便破。所以凡擅楷体者未必擅他书,但擅书者必擅楷体。此别书家功力之不二标准。欧阳询书端且妍欧阳询世传阴符经两种,前一种多错误,书写颇不认真,第二种稍佳。虞世南小欧阳询一岁,与王右军后人书法家智永友善。博闻多识,外表文弱但性情刚烈,其字亦如是,柔中带刚。唐太宗言:“虞世南死后,无可与论书之人。”虞世南书法世论“见字如人”,但书如人面,美丑授之人天,亦可因着妆或整容而改其本来面目。欧阳询貌寝,而字端方有妍;而天下能写欧颜者貌各如心。书有素颜本色者,李北海,徐文长是也。李泰和锋芒毕露,胆魄纵横,徐青藤则不拘常格,无法无天,睥睨一世。有书以自矫者,柳公权,曾国藩是也。字务美正,深自砥砺,如见三省君子。有狡黠自饰者,蔡京,康生是也。康生尤善章草,而大师古法。屈伸出意,收放自如。盖书法既以之示人,亦犹演技,难免以媚求悦,矫情惑人者。唐禇遂良书少见钩笔,藏锋敛气,最见庄重从容。褚遂良《倪宽赞》唐又一草书名家又称“草圣”,即张旭。张伯高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其实张旭亦好酒,常醉酒执笔。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狂草如龙蛇蜿蜒张旭肚痛帖颜真卿学张旭褚遂良笔法,“予(自张旭)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于是自有体格,后世名为颜体。建中四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被缢杀。颜真卿《多宝塔碑》颜鲁公为盛唐书之大家,与晚唐之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柳公权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不得柳公权亲书碑文,人皆以为不孝。而唐文宗以为虽钟王之书不能过之。“颜筋柳骨”之说,出自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然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范文正亦长于书,(凡名士与大家未尝有不擅书者)。其论颜筋之意,盖其筋指颜书之血脉丰盈。筋于书家常有两义,一指血脉,一指筋腱。前者以颜鲁公为代表,后者以米芾为佳。宋苏轼《论书》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平人之楷书多不长于神气,而行草短于血肉。唯王羲之米芾等书中圣手能备极体格风神。所谓柳骨,清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骨法》论之甚确:“夫骨,非棱角峭厉之谓也。必也贯其力于画中,敛其锋于字里,则纵横大小无或懈矣。惟会心于‘直’‘紧’二字,斯能得之。柳公权《杨承和神道碑》世之推重颜体,多因其人品贵重,能刚直死节。故以“颜筋柳骨”与柳公权并称诤臣端士之书。明徐渭云:“论书者云,多似其人。苏文忠人逸也,而书则庄。文忠书法颜,至比杜少陵之诗,昌黎之文,吴道子之画。盖颜之书,即庄亦未尝不逸也。”如以书论人,则赵子昂书风流妩媚。因其为宋后裔而仕元,故论者多以此诟病其字媚态无骨,此亦求全责备语。赵佶瘦金书轻佻软弱,董其昌字筋秀而骨俗,蔡京之字宫音邪曲,文衡山字亦乏浑厚端凝,如此皆艺外谈艺,法外说法。以人品论作品,则艺术仍为婢仆,不能独立。如妖冶女子,虽裸行街市,宣淫于众,可诟其德,而不能诬其不美艳也。唐代行书成就最高者为李邕,世称李北海。《宣和书谱》云:“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着。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北海继李世民后以行书写碑。字势多与诸家之如啄掠之左倾不同,而是如捺磔之右斜。他力求独创性与个性,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董其昌有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董玄宰艺高识低,谓右军如龙诚然,但北海何得为象?其书如迅雷烈风,譬之如风如虎皆可,如象则纯然不可思议,不若谓“右军如风,北海如电”更切。唐书法如唐诗,自用笔而至字之结构章法,极臻规模,莫不有其法度。故宋人只得别出一径。如人之久在规矩牢笼,必作反抗以求脱其束缚。康有为云:“书有南、北朝,隶、楷、行、草,体变各极,奇伟婉丽,意态斯备,至矣,观斯止矣。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缵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唐人解讲结构,自贤于宋、明,然以古为师,以魏、晋绳之,则卑薄已甚。若从唐人入手,则终身浅薄,无复有窥见古人之日。”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书法四大家。其时章惇,富弼诸人无不擅书。只不过宋四家偶以“四”显而已。多有论指苏黄米蔡之蔡初为蔡京,后因其人品低下,而由蔡襄替换。此论无稽。蔡襄年齿,成名俱在其余人之前,且《海岳名言》记:“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可见在米芾眼中,蔡京根本不得笔法,更遑论与其余三家并列。故这种说法,当是好事者附会。宋代是文人精英治世与商业发达时代。精英文人之审美引领潮流,但有时审美病态,商业社会的一个结果是人皆“喜新乐变”。所以宋四家略同于当时之“先锋派”,标新立异,风格怪异。蔡襄书法温文雅致,别有一股书卷气,最有古名家笔意。明徐渭论宋四家书曰:“黄山谷书如剑戟,构密是其所长,潇散是其所短。苏长公书专以老朴胜,不似其人之潇洒,何耶?米南宫书一种出尘,人所难及,但有生熟,差不及黄之匀耳。蔡书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劲净而匀,乃其所长。”苏东坡:“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苏子瞻少欺人语,且识高,此论当非过誉之辞。蔡襄书法:苏轼《寒食帖》大概要被归为“丑书”之类,事实上,他的楷书写的也不错。《寒食》之贵,如未经漱洗之悲人,自伤身世,雪夜陋店,对镜自语。王国维拈一境界以论诗词之格调:“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一切动人之字,亦莫不因关心境。《寒食帖》的写作背景,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东坡作诗记之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又“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其时苏轼四十五岁。《寒食帖》不唯诗浅白,字亦直见心绪,满纸寒寂,落寞不堪。此时真是人穷字丑,还没朋友,最惨是没钱煮饭买酒。另《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此用典出自《笔势论十二章》:“字之形势……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近人金庸书法上宽下窄,形如甲木大树,而字势结体,当有出于苏轼者。金庸之书亦有本源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楷字作细长,行书多用抖颤,以求避平直之忌。宋姜夔《续书谱》:“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但黄山谷振动究属故作刻意,有时用力过猛,不如米芾律动之自然远甚,而楷书之静美则过于米南宫。宋四家中最狂的是米芾。米元章34岁书《梁简帝梅花诗》万毫齐力,笔锋如刷,苏东坡所谓“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老年字渐有瘦筋之意,当是受徽宗影响。米芾《梁简帝梅花诗》米芾《蜀素帖》宋徽宗天才惊艳,艺胆通天,独创瘦筋(金)体,纯以妩媚动人。宋徽宗书法元代书法二人压世,即鲜于枢与赵孟頫。两人相差八岁。并称“二妙”。又元四家中吴镇以亦以书法名世。吴仲圭《草书题王右丞雪溪图诗二首轴》鲜于枢跋《幽竹枯槎图》赵文敏《汲黯传》明代设计师朱元璋治国如乡,以八股取士,终明一代,其内敛和保守的政治性格和时代风气使其书法亦无生机。自沈度至吴中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书法气质皆以柔媚纤美为主。但小楷之工之丽,元清不能过也。朱元璋字如其人,复杂多元,粗豪又有风韵,长枪利剑,杀气阴森,一派金水,又佝偻小气。盖其人日干丁火,名字中财滋七杀,小气多疑,忧危积心,有点偏执和受迫害狂变态心理。文征明落花诗:文征明《落花诗册》晚明徐渭横空出世,一扫旧习,书以写意,以无情而写有情。其论书云:‘桓夫人书如快马入阵,屈曲随人。傅玉书如项羽拔戈,荆轲执戟。嵇康书如抱琴半醉,咏物缓行;又如独鸟归林,群乌乍散。王羲之书如壮士拔山,壅水绝流:头上安点,如高峰堕石;作一横画,如千里阵云;捺一偃波,若风雷震骇;作一竖画,如万岁枯藤,立一揭竿,若龙卧凤阁;自上揭笔,如龙跳天门。其诗又道‘有时掷刀向壁哦’,其论执笔之法,又道‘凡下笔点画波擎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古人贵悬腕者,以可尽力耳。大小诸字,古人皆用此法’。徐渭《墨葡萄题诗》徐渭自道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人谓徐青藤此言欺世,以为其画第一,书第四,却是无知之论。我国历来论人,次以书诗文画,自来书画同源,人如其诗,字如其人。由书至画,艺术愈见自由,越见人之风采。余尝养病乡居,颇收书册。而与徐文清书画起居经年,坐卧玩研,以致胶开线驰,仍不能识其高妙,忽一日顿悟,乃不胜欢欣雀跃。徐渭《应制咏剑轴》,点划恣意,烟岚满纸,旷如无天,密如无地。字如怒龙病虎,夺人心魄,为其晚年书法代表作。诗曰:“欧治良工,风胡巧手,铸成射斗光芒。挂向床头,蛟鳞—片生凉。枕边凛雪,匣内飞霜,英雄此际肝肠。问猿公,家山何处,在越溪傍。见说,胡尘前几岁,秋高月黑,时犯边疆。近日称藩,一时解甲披韁。即令寸铁堪消也,又何劳,三尺提将。古人云,安处须防,但记取,戎兵暇日,不用何妨。”有明又一大书法家董其昌对后世影响深远。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今上海)人。董其昌书如富贵行人,八面玲珑,清秀妍丽,大行于其时,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明季清初,清有四僧,绘画成就颇高,而其中石涛以八分书见长。清之擅书者甚众,錧阁妙手之多甲于历代。乾隆时刘墉,同书,王文治并称三大家。而十一子成亲王名重其世,其字帖刊行,王公贵族以手藏一本为荣。成亲王特爱赵松雪,虽擅毫竹,而性悭吝,积银百万而举家食粥,死后为其子挥霍一空。自来艺家大手,多有守财奴习气者,如近代齐白石,粒米珍且惜,盖惟凡事求掌握于心手,锱铢必较,艺技方能求全精进。刘墉书法字体团聚,喜张浓淡之对比,用墨如弃珠,但时人讥为“墨”。刘墉手书清朝帝王自顺治始,书法功力俱扎实,尤以道光为佳。清帝以书法为养心妙道。康熙言:“宽心唯有数行字”。乾隆最常驻处,在其书房养心殿三希堂,藏《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及历代名家墨迹凡三百四十件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清代董其昌字仍大行,清帝康熙与乾隆都学其字。乾隆字虽亦秀,但俗如其时瓷彩,远不如其父祖雅淡端庄。康熙临董其昌金刚经我尝病心脾,其时写字,唯觉气不能沉,横不能沉勒,而折无锐处,皆有赖练字养心而复康。清之名臣,自林则徐以至中兴之曾胡左李,无不擅书。以五行论之,命主凡有正官,无不多能自矫,约身引善,字美而清,反之落笔寒卑,事无章法。

曾国藩书法

左宗棠书法

晚清民国,帖学衰落而碑学大兴,书家多以有金石古气为要。篆籀之书又于时世。老缶吴昌硕书法近代之书法,草书成就,以教员为第一。龙蟠蛇舞,不拘一格。此外袁克文,陈独秀俱能成家。今之诸公,有吼书,有射书,有戏书,有匠书---多欺世盗名,何足具论。如学养不足,虽有丽观亦不能久视细看。如九磨皮之滤镜,细节俱无,徒有其表,久视即厌。书有法,亦有道,无法无道,不成名家。后记:书法之美育,为幼童不可或缺之务。一是有助于神经系统发育,AI的神经网络自学习机理,即是仿人之神经学习原理。比如儿童如何认出一只猫?这是因为其数百万神经各自感知,协作,某些组感知猫头,某些感知猫的整体,某些感知猫的动作,某些感知猫尾,。。而后加工汇总,得出猫的概念和判断。汉字的认知和书写也是如此。二则使知规矩约束,汉字规矩,即是圆方,李斯自主持小篆,即以方圆为形态,这也是我们天圆地方的哲学影响。而后隶变,又进而由圆而方,此后汉字主要为方形结构,八面出锋。(破须先立,苏轼写的丑书,和不懂书法的人写的丑书,是不一样的。如同美女扮丑,仍窥丽色,丑人作怪,丑上加丑。)三则增其学养,(任何艺术,皆有其规律与历史。不入则终为门外汉。拿笔一写,才能知钟王欧虞褚颜柳赵的高明之处)四可培其耐心。然而目下书法培训,旨在考级。汉字发展而至楷书,结构第一,笔法无非数种,今之最流行之欧体颜体,笔划之起收,字划之接离,都有一定之规。所以书法班之教材与课程,详析结构,白丁练习不数月,即可速成。每闻人谈及练习欧体已有数十年功力,互相吹捧,即如宋元明清论妇人之裹足,以勒裹整齐,数年功夫为喜。不知审美已失天真,自削足以适法履。自晋唐以来近两千年,中华数十亿人,写来写去,竟然无非是欧颜柳赵这几个人的字。以致千人一字,千字一面,千划一笔,没有一笔是自己的。就如整容成网红脸,毫无个性。李北海说:“似者俗,学者死。”当然,在变革和形成自己风格之前,学习大师是不可缺失的路径。02附:我所创制之五行(恒)书论

我数年前以五行学说论书画。大略云:

中国书法有笔墨之法,历有明论。黄宾虹之“五笔七墨”之法,尤集大成。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七墨为浓、淡、破、积、泼、焦、宿。

但笔墨之法因人而异,人尽不同。

笔法万千,大要有五。即怒离横钩流。

中国五行学说以字论吉凶与人之材性,则简为五种:点,竖,横,勾折,曲。

《梅花易数之花押赋》:“五行者,立木,卧土,勾金,点火,曲水之象。六神者,青龙,朱雀,螣蛇,玄武,勾陈,白虎之形。

上大阔方火乃发,用坚瘦兮木乃生荣。金要方水要圆,土要肥而木要正。故曰:炎炎火旺,玉堂拜相。洋洋水秀,金阙朝元。

木盛兮仁全义广,金旺兮性急心刚。土薄而离巢破祖,土厚而福禄绵绵。故曰:少木多根根折挫,金少火多,两窟三窝。金斜而定然子少,木曲而中不财丰。”

此即书道取象阴阳五行原理。而以木为青龙,金为狼虎,火为朱雀,水为蛇,玄武为龟。

用笔如龙,或潜或跃,或飞或走,精神轩昂,其精在竖,上下贯通;此怒法;

用笔如雀,精粹气集,左顾右盼,跳脱活跃如火,无序而美,虚实相间,字见明动,其精在点,此离法也;

用笔如龟,藏锋敛神,字活而圆,无所不容,无所不周,平中自见抑扬顿挫,起落布局尽有章法,笔势中正,其精在横,此横法也。

用笔如狼,勾折如戟如刀,兵气纵横凌厉,虽静亦悍,筋不束骨,字如坚锋,又似持节相傅,通权达变,其精在折,此钩法也。

用笔如蛇,曲折蜿蜒,丰肥而斜,有肉无骨,如波如流,其精在撇捺。此流法也。

故写树可似英雄起舞,写山可似斧劈可似攒丸,可白描可渲染,用笔独立,自出精神。

用墨之法亦多,

多以水墨含量而分浓淡,以时之长短而分焦枯。因粘滞程度而分厚重清滑,因含胶多少而分亮乌。不再赘言。墨分干湿浓淡,法有破,积诸法,则能分明度层次。

注:五行,原为五恒,意为五大永恒之生命态。而非五元素或五物质。后为避讳汉文,改恒为行。

与建立在错误天文模型上的星座学相比,中国的占星术过于博大精深。但实际上,十二星宫的符号可以对应到中国的十二地支。如果星座学家愿意放弃画蛇添足的各种类似上升星座,各种天体的引入,只重点考虑太阳运行这一因素,那么星座预言的证伪,可预测性就会大大提高。中国学术的精髓,不离阴阳五行。古典医学以此理论立基,武术,琴棋书画,皆受其左右。所以不懂阴阳五行,不能谓其通中华之学。中国古代人将宇宙抽象成二十二个抽象符号,彼此之间用独的运算法则计算,量变之外,又有质变。因此,它可以用来模拟和预测世界上的大多数事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这一知识。易經是中國古天文學之源。而陰陽五行,正是中國學術的精髓。不懂陰陽五行,則不能說盡通中華之學。我們似乎是一個占星民族。比如我們最主要的學術之一,古典醫學正是以陰陽五行而奠基。開創中央集權的帝國制度,奠定中國統一版圖的秦始皇嬴政,他的帝國就有鮮明的占星烙印。而他本人,也和後來的漢武帝一樣,十分迷信。“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咎)者不赦。(史記秦始皇本紀)”翻譯:秦始皇嬴政依照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終始迴圈的原理進行推求,認為周朝屬於火德的屬性,秦取代周,就必須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過的水德。現在是水德開始,為順應天意,要更改一年的初始。群臣朝見拜賀都在十月初一(十月為亥,陽水)這一天。衣服、符節和旗幟的裝飾,都崇尚黑色。因為水的生數為一,成數為六。就把數字以六為中心,所以符節和禦史所戴的法冠都規定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醫馬。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此來表示水德的開始。剛毅乖戾,行事忌刻,一切事情都取決於法治,刻薄而不講仁愛、恩惠、和諧、情義,認為這樣才符合五德中水的要義。於是尊崇和迷信嚴刑峻罰,人民觸犯過於嚴格的刑律不被寬恕。陰陽五行,不僅左右了中國的政治,還盡涉一切學術及生活實踐。我們天縱聰明的中國古代先人,是舉世無雙的數學家。他們創造並使用了有史以來最特別,最神秘的數學。而這種數學,有別於現在的整個數學結構。他們將宇宙的物質和運動,空間和時間,抽象成二十二個符號。包括十個代表潛在的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個代表具象的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請注意,雖然同樣是抽象的宇宙代數,但這二十二個符號,卻並非可以簡單的對應到數字。比如,有時候,它們可以對應的數字如下表:

天干符號

五行

陽木

1

陰木

2

陽火

3

陰火

4

陽土

5

陰土

6

陽金

7

陰金

8

陽水

9

陰水

10(0)

地支符號

五行

陰水

1

陰土

10(0)

陽木

3

陰木

8

陽土

5

陽火

2

陰火

7

陰土

10(0)

陽金

9

陰金

4

陽土

5

陽水

6

但是,它們彼此之間,卻不能如同算術一樣做加減乘除等各種數學運算。而是彼此之間遵循更加複雜的運演算法則。這種運算,包括生,克,沖,合,刑,害,比等等。這一套數學,如此的抽象和複雜,以至於世界諸文明中的一切數學與占星術,與之相比,都相形見絀。

然而我们古人的这种哲学,多有人诟病和不以为然。

比方说,百科全书式的老学究黑格尔就对我们的易经表示蔑视:

“------中国人也很注意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论原则的书)是这类思想的基础------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为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的规定。

我们必须注意,他们也达到了对于纯粹的理智的意识,但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

这些规定诚然也是具体的,但是这种具体没有概念化,没有被思辨的思考,只是从通常的观念中取来,按照直观的形式和通常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因此在这一更具体原则中,找不到对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

------

这些基本图形又被拿来作卜筮之用---于是我们可看出一个特点,即在中国人那里存在着的最深邃的最普便的东西与极其外在、完全偶然的东西之间的对比。

这些图形是思辨的基础,但同时又被用来作卜筮。所以那最外在最偶然的东西与最内在的东西便有了直接的结合。

-------

从那第一个符号的意义里,我们即可看出,从抽象过渡到物质是如何的迅速。这充分表现在那些三个一组的卦里,这已经进到完全感性的东西了。---

------

从对八卦的解释里,表示出一种对自然事物加以分类的努力,但这种分类的形式和我们今天的方式是不同的。

中国人的基本资料与恩培多克勒的元素有所不同,恩的风,火,水,土是同一等级的质料而有基本的区别。而易经的基本质料却是不同等的东西,彼此混杂在一起。

------

在中国的宗教和哲学里,我们遇见了一种十分特别的完全散文式的理智(由于资料问题,他对河图洛书和八卦的概念是混淆的)看来这位冒充什么都懂的老学究(玻爾茲曼語)对中国的哲学适足的外行。他的观点也毫无新意。“中国人的基本资料与恩培多克勒的元素有所不同,恩的风,火,水,土是同一等级的质料而有基本的区别。而易经的基本质料却是不同等的东西,彼此混杂在一起。”事实上,中国的基本资料并非是按黑格尔所理解的,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这八种。而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它其中的神秘和深奥,远非西方的四元素和印度哲学的“四大”所能相比。但五行并非简单的五种元素,而同时也代表五种抽象的性质和力。在元素和抽象力之间,有时难以明晰分割。这是中国本体论的独特之处。即使照黑格尔的理解,易经中的八卦,也并非是八种自然物(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而勿宁说也是八种性质。这八种自然事物,不过是这八种性质其中的一种取象。一种相似性。诚然如黑格尔所说的,中国的哲学有些浑然一体,对个体性,抽象性,特殊性并未进一步的加以思考。但也许这仅仅因为,这种模拟化,募象化的形而上学体系就是如此。乾(三个全部是阳性符号),代表纯粹的阳。表示纯粹的刚健。“乾,健也”,宇宙运转不息,纯粹的刚健,故以天为代表。它五行的性质是金,而且是阳性的金。与兑的阴性金相反。坤(三个全是阴性符号),所以代表纯粹的阴。表示纯粹的柔性。“坤,顺也”,以地为代表。于五行为土,而且是阴性的土。与艮相反。震(一个阳性的符号在下,二个阴性符号在上),代表阳性的因素开始萌生。“震,动也”,所以取象为雷。五行的属性为木,而且是阳性的木。巽(一个阴性的符号在下,二个阳性符号在上),代表阴性的因素开始萌生。所以“巽,入也。”,故取象为风。因为这是风的性质。五行为阴木。坎(一个阴性的符号在两个阳性符号中间,代表积极的,阳的因素受困于阴性因素),故称“陷”,这和中国人对水“外柔内刚”的认识相当。所以以坎为水。五行为水。离(一个阳性的符号在两个阴性符号中间,代表外刚而内柔,外阳而内阴。)这和中国人对火的看法一致,所以取象为火。五行为火。艮(两个阴性的符号在下,一个阳性的符号在上。代表阴性的因素被阳性的因素所遏止),“艮,止也”,止莫大于山。所以取象为山。五行为阳土。兑(两个阳性的符号在下,一个阴性的符号在上。代表阴性的因素附于阳性的因素,代表取悦),兑代表湖泊和大海。是静止,聚集的水。(坎代表流动的水,代表江河)。五行为阴金。初看似乎这八个含义并无清楚明确的概念。似乎抽象的不够彻底,而分类亦不够明晰。但如同中国的十天干和十二支一样,中国的古典哲学走的是和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我们知道:西方文明的本质就是理性,逻辑,数学。整个科学就是以数学和逻辑为工具的。数学正是数学的最重要工具。而中国则在一开始,就发展出一套与众不同的宇宙代数。八卦,干支,都不是纯粹的数字,可以通过方程来模拟现实和求解结果。它们似乎是抽象,但又不是彻底的抽象。与科学相比,始终是粗糙和幼稚的,似乎只是神经错乱或者是术士的怪异知识。但偏偏就是这些,却似乎蕴含宇宙的终极真理。我们还注意到:这八个符号的在五行属性上并不具有几何对称上的美观。乾兑两卦属金,震巽两卦属木,而坤艮两卦属土。而水火各一个。分别为坎和离。兑卦本身为水泽之象,却在五行属金。而在方位的排列上,无论先天还是后天,更无简单的对称可寻。相代的,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对称。在这八个符号当中,乾,坤,坎,离(南韩以此四个符号为国旗Logo)反覆不衰。我是说,在相反的几何方向看它们,仍然不变。而另外的四卦:震,巽,艮,兑则不同。震覆为艮,巽覆为兑。所以《杂卦》云:“震,动也,艮,止也。巽隐而兑见。”这指出了八卦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相覆者互为终始。另一个特征,相错者为事物矛盾对立双方。表现为:乾坤相错,震巽相错,坎离相错,艮兑相错。乾代表纯粹的阳,能量,坤代表纯粹的阴,质量。离代表能量的运动,位于中间的阴,也即质量,不断的转化成四周的阳,也即能量。所以以离为量子,为火,为光,为离散的能量态;而坎则代表质量的又一状态,因而代表事物的内部,事物的实质,事物的原初。代表水,流动。代表中间的阳,也即能量,隐伏在内部,而周围的阴(质量)被中间的能量所吸收和控制。离和坎分别是乾坤的又一化身。而乾离互为归魂,坤坎互为归魂。因为震是一阳动于二阴之下,而阳的本性代表能量的运动,所以震代表阳在阴中的运动。而艮则代表一阳止二阴于上。同理,巽代表了一阴动于二阳之下。因为阴性隐伏,所以“巽隐也”。而兑则代表了阴脱离二阳于外。因此艮止而兑脱。前者是阴被阳遏制,后者则是阴脱离于阳之外。代表了阴的最后一个运动状态。因此,雷风相薄(迫),即震和巽同为阳和阴的一个运动状态,震为阳之初动,而巽为阴之初动。水火不相射(厌),坎,陷也,离,丽也。坎和离同为阳和阴运动的第二个状态,坎为阳陷于阴。而离则为阳附于阴。山泽通气:乾毁见兑,天映于泽;水木(草)聚而成泽,土金(石)积而为山。这两卦代表了阴阳运动的第三个状态。“气”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多义性概念,经常代表玄妙幽微的物质。有时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以太”或“场”。在中国,人们把个人命运,国家的兴衰更替,整个社会和人类历史的演进,都归结为一套独特的形而上学观念:阴阳五行。这种抽象植根于高度智慧的上古天文和世界观。显然,不究阴阳五行,天人之际,则难通中华之学。很遗憾,这种学问显然会总是难以避免的带有神学和宿命的味道,散发出阵阵似乎没落和玄学的气息。当西方的哲人创立数学,物理学,思考法律,阶级斗争等现实问题时,中国第一流的精英仍然千百年来不脱阴阳五行学问的桎梏。马克思等革命者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主旨之一即是摆脱社会分工。因为正是社会分工造成了私有化和阶级的产生,从而产生剥削和压迫。显然,中国古代的术士和圣哲希望走的更远,他们希望摆脱天赋的分工。因为正是一个人的天份,性格(他们认为出生时的天文,时空参数,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一生)才导致才能和禀赋的不同,才有了“贤愚刚柔”。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象中国文化这样神秘和奇特,这样博大精深,这样充满迷信,玄思,宿命,希望,绝望。两千年来,它受尽中国人的热爱,蔑视,或忽视。当中国人自己唾弃了自己的文化的时候,有很多日本和西方的汉学家却知道它的价值。在中国,如果有所谓心理学含义,那么我们主要重视的是:“素质和能力”素质本属生理解剖概念,而能力可理解为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的必要条件。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认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特殊能力指特定的能力。中国虽然没有专门的心理学,但五行,干支学说一统之下,尽涉哲学,天文,特技等领域,即诸说合体。这其中也包括心理学。在古代典籍中,尤其是术数和玄学部类,多见以阴阳五行学说来讨论人的性格,命运。这种以迷信方式存在的学说也有值得注意之处。它考察个性心理特征:--并且给以生理学意义上的解释。关于知觉,情感,意志。—而在此之前,从没有人进行过更加系统的工作。人们的公设是,所有人的认知过程是相同的,精致缜密的观察,有条理的思考为人所同样具有。倒是一些先驱(尽管他们闯进和迷信一直有暧昧关系的阴阳五行学说领域)抱着浓厚的性趣和人文情怀探索人的心理特征。他们不是单纯的思辩,而是带有浓厚的生理学色彩。尽管他们完全把心理学降低为生理学,但不能否定,他们揭示了真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心理学先驱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及。这就是刘劭。刘劭,三国时魏国广平邯鄣(今河北邯鄣)人。着有[人物志]三卷十一篇。这是一本讲识别测评人才的著作。刘劭认为能力有一定的生理基础。他写到:”能出于材,材不同量”,材,才之同音近义,有材质,解剖学的素质意义。那么材如何评估呢?“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刘劭认为五物(五行)所济即五行所赋的性格特征是木构成(主宰)形体中的骨代表温直而扰毅金构成(主宰)形体中的筋代表刚塞而弘毅火构成(主宰)形体中的气代表简畅而明砭土构成(主宰)形体中的肌代表宽栗而柔立水构成(主宰)形体中的血愿恭而理敬五行在人身为五脏。在外开窍(表征)为五官,五官的生理功能是五事,五脏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是五情与五常。在五情(又叫五志)一栏中,涉及到怒,喜,忧,悲,恐五种情绪。把它们翻译成二个字的词组就是愤怒,愉快,忧伤,悲哀,恐惧五种情绪。在心里学中,情绪的概念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它与刺激相关。情绪包括愉快,痛苦,惊奇,兴趣,愤怒,厌恶,惧怕,悲哀,害羞,和自罪感等等。而心理学上认为愉快,愤怒,恐惧,悲哀是最原始基本情绪。”巧合的是五情中的四种情绪”愉快,愤怒,恐惧,悲哀”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基本范畴是一一对应的。只有土表征的”忧”没有对应范畴。而忧有思虑之意,可以看作是持久淡漠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的特殊形式心境----持久而淡漠的情绪状态,可以形成人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背景激情----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激----生命或精神处在威胁情况下,采取必要行动或无力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五行

五藏

五官

五事

五德

五情

五常

简而言之,在古代中国,人们似乎把心理学降低为生理学。一切都归因于生理学。

依此理论,一个汉字,当写它的时候,就有如同符咒一样的作用,有时空参数,有九宫八卦的映射,有阴阳五行的作用。。。每一笔,一点,都举足轻重。有它自己的信息和能量。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此外,可以推论的是:五行忌水者,则不宜学颜体,五行忌金土者,忌欧体。

五行喜木或缺木者,宜瘦筋。。。。

表格亦原创,转载请指明出处。

(二,七)

手太阴肺经

三合火

甲,丙,戊

D

手少阴心经

#F(bG)

手厥阴心包经络

戊,辛,丁

#A(bB)

木(三,八)

手少阳三焦经

三合木

甲,壬

B

手阳明大肠经络

#D(bE)

手太阳小肠经

己,丁,乙

金(四,九)

足太阴脾经

三合金

丙,庚,戊

F

足少阴肾经

A

足厥阴肝经

己,辛,癸

#C(bD)

水(一,六)

足少阳胆经

三合水

C

足阳明胃经

戊,乙,癸

E

足太阳膀胱

庚,壬,戊

#G(bA)

六爻阳

手厥阴心包

五爻阳

足太阳膀胱经

四爻阳

手少阴心经

三爻阳

足阳明胃经

二爻阳

手太阴肺经

初爻阳

足少阳胆经

六爻阴

足少阴肾经

五爻阴

手少阳三焦经

四爻阴

足厥阴肝经

三爻阴

手阳明大肠经络

二爻阴

足太阴脾经

初爻阴

手太阳小肠经

宫商角徵羽

土金木火水

水火木金水

音高顺序

五行属性

数字

简谱音阶

1

2

3

5

6

洪范五行顺序

五行属性

数字

简谱音阶

6

5

3

2

1

五行相生顺序

五行属性

数字

简谱音阶

3

5

1

2

6

03—作者之书法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xt/79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