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补骨脂素能否治好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1516.html?ivk_sa=1024320u
近日,甘肃临洮县印发《临洮县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年,在全县培育秸秆燃料化利用企业3家,新增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能力1.8万吨;依托企业建设秸秆收贮运链条8条,健全秸秆收集、储运、固化加工产业链;在太石镇、辛店镇、新添镇、八里铺镇、洮阳镇、玉井镇、衙下集镇和南屏镇等8个乡镇的机关、企业、养殖小区、中小型农业园区推广生物质专用锅炉,按照“生物质燃料+专用炉具”分散式取暖模式,示范推广生物质专用炊事烤火炉台,按照“生物质燃料+专用锅炉”分布式取暖模式,示范推广生物质专用炊事采暖炉台套。
临洮县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根据《甘肃省财政厅关于下达年中央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的通知》(甘财农〔〕1号)和《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农计发〔〕1号)要求,为全面做好我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现状,特制定本方案。一、基本情况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中部、定西西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六盘山片区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共有18个乡(镇),个村、12个社区,户籍总人口55.49万人,其中乡村户籍人口39.38万人,总耕地面积万亩,农民人均耕地3.24亩。依托洮河谷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32.8万亩水浇地,培育形成了万头(只)畜禽、60万亩马铃薯、27万亩蔬菜、17.3万亩中药材、7万亩花木、5.76万亩百合生产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境内南屏山、岳麓山、玉井峰等景区生态植被良好,洮河谷地光热水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湿润。实施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53%。
临洮县坚持“粮饲兼顾、畜草配套、以养带种、农牧互促”,粮改饲试点项目、非整县推进县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实施。县内建成大型沼气工程3处,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处。甘肃省新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生物质炉具台(套);临洮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园秸秆固化企业2家年秸秆固化吨以上;农户接受新事物较快。
年,临洮县播种各类农作物.08万亩,其中夏粮16.79万亩,秋粮71.83万亩,其它作物0.65万亩,经济作物42.8万亩,粮经比为67:33;粮食作物中小麦11.36万亩,马铃薯49.92万亩,玉米21.47万亩,豆类5.5万亩;经济作物中蔬菜25.11万亩,中药材16.62万亩,油料1.0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3.23万吨。农作物秸秆来源主要为小麦、玉米、马铃薯、中药村、豆类、油料等。通过对户分散农户秸秆分散利用量调查,以及对家市场化主体秸秆利用量普查,年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28.万吨,可收集量22.万吨,综合利用率85.4%。其中:肥料化利用比例22.3%,饲料化利用比例60%,燃料化利用比例8.6%。秸秆综合利用能力指数0.,产业化利用能力指数0.24。
二、建设思路与原则
(一)建设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农用优先、多元利用的原则,培育产业化利用主体,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稳定运行机制。重点推进秸秆燃料化利用,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有效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
(二)建设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结合县域实际,坚持集中连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秸秆资源的品种、数量、分布特征和利用现状,选择适宜的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支持秸秆燃料化利用产业。
二是多元利用、农用优先。优先满足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用能需求,统筹兼顾、多元利用,突出燃料化、饲料化利用重点,科学确定秸秆综合利用的结构和方式。
三是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引导扶持,企业主导,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调动全社会参与积极性,打通利益链,形成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
四是科技推动、强化支撑。强化技术指导,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整合资源,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领域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
三、建设目标
年,在全县培育秸秆燃料化利用企业3家,新增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能力1.8万吨;依托企业建设秸秆收贮运链条8条,健全秸秆收集、储运、固化加工产业链;在太石镇、辛店镇、新添镇、八里铺镇、洮阳镇、玉井镇、衙下集镇和南屏镇等8个乡镇的机关、企业、养殖小区、中小型农业园区推广生物质专用锅炉,按照“生物质燃料+专用炉具”分散式取暖模式,示范推广生物质专用炊事烤火炉台,按照“生物质燃料+专用锅炉”分布式取暖模式,示范推广生物质专用炊事采暖炉台套。
通过项目实施,推动秸秆离田利用,年底全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在本县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模式和机制。
四、建设内容
重点结合大气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北方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按照“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专用锅炉(政府、机关)”分布式取暖、“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专用炉”(农户)分散式取暖两种模式,在太石镇、辛店镇、新添镇、八里铺镇、洮阳镇、玉井镇、衙下集镇和南屏镇等乡镇重点推进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化利用,支持企业建设收、贮、运、加工固化生产线、配套推广新型节能环保、群众易于接受的生物质锅炉、生物质炉具,推动农村地区乡镇、机关冬季取暖清洁化和农户冬季取暖、炊事用能清洁化,推进农作物秸秆收储、加工、利用一体化。
(一)扶持培育秸秆固化加工企业,提升秸秆生物质燃料加工产能。
以甘肃鹏岩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临洮县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临洮县勤荣马铃薯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家企业(合作社)为重点,扶持企业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新建、扩建生物质燃料加工生产线,提升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加工产能,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农户积极参与”的运行模式,对农户房前屋后随意堆置的农作物秸秆、柴草、枯枝烂叶等农村废弃物进行收集、贮藏、运输,加工生物质成型燃料,年新增农作物秸秆生物质燃料加工产能达到1.8万吨。
(二)推进养殖小区、中小型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生物质锅炉改造。
结合大气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积极推进秸秆成型燃料等燃料化利用技术,按照秸秆固化加工企业服务半径,采用“生物质燃料+专用锅炉”分布式取暖模式,在太石镇、辛店镇、新添镇、八里铺镇、洮阳镇、玉井镇、衙下集镇和南屏镇等8个乡镇的养殖小区、中小型农业园区、农业企业推广生物质专用锅炉,使供热面积达到70平方米,由秸秆固化加工企业实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冬季取暖清洁化。
(三)创建生物质清洁能源供暖示范点。
以安五路、边海路周边的太石镇三益村、大庄村、站沟村、安家咀村,洮阳镇闫吴家村、河口村、王家咀村、卧龙村、新荣村、边家湾村、木厂村、杨家店村等12个村为重点,筛选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具备条件,接受能力强的农户,按照“生物质燃料+专用炉具”分散式取暖模式,确定户农户,配套生物质专用炊事烤火炉台,使供热面积达到20平方米。按照“生物质燃料+专用锅炉”分布式取暖模式,确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户农户,配套生物质专用炊事采暖炉台套,使供热面积达到00平方米。以村为单位开创建生物质清洁能源供暖示范点。
(四)建设秸秆收贮运体系。
结合全县种植实际、收集难度、运输距离、企业区域布局、加工利用成本等因素,按照“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运行模式,积极培育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组织,搭建秸秆交易平台,实现秸秆收储和供应能力市场化,建立形式灵活多样的秸秆收储运运营模式。在太石镇、辛店镇、新添镇、八里铺镇、洮阳镇、玉井镇、衙下集镇和南屏镇等乡镇,依托乡镇建立8条秸秆收贮运回收产业链,每条收贮运回收产业链年收贮运秸秆吨以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由政府监管,探索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贮运加工产业链。加快培育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规模化秸秆加工利用企业进行兴建,或组织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农村经纪人选择交通条件便利、秸秆产量较大的乡镇,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领建秸秆储存规范化场所,配备秸秆收储运专业化装备,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队伍,建立秸秆收储运平台,逐步形成商品化秸秆收储和供应能力,实现秸秆收储运的专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农作物秸秆后续利用。
(五)推广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示范技术
构建区域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有序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示范,以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深松作业为主,示范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利用、堆沤肥处理利用等肥料化处理利用技术。依托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玉井镇、辛店镇等2个乡镇建设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示范点,示范面积达亩,处理利用秸秆吨。
(六)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
做好项目管理,组织开展交流培训、媒体宣传报道、宣传资料印制发放、工作督导检查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五、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7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自筹资金.75万元。其中:
(一)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企业建设
概算总投资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秸秆粉碎机、压块机、颗粒机、烘干机等设备购置补助,按照15万元/千吨的标准进行补助。企业自筹资金主要用于土地、厂房、加工车间、贮藏库建设,同步配套建设环评、电力和消防设施。
(二)生物质专用锅炉炉具购置
概算总投资.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5万元。
1.生物质供暖锅炉购置:概算投资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小区、中小型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生物质成型燃料供暖锅炉补贴,按照锅炉(不包括除尘设备)实际采购价格的50%予以补贴。
2、户用生物质烤火炉具购置:概算总投资89.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53.5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生物质炊事烤火炉、生物质炊事采暖炉购置补贴。其中生物质炊事烤火炉每台补助元,生物质专用炊事采暖炉每台补助2元。
(三)秸秆收贮运体系建设
概算总投资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万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抓料、拉运、打包、粉碎等设备购置补助。自筹资金主要用于建设秸秆收贮场地,配套消防设备等。
(四)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示范点建设
概算总投资6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6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秸秆粉碎还田机械设备租赁、示范推广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技术及示范点建设。
(五)其他支出
概算投资8.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8.5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宣传和培训、专家咨询、绩效评价等。
(投资概算详见附表4)
六、效益分析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后,秸秆燃料化利用率明显提高,可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生态效益。一是清洁低碳。经监测,生物质燃料燃烧后,烟尘中颗粒物、CO、烟气黑度等指标符合《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生物质炊事采暖炉具通用技术条件》,减排效果明显。二是利于减少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燃料+专用炉具分散取暖,可有效解决农林废弃物的随意堆放、露天焚烧,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生物质燃料燃烧后,产生的草木灰钾含量高,可作为有机肥替代化肥。三是利用调整能源结构。通过推广生物质燃料+专用炉具,使燃料在炉具中充分燃烧,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减轻散煤燃料对大气的污染,达到理想节能减排的效果,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清洁取暖,温暖过冬。
2、经济效益。一是综合成本低。生物质燃料+专用炉具清洁取暖改造成本、使用成本较“煤改气”、“煤改电”明显降低。二是有利于培育新兴生物质产业。按照资源禀赋,临洮县秸秆、树枝、锯末等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通过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现有资源,使农作物秸秆、枯枝烂叶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经固化后作为燃料,实现生物质清洁取暖。3家企业年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2.4万吨,按均价元/吨计算,仅颗粒生产产值就可达万元。三是农户负担轻。只要农户种植农作物,家中自有秸秆及树枝、锯末等农林废弃物,采用“地头加工”或“折量兑换”的方式,转化成生物质燃料,基本能满足自家需求。农户只需支付一定的加工费用,就能持续实现取暖燃料的自给自足,减少了取暖支出。
3、社会效益。一是易于推广。生物质炉具能够实现“炊暖两用”,更符合当地群众使用习惯,操作简便,现用气、用电相比,群众更易于接受。二是供热效果好。农村住房普遍面积大、保温效果差,生物质炉具直接置于室内,升温快、温度可调节、热源直接。三是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解决了秸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推进炊事取暖和其它生活用能清洁化、村容村貌整洁化、农业生产绿色化。有效激发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改善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为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增添风景。
七、责任分工
农业农村局:一是制定临洮县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二是制定生物质专用炊事烤火炉、生物质专用炊事采暖炉补助细则;三是制定工作督导计划,定期督促检查项目建设工作进展,对秸秆固化燃料加工企业、收贮运产业链运行情况进行持续跟进,并定期向省农村能源资源服务总站上报工作进展情况。
相关乡镇:一是加强宣传,帮助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树立正确的秸秆利用观念;二是按照项目建设要求,依托秸秆固化加工企业,建立秸秆收贮运回收产业链,在秸秆资源丰富的乡镇、村设立收购点,确定人员,在农作物收获后,按照原料使用要求,将分散农户的秸秆进行收购、暂存,并由秸秆固化企业进行固化加工,提高秸秆离田量,解决秸秆乱堆乱放问题;积极申请建设收贮运产业链;三是在作物收获后,组织乡镇执法所对随意丢弃、焚烧秸秆的行为进行执法检查;四是定期上报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度。
县畜牧中心:以实施“粮改饲”项目为契机,依托县内2个加工能力万吨以上的饲草加工企业和18个收购能力吨以上的饲草收贮配送点,大力推广秸秆青贮、全贮技术,积极推进各类饲草及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推动草畜一体化体系建设,为畜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促进秸秆过腹还田。
县农技中心:依托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以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深松作业为主,示范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利用、堆沤肥处理利用等肥料化处理利用技术,建成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示范点2个,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达到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和目的。
县农村能源工作站:一是按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做好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化利用技术指导;二是定期统计、汇总各乡镇上报数据;三是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
村委会:一是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对于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二是积极设立收购堆放点,确定人员,在农作物收获后,按照原料使用要求,将分散农户的秸秆进行收购、暂存,并交售给秸秆利用企业,提高秸秆离田量,解决秸秆乱堆乱放问题。
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积极参与冬季取暖清洁能源改造,及时利用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不得随意弃置或者焚烧。
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企业:一是企业需提前完成土地、环评、能评、安评、消防、电力、厂房,库房的筹备,确保年生产能力0.6万吨以上。二是规划建立秸秆收购堆放点,建立牢固的秸秆供应体系,确保原料稳定、持续和高质量供应;三是固定专门拉运设备,及时回收拉运秸秆收购堆放点的秸秆;四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通过合同、订单、协议等形式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和合作关系,对接市场、调整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化经营,推动秸秆全值利用和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八、项目实施进度
本项目建设期为1年,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年1月1日至年3月31日)为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在项目申报书的基础上,根据下达的资金计划,与项目乡镇、项目村充分协商,进行摸底调研和需求分析,重新核定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投资概算及项目绩效目标、指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省农业农村厅审核批复。
第二阶段:(年4月1日至11月30日)为项目具体实施阶段。开展技术指导及培训,广泛宣传;按照项目建设要求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检查,定期监控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同时,加强对项目户安装、使用和安全方面的培训,确保项目建设发挥预期效益。
第三阶段:(年12月)为项目全面总结验收阶段。项目结束后,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整理数据,申请完成项目验收。
九、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强化宣传动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标语、宣传车、发放明白纸、发送手机短信、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