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记得先点蓝字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是故习练之功,全在易筋培养气血为要。欲求易筋之道,须求新陈代谢,欲求新陈代谢,在于汗液,汗液不出,肌肉筋骨气血,都不起变化。是故要出汗,初行功始见汗,是为微汗,微汗后当加功倍练,要出大汗,是为大汗,大汗后有汗,是为微汗,经过三层出汗水,全身气血大变矣。初期三年为小期,十年为大期,小期能易筋肉,大期能易气血。待到二期三期,定达上乘矣。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意行。“龙者为气,虎者为血。气使血行,周身贯通,所谓浑元一气。”
三、五势变化歌诀王志忠老师明确曰:“《五势变化歌》是韩其昌老先生的传承。该歌诀早在梅花桩领域就有流传。”但是也多有不同之处。原文如下:
五势变化歌诀
大势变化
气练丹由站当中,留神细看来人形。
南来顺他向北往,东来顺他向西行。
见劲使劲借他劲,不可争力逆进行。
顺势变化
单鞭伸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
一变昆锤挂裹手,二变豁山锤当先,
三变手眼身法步,四变扫腿带地盘。
拗势变化
拗势伸开似龙形,合肩扣步走西东。
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拗步令人惊。
左翻右转横摆腿,栽锤快锤不留情。
小势变化
小势站稳赛如钉,踢点截撞似猴形。
刁拿锁带靠身肘,勾挂踩蹁步法精。
摧腿劈腿迎风腿,上下变转快如风。
败势变化
败势伸开回头看,左劈右扣随时变。
前后左右撑拨腿,前豁后跳上下翻。
脚打七分手打三,千变万化快为先。
四、无题篇
王志忠老师在《五势梅花桩述真》中写道:“其内容有概括梅花桩的基本信息,如梅花桩为昆仑派、云盘祖师、只有一路”等等内容。因此,此篇文字应为韩其昌先生所著。原文如下:
无题篇
五势梅花桩为昆仑派。五势梅花拳是一种,八卦是一种,此两种拳为昆仑派之基本拳。昆仑派之祖师化名云磐,在西域天磐云城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在昆仑山,所以有昆仑派之称。五势梅花拳为僧门道派,又名父子拳,一名长拳,在家为僧门,出外为道派。
此为僧门道派五势梅花拳,共为一路,内包括四门五势八方。四门八方为行步,五势为桩步。行步有三法,一摆法,二撤法,三扎法。桩步为五势:一大势、二顺势、三拗势、四小势、五败势。按图中方向去练习,图分八方,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是也。坎离相对,坤艮相对,兑震相对,乾巽相对,是二人相对也。甲在坎北,乙在离南,相对而练也。周而复始为一趟,桩步为静,行步为动,此为初学习之门路,俗名盘趟子。桩步练全身之力,行步练两脚之快也。练习时有甲乙二人,互相旋转对练者,有四人对练者,有八人对练者,此为练法也。梅花拳有三成,上成、中成、下成,下成为身化,为初步练习,中成为气化,上成为神化,此为三个阶段也。第一个阶段是练手眼身法步一身之法也。第二步为成拳,是练习应用之手法也,互相对打有一定之手。第三步为拧拳,有了胜败此为赢拳。梅拳概论
夫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源泉则一也。盖学拳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于是门派生焉。迄今尤能保持原有状态者,仅梅拳耳。
梅拳之始因年代之久远而不可知,传石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廿余世矣。其内容基本则五势、四门、架子、八方、成拳、拧拳梅花桩等。五势为大顺拗小败五势是也。势如梅树之花叶也,而架子如树之根、千河之源泉,惟其变化又为其特长矣,兹分志之。
架子、四门,此拳路也,均为四平大架子,包含四门、五势、八方等,亦是学者必由之路,通俗所谓盘架子是也。四门为练步之法,内含挤箭躐跳跃等。步熟之后,可任意横走竖撞,拗步斜身,亦可曰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则高,俯之则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使敌者如坠入五里雾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矣。
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知宽知窄,随高就低,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一动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二光。
大势属金,须涵胸拔背,气敛丹田,静以观动,借劲使劲,或曰顺人之力、借人之势也。
顺势属水,其变化歌曰:顺势展开一条线,四路来人能改变,手眼身法步等。
拗势属木,静势则斜身拗步,动作横走竖撞,迎风掌、斜身截步等又为此势中之得意手也。
小势属火,站开其稳如钉,其变化尤多矣,刁拿锁带踢趟拨缩勾挂踩蹁,摧腿截腿尤为其特长矣。
败势属土,千变万化,以快为其母,败中取胜,是其良技也。
八方又名谓群步,即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是也。为交手时应用之步也。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似鹄鹰攫兔,静之则如处女守身,绝手乱拳皆包于其中,讲上、中、下三盘。上盘之用法:刁拿锁带,崩挑劈截。中盘则歙懈柔化,贴身靠打。下盘则钩挂踩蹁、踢镗拨缩、前后扫腿皆包于其中,可搏敌如在迷阵也。
梅花桩览野史阅者可以见之,此为本门独有之特长,他拳之所无,可交手于桩上,遇敌可操必胜之券。而成拳为学者必由之路,初步有一定之手,如拳架焉。拧拳则无定手矣,亦可谓见劲使劲、引进落空,一力降于十会,一巧破千斤,整学乱用,见空按豆无空手矣。但练习者须经三易寒暑,方可力顺气遍周身,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此身化之谓也。待气随意发,力随气使,则气化之功又达矣。再练而致神化,神色可以伤人,此达深奥境也。苟吾人尽心学之,虽不能达其巅,亦可以健身自卫矣。
简之,意深笔略,至三节九段内外三合等等,会者皆闻及,学拳之方法规矩海内皆知,笔者均略之。
练拳须知
夫人生之最幸福者体格精神之健康也,而金玉权势之不与焉。何以言之,人生身之不健康,其苦痛而不可胜言者也,虽有权势富贵,亦不能胜用矣。由斯观之,身体健康实人之最重者也。然而,人体之强壮非坠生之后即可永久保持其强也,若保持其强必有他方使之致也。但能使其强身者,良方众矣。
今文明进步科学发达,西洋交通之便利,其种类之繁多不可胜计矣。虽然如是之多,而其对于人之功效,盖有偏于一方者,有益于四肢者或不健于脑,有益心气者或不健于四肢。非其无益于人,是其每种有益而不能遍于周身也。夫其有益能遍于全体发展,健壮体格活泼精神,惟学拳是为其良方矣。故云拳术者,吾中华之国粹也。
溯拳虽甚益,其益在身矣,论其害亦不可胜算也。因功及害致有吐血殒命,体态奇形百出者,或互相嫉忌,杀身亡命,此皆当然之理也。其害既及人如是,而人之独称为吾国之粹者,其故何也?此无他,知与不知也。故古人云:知用善用者逢凶化吉,不知而滥用者遇吉成殃,善哉是言也。故练拳须知实吾人不可丝毫忽略之言也。
拳也者种类不一,细微精妙,深远博奥,望之而无津涯,究之而无底蕴,而我之所知者为何也,曰知师礼艺者是也。人之练拳也,既知拳真练之则可知明师又何为哉。夫练拳之人,尤茫茫之大海中之孤舟乘者,虽尽力摇橹,奈朦于云雾一望无际而不辨彼岸;虽力竭喘死,而亦不能抵岸,是故必有善船术者以导之,虽微力转瞬间亦可至也。习拳者亦然也,如不知明师,虽尽力以练之,因无明师之善诱,其成功亦难希能冀也,宜知明师者此其一也。人当练拳之初,因不知拳之性态,是故练者只知出力而不知所当,然一节稍误则身心因之而受巨创。又练拳之著则在姿势,如姿势不顺,即使尽心力练之,而拳力亦难以因之而增长乎,故必须有明师而善效之,始能入劲矣,此宜知明师者其二也。而拳术所贵者,在其对于吾人之益甚大,而其最重者乃其武德也。有拳艺极高者因而恃艺凌人,而人莫能御之,是故国人受其害,偶遇强敌,则因之而身败名裂,此不知武德之故也。武德之能知者,则必依明师时时善诱之,以正轨行之正路之,由明师而知其真谛,如活命救灾见义勇为,此必由明师之可知能实施之于外者也,此宜知明师者之三也。
今有三点宜知明师之理,歹夫愚妇无所疑也。
艺之精也,固在人之用功,然必知其练法及与人体各部之生理后,始能得进步之捷径。练拳之法,不外上、中、下三部,亦即上、中、下三盘也。头与上肢之部谓之上,腰与胸之间谓之中,而下盘者即俗谓地盘,因其各部之不同,则练之劲路亦因而各异。上盘则以打刁拿锁带等力为主,中盘则以欷觑(注:或为吸卸之音)柔化粘黏连随之力为主,而地盘则必有以钩挂踩蹁踢拨缩之力。苟不知此,则拳之力难以上身而俱神威。
此拳之练法之不可不知者也。
此外人虽百骸,可谓三节九段也,练习之时则必以三节九段为一体,始能全身化而为一整体之力,拳艺乃因之而精。然无步法则拳艺仍难成,因无步法犹如人之无足也,为是艺虽通则与人战亦不能胜。
此步法之不可不知也。
至于气之运用,则练艺知之最重者也。教之师乃吾辈模范也,有过而改之,有错而劝之,导之以正轨,行之以正路,虔心领教其益非浅。而方能成德高艺精之能者,皆由良师长辈之善教而所得厚益也。宜敬师爱长,敬师即敬业也,此亦练拳须知之最重要者也。
常言之,艺不在多贵在精,虽有千艺不如真传一点,练百招不如快为先,皆练拳之须知者也。
练拳须知
夫人生之最幸福者体格精神之健康也,而金玉权势之不与焉。何以言之,人生身之不健康,其苦痛而不可胜言者也,虽有权势富贵,亦不能胜用矣。由斯观之,身体健康实人之最重者也。然而,人体之强壮非坠生之后即可永久保持其强也,若保持其强必有他方使之致也。但能使其强身者,良方众矣。
今文明进步科学发达,西洋交通之便利,其种类之繁多不可胜计矣。虽然如是之多,而其对于人之功效,盖有偏于一方者,有益于四肢者或不健于脑,有益心气者或不健于四肢。非其无益于人,是其每种有益而不能遍于周身也。夫其有益能遍于全体发展,健壮体格活泼精神,惟学拳是为其良方矣。故云拳术者,吾中华之国粹也。
溯拳虽甚益,其益在身矣,论其害亦不可胜算也。因功及害致有吐血殒命,体态奇形百出者,或互相嫉忌,杀身亡命,此皆当然之理也。其害既及人如是,而人之独称为吾国之粹者,其故何也?此无他,知与不知也。故古人云:知用善用者逢凶化吉,不知而滥用者遇吉成殃,善哉是言也。故练拳须知实吾人不可丝毫忽略之言也。
拳也者种类不一,细微精妙,深远博奥,望之而无津涯,究之而无底蕴,而我之所知者为何也,曰知师礼艺者是也。人之练拳也,既知拳真练之则可知明师又何为哉。夫练拳之人,尤茫茫之大海中之孤舟乘者,虽尽力摇橹,奈朦于云雾一望无际而不辨彼岸;虽力竭喘死,而亦不能抵岸,是故必有善船术者以导之,虽微力转瞬间亦可至也。习拳者亦然也,如不知明师,虽尽力以练之,因无明师之善诱,其成功亦难希能冀也,宜知明师者此其一也。人当练拳之初,因不知拳之性态,是故练者只知出力而不知所当,然一节稍误则身心因之而受巨创。又练拳之著则在姿势,如姿势不顺,即使尽心力练之,而拳力亦难以因之而增长乎,故必须有明师而善效之,始能入劲矣,此宜知明师者其二也。而拳术所贵者,在其对于吾人之益甚大,而其最重者乃其武德也。有拳艺极高者因而恃艺凌人,而人莫能御之,是故国人受其害,偶遇强敌,则因之而身败名裂,此不知武德之故也。武德之能知者,则必依明师时时善诱之,以正轨行之正路之,由明师而知其真谛,如活命救灾见义勇为,此必由明师之可知能实施之于外者也,此宜知明师者之三也。
今有三点宜知明师之理,歹夫愚妇无所疑也。
艺之精也,固在人之用功,然必知其练法及与人体各部之生理后,始能得进步之捷径。练拳之法,不外上、中、下三部,亦即上、中、下三盘也。头与上肢之部谓之上,腰与胸之间谓之中,而下盘者即俗谓地盘,因其各部之不同,则练之劲路亦因而各异。上盘则以打刁拿锁带等力为主,中盘则以欷觑(注:或为吸卸之音)柔化粘黏连随之力为主,而地盘则必有以钩挂踩蹁踢拨缩之力。苟不知此,则拳之力难以上身而俱神威。
此拳之练法之不可不知者也。
此外人虽百骸,可谓三节九段也,练习之时则必以三节九段为一体,始能全身化而为一整体之力,拳艺乃因之而精。然无步法则拳艺仍难成,因无步法犹如人之无足也,为是艺虽通则与人战亦不能胜。
此步法之不可不知也。
至于气之运用,则练艺知之最重者也。教之师乃吾辈模范也,有过而改之,有错而劝之,导之以正轨,行之以正路,虔心领教其益非浅。而方能成德高艺精之能者,皆由良师长辈之善教而所得厚益也。宜敬师爱长,敬师即敬业也,此亦练拳须知之最重要者也。
常言之,艺不在多贵在精,虽有千艺不如真传一点,练百招不如快为先,皆练拳之须知者也。
这六篇文字是不是一脉相承,是否有其独特其他拳派之处,是否有助于明确梅花桩拳的内容与概念,特记载于此,供同好们一起赏析与研究。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