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临床诊疗与科研高峰论坛 https://news.39.net/bjzkhbzy/200718/8048343.html
众所周知,磁石会吸引铁,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想必很多人都曾试图用磁石来接触其他金属,想要测试一下是否能够吸引到它们,但“实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因为这些常见的金属,比如金、银、铜,都不会受到它们的吸引。
金、银、铜、铁同属一种金属,为何只有铁才能吸引它?这要从原子的内部结构说起。
我们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有正电,有自旋,有负电,而且,当它们旋转的时候,也会在原子核之外的太空中移动,按照麦克斯韦公式,当电场发生改变时,就会形成一个磁场。
相对来说,电子的磁场要比原子核更强,通常都是一千倍以上,所以一个原子之所以不能表现出全部的磁力,是因为原子中的电子与磁场的叠加。
原子内部的电子排列很有规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原子核外面有几个“壳层”,离原子核“壳层”越近,能量等级越低,而电子就会倾向于充满较低能量的“壳层”。
每个“壳层”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壳层”被填满的时候,剩余的电子就会将外层的“壳层”填满,而这个“壳层”也被填满了,剩下的电子就会将外层的“壳层”填满。
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在充满了“壳层”的电子中,电子始终是成对排列的,但是因为泡利不相容原则的制约,这些原子不能保持在同一水平,因此,它们所形成的磁场的方向正好相反,从而形成了“互相抵消”的效应。
所以可以这么说,要使一个原子具有完整的磁力,它的最外层“壳层”就不可能处于完全的电子状态,而在已知的众多元素中,能够符合这种要求的,也就是“过渡元素”。
如金(Au)、银(Ag)、铜(Cu)等与Fe相同的“过渡元素”,为何只有铁才能被磁石所吸引?我们继续往下看。
在铁原子形成结晶的过程中,邻近的铁原子的电子间会有一种特别的量子效应,叫作“交换相互作用”,它的作用是:使邻近的铁原子的磁场沿同一方向排列。
因为量子效应只会导致“大致相同”的原子磁场,所以当铁原子数目过多时,就会产生一片“原子磁场方向基本一致”的小区域,也就是所谓的“磁畴”。
事实上,普通的金属物体都是“原子过多”,因为铁原子的体积实在是太小了(一立方厘米的铁块中含有的铁原子就是8.5×10^22),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普通的铁质物体中含有很多“磁畴”。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由于“磁畴”数量较多,因此单个“磁畴”的磁场方向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产生的叠加效应会“互相抵消”,因此普通的金属物体一般都没有磁力。
但“磁畴”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磁场的方向极易受外部磁场的影响,所以当铁质物体靠近磁体时,其内部许多“磁畴”的磁场都会“整齐划一”,并在宏观上呈现出一种“磁化”的状态。
在“磁化”后,铁质物体与磁体会产生电磁场的作用,从而产生彼此的引力,从而产生“铁会被磁铁所吸引”的现象。
除了极少数的铁、镍、钴以外,绝大多数的“过渡元素”(包括金、银、铜)在结晶过程中都不会产生“交换”的量子效应,所以在这些元素组成的金属中,每个原子的磁场都是不规则的,所以它们之间的磁场会产生“互相抵消”的现象,这样就不会产生宏观上的磁性,也就不会受到磁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