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m.39.net/pf/a_4365492.html
古桥(下)
编者按:蓦然回首,越过那些古桥,一座城市的理想得以从脚下的土地走向远方。
在湘潭,古桥对于当下的意义依旧存在着,这不仅体现在一些古桥至今仍承载着交通重任,也体现在她们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并逐渐生成了一种文化标签。这种标签在湘潭县表现得尤为显著,那里有很多以桥命名的乡镇,至今仍然沿用的就有云湖桥镇、杨嘉桥镇、青山桥镇,在更早以前,还有梅林桥镇、双板桥乡、古塘桥乡、郭家桥乡、继述桥乡、土桥乡、方上桥乡、列家桥乡、花桥乡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
这些乡镇辖区内真有同名的古桥吗?一番走访发现,很多乡镇确实因古桥而得名,可见古桥对于当时生产生活意义之重大,只不过其中很多都在时间的荒野里悄然消失。如今还能找到哪些古桥?她们有着怎样的景象?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云湖桥如今依然是交通要道。(罗韬摄)
云湖桥“现代脸谱”下深藏古建智慧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谷桔实习生王心慧
因为与乡镇同名,位于湘潭县云湖桥镇的“云湖桥”拥有了颇高的知名度,再加上桥边走出了一位大人物王闿运,这座桥更是闻名遐迩。云湖桥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是否历史悠久?
从市区出发,经国道,只需个把小时就能到达云湖桥。“这看上去不太像一座古桥。”初见云湖桥,同行者纷纷提出质疑——桥面平坦宽敞,桥中央的双实线、桥栏上黄黑相间的条纹装饰等明显的现代标识,着实让人“出戏”。
“要判断它是不是古桥,主要还得看桥墩,也就是桥梁的承重部分。”湘潭市文物专家盛兆华一番探寻之后得出结论,“四拱、花岗岩、桥墩是以古法砌起来的,桥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盛兆华介绍,经历数百年风雨洪水的侵袭,留存下来的古桥通常会几经修缮。虽然今天的云湖桥拥有一张“现代脸谱”,但完整保留的桥体依旧可以证明其作为古桥的“血统”。当然,靠近北岸的那个桥拱不能算,那是上世纪70年代加建的。
随着探究的进一步深入,那些厚重的历史逐渐浮出水面。与著名的石灵桥一样,云湖桥桥墩也是船型,即上水面尖、下水面平,有利于减轻洪水的冲击力。不过,石灵桥仅在迎水的一面有这种桥墩,云湖桥则是两边兼有,呈现出传统的对称美。桥墩上清晰可见的蜈蚣雕刻,寄托着古人对于无水劳灾害的美好愿望。虽然有现代填补缝隙的痕迹,但桥体上一块块石头拼接的纹路,讲述着古人修桥的智慧。透着更加浓郁古朴气质的云湖桥,存在于镇文化站的老照片中,在年修桥前,云湖桥的栏杆是石栏柱。
关于云湖桥的历史,《云湖桥镇(简志)》中有这样的记录:“明成化八年(年),云湖桥始建,桥长70米,为三拱石桥(今四拱)。清康熙、同治年间曾重建。”云湖桥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云湖桥桥头曾有六块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写着“重建云湖桥记”“大清同治十二年”等字迹。对此,盛兆华也认为,将云湖桥的历史追溯到同治十二年是比较科学的。
都知道云湖桥畔有一位才高八斗的湘绮老人,云湖桥镇黄金村的七旬退休老人吴东林,是《云湖》双月刊的负责人,十分熟悉云湖桥镇的历史文化,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湘绮老人与云湖桥的故事。
一年深秋,王闿运从云湖桥上走过,看到桥上晒的一些荞麦被风吹成很多小堆而突发灵感,一气呵成对出了上联“云湖桥,桥上晒荞,风吹荞动桥未动”,下联却迟迟对不上来。第二年春天,他因办事来到湘潭,经过十八总时看到杨梅洲春汛涨水,洲畔停了不少小船,豁然开朗的王闿运终于对出了下联“杨梅洲,洲前停舟,水涨舟浮洲不浮”。
眼前的云湖桥,全桥长56.6米,桥面宽7.1米,桥下是缓缓的云湖河,桥两端连接的是繁忙的韶茶干线。自古以来,云湖桥就是水陆交通要道,其上游是韶河,下游汇入涟水,流经湘潭后汇入湘江;桥的一端连接着云湖老街,南来北往经过老街古驿道的人大多要再经云湖桥去往目的地。而今历经百年风雨,云湖桥一边连接着湘乡、韶山、云湖桥镇、湘潭市区,另一边通往湘潭县石潭、乌石等地,仍然是湘潭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
站在桥头的高处远眺,盛夏的晴空格外干净清澈,云湖桥静静的,桥上的人们忙忙碌碌。
七星桥。(罗韬摄)
古塘桥昔日古桥今何在?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廖艳霞实习生王心慧
有些桥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超出了桥的功能,成为文化符号和人们的心头记忆。古塘桥就是这样一座颇具名气的古桥,湘潭县原古塘桥乡也因这座标志性的建筑而得名,该乡后并入河口镇。在今河口镇古塘桥村涓水左侧,一条不知名的小溪之上,有一座多年的古桥,这是否就是古塘桥?
这座古桥虽经数百年风侵水击,仍十分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它由花岗岩用传统方式建成,单拱石桥,单层拱券。桥面的麻石厚重坚固,如今仍可通行汽车。桥面中央有一个正方形,造型似八仙桌。当地58岁的村民周建强称,其正中央曾有铜块和银子,后均被撬走。两侧石护栏柱顶端刻有造型各异的动物,虽稍显模糊,仍显庄严古朴。
周建强听家族传闻,这座桥为明朝周家所建,周家有人在朝为官,他的第四个妻子死后葬于此,便在周边修了桥,桥至少有三百五六十年历史,桥边周家古墓可作佐证。
市文物专家盛兆华认为,从桥的形状、结构、材料、修建方法可判断,这座桥至少修建于清朝,应为民间所建。桥边村民都是周姓,为周氏家族所建这一推断是合理的。
“桥面原来应比路面高出至少一米,行人拾级而上,独轮车从石板上穿行。桥在涓水边,受涓水涨水影响,桥面慢慢被淤泥覆盖,导致桥面与路面平行。”盛兆华推测与村民所言吻合。
周建强介绍,这座桥位于涓水之畔,曾有船只来往如麻的情景。在潭花线修建之前,古桥是连接花石、射埠等地与湘潭的必经之地。年,当地村委会对古桥进行了修缮。
七星桥上的石像。(罗韬摄)
许多人认为这座古桥就是古塘桥,实际上,这座桥有自己的名字——七星桥。真正的古塘桥,离七星桥一两公里,位于古塘桥村与西京村交界处。明末清初湘潭名士郭金台曾多次往返古塘桥,在此住宿,并写下了诗作《再宿古塘桥》。但因年代久远,当地村民都说不清古桥的精确位置。
年5月7日,湘潭市第一中学建校周年纪念日之际,学校推出了潭中32班校友许正甫的《古塘桥的回忆》一文,里面记录道,日寇入侵时期,为安全起见,潭中于年搬迁至古塘桥上课,他于年秋-年夏在那就读。据他描述,古塘桥位于潭中校门正前方50米。它与七星桥一样,并不是跨涓水,而是位于涓水侧的一条小溪之上,可走架子车、独轮车和轿子。学校搬来之初,古塘桥已成为危桥。但他们仍不顾学校规定,迎着朝阳,踏着夕阳,在桥上、桥下读书、唱歌、游玩、休闲。古塘桥见证了他们奋斗的青春岁月。大约年春夏之交,一场暴风雨来袭,早已成为危桥的古塘桥在黑夜中坍塌。从此,古塘桥成了永远的回忆。
当地村民对于这段历史也并不知情,虽然我们既无缘一堵古塘桥的风采,也未曾探访到它的旧址所在。但古塘桥村这个烙上古桥印记的村名,仿佛在无言中诉说着古塘桥的故事。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作者/来源:湘潭在线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