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白癜风怎么治 http://pf.39.net/xwdt/191104/7585947.html
农民编写的《村志》,语言通俗,很接地气,有的地方让你读了会忍俊不禁,一下会让你想起许多曾经的记忆,虽然没有那些华丽的语言,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农民兄弟的敦厚淳朴,其中详细介绍了当时河南农村盛行的儿童游戏如丢沙包、打皮牛、跳格子、弹琉璃蛋、捉迷藏、撞拐等,还有现在看不到的那些耕作方式以及生产农具等等,特别是在介绍村中以前常见的动物的笔法简直会让你浮想连篇,一下让你回到那个物质不算丰盛但人们都感觉幸福的年代......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田氏镇西王村《村志》
西王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洪武期间西王村的祖先就在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历尽艰辛,开垦荒地,造就村落。数百年来,经过西王村人民的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西王村在不断的腾飞。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西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憧憬,鼓励我们奋力向前。面对这沧桑巨变,我们为之振奋,但不能忘记前人的艰苦创造精神,因为没有前人的创造贡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薪传发展,所以我们务必编修村志,让子孙后代了解西王村的历史。编史修志的目的在于资治教化,鉴古知今,具有传承文明、造福后代的历史用。西王村的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牢记前人的史绩,继承前人的辉煌,铭记前人的教诲,激励西王村人民在未来的事业中以坚强的斗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将西王村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解放前人民生活困苦,饱受剥削和压迫。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作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王村人民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平整土地,改善生产条件,农村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西王村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多元经济结构逐步形成,不少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取得丰硕成果。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全村人民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迈进。让我们进一步发扬西王村人的团结拼搏和踏实工作精神,齐心协力,肩负起历史的重托,以无愧于先人,有功于来者的负责态度,把西王村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1.编制说明
《西王村村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记述了西王村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以达到“存史、资政、育人”之目的。
二、本志断限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年,部分内容延伸至年,本着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着重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和现实状况。
三、组织机构、单位和会议名称首次出现时用全称,以后用简称;数字书写格式一般用阿拉伯数字,专用名用汉字表示。
四、本志资料主要为调查访谈所得,兼查阅村、乡档案及各种书报杂志;有关档案所记载的资料,本志不分别标明。
五、本志中的文体为语体文,运用现代汉语和标准简化字,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2.概述
西王村位于田氏镇北部,田回公路东侧,南距田氏镇政府驻地约3km,东南方向距内黄县城约25km,南邻耿高城村,北有田宋公路和洹东干渠绕村北而过(由洹河分支用于农业灌溉在内黄石盘屯乡赵庄南(范阳口)注入卫河后向北流去,最后汇入海河,从天津入海),农业耕作地与河北省魏县交界。东与滑河屯村为邻,西有安阳县的狄庄村,村周围有杨、柳、槐、椿等树木环绕,绿树成荫。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吾族先辈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西王村现居姓氏为王、张、宋、闫、林、石等6姓氏组成。
王姓:
王姓为我村姓氏较多人口,《王氏家谱》在年至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红卫兵“破四旧、抄家、大批斗”等手段,打砸抢6行为时有发生,当时《王氏家谱》被焚烧消除失传。据历年以来对我村老年人的闲谈以及流传的故事中得知,王氏始祖王志安原籍是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姓王村,因在明朝末年(年代不详约为年洪武五年期间)在当时,山东省青州府地面连旱三年又遇蝗虫灾害,因生活所迫,始祖王志安携妻子儿女逃荒来至《关帝庙》,现有关帝庙遗址,定居安家,东与张、候、卢三姓为邻,故历史有前张村、后候村,东卢村、西王村的流传,解放后改革开放时代(候、张、卢三姓)形成一村为滑河屯村。西王村至今已传18世,户,人。
张姓:
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氏始祖张文贵在清朝宣通年间,因生活所迫从河北省临漳县砖寨营老庄村携妻子儿女迁入西王村,亲友王应龍处定居。传十世,有十一户,58口人。闫姓:民国8年,闫大秃、闫二秃弟兄二人和闫五金由(安阳县吕村乡窦庄村)给滑河屯村大财主曹鸿章种地扛长工,闫大秃、闫二秃定居滑河屯村,闫伍金定居西王村,生一子闫海良,在鹤壁市四矿职工并娶女生子定居鹤壁市4口人。
宋姓:
民国10年,宋有良原籍河北省临漳县砖寨营乡宋柳村(现改为向阳村)因生活所迫迁入西王村亲戚王克明处定居,传三世6户,28口人。林姓:解放初期,林学孟原籍内黄县张龙乡田达村。因地主成份,为躲避复查斗争,先逃至周庄村,后来又来到西王村定居,传三世,1户,6口人。石姓:石万义原籍河北省魏县回隆镇冯庄村,在年7月份“男到女家”落户。来到西王村定居1户,7口人。
3.地理环境
西王村地处豫北平原与河北省交界,地形平坦,起伏较小,海拔高度约50米,地势总体由东向西倾斜。西王村村土壤多为两合土(胶泥地沙土混合地块),耕层土质肥力中等。7
4.气候、气象
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盛吹偏北风,夏季盛吹偏南风,春秋两季属过渡性季节。四季分明,春季(3-5月)干旱少雨,冷暖多变风沙多;夏季(6-8月)炎热,雨量集中;秋季(9-11月)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干冷少雨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8小时。年平均气温13.7℃,气温的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冬季最冷、夏季最热,最冷月1月平均-1.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年平均地面温度15.9℃。1月最低平均-1.6℃;7月最高平均30.9℃。年平均降水量.7毫米,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平均值毫米。月降水最小是12月份,平均4.1毫米。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28日,终霜日期为4月2日。
5.动物、植物
旧时的西王村地处乡间僻壤,林草茂盛,各种野生动物在当中栖息藏伏。山鸡、兔子、刺猬、田鼠、黄鼠狼、蛇等陆地生物,多出没在河沟附近的树丛和草丛中、田地、野地里。鸟类有啄木鸟、家燕、麻雀、乌鸦、等;水生动物在洹河支渠内部分有鲤鱼、鲶鱼、泥鳅、蛙等;昆虫有蜻蜓、蝴蝶、蜜蜂、蚂蚱、蟋蟀、蚂蚁、螳螂、蝈蝈、蝉、蚊、蝇、瓢虫、蜈蚣、蜗牛、蜘蛛等。解放后,随着农药的使用、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被污染等,各种野生动物逐渐减少,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为发展经济而过度开发资源,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导致野生动物更加稀少,有些物种已绝迹。90年代初,西王村野生动物中能发现的有兔子、刺猬。鸟类中仅有麻雀、家燕、知了等动物不时出现,为数甚少。环境污染不仅导致陆地野生动物及鸟类生存出现危机,近年来沟渠中水的污染,在也未见水中有鱼类存活,20世纪70年代时那时村民背着麻袋,挑着筐去渠闸口捞到十斤大鱼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
解放以前和解放初期,西王村村民一般在房前屋后种植枣树、槐树、榆树、桃树、杏树、香椿树、花椒树、毛白杨、柳树等,其中,枣树种植非常普遍,种植榆树、槐树也较多;路边、村边多种植杨树、柳树、洋槐等。年后,开始集体植树,人们在渠边及田边、地头等处栽植杨树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村民多将房前屋后的树砍掉建房,仅有少数人家仍种有枣树、柿子树、核桃树、石榴树、香椿树等。
主要农作物:
玉米、小麦、高粱、大豆、西瓜
6.重大自然灾害
年漳河决口,我村被淹的是房倒屋塌,直接损失粮食kg。年连降暴雨,又遇一次特大洪涝灾害,淹坏庄家约亩,损失粮食kg。解放前西王村多口人,60多户土地多亩地(包含带种的土地),大部分群众靠给财主种地扛工和讨饭度日,全村只有两户住的是砖瓦房,多部群众住的是土胚房和泥土棚,特别是漳河三年两头决口,遭水淹农业生产无保障,群众生活相当艰难,土地改革以后,生产生活不断提高,在年漳河再次决口,我村被淹的是房倒屋塌,直接损失粮食kg。当时人心惶惶,党支部安抚人心,同时将情况上报上级,由国家救济贷款和政府组织生产自救,对塌房进行维修或者建立新房。年又遇一次特大洪涝灾害,淹坏庄家约亩,损失粮食公斤,由国家救济贷款和发放救助物资,群众方能平安度过饥荒。
7.农业种植
20世纪80年代以前,西王村村民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解放初期,农民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较低,亩产量较少。6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农田基本设施的完善、化肥的使用以及科学种田,粮食亩产大辐提高。西王村农业生产水平不断发展。90年代中后期,村内部分村民开始外出进城打工,其老幼妇女在家中靠土地农作物维持生活。9
7.1农机具
7.1.1传统农具
西王村村民曾使用过的传统农具构造简单,用铁、木、竹、石等材料手工制作而成。耕作器具有耘锄、钉齿耙、木犁、单砘子、双砘子、小碌碡、镐等;播种器具有人工播种用耧;田间管理工具有锄草、松土工具:锄、耘锄、大镐、小镐、铁锹等,除虫害工具有:喷壶、喷雾器。灌溉工具有:水车等。收割工具有镰刀等;运输器具有扁担、粪箕子、抬筐、土篮、三角筐、杖筐、背筐、铁瓦车、胶轮手推车、胶轮大车等;场院器具有木锨、刮板、抢杈、三股杈、四股杈、碌碡、簸箕、笸箩、扫帚、撮子、条帚、沙耙、大眼筛、小眼筛、铁丝筛、抬筛、铡刀等;农产品加工工具有石磨、石碾子等;容器有麻袋、粗线制的五斗口袋、坛、罐、缸、囤、茓子、粮仓等,丈量器具斗、升、石、秤、皮尺、量绳。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7.1.2农业机械
年购置解放牌水车8部。年到年打井6眼。配动轮水车6部,办电架线,开挖水渠3条,全长约米,引水灌溉,机电配套,从而加快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
7.2耕作方式
解放前土地多被地主占有,多数农民地少,人多,易涝易旱,种不保收,小麦亩产45~50kg,高粱亩产kg,玉米亩产40kg,大豆亩产40kg。西王村村民主要用畜、牧、人力耕作。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前,西王村农民主要用牛或骡马、驴等传统方式耕地(耠地)。大多数是一头牛,拉着一张简单的旧式步犁耕作,耕地深度只有三寸多深,分春耕、夏耕、秋耕。农业种植大多一年两熟,大陇稀植,实行套种(兼做),一般玉米地里套种豆类,轮作。在某一固定块地上,每年变化种植不同作物。
7.3粮食种植
新中国建立后,劳动人民分到了土地,并不断改变生产条件。年小麦亩产70kg,大豆亩产70kg,高粱亩产kg。从年到年因天灾人祸收成极少。年开始引进红薯种植,年借地给社员种红薯将红薯代替粮食。年开始“农业学大寨”深翻土地,翻砂压淤,全村平整土地余亩,新购置解放牌水车8部,农业生产渐渐有起色,粮食基本自给,对国家少有贡献。年到年打井6眼,配动输水车6部,办电架线,开挖水渠3条,全长米,引水灌溉,机电配套,从而加快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年小麦亩产kg,总产00kg,对国家贡献0kg,此后,生产贡献逐年增多,年粮食总产12kg,对公家贡献kg。年施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年,政府规定,必须分田到户。截至同年年底,西王村已全部完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年又引进花生种植,生产大幅度提高。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同年亩产皮棉60kg,此后,施行粮棉套作,粮棉双丰收,出现了相逢无别话,齐道卖棉难的好现象。年全村共有机井25眼,水泵28台,机动车20余部,三马机动车10多辆,小麦亩产kg。总产300kg。秋粮亩产kg,总产300kg,花生亩产kg。总产量达到了600kg,是年的10倍;棉花因虫灾严重,亩产皮面仅40kg,花生亩产kg,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00kg,从年到年共向国家贡献粮食20kg,从年以来共提供商品棉00kg。
8.蔬菜种植
解放后,西王村主要种植的蔬菜有大白菜、萝卜、胡萝卜、南瓜、绞瓜、韭菜、大蒜、冬瓜、大葱、菠菜、丝瓜等,个别户零星种植,种植面积小。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划分园田、园田内种植蔬菜,品种增多,有西红柿、芹菜、茄子、辣椒、大椒、黄瓜、扁豆等。70年代下期,在安阳蔬菜公司的技术指导下,开始大面积种植大葱约余亩,连续种植5年左右,由于葱品种劣质,销售途径不很理想,出现了卖葱难的现象,在当时,葱的单价为每斤3~4分钱都卖不出。年初经实地考察得知将大葱卖向东北价格比较合理,由西王村党支部统一将大葱以每斤6分的价格收购,由安阳用火车拉去东北吉林,由于未知葱的单价变化较快,到吉林后无人收购,在吉林以较低单价卖出。是我村以来一次大的亏损。
9.林木种植
解放前只有“四旁”栽种杨柳树,形不成规模。解放后西王村响应国家号召,开始植树造林。在房前屋后、村边地头种植榆、槐、柳树,树木一度旺盛,小村生机盎然。既不影响粮食的生长,又可以绿化村子。年搞水利化,打井下盘,成材林砍伐严重,从年至年全村树木毁坏殆尽。年开始发展林业,从年三人生产小队各建苹果园80亩,全村共建苹果园亩,因缺乏种植技术人员和管理不善,导致种植失败。年春,人民公社组织每个生产小队培训苹果栽培技术人员,此后便开始有了个人种植苹果树约40余亩。年实行沟渠田林路综合规划,道路边上载杨树,渠边载柳树。3个生产小队树木成行成片,全村植树5万余棵,土地承包后,集体的树木分给个人管理,又一度形成了造林热。年全村载泡桐树1万余棵,沙兰杨4万余棵。四年内到年兴起一度果林热。年共同发展苹果、葡萄共有60余亩,用材林8万棵,形成田成方,12树成形,道路绿化联成网。经济效益呈上升趋势。据年统计,仅林果业经济收入人均达元。
10.养殖业
鸡鸡是西王村传统饲养家禽,饲养历史悠久。解放后,家家户户养殖,养殖多的人家有五六只,主要为柴鸡。村民养鸡方式一般是自孵小鸡,或者从邻家购买鸡雏散养,晚上圈到鸡笼或鸡窝内。村民养鸡主要用来换零钱,逢年过节时,杀公鸡或老茬子鸡(老母鸡不下蛋)改善生活。鸭是传统家禽饲养品种之一,解放后,村民大多养一两只不等,个别住户养殖多的有十来只,肉蛋食用。羊历来是农户放养,品种有山羊、绵羊。
猪
解放后,西王村村民几乎家家养猪,一般家庭养1-2头,圈养或用绳拴养,用泔水、猪菜等喂食,主要用来卖钱。。
狗
解放后,村民较少养狗,仅有个别大户喂养,体形偏大,有黑色、黄色等,用来看家护院,多吃猪食、人粪便等。
牛
传统饲养家畜,解放后,部分村民养牛,用来拉车耕地。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村民个人停止养牛。驴解放后,村民多户养驴,多为世代混交的黑灰驴,食料少,饲养粗放,体形不大,力量小,用来耕地、耠地、拉车。合作社时期,驴作价入社,大队有驴数头。90年代后,无人养殖。
骡
传统饲养的家畜,是马和驴进行交配的后代,无生殖能力。骡体壮力大,耐力强,少疾病。解放后,村民多养骡,主要用来耕地、耠地、拉车。90年代后,无人养殖。
在当时,村中出现了鸡鸭呱呱叫,白鹅满街跑,猪肥在圈里,羊群上满膘的景象,由于机械化的发展,代替了牲畜耕作,耕畜的数量呈下降趋势,90年代后,无人养殖。
11.文化教育
解放前和解放初,西王村基本没有特色体育项目,亦无体育健身器材,只有民间自创的各种体育活动,如丢包、拉骆驼、弹球、放风筝、风车、跳绳、抽陀螺、推圈子、摔跤、打嘎儿、撵圆等,女孩儿则喜欢跳格、踢键子、跳皮筋、顶拐等游戏;老人闲暇时玩柳叶牌、锅牌等。
至年前,村民的娱乐活动没有大的改变。村内有全套铜器,每逢年节,绕村表演,彩旗飘扬,锣鼓齐鸣,非常热闹。解放后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渐被电视机、电影机代替。锣鼓被用为每年初三祭祖使用,流传至今。
丢包
又称丢沙包,包为布制的立方体,比拳头稍小些,里面装上米或瘪瓜子。玩家最少为四个,多者不限,分成两组轮流进行,玩时先设定一定的距离(一般为6米左右),一组人分别站在设定距离的两头,另一组人站在这段距离的中间,游戏开始后,站在两头的那组人,当与中间的人面对时,就向中间的人丢包,中中间的人有一定的躲避范围,若有被砸中着即算输,由另一组人入场;若包被接住,则这组人就多加一次在场机会。
跳格
又称跳房子、跳方阵、跳方格,用一条腿支撑跳动。玩时先在地上用有色石块画出连在一起的方格,人数不限,分成两组轮流跳。跳时先将一片壮石块或用瓦片磨成的圆片,放在第一方格外,跳者全身贯注,用一只脚将石块轻轻踢进第一格内,然后单脚跳进第一格内,用支撑脚将石块踢进第二格。依次进行下去,直至将石块踢进全部方格。如果中途累了,可以在规定的“老窝”方格内休息片刻。如果有人在踢的过程中出现石块压线、出格或石块过两格的现象,算失败一次,下一轮重新从第一格跳起。先到达终点的,要把石块放在脚背上,轻轻地走出方格。先完成全套动作者为胜,负者要接受胜者的处罚。
抽陀螺
也叫抽皮皮牛。抽陀螺时先将鞭子的绳在陀螺上绕几下,把陀螺放在较平的场地上,然后拉动绳子,让钢珠着地旋转起来,玩者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有些玩技好的孩子,可一人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亦可2至3人同时抽陀螺,时间最长者为胜。
撞拐
一项男女少年均可参加的集体游戏,只需选一块平整的场地,并在地面上用粉笔画出几个直径为一米左右的圆圈作为“阵地”即可。此游戏可用一对一或组对组的方法。一对一两人玩法是在地上的两个圈内各站一人。每人要一手抓住自己的一只脚的脚腕,将这条腿盘起来。只需另一条腿着地跳跃行走。游戏开始,由一人出圈“攻击”,一人守“阵地”。出击者蹦到对方圆圈边。两个人互用膝盖撞击对方但不可用手去推拉,当被撞击出圈或另一条腿着地时,即为战败。如出击者被守阵地者撞15下另一条腿,出击者即为失败。然后再轮流当“出击者”或“守阵地者”。如果多人分两组玩时,则以最后仍坚守阵地没被撞出圈,而出击者均被击败时,即为胜利。
推圈子
也叫抽铁环。男孩爱玩的游戏,盛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圈子”是个直径约一尺多的圆铁环,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游戏时,可选择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勾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滚铁环也可二三人比赛,中途铁环不倒又最先到终点者为胜。
老鹰抓小鸡
一种多人游戏,在户外或有一定的空间的室内进行。游戏时由一人扮演老鹰,一人扮演母鸡,其余扮演小鸡。小鸡们一个接一个地连接在母鸡后面。母鸡挡住老鹰,不让其抓到身后的小鸡,而老鹰就要通过跑动等办法抓住母鸡身后小鸡,或是让小鸡链断开。直到一定数量的小鸡被抓到。
弹球
这个游戏通常是男孩子玩。弹球时,要用大拇指、食指、中指配合夹住主球,由大拇指将球弹出,以击打球次数的多少得分。游戏时,先在地上画五个长方形的小格子或者挖五个小坑,叫“锅儿”,离“锅儿”一丈多远划一横线,而后游戏者在距离相等的地方往横线处扔球,离线最近的一方先弹。弹球者要尽快地把球按顺序弹入五个“锅儿”中,入完所有“锅儿”的称为王,王重新在横线处弹球,那些还没成王的,16谁被弹着谁就输。因此在成王过程中,每个人尽可能把对方的球远远地弹离“锅儿”边,不让对方成王。而一旦每个人都成王,那么几个王则要混战,弹中对方的球可以接着弹,直至将对方的球弹出横线为赢,赢的球归胜者。最后会剩下一个王,这一盘就算终止,再玩下盘。弹球看似简单,但要求掌握准度和力度,并且有相应的技战术,何时进攻,何时防守,具备一定章法套路。男孩子们在游戏中还创造出“定子儿”、“偏子儿”等如同击打台球那样的实战技巧,弹球成为一种情趣盎然的智慧型游戏。
解放前,学习知识是通过村内先生进行学习“百家姓、三字经、四书”等。解放后,国家号召扫盲运动,在村里成立扫盲班、速成班进行文化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在各种树上贴字“看树识字或看物识字”,
60年代,由知识青年对我村儿童进行知识教育。
70~80年代,在滑河屯村完小。完小后去楚旺二中继续读书。
12.医疗卫生
解放前,村中有老中医,群众有病开药方,但需要到较远的集镇去抓药,时有耽误人命。解放后,国家对传染病极为重视,我村响应国家号召,我村每生产小队中有一名卫生员被称医生为“赤脚医生”,主要负责预防各种传染疾病如(虐疾、钩虫、蛲虫)等传染病,这些疾病严重危害着村民的身体健康。通过广泛接种各类疫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环境治理和食品卫生检查等,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疾病的发生、传播。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效果。家庭和个人卫生旧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生活条件较差,村民卫生意识不强,村民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搞得不好,很多村民家里和个人身上还有虱子、跳蚤等。解放后,由于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村民卫生、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逐渐注重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经常打扫庭院、清洁厨房,并养成了每天刷牙、勤洗澡、勤换洗衣物等习贯,虱子、跳蚤等逐渐绝迹。除跳蚤、虱子旧时,西王村一些村民身上、头发上、内衣上常有虱子,村民靠脱衣服捉虱子。
20世纪70年代后,村民逐渐用上了肥皂、洗衣粉,在炕席下撒六六粉杀灭跳蚤、虱子。到20世纪90年代已基本绝迹。洗浴解放前,西王村村民一般不洗澡;夏天,一般五一过后水温适度时,去村北洹乡渠洗澡,到十月中旬天冷就不再下水了;有的人家到井里挑水,在屋内用毛巾擦洗;年前后,村委会改善地下水管线,村民开始家家户户有饮用水,洗澡逐渐成为良好的习惯。年左右经县卫生局和乡卫生院批准,成立了村卫生室至今。
13.清洁活动
除“四害”60年代,西王村开展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爱国卫生运动,用人海战术敲锣打鼓驱赶麻雀,用鼠洞灌水、下夹子、下鼠药等办法捕鼠。去臭沟边挖蛹(蝇卵),要上交老鼠尾巴和麻雀爪子,统计消灭四害的战果。
防蚊
20世纪60年代,西王村多数社员家用艾子拧火绳、烧湿柳树条、烧棉布条驱蚊。年后,常以稀释喷洒敌敌涕、六六粉、敌百虫等农药灭蚊蝇,后来开始使用敌敌畏灭蚊,使用蚊帐避蚊。7年后,因为敌敌涕含有磷,敌敌畏含汞,都属于危害人身和自然环境的剧毒物,所以村民多改用蚊香、电蚊香及喷雾剂驱蚊。饮水消毒20世纪60年代,村内经常向作为饮用水源的水井投放漂白粉,以保证村民饮水卫生。后来还曾用此类方法给机井投放消毒,但随着村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村民开始引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这一饮水消毒方法遂告取消。
14.建设建筑
解放前西王村多口人,60多户,全村只有两户住的是砖瓦房,多部群众住的是土胚房和泥土棚。道路基本都是土路,每逢雨季或者冬季冰雪融化,道路泥泞,行走极为不便,在当时遇到此类情况时,采用的方法是在鞋底制作一种木板底部用木棍顶起,用麻绳缠绕在脚上称为(泥季子),起到走泥泞路不湿脚的作用。雨天行走防雨措施多用蓑衣。解放后,年漳河决口我村被淹,房倒屋塌。由国家救济贷款和政府组织生产自救,对塌房进行维修或者建立新房。年全村共有新式瓦房多座,其中楼房3座,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比解放前扩大了2到3倍以上。随着解放后,中央政府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加大力度建设乡村环境,城乡面貌逐步得到改善。0年后,西王村中街开始了土路改造,水泥路西至田回公路,东至滑河屯村界。在街道架设了电线杆,安装路灯照明设备,旧时凹凸不平、漆黑一片的乡村土路被整齐宽阔的水泥路所替代。由原来的二街道扩大为4街道,其中将中街道路修为水泥道路,村落占地扩大了3倍,生产运送机动车20辆,摩托车5辆,自行车户均2辆,缝纫机户均1台,洗衣机50台,手机3部,直拨电话10部,全村用电照明、饮用水自来水。
15.村证机构
解放后西王村第一届中共党员共2名:
王玉彬、王怀林
解放后西王村第二届中共党员共名:王玉彬、
年集体农庄(滑河屯村、西王村、刘屯村、大任庄村、尚海村、王屯村、李屯村)西王村分为17队、18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