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奥运冠军刘璇晒育儿日记,引网友热

北京哪能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10737.html

在综艺节目《新生日记》中,刘璇和王弢夫妻对于即将迎来二胎,为了让丈夫能够提前进入带娃的状态,刘璇拿出了自己多年来亲手记录的育儿宝典,足足有8大本日记。

从儿子赳赳出生的第一天起,刘璇就开始详细记录,其中内容包括饮食、睡眠,甚至更细致一点的大小便、喝奶情况等,就连前一天体重9.4kg到第二天的9.kg都记录的清清楚楚。

丈夫王弢一边翻看,一边感叹“为什么你会这么细致呢?”

在刘璇看来,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记录方式,能够知道他每天的变化。如果单靠人的脑袋记忆其实是记不住这么多事的,在育儿日记中一笔一划勾勒着孩子的成长轨迹。

听到这些,丈夫王弢不断重复“你真是个好妈妈”,翻看着育儿日记,在回忆孩子成长的瞬间,同时也体会到了老婆的心路历程。他认为当儿子赳赳长大懂事之后,一定能够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

01

不过对于刘璇这样的育儿方式,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大家意见不一:

“人家妈妈愿意,这些长大后都是回忆。”

“看着挺好的,但这样的“精细教育”其实没有必要。”

“可能和运动员的职业身份有关吧,生活上高度自律,各方面都严格记录。”

“这妈妈也太强的控制欲了,想想就可怕。”

“母爱如渊,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不愧是奥运冠军,超强的自律。”

其实,前段时间刘璇就因为育儿方式上过热搜,网友用“铁血妈妈”“虎妈式教育”“精细教育”等来评价。

比如刘璇认为孩子的饮食和大人不同,应该口味清淡,孩子小时候要特别重视牙齿的保护。所以3岁前不能吃糖,至今4岁还没吃过带盐的饭,平时给儿子的饭也要单独做。

还有,刘璇给年仅4岁的儿子赳赳制定了日程表,从每一天的几点起床洗漱一直到晚上洗漱睡觉,包括什么时间读书、英语、玩耍运动等事无巨细。

其实如今严苛的父母不在少数,但是像刘璇这样有8本育儿日记的妈妈,还真是不多见。或许是因为刘璇本人是职业运动员的关系,从小习惯于严格而规矩的成长,所以用“精细教育”来管教孩子。

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于大多数孩子,答案是个未知数。

02

全球知名脑科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尼尔·西格尔,在《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一书中,提出了“开放式大脑”的概念。

他认为,拥有开放式大脑的孩子,能自觉又主动地投入学习,真诚、充分地做自己。

书中对拥有“开放式大脑”的孩子进行行为总结:

?灵活、好奇、坚韧、愿意尝试新事物,甚至愿意犯错;

?对这个世界、人际关系有开放的态度,有助于社会交往,有助于理解自己;

?具备内在指南针,能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激发整个大脑,充分实现其潜能。

理论计算机科学家陈立杰,就拥有典型的“开放式大脑”。曾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网瘾废材,却在高二时成为保送清华姚班的神仙学霸,陈立杰简直将学习内驱力发挥到了极致。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年冠军

和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样,陈立杰在很长一段时间沉迷网络世界,特别是游戏。

从手机到电脑,从魔兽世界到OSU,他在网吧通宵,创下三天两夜不睡觉的记录,就为了挤进OSU世界排名TOP。说他是重度网瘾少年真的不为过。

父母用尽千方百计,从棍棒式教育,到奖励式教育,一次次结果都适得其反,无法将他从网络世界里拉回现实。

初三时,随着游戏越玩越厉害,陈立杰意识到,自己热衷于网络世界,其实是对背后的信息技术感兴趣。就在同学们都忙着上各种数理化补习班时,陈立杰却开始自学计算机编程。他发疯般地投入到编程学习中,整天泡在学校机房观看教程和做题实践,游戏也再没有玩过。

经过几年努力,在高二时,陈立杰斩获全国信息学竞赛的金牌,并且提前被清华大学姚班录取。

进入清华大学后,他完虐国际信息学奥赛(IOI)、揽下ACM计算理论年会(STOC)最佳学生论文,实现了从网瘾少年到理论计算机科学家的蜕变。

▲陈立杰在b站上收获众多粉丝

从陈立杰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喜欢上网、玩游戏,是为了得到一种满足感。

如果家长能够包容孩子不同兴趣爱好,刺激他们获得满足感,让孩子用开放的心态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就越能产生内驱力。

初学编程时,陈立杰多次参加全国竞赛皆名落孙山,甚至连一向对他包容的父母也劝他放弃,希望他能把时间用在提高应试成绩上。可陈立杰从未向困境妥协,他仍旧坚持着自己对计算机的热爱,持续打磨着自己的编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够充分感受到编程学习带来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能够接受自己一时的失意,反复刺激着自己自觉主动地投入其中。

03

参考前面刘璇的例子,来仔细看看刘璇为儿子赳赳制定的日程表:

她把儿子一天的时间安排精准到了每一个小时,睡觉时间都精确到“分”,并且表示:“每天都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没有一天落下。”但仔细看刘璇制定的时间表,也存在不科学之处:学习计划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而看动画片只规定了15分钟,自由活动时间更是被压缩到只有10分钟。

这也就难怪儿子并不喜欢妈妈的安排,每天都哭闹着不愿意完成练字等学习任务。

其实,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下,很多家长乱了阵脚,就会出现这种“不断增加学习时间”、“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等等行为。

在节目中,刘璇的儿子赳赳在吃东西前都要先给妈妈吃一口,妈妈点头他才吃。可能,严格控制孩子摄入盐和糖、规划孩子的作息时间是为孩子好的正当行为,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赳赳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形成“开放式大脑”的机会,他从根本上就被剥夺了尝试、发现、理解和探索的权利。

我们常说的孩子的“天性”,其实就是“开放式大脑”。自己探索、发现、成长……就像是我们都知道不能帮正在破壳的小鸡打破蛋壳一样,我们也不应该拔苗助长,泯灭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成为我们“意愿的执行者”。

脑科学家也指出:培养开放式大脑,不是给孩子做好规划就行,而是通过家长的有效行动,让孩子自觉选择富有意义的生活。

04

看过陈立杰和赳赳两个例子,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别?

陈立杰不论是开始学习编程还是获得金牌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全都是发自他自身的行为。没有人给他规划,没有人强迫他对日程一天不落的执行,是他对编程和网络信息的兴趣和好奇心促成了他的成就。他发现这些兴趣和好奇心的过程,正是他尝试不同的游戏,在网络上不断发现的探索过程。

也许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在编程上有天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对游戏、网络感兴趣。可这个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事物,如果我们把孩子绑在我们自己认为好、认为对的“时间表”上,可能孩子会成为优秀的人,但他们却永远都没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天赋,发现自己的世界,甚至发现自己的快乐。

总结下来,培养孩子开放式大脑,形成学习内驱力,家长们可以参考以下具体做法:

学习问题不与孩子谈条件

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父母不以奖励为谈判的筹码。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很多时候,孩子都在学着父母的模样,也就难免出现双方都在“讨价还价”的局面。

帮助孩子寻找学习乐趣

对于孩子来说,专注做一件事很难。很多孩子不是因为对感兴趣才去学习,而是学好了才激发兴趣。

优秀的父母会成为孩子生命里不动声色的摆渡人,用鼓励与引导,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满足感。

放手让孩子自行制定计划

按照7种日常心智活动,家长放手让孩子自行制定计划,并规定好“底线”,即不能完成计划将得到什么样的惩罚。

孩子只有从小掌控好自己的生活,未来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才能更加游刃有余,成为一个高度自律的人。

活动速报

OMO第三期多城联动9月大集结育儿

孩子之间的矛盾,要怎么处理?编程·科技·教育

全国科普日特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xj/45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