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积滴聚能成金

金秋时节,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学术年会在文化名城山西平遥召开,有幸与国医大师王世民先生一起受邀为大会作学术报告。期间,他把亲笔题签的新著《拙医寮散记》(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送给了我。一本15万字的书,在编辑的精心设计下,出落得清隽雅致,让人爱不释手;六部分内容,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下,表现出条分缕析,令人赞叹不已。作者还特意在《自序》中对书名做了一番诠释:“静心自问,自诩学习还算努力,谦恭敬业,然而一个甲子过去了,却深感学贫术拙,故自号‘拙医’以遮丑。”“寮者,小屋之谓也;散者,杂乱之意也。此作也犹如田野的荒芜杂草丛中,偶有一朵小花,为读者所爱,可供采摘。”这其中的3个关键词——“拙”“寮”“散”,尽管都是作者的自谦之说,透露出的却正是王世民先生人格、学术、书品、文风的实质性信息。

“拙”里寓勤,勤在不辍

拙,本是“不灵巧”的意思,有真假之分:真拙者,自己绝不说“拙”;假拙者,自称其拙,实乃大智若愚之人,善于以勤补拙、以勤出巧,王世民先生当然是后者。凭着这股“拙”劲儿,他少年立志,刻苦攻读,一举考入刚刚建校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时为“北京中医学院”),成为中国历史上首届中医本科生。又是这股“拙”劲儿,他一头扎进当时并不富足的山西,一干就是60多年,坚持在医、教、研第一线摸爬滚打,献了青春献终身,成为非山西籍的“山西老醯儿”。还是这股“拙”劲儿,耄医院应诊和参加全国范围内的中医药传播活动,受到患者和业内外人士的仰慕和尊重。他力倡“医应识药”的观点,总结出“方剂辨证,方对证,药对症”的临证思路,创造性地把中药的作用归纳为固有、次生和配伍三大领域,为中医学的继承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教授学生数千人、课徒数十人,取得科研成果多项,撰写学术著作多部,先后荣获太原市名老中医专家、山西省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医大师称号。他的这些成就,可在本书的《王世民文集述要》和附录《医文目录》中略见一斑,内容既包括他对中药方剂学文献、方剂学应用的综合性研究,还包括他对通下剂、补肾剂、乃至党参单味药等的分门别类的研究。论文论著,展现了他厚实的理论功底;医论医话,记录了他独到的临床功力;灯下杂俎,释放了他探索中的酸甜苦辣;青史留名,汇集了别人笔下的赞颂、评价。“巧以藏其拙,拙以藏其巧,求所谓大巧若拙斯可矣。”(明·徐上达《印法参同》)“拙医”不拙,勤在其内,巧在其中,一个人能把有限的人生、有限的精力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勤奋努力、精巧驾驭是不可或缺的源动力和促进剂。从他的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位中医追求者的攀援身影;从他的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位中医坚守者的不变初心。

“寮”内含苦,苦在不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刘禹锡《陋室铭》)王世民先生的“寮”居,有这种陋室的意境,更饱含着艰苦奋斗、苦中寻乐、不惧困难、拼搏进取的意义。由于战乱的原因,少年时代的他没有安定的学习环境,想读书是件难事。他迎着困难上,“小升初”直考了5次,终于圆了他的读书梦。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年,他就被推上了省中医学徒班的讲台,没有教材又是件难事。他迎着困难上,将中药与方剂串联起来编成了讲稿,后来演变成《实用中医方药手册》,成为受欢迎的基础读物,总发行量达60多万册。20世纪80年代,他首开实验方剂学的研究路径,条件不具备更是件难事。他迎着困难上,在一间空房、一张桌子、一对笼子、一堆瓶子中摸索着前进,硬是找到了适合中医学特色的创新路子,开创了以实验手段研究方剂学的新领域,并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重点学科。这种迎着困难上、乐在苦中行的精神,贯穿于他行医生涯的始终,也体现在《拙医寮散记》的文字中,尤其是在《侍师襄诊杂记》的章节内:研究中医处方的书写格式,他苦思冥想;探讨中药的炮制方法,他身体力行;开发植物性中药的特殊功效,他归纳出鱼腥草、山豆根、仙鹤草、桑叶的新用途;开拓矿石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范畴,他寻找到冰片、石膏、硫磺、磁石的个性化特征;对“虎狼之药”附子、马钱子、雷公藤的认知,他另辟新说;对一些难治之疾的诊治,他力推爽胃饮、吴茱萸汤、礞石滚痰丸等新老处方……其中所用所论,无一不饱含着他深思妙想、潜心钻研、劳心劳力、克坚克难的付出和奉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从他的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位中医践行者的坚实实步态;从他的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位中医开拓者的搏击轨迹。

“散”中融情,情在不朽

“散”的文字学意义虽然是“由聚集而分离”的,但在以“散”为体裁的文格中却是要求“形散而实紧”,必须突出某一个主题的。《拙医寮散记》一书,散而不散,主题凝结在一个“情”字上,师生情、学友情、同事情等尽在作者的笔墨之中。“忽忆故人今总老。”(宋·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对于过来人而言,一生经历过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总会不时冒出尖来,表现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在书中,作者汇集了“怀念师长往事”“杏林师友金玉”的文章19篇,给同仁撰写的书评、序跋文章19篇,共分为四个章节表达,足见其分量之重。亿师恩,让如烟往事活起来:谢海洲带学生认药、采药,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向;白清佐教徒弟待患、诊病,善于诱导和启发并用的技巧;孙华士专攻儿科,与学生亦师亦友、贴心育人;祝谌予善用药对,教学生辨证施治、通常达变;贾得道学识渊博,对文、史、哲学研究有很高造诣;刘寿山致力文献拓荒,著成《中药研究文献摘要》一书。赞同道,把深情厚谊勾起来:出身中医世家的师兄朱进忠,强调辨证辨病同用,诊疗、著述都是一把好手;工于经方研究的同窗好友李士懋,敢于质疑,提出桂枝汤归属的新观点;中医营养学家翁维健,多才多艺,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中广有建树;善治疑难杂症的山西名医胡瀚文,思路开阔,临床思维和方法常与众不同……书中涉及到的名家还有孔嗣伯、叶橘泉、王智贤、王其飞、高学圣等,个个都具超凡的技艺,人人都有精彩的故事,作者就是这样遵循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的原则,看人之长、学人之长,如歌如诉说人之长的,重情重义、虚怀如谷之情跃然纸上。从他的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位中医仁智者的平和心境;从他的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位中医守望者的辉煌人生。

王世民先生,谦恭以诚,博采众长,融汇中西,形成了自己的治学、医疗和学术风格,被誉为“仰古尚新”的一代学人。读他的书,不仅要读到书中去,更有读到书外来;学他的医术,更要学他的为人。这是笔者粗读《拙医寮散记》的感想,不知确否。

本文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先生对国医大师王世民《拙医寮散记》一书之评价。

添加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北京哪家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xj/3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