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作者:国泰君安分析师肖洁、鲍雁辛)
国内储能的未来:市场化竞争、多技术路线并存。储能的下游是电网、电站运营、户用等,与车用锂电(认证周期长、一致性要求高)进入壁垒高、集中度高不同,很难出现寡头的格局,更多是以经济性和成本优势为核心的竞争格局,更像是光伏产业。
国内储能的未来:市场化竞争、多技术路线并存。我们的结论:钠锂求异,氢钒求同,寻找上游材料的投资机会。
储能的下游是电网、电站运营、户用等,与车用锂电(认证周期长、一致性要求高)进入壁垒高、集中度高不同,很难出现寡头的格局,更多是以经济性和成本优势为核心的竞争格局,更像是光伏产业。
放在产业大背景里去看技术路线的差异、演变和未来,我们希望回答更加细节的问题:
1、氢能领域丰田选择金属双极板,巴拉德选择石墨及复合板,作为双极板厂商哪个才更有未来?
2、钠电负极厂商,面对性能强成本高的硬碳、性能弱成本低的软碳,更优的选择是什么?
3、钒电体系承袭于氢能,除一致的材料降本之外,叠加了钒的提纯。如果储能的终极是液流体系(全钒、锌溴、铁铬、有机),钒的上游资源企业是否具备在提纯领域快速降成本的能力?
1.钠锂求异:产业链重合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