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 http://m.39.net/pf/a_4629682.html
因全身长满刺,常被忽视,殊不知价值珍贵,是稀有的珍贵物种
古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之成材,较人之寿命为短,终人一生,可以见到树木长大,这才给了人们种树的理由。然而有一种树,生长非常缓慢,即便长上百年,树径也只有十几厘米而已,这就使得其变得十分稀见,它的名字就叫“柘树”。
柘树是我国的名贵树种,它是由灌木经过长期生长而形成的乔木,非百年不能成材,凡树龄在50年上以上的柘树,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柘树变得如此珍稀,个中原因肯定是复杂的,但是我想,这至少与人类对柘树的认识相关,与柘树的特性与用途相关。
柘树,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皇矣》中就有记载,这是一首著名史诗,记载周人在岐山一带开垦荒地,拓展疆域,建立自己国家的过程,其中写道:“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对于檿和柘,周人的办法是“攘之剔之”。周人的始祖后稷教民稼穑,后来被看作农业之神,周人也要以农业立国。为了种植的需要,对于各种野生灌木和小乔木,当然要痛下辣手了。
这一过程持续了多久。其间人们对柘树的认识与态度发生过哪些变化,我们无从考证,典籍中只言片语,语焉不详,我们也难以说得清楚。不过,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柘树处处山有之,山上多有;同是明代而较李时珍稍早,朱橚《救荒本草》有柘树一条:“本草有柘木。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北土处处有之。其木坚劲,皮纹细密,上多白点,枝条多有刺,叶比桑叶甚小而薄,色颇黄淡,叶稍皆三叉,亦堪饲蚕。绵柘刺少,叶似杮叶微小,枝叶间结实,熟则亦有红蕊。味甘、酸。叶味甘,微苦。柘木味甘,性温,无毒。采嫩叶煠熟,以水浸洳,作成黄色,换水浸去邪味,再以水淘净,油盐调食。其实红熟,甘酸可食。”
周王此书,意在救荒活民,其仁者之心昭然可见。然其中所说叶“薄”,“稍皆三叉”,却与事实未副。李时珍毕竟科学家,观察事物之细,往往胜过锦衣玉食的王爷:柘树“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厚,团而有尖。”这就是了。
后来人们发现了柘树的两个用途:
一是染黄。《本草纲目》云:“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从隋文帝杨坚开始着柘黄袍,唐人仍之,其后柘袍即泛指皇袍。唐王建《宫词》之一:“闲著五门遥北望,柘黄新帕御床高。”元欧阳玄《陈抟睡图》诗:“陈桥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
二是作弓。《考工记》云,弓人取材,以柘为上。盖柘树枝长而坚,宜作弓。《太平御览》卷九五八引汉应劭《风俗通》云:“柘材为弓,弹而放快。”北周庾信《春赋》云:“金鞍始被,柘弓新张。”又有乌号弓。《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云:“乌号弓者,柘桑之林,枝条畅茂,乌登其上,下垂著地,乌适飞去,后从拨杀,取以为弓,因名乌号弓。”
由此可见,柘树在古代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一与皇帝有关,二与战争有关,三还可食用,这显然十分重要。从中国的历史看,建立一个王朝,多则几百年,少则数十年,种上柘树,等它成材,一等就是几百年,确实有点不可思议。这可能就是柘树栽培长期为人们所忽视的原因吧!
到了现代,因成材的柘树十分罕见,小树则被人们多以药用为主,在医书上也叫穿破石,以根入药,味甘,温,无毒。入肝、脾二经。有清热退黄,活血化瘀功效,民间多用于治疗各种肝病,结石,跌打损伤等症,因其有软肝功效,民间治疗肝硬化多喜用之。
草药里叫穿破石的有几种,最常用的就有两种,一种是柘树,一种是葨芝,这两种长得很相似,无论是叶子还是果实甚至根都差不多,区别在于柘树是灌木,直立生长的,根比较硬,葨芝虽然也是灌木,却带点蔓性,多斜长,根比较软,两者根都是黄色的,有易脱落的鳞片,因此又被称为黄龙脱壳,功效相似,可以互用。
颜色看着就很舒服,关键味道也淡,也没有那股难闻的中药气味,实在是难得的好药,有刺能消肿,所以也是传统的跌打损伤药。
生长到一定年份的柘树芯材浅黄褐色,其木材细致,光滑沉重,材质坚硬,抗压强度大,抗腐性、耐磨性高,也是制作高级家具、雕刻工艺品珍贵材料,并具较高利用、收藏价值。
关于柘树就介绍到这了,你认识了吗?请您识别好,告诉家乡人,此为珍贵物种,若山上遇见,别当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