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佛像印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印社社员信阳市根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员司马光文化研究会理事光山县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
联系
邮编:
引言:
北宋名相司马光(年-年)出生在光山,其父亲司马池为纪念出生地为其取名叫光。后来司马光又美誉了光山县。《大明一统志》载:光虽僻陋,而生司马温公,则光之为光也大矣!所以光山的司马光文化研究独特之处是除了司马光之外,还有其父亲司马池和“元祐党人”苏轼、黄庭坚在光山的遗迹。历史上光山人民怀念司马池,在现在官渡河北岸的湾湖建有衣冠冢。在独山之上还建有司马亭,相传是司马池任光山县知县期间逢大旱祈雨而得雨,光山人感其德而兴建此亭。
光山有信阳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涑水书院,书院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司马光而取的,旁边有温公祠是专门祭祀司马光的。该书院元代至正年间得到复建,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司马光的文化与书院文化一体。
司马光为儒家三圣之一,元代大儒马祖常因仰慕司马光的为人而在光山官渡河南岸建有石田山房定居,其被人引用最多的赞扬信阳之名句:“莫道楚乡风物陋,文章屈宋到如今。”即出于光山石田山房。
司马光书法艺术综述
北宋名相司马光(年-年)向来以他的卓著政绩和史学巨制《资治通鉴》名垂青史,其书法上的造诣却显得飘渺悠忽,不为大众所熟知。其实历史上司马光书法颇为人所重,对其书法评论著录也颇多。他的书法成就在宋代就广有时誉,黄庭坚《论书》就曾评价说:“温公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劲,似其为人,所谓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者,观其书可想见其风采。”⑴宋高宗也称:“司马光隶字真似汉人,近时米芾辈所不可仿佛。朕有光隶书五卷,日夕展玩其字不已。”⑵黄庭坚是著名的“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最重视作品的气韵,能得到他的激赏,说明司马光的书法成就的确过人。封建帝王的个人喜恶是能影响时代审美取向的,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高宗本人也以善书垂名后世,司马光隶书书法得到宋高宗的高度赏识,甚至认为超过了“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辈。从两人的评论,可见其书法在当时的境遇之高。
《全宋文》载有司马光书法《答忠宣贺朝谢帖》、李刚跋《司马温公赵清献公帖》、黄庭坚跋《司马温公与潞公书》等。历代著名刻帖如南宋曾宏父的中国首部断代帖《凤墅帖》、明文征明、文彭父子的《停云馆帖》、清《三希堂法帖》等均收录司马温公书法。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南屏山兴教寺摩崖《家人卦》《中庸》《大学》篇,司马温公书”。《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录其《与邢和叔帖》、《与范忠宣帖》。《石渠宝笈》录《通鉴稿》及《宋儒遗墨》中收司马光楷书尺牍。《式古堂书画从考》录《天圣帖》、《两淮帖》及《短启》。清版《山西通志金石记》、《山右石刻丛编》收司马光元丰六年所书《耆英会图并诗石刻》,另收《知足斋并潞公画像题字》,为金大定十七年(年),姚弁模刊。“知足斋”三大字,司马光以隶法书之,石原存夏县温公祠。《夏县志》载:“系温公手笔,旁刻温公并文潞公小像,温公像上书公《自题写真诗》。”诗曰:“黄面霜须细瘦身,从来未识漫相亲。居然不肯市朝往,骨相天生林野人。”另外见于各种书籍记载的司马光题迹,题跋也为数不少。时至今日司马光的传世书迹渐微,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窥见其书法风采。
目前司马光传世书迹主要有以下十几种:墨迹有楷书《资治通鉴残稿》、《宁州帖》、《天圣帖》、《神彩帖》、《自承帖》、《和为贵》;摩崖题字有南屏山兴教寺及广西融水老君洞隶书《家人卦》篇。隶书刻石有《山西夏县禹王庙题名》、《思无邪,公生明》、《布衾铭》;墓志铭刻有隶书《王尚恭墓志》、篆书《富弼墓志盖铭文》;钱文有篆书“元祐通宝”;以及文征明父子刻入《停云馆帖》和乾隆皇帝刻入《三希堂法帖》的《与太师帖》刻本(即《自承帖》)等。
司马光书法筑基篆隶,再以精深纯粹的篆隶之功,溢而发为楷书,形成了隶底楷面,颇带隶意的独特司马光楷书书风,为后人激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独立的审美典则之一,而其精典的篆隶更为识者所称道。隶书颇得宋时人青睐,被宋人视为一代隶书书法大家。
宋人对颜真卿书法的师法是广泛而普遍的,颜真卿的书法地位正是在宋代确立的。著名的宋四家“苏,黄,米,蔡”无不取法于颜。司马温公对颜真卿的学习从其书迹中也是不难发现的,如他的楷书中,转折处和勾撇之法均来源于颜真卿书法,这在其早期所书的《天圣帖》中最为明显。但司马光书法“融碑入帖”是融汉魏隶书入帖。他能在颜书基础上,受到钟繇等魏晋楷书启发,并结合隶法的波磔,所以最终自成家数。形成结体驱向横扁,用笔更加含蓄多变,姿态活泼生动,笔笔中锋力到划端呈篆籀之气,笔画时带隶意的独特楷书书风。其扎实的用笔实出于篆书,结体多变,意态超然。唐人的法度和晋人的风韵跃然纸上,独具典则,历来为人宝贵。在宋代楷书衰微的情势下,独出时人,堪为代表。
司马光是中国书法早期的“融(汉)碑入帖”践行者,其追求的“汉魏书式”与人们习见的“晋唐模式”不同,反映出司马光超卓的历史眼光,其书法远离宋人时风,得到了碑学盛行以来人们的重视。如清代画家、鉴赏家罗天池跋司马光书法《宁州帖》时说:“端严古茂,酷似魏晋六朝。生平所见宋迹,以此帧为甲观。”而当代书法理论家兼书法家郭恒先生在其著作《中国书法史通论》中称司马光书法“融碑入帖。”当代书法理论家兼书法家白砥则认为司马光书迹“《宁州帖》让人感觉不像北宋人手笔,那种率真、宁静与拙朴的气息与魏晋南北朝倒是很近”⑶等。
司马光是在清朝“碑帖之争”以前,自觉将碑融入帖而成功者,这使得其楷书在当代具有了“古而今、旧而新”的特殊意义,给千年之后经过近代二百年碑帖之争的我们一个惊喜。司马光的融汉魏碑入帖,也符合书法史上由隶演变到楷的一个历史进程中的书法形态,因而其“融碑入帖”的成功之路就有了经典的意义。
司马温公之篆书宗法“二李”(秦李斯、唐李阳冰),笔兼二者之美,法度森严,具有帝王气象和庙堂气度,同时又对汉篆进行了汲取,其用笔为古玉箸篆法,书写技法经典地道,结体整体规整严谨之中,时出圆转方折之笔,使其篆作既安祥又灵动,深具篆书“婉而畅”的要旨。在宋代整体篆书承上启下的过程中,司马温公以其高迈的历史眼光,直法“二李”远离了宋时风的靡弱。
司马光隶法端劲,似其为人。当代书法篆刻家曾广总结司马光隶书说:“起笔善用藏锋,然后笔锋平铺,运腕稳健,体现了线条的力度和自然平和的节奏。他的回锋,收锋及波笔的运用,使之隶意盎然,这种波磔之美,静中寓动,刚柔并济,在平和的气氛中,颇得空灵之气。”⑷其隶书结体多呈扁方,势态左右横展,神姿静中见动,寓奇于平,用笔精熟,起落明晰,波磔古雅淳厚,结体周密,点画顾盼灵动,变弧为直,运笔爽截,转折多提笔暗转或起笔另下,力度内含。行笔从容昭然,笔划章法布列均衡,意趣生动,变化丰富,属飘逸劲秀类。善博采众家之长,添其端劲处,秀劲工稳端庄严谨之神态,惹人喜爱!深得隶书之“隶贵精而密”之旨。
司马光书法历来为识者称道,如宋苏轼在《司马温公行状》中称司马光“书数皆极其妙”,这个“书数”的“书”即指书法之意!苏轼为“宋四家”之首,写行状的选材标准极为严苛,自言“轼从公(司马光)游二十年,知公生平为详,故录其大者为行状。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皆不载,谨状。”可谓用字惜墨如金,尽管如此也指出司马光擅长书法的史实。南宋董史《书录》、元末明初陶宗仪《书史会要》等专事收录书家名录的典籍,收录有司马温公的名字,可见古人对司马光书法艺术地位的肯定。
除上文已介绍的司马光书迹之外,近年来,笔者还收集到署名为司马光的书法题记与匾额书法三品,现谨就相关史实和其艺术特征列述于下文。
一、洛阳万安山司马光摩崖题记
年春,洛阳司马光文化研究会李建峰等诸兄,专程请金石专家赵君平先生拓制了传为司马光书法的拓片并赠送于我。司马光传世书迹大楷书罕见,此书受北魏书风影响,与常见司马光楷书书风不同,不知是温公居洛十余年受到启发所至,还是刻手所为。如果是前者,温公与陈抟等人则是清人碑学的先驱。从司马光书风刻意复古,书多篆隶楷正体而言,亦不无可能。
年,《洛阳日报》头版报导:许庆西老人在万安山下发现司马光石刻题记。当天,大公网,新华网将这一发现传遍了大江南北。《大河报》还为许庆西先生发了发现奖金。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年),司马光和友人一起登万安山,在白龙潭附近的石壁上刻字留念,留下了著名的北宋司马光摩崖题记一方,是洛阳市第三批文保单位。该题记在小南顶半山腰、白龙王庙西北约百米处西侧山崖上,开凿于一个较浅的自然形成的壁龛内,石壁约1米见方,题记为楷书,自左至右三纵行27字,字迹清晰完整,内容为:“司马光君实王尚恭安之闵交如仲孚同至此处,元丰元年八月癸丑”。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年),司马光谪居洛阳,选万安山下、伊水之滨建“独乐园”,编纂《资治通鉴》。司马光住进“独乐园”后曾写了一首《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诗中“南山”系指万安山,说明司马光对万安山情有独钟。清和,节气名,每年的四月初八。诗的大意是雨霁天晴,面对的南山顿时清晰了许多,
在独乐园里,司马光建有见山台,登临可望万安山。平时,他游万安山的机会也较多。
此题记为司马光(字君实)与好友王尚恭(字安之)、闵交如(字仲孚)同游万安山所留,时间为元丰元年(公元年),正是司马光在“独乐园”期间,与史书记载吻合。王尚恭,洛阳人,官至朝议大夫,其墓志是一方集名人(范仲淹之子范纯仁)撰文、名人(司马光)书丹、名师(李稹)镌刻的集大成之名志,出土于洛阳,现藏开封博物馆。闵交如,洛阳才子,举进士后,隐居此山,终身不出,欧阳修游玉泉寺,亦与其有交。
年,中华书局出版欧阳修司马光的《六一诗话温公续诗话》载:欧阳公云,《九僧诗集》已亡。元丰元年秋,余游万安山玉泉寺,于进士闵交如舍得之。所谓九诗僧者: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简长、贵城惟凤、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怀古也。直昭文馆陈充集而序之。其美者亦止于世人所称数联耳。交如好治经,所为奇僻,自谓得圣人微旨,先儒所不能到。贫无妻儿,不应举,常寄食僧舍,僧亦不厌苦之。始居龙门山,犹苦游人往来多,徙居万安山,屏绝人事,专以治经为事,凡数十年,用心益苦,而去人情益远,众非笑之,交如不变益坚。虽非中行,其志亦可怜也。
司马光该则诗话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意思如下:闵交如偏爱治经(研究儒家经典),但研究的内容很奇僻,说自己得到了圣人精深微妙的意旨,连先代的大儒也不能达到。考取进士后,他不愿当官,也不成家,住到寺院里,天天跟僧人蹭饭吃。刚开始住龙门山,但游人往来众多,他受不了吵闹,后来搬到万安山玉泉寺,屏绝人事,专心研究学术,见了人连话都不多说。有人笑他,他反而越发坚定了,终身都没走出万安山。北宋初年,有9位著名的僧人善作诗,后人将其所作辑为《九僧诗集》。这部诗集代表了宋初的诗歌流派,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到了欧阳修所处的年代,却难得一见了。但有一次,司马光上山游玩,却在闵交如的住处见到了。可见闵交如的学识有多深。提到《九僧诗集》,苏轼有首脍炙人口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晓景》所题的两首诗之一,而惠崇就是九僧中的一个。闵交如终其一生研究经典,穷困至死,不但功名无成,著述亦不行于世。司马光说他“虽非中行,其志亦可怜也”。然而若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活,岂不更可悲。其实像闵交如这类人,自来自去,又何尝在乎他人言说,你看过痴人、疯子自认疯痴的吗?
该石刻传为司马光所题记,除书风与习见之温公书迹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章法特征是,传统刻石的文字顺序以从右到左为正格,即便延续到现在的建筑对联上下联顺序亦是如比,这反映出“由内到外,以左为贵”的传统哲学观。而该题记文字顺序是从左到右,这个位置正是“以外视内,以左为贵”的哲学观,联想到司马光所述闵交如自称得到圣人精深微妙的意旨,连先代的大儒也不能达到的自诣,如此特别的顺序当为闵交如安排,此其一。另外,如果书手是司马光,以其“纯儒”之所为,考中进士只戴花枝一、二的秉性,名字断然不会居首,所以该书迹当不属司马光亲为,应订为闵交如所题记与司马光相关的文物遗迹,亦属历史文物,堪为宝贵!
二、四川省眉山三苏祠“奕世荣昌”匾额
眉山三苏祠飨殿之后是启贤堂,是苏家供奉祖先牌位之地,正壁悬挂一幅巨制线刻白描古人坐像,那是眉山苏氏始祖苏味道像。据苏氏家谱记载,苏味道乃唐赵州栾城人,好学能文,进士及第,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后被贬眉州刺史,遂开眉山苏氏一脉。堂额“奕世荣昌”巨匾传为司马光所题,而立柱上“金生丽水三苏怀乡系赵郡,玉出昆仑眉山发迹源栾城”的对联,说的是苏氏家族的血脉渊源。
“奕世荣昌”出自《苏氏族谱》。该《谱例》中有这样的记载“……以为《苏氏族谱》。它日欧阳公见而叹曰:‘吾尝为之矣。’出而观之有异法焉,曰:‘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之将天下举不可无也。’”欧阳修《欧阳氏谱图》编撰于皇佑、至和年间,《欧阳氏谱图序》记载“当皇佑、至和之间,……为《谱图》一篇。”欧阳修言“吾尝为之矣”,可见苏氏所撰当在欧氏之后。另外,《族谱后录下篇》后题时间“至和二年九月一日”,即《族谱后录》为至和二年九月成。《苏氏族谱》的编撰时间大概是在至和二年(年)。
公元年,苏洵请来司马光为族谱题词:“轩辕肇蹟,昆吾启祥。司寇脉行,平陵功敭,并州贻泽,凤阁传芳。眉山挺秀,栾世荣昌”。“奕世荣昌”其核心直指苏轼。同年,苏洵去世,其子苏轼继续族谱编写工作,又过了23年,直到公元年,第一版《苏氏族谱》正式印刷出版,并由苏轼亲自题写“苏氏族谱之帙”
传为司马光书“奕世荣昌”匾额,楷书四个大字,上款“治平三年(年)丙午夏仲”,下款“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司马光君实题”。该书与习见之司马光楷书书风不同,行书款字用笔与正文不偕,疑为后人附会之作。另据清顾栋高《司马光事迹简表》记:年,英宗治平二年,(司马光)47岁。知谏院。年,英宗治平三年,(司马光)48岁,为龙图阁直学士,年,英宗治平四年,(司马光)49岁,任龙图阁直学士,农历二月知贡举,农历三月除翰林学士。四月,光除御史水丞。农历九月,光复除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令光进读《资治通鉴》。王安石除翰林学士。农历十二月,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从以上史实,在治平三年时期,司马光并没有侍讲一职,只到第二年的九月,他才担任了“侍读学士” 。因此此书落款内容为伪,该匾额司马光书法当是冒名之作。
三、陕西省紫阁山司马光题名摩崖石刻
紫阁峰为终南名山,又名佛掌峰。每年晚春早秋之时,在朗朗晴日之下,山顶三道紫色石层在阳光照射之下,紫气氤氲升腾,蔚为壮观,紫阁山由此而得名。紫阁峰雄险无比,其海拔米,峰体两侧皆是千仞绝壁,其风景绝美,自古“紫阁青冥”被称为户县12景之一。
紫阁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最早记载紫阁峰的文献见于公元年,即唐高宗显庆二年西明寺写的《续高僧传·终南山紫盖沙释法藏》,此文详细记载了高僧法藏,于公元年至年,离开寺院静修于紫盖山。他“独立禅房于高岩之上,衣以百衲餐以木松,面青天而沃心,吸白云而填志。”该文中所指紫盖山,即今日紫阁峰。
紫阁峰沿途山崖上有多达30多处的摩崖石刻。最著名的就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题名摩崖石刻。
司马光题名石刻是户县政协玄奘遗骨与紫阁寺调研组,赴紫阁峪宝林寺遗址考察时,在敬德塔下一巨石上发现的。题字附近有十多处北宋摩崖石刻。该题名为竖写的隶书“迂叟来”三字,字体长宽均15厘米,字体古朴秀整,雅正苍劲,由于刻写于外倾的石壁之下,虽历经九百多年风雨沧桑而完整无损,清晰可辨。经多方考证:迂叟为司马光别号,在其所著《司马温公集》中,多处自称迂叟。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司马光请求外任,于宋神宗熙宁三年九月至熙宁四年四月(公元—年)以端明殿学士身份出任永兴军宣抚使(治所在今西安市)。在任期间,他六上奏章,减免旱涝交加中的百姓义勇徭役,颇有德政。此题名当为司马光在陕期间游历紫阁所题写的。
紫阁山司马光题名摩崖石刻书法结体及用笔与流传至今的司马光传世隶书书风高度一致,结合史实,当为温公书法真迹无疑。
引文注释:
⑴语出元末明初陶宗仪《书史会要》、宋董史《书录》载黄庭坚《论书》。
⑵语出宋代董史《书录》引《中兴小历》。
⑶语出当代白砥《白砥临古·小楷篇·向司马光致敬》文。
⑷语出《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第1期53、54页,当代曾广著《从〈王尚恭墓志〉的发现看隶书在宋代的延续》一文。
本文为原创作品,抄袭必究,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