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里《西行日记》自叙
十四年春,因福开森君之绍介,华尔纳及翟荫二君之厚意相助,得与美国考古队诸君同赴敦煌,为吾校研究所国学门并考古学会第一次之实地调查。此在余个人,十数年来所梦寐不忘之西北旅行,今竟于三日内决之,其愉快为何如耶!会豫西胡刘将战,汴洛交通梗阻,潼关附近又多匪患,家庭亲友间,以往年登嵩岳少林寺之恐怖,犹能令人闻之色变。五台归来适遇直皖战事,淹滞于定州保定间者几一周,与家人音信隔约者近月,因此遂有极力尼余西行者。余卒毅然不之顾,无他,纵游无度,固余之天性也。自此而晋,而秦,而陇,而豫,经霍岳中条之麓,渡河进潼关,望华山莲花峰,过未央遗址,访泾州北魏南石窑寺,登陇坂,升六盘,揽胜五泉,出嘉峪关,涉流沙而至敦煌千佛洞安西万佛峡,往返六月余,为程达万余里。深以未获一游吐鲁番,横渡天山为憾!既归京,同好中嬲余述西行所见,亦有嘱以考古调查之结果为论文而公表之者。噫!余岂其人耶!余习医,未尝一研究考古学,其行也,纵游无度之天性驱使然耳。复有何说耶、顾车辙所经,马足所涉,耳目所闻见,亦有一二,足资异日考古家之参证者,试为述之如次:
图1.陈万里西行道中摄影
(一)石窟造像,其见于记载者,仅陕西邠州之大佛寺。泾州王母宫之北魏石窟,前年始为华尔纳君所发见。南石窟寺余以先得碑石拓片故,竟于泾州王家沟附近访觅得之。于是而罗汉洞,而丈八寺,先后见石窟焉。最近友人萧君和生自甘省来,告我天水往平凉道中,石窟颇多,造像亦至美,疑系北魏作品。闻镇原中卫境内,均有石窟,其他散者恐复不少,此考古家所应注意者其一。
(二)震灾后出土陶品,品目极繁。安特生博士尽量搜罗,去岁成《甘肃考古记》一册,断为自纪元前—年间,石铜器时代过渡期并紫铜器青铜器时代初期之作品。惟京友中颇多怀疑其说者,余以为是不难解决也,惟发掘耳。此考古家所应注意者其二。
(三)敦煌千佛洞中壁画,包含史料,至为广漠。(《参观千佛洞三日间所得之印象》)非竭多数人之才力,穷长时间之研究不为功。此考古家所应注意者其三。
(四)壁画除敦煌千佛洞安西万佛峡外,尚有他处存留否耶?是亦一疑问也。赤金红山口,仿佛为从前石窟所遗。瓜州口,发见残画一处。布隆吉之东千佛洞,余于途经三道沟时,得诸传闻者,后果知有西夏洞窟也。类此采访,或可更有发见。此考古家所应注意者其四。
(五)阳关在敦煌西南一百四十里,已无遗迹可寻。玉门关则说者不一,或谓即小方盘(敦煌西一百七十里),或谓在其西三十里之西湖,系古玉门遗址。余以为苟能发掘,必可解此疑团。此考古家所应注意者其五。
(六)斯坦因氏于敦煌苏勒河之南,沿长城烽墩遗址,掘得木简,有助于历史上之考证者至多。此仅就一局部而言,其成绩已若是。苟能假以岁月,充分调查之后,继以发掘,所得必较斯坦因氏为丰富。董理而考核之,有关史学,宁有涯量!此考古家所应注意者其六。
(七)甘省汉唐古城之埋于地中者,约有百数十处。此考古家所应注意者其七。
此外番夷之风俗习惯,河州之歌徭小曲,与夫各地方言之异同,均须待专门家之研究,始能探其原委,发其底蕴,为有系统之叙述。余岂其人耶!今于付印日记之际,附述我见,就正通人,不值识齿冷也。途中所摄影片,以制版费时,不克附印,加刊专集,请俟异日。
《西行日记》摘录(从兰州到敦煌)[民国十四年四月]十三,早,至邮局寄信,归寓,整理行囊,十一时启程。出北门过黄河铁桥、金城关,十里至十里店,枣林极盛,又十里则桃树遍野,旬后当可放花矣。自此转向西北,入丛山中,土色朱赤,其崩陷处有笔立若削成者,远望之,颇似园明圆劫后所遗留之石柱,极可观也。车行涧中,是名沙沟,如此约十里朱家井宿,是日行四十里。
图2.年2月14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同仁为陈万里送行时合影
十四,早发朱家井,七十里盐水河铺尖,三十里红城驿宿,实有一百二十里。
发朱家井后行两山间,虽有升降,路尚平坦。沿途无树木,杳无人烟,景况萧飒。五十里哈家寨,有花定榷运局分处,然民居亦仅十余家耳。遍地霜白,产盐之富,可以概见。过盐水河铺略见驿柳,仍行乱山中,尘土极大,不减晋南道也。二十五里徐家水磨,驿柳始成行,村落渐多,泉流时闻,五里至红城驿已黄昏时矣。
十五,七时发红城驿,七十里平番县西关宿。
自红城驿起一路傍河行,驿柳甚密,窑店至平凉道中仿佛似之。村落衔接,堡寨相望,水磨泷泷,河流汹汹,道旁多沟渠,时乱水而过。所见寺宇有接引龙泉诸刹,道观亦颇多。堡关门楼上往往建魁星阁或文昌阁,其在平番城南之魁星阁尤崇高。离城三里有庄浪满城,堞垣甚整洁。城为清乾隆时所筑,毁于回乱,此则重修者也,闻尚有旗民住居。平番南关极荒凉,各种收税机关及客店咸在西关。客店颇洁净,坑铺木板,为西来仅见。余以到时甚早,安置行李讫,即进西门至壮严寺。据《通志》云,寺为唐宋时建,今驻西军已数年矣,以无可观览遂出。至千佛寺,《志》称在县城东北,实则在县城西南,《志》书之不可信也如此。
十六,六时发平番,三十里武胜驿尖,四十里岔口驿宿,实有九十里。
出平番往北稍偏西,仍沿庄浪河滩,时乱流过之;二十八里至小川口,以小川水西来注之故名。过武胜桥沿左山麓而至武胜驿,驿有废堡,久无人居矣。尖后仍行河滩间,乱石梗道,车颇颠簸。岔口驿在乱山中,有堡城颇完整,居民亦较多。东北群峰崔巍,山巅积雪未溶,沿山轮廓成一白线与天分,宛似界画,是为乌稍岭;据闻虽盛夏,亦常飞雪云。一路少树木,遍地生芨芨草,边墙断续,烽墩隐现,废堡故垒,触目皆是。回想当年帝王好武,将帅用命,壮士荷戈,书生投笔,拓疆几万里,受降数十国,丰功伟业,吾人生千载下者,于凭吊遗迹之余,惟惊骇赞叹而已。然有明一代,竭中原之财力,修城筑堡,调将遣戌,卒至闭关徙民,偷安苟延,明社遂屋。兴亡之际,真间不容发哉!
连日因感受风寒,时觉发冷,一至下午则头痛欲裂,颇感不快;惟闷坐车中读《雪堂校刻群书叙录》及《观堂集林》而已。
图3.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书影十七,初明即发岔口驿,四十里镇羌驿尖,五十里龙沟堡宿,是日步行二十五里。
未明即起颇寒,出店后见乌稍岭积雪,更觉冷气袭人。一路紧沿边墙,浪河在边墙外,河面甚宽。左侧山后见有群峰峭者,是为马牙雪山,近人游记以为祁连山者误也。山上积雪更多,少顷日出映之,作铜红色,阴部则深黑似墨,绝妙一幅画本也。余意习美术者,不当朝夕在城市中求生活,挽近尤堕落,奉承权要,趋附优伶,自命先进者,日务排挤颂轧,学校士子则甘为黠者所利用,罢课也,开会也,拥戴也,驱逐也,喧攘不己,绝不愿与自然界相接近。呜呼!是可痛也!
尖后渡庄浪河,车行冰雪上,轧轧有声。上乌稍岭,巅有韩湘子庙,为平古分界处。纡回盘旋,约十余里,岭非陡峻者,然小石碍车,颠簸令人头痛。下岭后驿道沿古浪河,河源出乌稍岭北,流经古浪县城,东至元墩子出边墙,入蒙古界。又十余里安远堡,破垣颓墙,触目皆是,盖自回乱后久已成市集矣。途中山均戴土,现朱红色。回忆幼时看着色山水画,以重染赭石为可骇,今日见此,益知国画固非全凭臆造也。十五里龙沟堡亦名龙口店,以东山名龙沟得名。过东山山沟中,即有番子居住。余于小杂货铺中见一番妇,约四十余,携一子十二岁,来堡以所制牛油易砖茶,其子貌颇聪颖,惜无人提倡番民教育,一任其自生自灭视同化外为可悲耳。闻马牙雪山西南,番民颇多,绰尔天堂寺即在马牙雪山之后,离镇羌驿已不甚远云。
一八,早发龙沟堡,四十五里古浪县北关尖,六十里靖边驿宿,是日步行二十里。
出龙沟堡北行五里黑松堡,即古之苍松卫,山上多松柏,回乱后斩伐殆尽,已成童山。过此山势紧迫,古浪河为山束甚狭,而流益驶,声逾汹涌,是为古浪狭。驿路沿左山麓,峻坂巉岩,相望于道。车轴为其震折者四辆,崎岖难行之情,可以想见矣。一巨石当道,甚洁白,近人游记谓为催生石者有之,谓为酿酒石者亦有之。右山山巅有寺宇一,左山麓有香林寺。进古浪南门至北关,城内颇荒凉,想回乱后元气尚未恢复欤?
尖后北行,路多小石,二十八里双塔堡,已入武威界尚有市集。自此山势展开,渐现平原,惟所过村堡往往仅有二三家者,荒凉可掬。靖边堡差胜,但餐时索鸡卵仅得二十八枚而已。是日在车中阅《西域水道记》两卷。
一九,早发靖边驿,七十里凉州东关宿,是日步行十五里。
出靖边驿,经七里堡河东堡四十里至大河驿,一路沙滩,小石遍地,车行颇格磔。驿长二三里,然除南关稍有铺户外,堡内仅有破寺两三所,余均碎石残垣而已。回匪蹂躏后至今未复元气,想见当时受祸之烈!沿途荒冢累累,天又微阴有风。山影模糊,日光惨淡,边关荒寒,一一在望。至东关寓鸿新旅店,为时尚早,匆匆午饭后,即赶写数信,挽撑柜觅一导者携摄影器进东门。凉州城垣完整崇高,门洞亦深。先至安国寺,寺在城内东南隅,相传为张轨之宫,现为黄教寺宇。顺治间毁于火,藏经古碑,悉为灰烬,创始年月遂无可考证矣。往西街邮局发数函,折至北街罗什寺。寺一名塔寺,以有十三层塔故名,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于此,为佛教史上重要遗迹。有藏经阁,以寺僧他出,未得取观。遂出寺往东,有竹林寺者,叩之,尼庵也。即舍之往清应寺,寻《西夏天佑民安碑》不得,询之居民谓在大云寺,始知嘉庆间张澍氏所记在武威城内北隅清应寺者误也。其所以误大云为清应寺,以清应紧邻大云,且均有十三层之古塔一,坐是易致错误耳。遂至大云寺,于大殿后院得见碑屋二,在左者,《西夏碑》赫然在焉,别有一康熙间《重修碑记》。在右者,一为天启二年之碑,一则景云二年唐碑也。特嘱看寺者为招拓碑人拓之,明日可送到寓所。此碑为甘肃《全省新通志》中所未载,是否见于别种著录,旅中苦无书册,不能考也。
图4.西夏天祐民安五年(年)《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二○,午前写数信,并补录《西行日记》寄颉刚。饭后进城,先至西街邮局,折回南街,得关于风俗方面之刻纸十余种。出北门至东岳庙,今日旧历二月二十八,欲称东岳帝诞日,因此一路游人甚多,戏台前尤拥挤。正面停骡车约数十辆,其在车上观剧者,均妇女也。庙内两廓有十殿阴司画壁,东岳殿颇高峻,庙外桃花已盛开,游人有携酒具就林间欢饮者。归途,沿城根至东关,拓碑人送来大云寺中“唐景云二年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拓片,碑文系刘秀撰。前段叙大云寺开创沿革,寺为晋凉州牧张天锡所建,有七层木浮图一,本名宏藏寺后改大云。武后改号天赐庵,景云初重修之,此即重修时之碑也。此外复有“大周故弘化大长公主李氏赐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墓志铭”,开元二十三年“慕容明墓志铭”及贞观四年“毛府君墓志铭”三种。细核碑文,第一种大长公主葬于凉州南阳浑谷冶城之山岗,慕容明亦葬在凉州仅云先茔,未及地处,毛系安定人,葬于凉州姑藏口方亭里,此三石均系前年出土于凉州城南五十里之上古城,原石均存文庙。
图5.大周故弘化大长公主李氏赐姓曰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墓志铭
二一,午前九时发凉州,七十里丰乐堡宿。
进凉州东门,出北门,路中即见沙石,四十里后弥望皆是,车行较前数日尤顿撼,令人头痛。将近丰乐堡,喜见驿,柳路亦较平,闻明日尚有数十里沙石道,须至永昌始己。到店微雨,忽又大风,约十五分间即止,复睛朗见日。西来寒暖无常,瞬息即变,此旅行者所应注意者也。
二二,早发丰乐堡,三十里八坎堡尖,六十里永昌县东门内宿,是日步行三十里。
出丰乐堡沙石之碍路者一如昨日。二十里柔远驿,居民极稀,道左有永昌界碑,十里八坎堡。《新疆游记》载堡东火祖楼塑像,均作瞽形,趋视之,未必然。其已改塑耶?抑记载仅凭耳食耶?二者必居其一矣。尖后,三十里通津堡,亦名三十里铺,残垣当道,杳无人烟,劫后凄凉,一至于斯,可慨也!过此,石渐少,路渐平坦,天忽阴,大风,微雨,未几又晴明。二十里东冈,即十里铺,有驿柳,道右有“明湟中祁将军孤军战胜处碑”。遥望城北武当山殿宇层叠错落者其为真武庙乎?闻与之邻接者,尚有金川寺,颇擅胜景,惜未能一游也。进东门,宿大街客店。永昌城内街道颇宽,惟店铺少,稍形萧条耳。
二三,早发永昌,七十里水泉驿宿,是日步行十里。
出永昌西门数里,路多小石,车行格磔,渡小沟六七,水均清澈。二十里水磨关,居户数家,荒凉满目。自此傍右山麓行,数升土坡,荒碛弥望,数十里内,杳无人居,遍地惟黄草萋萋,相接于目耳。二时天忽昏暗,狂风大作。车蓬为卷,骡马驻蹄难前,声似怒涛撼山,万马腾踏。兼下雪珠,温度骤低,余披驼绒毯二,犹作寒噤,唐人诗:“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不啻为此日咏也。到水泉驿稍睛,惟风仍怒号,遂宿焉。饭后,偕店伙高某至石佛寺,有石佛一,约高四尺,背光有小佛七,碑记已磨泐不堪读,匾额所载石佛来历,已不明了。明永乐年间以蒙古人频思盗窃,遂于东关财神庙侧别立一殿置之。同治间回匪蹂躏,水泉驿焚毁极惨,庙亦波及,乱平,堡民为置于西关之三官楼,民国七年由三官楼而移于堡内之三圣庙,物建一接引殿云。高某并谓回乱前堡内居民有三百余户,今仅四十余户耳。乱时居民死者千余人,亦可谓一地之浩劫矣。
二四,早发水泉驿,五十里峡口驿尖,四十里新河驿宿,实有一百十里,是日步行二十五里。
出水泉驿西行,积雪满山,边墙断续入目,席萁遍地,无林木居户,一片荒碛,几类沙漠矣。三十里定羌庙,亦名古城洼,汉白勒城故址也。十八里至石峡口,乱石梗道,车颇颠顿。大黄山立于南,合黎山画于北,形势极险要。二里至石峡口堡,堡城东西较长于南北,尖后仍西行,道极平坦。十五里丰城铺,居户十余家,二十五里新河驿有堡城。
图6.裴景福《河海昆仑录》书影阅《河海昆仑录》关于大黄山与焉支山之是一是二,辩之甚详,其所恃为显然两山之故,析之有三:(一)《方舆纪要》谓“青松山在永昌卫南八十里,一名大黄山,一名瑞兽山,一山连跨数处。”又谓:“焉支山在山丹卫东南百二十里,引《西河旧事》云:“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上有松柏五木,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同,一名删丹山亦名删丹岭”,《括地志》亦云:“焉支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庙县东南五十里。”因此断定焉支、删丹为一山,大黄与焉支则显然为两山也。(二)以焉支山必当路冲隘,故去病攻而取之,以断匈奴右臂,遂有“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之歌,则焉支山必为今山丹峡之北山,若大黄则在删丹山西南山丹县南相距数十里,且四面草滩,不当路冲,为匈奴所不必争,去病所不必攻之地。其为争战之冲者,实删丹也。(三)以西来山水多以其色名之,删丹色赤,大黄色黄,一览而知,此亦为显然两山之证。其说虽辩,余却未之敢信。《方舆纪要》既谓青松山在永昌卫南八十里,则今日所指之大黄山必非《纪要》所称之清松山可以按图考之,毋待词费。《方舆纪要》与《括地志》所载之焉支山一谓在山丹卫东南百二十里,余以行程核之,当在水泉驿之西,或稍偏南十里,然其地固永昌界也。一谓在删丹卫县东南五十里,当在新河驿之东南十里。姑不论二书所载,显有出入,而《河海昆仑录》著者以山丹峡之北,认为焉支山者亦不攻自破矣。至于山色命名,因而强指为二,殊涉附会。余考《甘肃新通志》,于永昌山川条下有青松山“在县西八十里,一名大黄山又名焉支山盖一山而连跨数处”,以行程核之,恰在水泉驿之西十里,反与《纪要》所载若合符节。于山丹山川条下,有焉支山“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一名删丹山又名大黄山”,其里数方位,又恰与前条所称之青松山相合。然《通志》所载,余亦未敢信之以证《河海昆仑录》之非是,余以为欲明大黄与焉支之是一是二,当求焉支命名之由来。余以行箧携书过少,无从考证。偶忆唐人诗称焉支者,有王维《燕支行》,“胭脂山下弯明月”(元稹《小胡笳引》),“燕支山下少春晖”(屈同仙《燕歌行》),“燕支山下莫经年”(杜审言《赠苏绾书记》)诸句,以为唐时竞称燕支。比至后代,以山产大黄甚丰,遂以大黄名,燕支反无闻矣。古今山名异称,此例正不少。其以古名询土人,土人茫然者尤多。余在峡口尖时,询大黄山,虽一童子亦能指之,遍询焉支无以对也。因此连想大黄、焉支为古今异称,或者大黄竟一俗称,亦未可知。所谓焉支山必为当路冲隘,以大黄四面草滩,不当路冲为词。其实古今争战形势,载籍所未明言者,何能加以臆断。自定羌庙至山丹向西北,峡口固所必经,然自定羌庙往西,经刘家庄老军寨至上下徐家庄,折北过二十里铺,西至山丹亦一道也。否则自上下徐家庄,复西至暖泉堡,直北至山丹又一道也。取此二道,大黄山适当其冲,又有何说耶?总之大黄焉支是一是二,非精于舆地学者不能解决此疑问。余何人敢强辩耶?
二五,早发新河驿,四十里山丹县关内尖,四十里东乐县东关宿。
早起甚寒,约五里,忽起大风。将近山丹余与溥爱伦、石天生二君之车,均隐泷淖中,挽出颇费力,遂进东关,关城内街心筑渠,引山丹河水入城,渠畔植杨柳成行,风景颇佳,市肆亦多。余进南门至发塔寺,明洪武间建,先是掘土得铁佛五,石函一,内藏发,又有石炉镌字曰发塔寺,遂就地募化兴筑。寺南有白塔一,别院初级小学校在焉,仅匆匆一览而已。尖后,出西关,渡山丹河,十里大佛寺,一名土佛寺,明正统六年太监王贵指挥杨斌建。佛像高十三丈,覆以重楼七层,以趱程故不及下车一游。过乐定堡计四十里至东乐,实有五十里,山丹附近泷树茂密,自山丹至东乐道中亦复如是,且时涉清流,村堡相望,远非前数日之荒凉景象矣。闻甘州西高台一带尤胜,宛似江南,闻之神往。
东乐在前清,为一厅治,民国三年,始改为县。县城仅有东西两门,城周尚不及山丹一关城,铺户只二十余。县公署在西街,署后紧靠城垣,署西十余家,即系西门,度其面积,差可与昨日新河驿所居客店相仿。署前悬国旗二,询之,新县昨日方走马上任也。至邮政代办所,遇一姚姓老者,谈及东乐种植,仅恃山丹河,不若肃州附近有南山溶雪,可资灌溉也。地既贫瘠,县缺因此亦极清苦,后遂杂谈他事,辞出回寓。
二六,微明发东乐,七十里甘州城内王府街连升店宿。启程时微雨,未几即止。初行土沟中,旋行沙滩,道软而平。二十里古城子,即仁寿驿,近人游记谓为汉屋兰县故地,按《通志》屋兰废县在山丹县西北,今古城子地属张掖,疑为西安废县,然亦不敢决也。仁寿驿街市,几埒东乐县。出堡数里,即大沙滩,数为水阻。二十里至二十里铺,田畴纵横,烟林相望,洵称膏腴。十二里八里铺,八里进甘州南关。关外有牌坊题“张掖古郡”四字,南关内垂杨拂水,秀麦遍地,几疑身在江浙间矣。道旁有左文襄公祠,已改为国民学校,进南门至王府街,时正十二时半。稍稍铺陈毕,即出店往北仅数十武,有一类似之古玩铺焉。见敦煌经数卷,并磁青纸银收经卷两本,均以价昂未购。遂至南街邮局,于小摊上得经卷两小册。摊主人杨姓,山西漪氏人,焦镇台在时曾任马队哨官,今弃武就商矣。邀至其家,得见金书《华严经》卷,购之出,往游弘仁寺。寺在王府街南端,旧名卧佛寺,建于西夏,明永乐九年重修,赐名宝觉寺,康熙十七年始改今名。大殿中卧佛一,卧佛口角约计之,足有四尺,全身长约十四丈,寺后有白塔,形与昨日所见发塔寺略同。今曰适有戏剧,广场中观者拥挤万状,奚止千人。复往对面之木塔寺,以旧有木塔故名,实为万寿寺,永乐四年重修,前院已为同善社所占有,并附设一国学专修馆云。
图7.陈万里《西行日记》书影
饭后复至北街,折回南街,购应用零件毕;去访张知事,适往镇守使署,未晤。晤幕友某,谈及“西夏黑河建桥敕碑”一石,始悉在县南五十里,允为雇人代拓,遂兴辞而出。
二七,八时发甘州,七十里沙河堡宿,实有八十余里。
出甘州西门,西北行数里,即折北,行沙滩,后又折西,屈曲行黑河故道,二十里至二十里铺。过河沙阜累累,车行颇平软,仅闻车轮与流沙摩擦声及微风拂拂而已。西来流沙,今日始见及之。三十里沙井驿,属抚彝县,自此村堡相望,泷树满目,直至沙河堡。
堡门遍贴抚彝县知事手谕,恍若身在山西境内矣。识章君与谈颇久,章君二十余年前即在敦煌,当时千佛洞经卷画片,充盈洞内,无人过问,至今思之,追悔无及。并杂谈关于敦煌附近各事甚多,约东归时再图良晤乃别。
二八,八时发沙河,三十里威狄堡尖,五十里涧泉子宿。
出沙河堡西门,往西偏南,折入南道。南道有二,其一不经抚彝县城,过威狄堡向西北,趋高台与驿道合。其一则经威狄堡西北,入高台界后(约三十里)即向西至涧泉子,往西南六十里元山子,又六十里马营堡,然后复向西北趋肃州,此路为车道所不经。今以北道须经盐滩,而车行第一南道自高台后亦须经由盐滩入肃州界,据闻盐滩多泥淖,前日在客店悉邮政驼运,陷入数骑,费时颇久,始克出险云。因此余等行程,不能不趋第二南道,此道旅程为自来游记所未载,不悉沿途作何景况,藉此经行,亦一乐事。
三十里威狄堡,一路桃花盛开,足解岑寂。枣树亦多,柳条丝丝,麦秀芊芊,极似故乡风景。尖后,均行盐滩上,此处道路干燥,无泥淖以碍车行。五十里涧泉子,中途以赶车者不识路途,绕行颇多,计有七十里。
涧泉子有小川一,道旁仅有一井,均盐涩。尖铺一,仅北房二间,为翟荫君等所居。西屋二间,南北各一坑,北者铺主人所居,南者置厨房家具,餐毕,三仆即宿其上,近坑炉灶二。无柴薪,无油盐,其他更可不问。南屋一小间,杂置马粪,赶车者于此安灶焉。铺无门,只有残缺短垣围之,四周均旷野,距南山约十余里耳。铺西盐滩上,支帐蓬一,骆驼八九十匹,亦经行此间暂宿者。荒凉景象,为余生平所未遇。晚餐用由甘州携来之挂面,以盐涩井水煮之,佐以由沙河堡带来之头芽菜,及甘州高甘所赠之洋葱,各炒一碟,余复倾剩余白兰地,踞坑上饮之。日记册置膝盖上,记录日程,而炕烟熏发,令人几不能张目。饭后,即就车中拥绒毯而卧,半夜风起甚寒,益不成寐,此程景况,亦作生平第一遭也。
二九,破晓发涧泉子,六十里元山子尖,又六十里马营堡宿。
早起颇寒余以昨夜失寐,精神极不舒服。出芒荒店后,车往西南,寒沙莽莽,朔风猎猎,盐滩沙碛,一望无际,人烟草木俱无,荒凉已极。如是行五十里升坡,转入乱山中,约五六里出山,遥见树木扶疏,村堡隐约,是即渴望之元山子也。尖时,索鸡卵仅得八枚,索锅块不得,仍以白水煮挂面食之,聊以充饥。尖后车向西北,荒凉一如午前,惟黄羊成群颇多,闻枪声即疾驰,其大者如小马,时达诸君竞未获得一头。六十里马营堡,近村桃花数株,云蒸霞蔚,至为可观。小店虽荒陋,然较之昨夜,不啻天上矣。
三○,早发马营堡,八十里下河清堡宿。
自马营往西,村居树木不断者几十里。道旁时有桃花,向远客迎风弄姿,荒寒之大漠中,有此点缀,足资顾盼,亦稍慰羁情已。过此,又系沙碛,一望无际,十四辆车衔接而行,寂无声息,如是几有十里。比近下河清堡,始见村舍林木。到店,村人聚观者颇多,患甲状腺肿者占十之八九。
连日气候较寒,天又阴霾,南山积雪隐约见之,似颇浓重。今日又起风,行沙漠中,精神极为委顿,幸有一日程,可到肃州,得休养数日矣。
今日车行稍误,自出马营堡后,应往西稍偏北,七十里至上河清堡方为正道,今则往北偏西八里至下河清堡。上河清与下河清间相距三十里,明日自上河清堡至营儿堡为四十里,若自下河清堡往,则为五十里,是今日多行十里,明日又多行十里,折入正道,合计之多行二十里云。
五[月],一,初明即发下河清堡,一百里肃州宿。
发下河清堡,五里内村林相望,过此入沙漠。六十五里至三起堡,约有数十家,村树不断者十里。桃花极盛,如在龙华道中,惟彼在繁华风尘里,走马看花,快意固别有在,此则处干苦之生活,已越两阅月,近十日来耳所闻者,朔风怒号,与马嘶驴鸣相应和,目所见者惟衰草与黄沙耳。于此各境界中,忽有数株好花,含笑欲语,征人过此,岂仅眼目一新而已哉。自此又行沙滩,小石碍车,颇见颠簸。将近肃州,驿柳扶疏,阴翳蔽日。进东关南稍门,至东关大街寓东升栈,时仅一钟,可谓速矣。草草铺陈毕,即进东门去访吴静山镇守使桐仁,以有要公,约明早八时相见。遂至邮局发信,至北街访酒泉县陈知事,系浙江绍兴人,晤谈片时,悉豫督胡景翼已死,岳维峻继,京中政局粗安云。辞出至北门外电报局,军署已有来电留存道署,即折回东街,往晤安肃道尹祁瑞亭观察。得军署转来北京赵君寒电,随即回寓译之,悉所发各电均已收到,家中亦安,为之忻然。
肃州古为西戎地,秦为月氏国,汉初匈奴攻月氏,使其部昆邪王住牧于此。武帝元狩二年置酒泉郡,治福禄县以通西域,断匈奴右臂。新莽更名辅平,东汉仍名酒泉,三国时属魏,隶凉州,晋因之。东晋为前凉张轨所有,后并于符秦,复归于后凉,寻为西凉李暠所都。最后归北凉沮渠蒙逊,元魏平之。改为军,属敦煌郡。孝昌中复置酒泉郡,隋开皇初郡废,仁寿二年置肃州,大业初省入张掖郡,竟宁元年改为酒泉县,唐武德二年复置肃州,八年置都督府,贞观元年罢府,天宝初复曰酒泉郡,乾元初复曰肃州,属陇右道,大历元年为吐蕃所据,后张义潮以州归唐。五代宋初陷于回鹘,景祐中属西夏,宝庆元年蒙古主铁木代夏并有其地。至元七年置肃州路总管府,隶甘肃行中书省,明洪武二十八年为肃州卫隶甘肃行都司。清雍正三年改直隶州,三十七年以高台县改隶肃州。民国成立,废州为酒泉县。其山川古迹之可记者,祁连山一名雪山,在城南一面五十里,为洪水河源及讨赖河源所在。文殊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山口内有古刹,为唐贞观中所建,有元太子《喃嗒失重修碑记》。城东北一里许有泉如酒,因以名郡。《汉书》所称之“遮虏障”在县北二百四十里,为李陵战单于处,隋镇将杨元曾于其地得铜弩牙箭镞等物。古长城在城北四百里,秦筑欤?汉筑欤?抑元筑欤?迄无定论。西凉武昭王李暠墓在城西十五里。以上均据《肃州新通志》所载。
图8.文殊山石窟外景二,早起出南稍门,闲步看祁连积雪。八时至镇署,见吴镇守使相谈约三十分钟,悉镇道两署已曾派专员驰赴敦煌矣。遂辞出回寓,写《西行日记》寄京。十二时翟荫君与近仁自外归,翟荫君告我已单独去见吴镇守使,商量剥离敦煌画壁一事,未获许可云。饭后,镇守使道尹相继来谈,去后,余复往道署为款事随拟发一电致兰州谢厅长。识电报局长陈君浙江杭县人也,五时进北稍门回寓。
三,午前写信,电报局长陈君来访,得次洲厅长复电。一时,镇守使署差官持片催请,即同翟荫诸君乘车去,席设东花园镇远亭内,菜用西式。园有杏花已开毕,桃李数株,含苞欲放。席间有祁道尹,德人卢神父。吴军门年已七十有一,精神矍铄,视之仅五十七八。颇好客,外人道经肃州者,军门必肃柬宴之。所谈在山东芝罘杂事极多,并殷勤劝酒,至为诚挚。临别,又以能同游苏杭各为地主相期,盖军门虽籍合肥,固久寓杭县者,余则吴县人也。辞出后,为划款事往访陈知事,稍谈即出,购应用物件回寓。
四,午前在寓查阅安西、沙州各志,二时崔荫诸君往道署,赴祁道尹之宴。在坐有吴军门及卢神父,四时回寓,陈知事来访。
五,午前余招一警察为导,进东门至上帝庙,公立初级小学附设在内。生徒即在殿廊坐地授课,课本为《三字经》,依然一村塾也。出至西街吉祥寺,偏院为农务会,殿前亦为公在第一初级小学校授课之所。寺俗名大寺,后有白塔,相传汉武帝时创建,姑存此说,未敢信也。出南门往西南,约行三里至陈家花园,园内有敝轩五楹,额题“可园”,前后均有葡萄棚。凝香亭四围,遍植芍药,甬道两侧牡丹约三十余株,均为数十年之物。此外杏花已谢,桃李海棠丁香盛开,全园面积逾十亩,边塞有此,足资观赏矣。距陈家花园约半里,复有杨家果园,面积较小,亦无园亭布置,但花木不减陈园,牡丹数十株,亭亭作花,半月后可以尽开。出至玉器会馆,屋隅亦有桃花数株,遂沿城墙东行,往游酒泉。酒泉亭新经吴镇守使修葺,泉以砖石砌之成方形,与惠泉相似。亭与泉之间,有一池,环池皆垂杨,浓荫蔽日。亭后大池,广约二三十庙,时见白鹭回翔,风景绝胜。南院即澄清堂,具前为清励楼。文昌奎星二楼,以飞桥通之,惟附近树木少,不若后院清幽。进东关至庄公祠,祠屋极整齐,正殿供文襄位及造像、陪祀者,右有其部将杨昆山,左则安肃道尹周务学也。周为民国官吏,死后其家人移去左侧陪祀文襄之位,即以周从祀焉。周之功业如何,我不敢知,即此一事,媚周者亦未免太过矣。回寓,陈知事见访,送来划拨款项,盛意可感。
六,早起即乘车同溥爱伦、时达二君往游文殊山,出南稍门往西南,一路行小川中,两岸树木阴翳,似在江南。十里后河滩小石颇多,二十里至文殊山,实有三十余里。山有前山后山之分,其实非前后,乃东西耳。前山有新修寺宇一,为喇嘛所居,今日尽往南山念经去矣。头门内壁画四天王像,西藏风格,自是不同。东西殿亦有壁画,后山寺观极多,悉为道士所居,剌嘛仅一处耳。前山大寺东侧有一活佛焉,持片访之,云已往南山,未能见也。三时仍就原道回城。晚阅《斯坦因旅行记》第三册之第一第二两篇。
七,今日系阴历四月十五,城内各寺均开门,仍招一警察为导。先至东街定湘王庙,随往北门游张家果园。面积约三亩许,桃树最多,对门即薛家果园,面积与张园埒,有葡萄棚二,牡丹与芍药数株,李花盛开,极可观,桃香海棠均有,树荫处杂种菜蔬,雅有田园趣味。屋宇三楹为主人所居,如此清福,令人艳羡。出至钟鼓寺,正殿匾额题“罗祖庙”,中祀关壮缪,左像似武侯,与兰州五泉山所见不同,且有惠被西蜀匾额,而寺僧告我为罗祖,各为财神,深为不解。殿后升石级上,始为钟鼓寺,凭栏俯瞰,全城一览。出至玉皇宫观音堂,略一瞻览而已。其东有药王宫、三义庙、昭忠祠。三义庙之南有方园者,地约二亩,海棠丁香作花甚繁,榆叶梅亦盛,牡丹芍药约有十余株,此外杂卉颇多。园内有酒馆,遂与近仁在此午饭。出至继善丰购杂物归寓,整理行件。七时,翟荫君及同行诸人邀往方园晚饭,闲谈颇久,九时始踏月回寓。
八,早起写信,及整理行装毕,进城至邮局,并在继美丰购应用物品回寓。下午五时西发,计雇敦煌大车八辆。翟荫君等以北京带来之洋布一捆,木箱五件,寄存肃州,始省去数车。每辆价洋六十元,兰州来车马五同去。又兰州到肃州车十五辆,每辆另赏洋六元。大车装货极多,即坐人亦颇安适,惟车行甚滞。出肃州北门数里,过讨来川洲滩,碎石遍地,颠簸一如在凉州道中。约行十里,月出,光照如昼,远处村树,隐约可辨。二十里丁家镇,又四十里嘉峪关宿,到店已四时三十分。一路甚寒,余以倦极,即拥被而卧。
九,早起进嘉峪内城。内城甚小,除游击公署及巡防营哨部外,仅破屋十余家而已。外城居民铺户亦仅二三十家,荒凉已极。关之北为嘉峪山,长城环抱之,南则祁连逶迤数百里,形势颇为险要。关城东西各三门,城楼三层,望之俨然,雄壮过潼关也。西门外道左有《天下雄关碑》石,一望沙阜垒垒,渺无涯际,遂绕城北进东北回店。巡防二营中哨哨长,左哨哨长,及军需诸君来访,邀往哨部闲谈。悉游击吴海仁将军为肃州吴军门之介弟,两哨长则军门之子侄也。余以就道匆促,不及往游击公署,遂留片哨部以别。
图9.嘉峪关关城近仁催套车至再,车夫竟不之顾。盖自肃州以西无尖站,赶车者恒喜夜行,大概下午五时出发,明日到店,旅客亦每晚在车上宿,到店始下车盥漱进餐。然余等不惯此等生活,昨晚到店,未几即天明,仅一晚已觉精神委顿不堪,故近仁催之也,三时西发,行戈壁中,多碎石,车震头涔涔然,且气候燥热,颇不耐。四十里双井堡,仅有居户一家,余悉破墙残垣,盖无人居已百余年矣。又五十里惠回驿宿,到店已十二时三十分。赶车者一路横卧车上,因此车行极迟,近仁鞭之,最后二十里内较速,否则到店恐又在两三时后矣。
关外戈壁气候变迁甚于关内,今日出发时,单衣尚热,六时后微寒,须易棉衣,夜深则御重裘还冷,遇起风更剧变,此旅行者所不可不注意也。
一○,午前九时起,十时早饭,饭后即起程,有风。
惠回驿有居民二三十家。驿东有白杨河,杏花数株,尚未全谢,为戈壁中所罕见。出惠回驿西行,荒碛忽起忽伏,车随升降,是名九沟十八坡。三十里火烧沟,沟内石子尽黑。自此车路渐平,四十里至赤金湖,荒凉甚于惠回驿。又四十里赤金峡宿,到店正十时,已较昨日为早。玉门县派马警来迎,在惠回驿等候已七日矣。防营马队已守候多日,先回玉门。
一一,午前九时四十五分同翟荫、溥爱伦二君乘车往游红山寺。先是查阅《新通志》有赤金峡南山多古佛洞之记载,昨日询之赤金湖居民,及玉门县马警,咸谓红山之阳有石洞颇多云云,翟荫君遂决定同余驱车访之。出客店往东南行五里渡赤金河,二十五里赤金堡,其地唐开元中置玉门军,天宝十四年废军为县,明永乐二年建赤金蒙古所,正德后为吐鲁番所掠。其城遂空,清康熙五十七年立为赤金卫,雍正五年改为守御千户所,乾隆中裁所归并玉门县,康熙五十六年于旧城西连筑新城一座,即今之堡城也。又东南五里进红山口,五里至红山寺。寺建于唐贞观中,旧有尉迟敬德“大千光明”铁匾,同治中经兵燹,全寺尽毁,光绪中叶重修之。画壁塑像均极恶俗,遍寻唐代遗迹,渺不可得。寺西山上有石洞六七,即之,亦空无所有,遂废然而返。惟沿途村树成林,民舍相望,时见赤金河流向西北,不若前日之干枯矣。回店正四时,翟荫君忽告六时晚饭,七时启程。车夫经近仁前昨两日之鞭策,始由夜行改为日站,顷又复旧,固车夫所愿,余与近仁则大窘,然亦无始何也。七时三十分西发,行戈壁极平坦。四十里高见滩小尖,复行,余在车中不能成寐,精神颇感痛苦。
一二,出高见滩后行四十里天明,十里至玉门县,进南门停天和店。自出肃州后,每日必至深夜始获安卧,昨晚则彻夜在车中,连日失眠,精神恍惚已极。且余不惯午睡,无以取偿,饭食次数,又无一定,此种生活,深以为虑。所幸到达敦煌,屈指计之,不及旬日,顽躯尚能抵抗也。余以为长途旅行,第一须充分睡眠,第二能调节便通,二者缺一,精神顿感不快,身体抵抗力亦随之减退;于是以风寒饥谒劳顿种种外因,诱起疾病,易如反掌。在京晤福开森君,悉同行诸人于旅行颇多经验,证以数月来之观察,似未必然。
在店用早饭后,即在东街,经县公署前见有李知事在署立国文研究社,贫民学校,以及仿照书院月课办法,考试高小学生种种布告,即出片访之,晤谈颇久。知事湖北黄安人,悉国文研究社尚无人去报名,贫民学校正在开办中,此间教育事业,进行极难,今年始有高小毕业三人,由县长送往酒泉初级中学云。辞出往邮局,晤局长和君系无锡人,寄居肃州已数代矣。哨部书记官王君泰县人,边塞得遇同乡,忻喜可知,王君告我吴镇守使所辖军队分驻酒泉、嘉峪关、玉门、安西、敦煌各处者,合计之只有四营,每营三哨,每哨五十余,共六百余人,镇署职员亦极简单。以视其他军阀,日以扩充军实伸长势力者,其相去正不可以道里计,为之钦仰不已。回店李知事送来饭菜数事,盛情可感。饭后,知事来访,店伙送来梵文写经一卷,约长四尺,求售,索价二百金,可谓居奇矣。
下午五时同翟荫、近仁二君往县公署辞行。六时启程,出玉门县北门,四围村树极茂密,多可耕之地。一路车夫歌本地梆子《二进宫》,一人三役,颇可听。声调腔格,出音吐字,与山、陕梆子殆无差别。车夫并告我安西、玉门方言,刘牛不分,肃州则湖河混淆。余数月来与甘人谈话,深觉甘省方言,完全受山陕二省支配,甘凉一带念“书”为“夫”,正与山西南部一致。类似者其例甚多,固不仅戏剧与山陕相近也。六十里三道沟庄宿,到店已三时,车行之缓,殊出意外。每一小时仅能行六七里,其故由于溥爱伦、汤姆生二君之车夫,年已五十余,嗜好甚深,且为敦煌某车店佣役,而非自赶者,牲口草料,饲养甚少,以致驴马均极疲瘦,不能负重,同行者感恶之。余到店,即忍饥而卧。
一三,早起出店至邮务代办所晤高姓者,始悉大坝千佛洞里数方位。见敦煌写经三卷,其一三尺余,缺首有尾尚佳,庄东某村户闻有十余卷,已携往肃州,未能寓目也。三道沟庄现有居户约百余家,回乱前闻远过之云。
十二时三十分发三道沟庄,渡三道沟、四道沟经五夹滩,计四十里至七道沟。沿途多沮洳,附近土地颇可耕植,惜多废弃。过七道沟后行河滩上,时见黄羊野雉。五十里至希隆吉城宿,已十一时矣,是日行九十里。煮挂面食之即卧,辗转竟不成寐,此为数日来旅行生活过于不规则之结果。
一四,八时起,盥漱毕往游街市,晤都司张君,定西人,年已六十有九,曾随左相为差官,邀至寓所,谈话颇久。出至某铺,询问锁阳城(即苦峪城)桥资各处道路情形,已知大概,可备东归时参考。布隆吉城居户仅有数十家,道右白杨数十株,大者逾四五抱,悉为数百年前物,玉门城内亦有古树,但不足与此相颉顽也。店后有一小池,时达君猎得黄雁一尾,羽毛颇美观。
下午三时启程,尽系河滩,四十里双塔堡小尖,自此沿窟窿河入山,远望山巅双塔,窟窿河蜿蜒经流其下,时已夕阳,颇可入画。河发源于土葫芦沟,西北流入苏赖河,内多大穴,上小下大,深遂不测因名窟窿河。五十里小湾宿,已十二时三十分。
一五,早起进堡一览,仅有东门,额曰“永安”,可知永安与小湾非两地矣。东南离辘轳井子五里,可以望见,堡内居民有七八十家。其曾往苦岭城者,至少亦藏有五铢及开元钱数枚。
午前十一时四十分启程,一路沟渠交错,颇可耕植。二十五里车辘轳把,只有居民一家,治茶水以售行人,并自养牛马百余头,其地水草肥美,可以概见。沙中产锁阳,为壮阳圣药,闻在双井子所产特多。予在车中,因天气亢燥,昏错欲睡,精神极为不快。未几,天色昏黄,日光黯淡,忽起大风。声如金戈铁马,奔涛怒潮,汹涌而至,余急裹毛毯蒙头而卧,如是约半小时稍息。四十里安西城,进东门宿东街客店,时已昏夜。方铺陈毕,安西陈知事芷皋来访。陈原籍上元,又系同乡,坚邀留住署中,后以种种关系,决计明日在此勾留一日。
一六,早起到邮局寄信,往访周统领于天东街,晤谈数十分归寓。同翟荫、王近仁二君去访陈知事,辞出回寓,携摄影机出东门得数片。东门外沙阜,高齐城墙,颇似正定府。安西风独多,有“安西一场风”之谚,意谓一年自始至终无日或平息也。城中极荒凉,空地颇多。鼓楼下有一井,围以木栏,是即渊泉,归寓检阅《安西新志》。
安西在春秋战国时为西戎地,秦月支戎居之。汉为敦煌郡属县六,晋为晋昌郡凡八县,后魏置敦煌常乐二郡,隋开皇初二郡废,大业复置,唐设瓜沙二州,贞元后陷于吐蕃,大中五年张义潮以二州来归。宋初为回鹘所据,景中元昊据之,元初在瓜州属沙州路隶甘肃行中书省,明为赤斤蒙古沙州二卫地,成化后为吐鲁番所侵掠,嘉靖三年闭嘉峪关绝贡,其地遂为吐鲁蕃所有,清雍正后于行政区划上颇多变更,初为卫所,后为安西府,乾隆三十九年始改为安西直隶州,民国成立,废州为安西县属安肃道。
下午四时与同行诸人往县公署,赴陈知事之宴。在座有周统领、丁委员,席设极丰,有无鳞鱼一种,出城北三里之疏勒河,似鲇鱼而较为肥美,主人频频劝酒,颇为尽兴。回让已七时余,即启程,出南门过河,行河滩上,自此往西南绕向十工,经九八七六等工七十里而至瓜州口驿,已天明矣。所谓工者,即系引苏勒河以灌田亩之沟渠,其在布隆吉城之东者曰沟,三道沟四道沟等是也。城西大者谓之渠,有南北二渠,由渠分枝者谓之工,至瓜州口东南而止。大道因所过沟渠宽,沮洳多,故车行亦较难,绕道虽稍远,然走夜站,则较为平坦易行也。
出安西西门往西北行戈壁,五站至星星峡,为西往新疆大道,出南门西南一站至瓜州口驿,又五十里双墩子八敦煌界。
瓜州口驿东北四十里有瓜州古城,为由大道往西者所必经。春秋时允姓之戎居于瓜州即此,汉为冥安县属敦煌郡,晋改属晋昌郡,周武帝省入凉兴郡,隋开皇四年改为常乐县,唐置瓜州属河西道,开元十五年城为吐蕃所陷,寻张守珪为刺史修筑之,大历十一年复陷于吐蕃,大中五年张义潮以瓜州来归,宋属西夏,西夏亡州废,元至元四年复立属沙州路,后此仅存名而已。至今称瓜州古城者沿唐名也。
一七,瓜州口驿仅有荒店二家,店房一如涧泉子,四望空阔,尽戈壁也。十时周帮统亦到,饭后走往晤之。帮统狄道人,出身于保定陆军学堂,现为肃州巡防各路帮统兼带第四营,工书能诗,安西统部办公室内图书盈架,与之谈宛然儒者,和蔼似吴军门,甘州以西统兵者若是,宜地方之安堵矣。下午一时启程,三十里芦草沟,有水草无人居,仅存破墙屹立于沙碛中。有寺宇废基一,玄奘法师曾寓于此。过此,天忽起风,余在车上朗诵尹默师之《秋明集》,随风吹入云际,字字尽成逸响,不图戈壁旅行留此佳话。二十里双墩子已无残剩建筑物,只存名计里数而已。二十里甜水井已晚间九时,仅客店一家,本为宿站,以攒程故,小尖复行,余拥毯曲肱而卧,居然入梦。
一八,甜水井后七十里至疙瘩井,有荒店二,废寺一,到店正上午七时,静山统领早到已三小时矣。此间离敦煌仅有七十里,数月来所梦想之千佛洞转瞬可到,欣喜万分。
下午一时启程,五里后即系河滩,道右盐湖甚大。二十五里新店子,绕道过之,实有三十余里。时已将幕,夕阳照戈壁上,倍觉苍茫。远见黄羊数四,飞奔驰逐,此惟戈壁始有此奇景也。四十里敦煌县,进东关宿万玉店已十二时。县署派有县警招呼一切,途中亦有马警保护,出关后各县皆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