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渡口莫说迟》
文/冒芝桦
邀杯谈天会知己
阔怀说地贵人祺
心惧千难万遥远
弱水孤萍凭岁期
千言成诗落一字
相遇渡口莫说迟
盆盆异婀独钟爱
但说心里未改痴
.06.23
《蝶恋花樱花雨不言憔悴》
文/冒芝桦
憧憬驰驾风千里。
月上灯辉,水漾成诗美。
望你闺中孤不寐,读懂婵娟日如岁。
抛宿念勘举明慧。
梦惊堕伪,空拾相思泪。
衣带渐肥看来曦,樱花雨不言憔悴。
.06.23
《临江仙滴滴煮白茶》
文/冒芝桦
寒风吹月长无物,只佩高凛梅花。
山雨会际常有霞。
只勘斟酌对,岁月应无涯。
翻山越岭佳才见,素情不问芳华。
怕他日坠堕泥沙。
玉盘接莹泪,滴滴煮白茶。
.07.31夜
《献给爱神“蔡含”》
文/冒芝桦
蔡含清朝女画家、明末清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冒襄的爱妾,其幼擅丹青、长娴词赋。现仍有其佳作、遗墨留存于世,极其珍贵。
董小宛仙逝之后,董之贴身丫鬟吴扣扣精心伺候冒襄、追随冒襄,可怜吴扣扣命运多桀,还未能成婚却一病不起;冒襄为成全吴扣扣心愿,在其病危期间与她举行了成婚仪式。
吴扣扣走时,蔡含已过十六芳龄,多家求婚不断,蔡含誓志非冒不嫁。除却冒家对蔡含家有世恩之外,蔡含对冒家及冒襄本人的肯定;以及蔡含本人对爱情、人生观的深刻理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蔡含终于在芳龄十九岁时与大她三十多岁的冒襄圆满成婚,并坚毅面对冒襄晚年世事变故,彰显了她美丽的爱情风骨。
雪花狂卷梅含笑
风雨俱侵岭松遨
脱去凡尘俗庸事
自有妩媚钟俏瑶
展墨点素有红香
缎袖纤手留思巧
回问芳龄与谁度
万世画轴写骄傲
.08.10
《如果没有诗》
文/冒芝桦
如果没有诗,
就像世界没有了鲜花,
音乐大厅再没有了歌唱。
沉寂独占山川,
黑暗罩住大地,
如果没有诗,
如果疫情翻越了坝堤。
.
歌对诗说,
我们是患难兄弟,
从《诗经》开始;
诗对歌说,
我们是联袂的亲兄弟,
你站到我的肩上,
把我的声音一起唱给母亲大地。
.
来到农庄、来到工厂、来到办公室的耳麦上,
诗分明是咖啡的味道,
分明是得胜的心情,
分明是倾诉与聆听的拥抱。
把每一个我,
抱醉了;
让每一个你,
旌旗摇曳。
.
静下心来,
明月就是一首诗;
疫情过后,
感动就是一首诗;
春风中,
十里柳绿桃红就是一首诗;
你我相见,
喜悦的碰杯就是一首诗。
.
久别的故乡,
是一首诗;
想见的人儿,
更是一首诗;
镜头中的每一张风景,
远方农庄的清风、麦香,
那位倚栏听风的姑娘,
何尝不是一首诗。
.
我从诗中走来,
让你读懂我;
你从诗中走来,
让我触摸诗的灵魂。
在感悟与共鸣中,
我们与狂风暴雨共舞,
我们与日月星辰共醉。
.
桥儿塌了,
风儿熄了,
太阳落了,
云儿走了,
花儿谢了……
诗儿却一直醒着。
.07.29
《东北老家》
文/冒芝桦
从当年的南下,
我就忘却了铅华,
一路地奔波,
只为明天的朝霞。
.
从那年的挥别,
我就脱下了繁华,
心同素裹,
只念军机戎踏。
.
是负伤的卧榻,
不禁闪出雪窗的美娃,
东北,
我不敢忘却的家。
.
有一张靓照,
黑白的底片留给我彩色的念想,
色彩随着日子酿酵,
和军功章一起珍藏内褂。
.
那是我前世留在东北的牵挂,
是我梦绕的模样,
再回北国,
凭任你城廓换、雪藏旧话。
.07.27
《父亲的形象》
文/冒芝桦
父母亲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第一位亲人、第一位老师、第一位菩萨。我的父亲是一位慈善、宽厚的人,在哺育我的二十年中,完美地履行了一位父亲的角色,在我的性格成长过程中奠定了我沉稳、认真、慈悲的情怀。
江苏如皋是元末明初以来冒氏家族世居的古城,也是江苏省境内唯一早期活跃过中央序列红军(红十四军)的老区。当年红十四军在如皋西乡成立,广泛活动于如皋、靖江、泰兴一带,曾有黄火青、刘瑞龙、张爱萍等大将军直接参加过红十四军的工作;在当地群众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点亮了革命曙光的灯。
我的父亲就出生在这块滨江临海的古朴城巷之中。他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民族灾难时期,成长在战乱年代;当父亲步入中年时,全国正处于勒紧腰带的计划经济窘迫形势。
解放前,父亲13岁就去上海学徒,先后在上海恒太布店、上海恒昌棉织厂、南京合兴百货店、上海太明百货店工作过。解放战争前夕,18岁不到的他曾接受当地地下党的指引赶赴陕北延安等地,后又返回上海,以青年商人的身份为党组织做些地下资金、物资的输送工作。
我的父亲在家排行老四,老家的邻里亲戚们常亲切称呼他“四哥”、“四叔”、“四爷”、“四先生”。父亲在六岁时就失去了我的奶奶,那是一段艰难而困苦的日子。艰苦而惊险的岁月,促使父亲一生乐于做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人,形成了他不习惯也不喜欢张扬的个性。解放之后,为减轻国家城市人口的压力,他响应组织上的号召,带头从大城市返回家乡务工务农,自愿下放到农村最基层的商业网点工作;曾先后在家乡以及集镇的供销社、百货商店、生活用品公司工作过。三年困难时期,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还有其它茶食、月饼、糖类、酒类等各种票证,父亲虽然掌管着基层某个地区的计划物资分配,但工作一丝不苟、清正廉洁,对公款公物丝毫无犯。从自己嘴里节省下一些口粮,接济家里的孩子和困难的亲戚以渡难关,自己竟然饿出胃部大出血住院抢救治疗。
父亲是个文静的人,日常生活中平静而又谦和,用现代词来形容就是喜欢宅在家里的人。一辈子不追名逐利,崇尚自然、崇尚平淡;虽然平日里不苟言笑,却有着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父亲的京剧唱得很好,当他心情舒畅时,会在单位、或在下班路上小声地哼上几句。记得有一年春节放假节日里,有远方客人来访,大家闲谈之际,父亲还即兴给大家清唱了一段《打渔杀家》,温和中透着一股豪气。
小时候,我感觉好多事自己笨手笨脚的,细巧的事我总是不能理顺得妥贴。可是,到父亲手上,他总能很细心又耐心地处理好,我从小就察觉到父亲身上流露出的那种细致的能耐与美。整理一项事务、包装一个物品,从处理事物的内在细节到外在的美观。他的细致不仅在工作上,更在生活中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并影响着我。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天午饭时段,趁父亲烧饭间隙,我未说一声就偷偷遛出去看电影,饭也没吃,以至耽误了他上班的时间。虽然那次父亲心里很急,不知儿子擅自跑哪里去了,可他并没有破口大骂。后来,我回想到这段,总觉得很惭愧;孩子的消失,虽然是短时间的,做家长的该是如何的焦急。威而不怒体现了一位慈父的修养与尊严,让我越发感受到父亲的爱。这份爱既厚重又珍贵,让我很受教育。这份父爱是发自父亲的内心,也深入到我的内心,教育、培养了我的责任感,感化到我的爱心,以致于二十年后,当我成为父亲时,也影响着我的父爱方式与内涵。相比之下,我给女儿的父爱比父亲给我的爱来得急躁和粗糙。
有时生活中的父亲,也突显其憨厚、敦实的一面。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物质匮乏,计划经济时期早餐店少,早晨上班的人群总会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买现做的各式早点,如皋城里的烧饼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做得考究而有特色。不同的早点会有不同的等待队伍,为了判断等候时间,父亲有时会在不同的队伍中徘徊,完全是英国喜剧《憨豆先生》那副可爱的形象。
如果我早晨没吃早饭就去上学,父亲会把早点买好送到我学校教室里;如果放学前突然下雨,父亲也会赶到学校送把旧布伞给我,一腔舔犊之情,怕我饿了身体、又怕我淋了雨水。而那时我年少不懂事,常常不领情、不耐烦、不以为然。等我长大了,那孺子之情的一幕总是不能忘怀;有了子女之后,我深刻领会了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多么的无私又是多么的深邃。直到我长大参加工作了,父亲仍然把我当孩子。有时我自己剃胡须刮破了皮肤,下巴有一点点渗出血,他看到后也会着急,连叫怎么搞的?怎么搞的?
母亲是个热心肠、喜场面的人,她衷爱红色,认为红色代表热情、正义和喜气。有了困难,宁可自己独自扛着、担着,也不愿子女受到丝毫的伤害和委曲。虽然,有时她的担忧和决定显得多余,但父母对我们的感情投入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子女的培养方式。母亲出身家庭妇女、文化水平不高,但她深深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懂得知识的力量,宁可自己节衣缩食,再苦再难也要供子女们读书深造。
父亲的脾气好,从未真正与母亲争执过,这并不等于父亲是没有脾气的人,父亲的脾气总是体现在克己、责己方面。“有怒冲冠不轻言、能容为大显情深”。父亲的言语虽然不多,但思想的火花充满着哲理和智慧。他对年青人的折腾,常用一句话来规劝,那就是“一动不如一静”。驻足回顾,这世间人们确实忙忙碌碌、奔波不息,也许有些事都是徒劳无功。
向他学习,学会用一颗平静的心来观察、审视这个世界。我刚刚从专业学校毕业时,受组织上的信任,被安排在全市某行业的重要业务审批岗位上工作。父亲一直告诫我要谦虚、要谨慎,经手的经济工作要清清楚楚、不可有贪念,要本着对一生负责的态度,接待、处理好每一个服务单位的申请。身处重要岗位时,要有如履薄冰之心。他在关键时刻对我的提醒和教育,帮助我树立了一生勤恳务实、谨小慎微的工作作风,虽然仕途上未有显赫的位置,但一生平安幸福,也算是继承了他的品德。
父亲感情细腻,对人体贴入微,几十年来很少与人争吵,平时不苟言谈,却总能让子女体会到父亲的慈祥。父亲一生的诚实、清廉、平淡,是他最大的智慧。
当他病重时,他反而主动劝慰我们,让我们在他离去时不要伤悲;我的一位同事去看望他,给他一份礼包,他郑重地说:他不收任何人的礼金。并意味深长地看着我,他那眼神是关心、是嘱咐、是警鉴,他那眼神分明包含了众多的含义和话语,他所要说的话就全都在那眼神里了,那眼神我能看得懂。这是一双大智慧的眼神,是对生命意义的总结,是不受世俗所左右、不拘泥于眼前利益的眼神,是前辈告诫后来者的眼神。父亲临走前的眼神,告诉我们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把我对父亲的爱深深地烙入心里,就象父亲对我的爱无微不致一样,我对父亲的爱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从父亲身上,我感悟到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并不在于获得了什么,或者拥有了什么,而是在于给身边的人、给过往的人、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培育了什么。父母这一生含辛茹苦地培育了我们,给我们这些做子女的留下了学不完的智慧、品不完的深情和爱。
父亲在四十多岁时才生育了我,于我来说,他也是晚来得子。过去,前一辈人为了生活,确实吃了不少的苦,付出过很多的辛劳和艰苦。那时候每周只有星期日一天的休息,没有年度带薪休假,平日常常加班学习;没有煤气灶、没有天燃气、没有自来水、没有洗衣机,正常的生活是从井口打水到买菜、洗菜、生炉做饭、洗碗样样人力操作。到了春节更是热闹,每年都得翻箱倒柜地做卫生、大扫除、洗被褥、洗蚊帐,大量地做馒头、年糕、制作咸菜等年货。各家纷纷到河边石踏板上洗衣、洗菜则是一番独有的居家风景,在这段日子里,母亲是最辛苦的。
以前在我心里,总感觉父母就是天和地,天永远不可能塌,地也永远不可能陷。历史的发展就象一列不能停驶的快车,眨眼间,父母真的离我们而去了。从此父母不再在我们身边啰嗦、唠叨了,我们也无法再牵着双亲的手了,这是撕心裂肺、切肤之痛,又是不可回避的冰冷的现实。
人生终有一死,生生死死对父母来说是涅槃、是重生。这里面不仅包含着我们子女的希望和祈祷,更是父母的智慧和他们在世间、去世时尊贵的善业的牵引。父亲九十高龄仙然去世,最终给世人留下的是一辈子的奉献和付出,在家人心中是悲痛、是怅然若失。我感觉他走了,他踏上了另一条征途,我心里为他祈祷,暗暗给他鼓劲,跪拜上苍,给予他更多勇气和智慧。
父亲一生平凡而伟大,还表现在他对物质的淡然以及他对生活的坦然。他不贪心追求物欲,同时又很珍惜物资。他的一只旧半导体收音机用了十几年,外壳都污旧了,他仍一直在使用,舍不得换掉。他有一顶旧毛料鸭舌帽,同样用了好几年,有了新的鸭舌帽,那顶旧帽仍然在平日劳动时戴着。这不是当今年轻人所不理解的“守旧”与“吝啬”,不存在经济上消费得起、消费不起的问题,这是一种精神。认识并发挥好物品的余值,这是对物质惜用、资源惜用、对生命尊重的自然流露与实践。大自然一草一木来之不易,“惜而不废、用而不奢”,不仅是对人类劳动成果的尊重,更是人生态度的正确途径。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有意义,才能有在世时的功业修练,才会有涅槃的未来。
.06.20父亲节
作者简介:
冒芝桦,诗人,世界汉学会终身会员,祖籍江苏如皋,冒氏第二十一世孙。一位以文字为笔、以音符为墨、以摄影绘画为色盘、以佛法为圭臬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