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6.html
「谈碳」,6氪围绕“双碳与ESG”议题推出的专访栏目,我们会寻找业内大公司“双碳业务”的关键角色、明星企业CEO、学界产业代表等人物,针对碳中和战略、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等话题,进行一场深谈。
以下是「谈碳」的第七期,6氪独家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王遥研究绿色经济、可持续金融多年,著有《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等书。我们聊了聊对于“漂绿”现象的看法,以及国内外上市公司如何科学构建ESG体系、ESG监管机构如何更加客观等问题。
作者丨邱晓芬
编辑丨苏建勋
ESG报告、ESG投资本应该是上市公司们正面形象的一项注解,近期却负面新闻密布。
近期,BBC报道指出,环保主义者正起诉荷兰航空公司“漂绿”,认为该公司报告中所谓的“碳抵消”计划和广告,给民众传递了航空业不会加剧气候变暖的糟糕印象。这也是首例针对航空业上市公司“漂绿”的指控。不仅如此,近期在石油行业、烟草行业,也都纷纷爆出来自世卫组织或者环保主义者的“漂绿”指责。
“漂绿”(Grnwashing),指的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以ESG之名进行虚假环保行为。国外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SEC紧锣密鼓的调查撕开了“漂绿”现象的冰山一角。
据外媒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在调查高盛集团资产管理部门的环保、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共同基金,原因是该基金的某些投资违反了文件中承诺的ESG指标。而已经有公司为“漂绿”现象付出了惨痛代价,6月份,德意志银行旗下的子公司德意志资管首席执行官就在收到“漂绿”指控之后引咎辞职,纽约梅隆银行此前也为此支付了万美元的高额罚款。
漂绿现象大行其道,其实也暴露了当下上市公司在ESG监管方面的种种问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告诉6氪,这一现象的症结是,目前上市公司的ESG数据披露规范并不统一、ESG数据质量和评级标准尚且存在模糊空间,再加上,多数国家对“漂绿”现象还没有明确严苛的处罚。
不过,现下SEC已经捕捉到风吹草动,政策还在快速跟进。5月份,SEC便提出两项规则变更,为了防止基金用ESG进行误导性或欺骗性声明,提高对基金ESG相关的披露要求。
把眼光放回国内,尽管披露ESG报告并非多数上市公司的强制任务,在双碳目标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愿意主动披露ESG报告。沪深交易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有超过家上市公司独立发布了ESG报告,全市场ESG报告披露率首破0%。
随着国内外ESG发展渐趋主流,王遥判断,未来国内上市公司的ESG报告披露数量、质量也会随着企业自身ESG意识增强、以及监管严格和投资市场发展而逐步提高。此外,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鉴定企业ESG报告质量的第三方公司,随着这一行业的发展,未来上市公司对于在ESG报告中增加鉴证报告的意愿也将提升。
尽管目前国内上市公司还鲜少爆出“漂绿”的情况,在未来应该如何避免?王遥认为,首先,为了国内ESG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国内监管机构应该尽快融合国内外ESG相关指标,形成符合国内资本市场特色、企业实际需求的统一的ESG标准。
在公司的层面,企业自身的自觉也是必不可少的。王遥认为,企业可以从完善制度、设立目标时间线、定期核验等方面确保企业落实ESG报告中所承诺的做法。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下是对话实录,略有摘编:
SEC扫荡大基金,撕开漂绿冰山一角
6氪:SEC审查了高盛在内的几家机构,原因是存在漂绿问题,您认为这背后其实暴露了什么问题?
王遥:“漂绿”概念最早于年由美国环保主义者JayWstrvld提出,用来描述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虚假环保行为。
当前,由于绝大多数国家尚未就ESG投资中的“漂绿”行为处罚予以明确,ESG投资漂绿不受惩处或违规成本极低,少数基金经理人在隐性的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利用ESG数据披露规范不统一、ESG数据质量和评级标准暂时较模糊等空间,出现了实际投资行为与策略不符,但还是给产品贴上绿色标签、重仓股票与基金主题不符、基金管理人风格偏移、或对投资者夸大产品的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及抗风险能力的行为。
ESG投资“漂绿”问题确实存在于在金融市场中,譬如一些资管机构发行标榜“绿色投资概念”的基金,利用相对主观的主题概念,以“伪ESG”吸引注重ESG和可持续理念的投资者,这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近期,SEC对高盛等机构的审查反映出随着ESG投资“漂绿”事件的增多,监管机构也在日益重视ESG投资“漂绿”现象,加强对ESG投资产品的监管与审查以应对市场环境变化。
6氪:SEC的审查,是否会波及赴美上市的国内公司?
王遥:SEC加强审查也会对赴美上市的国内公司产生威慑作用,敦促赴美上市的国内公司加强自身监管,做好ESG信息披露,真正践行ESG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此举对于赴美上市的国内公司而言确有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对于一直积极做好自身ESG信息披露、持续强化ESG能力建设的公司而言,带来的影响有限。从侧面来看,这一举措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国内企业强化对ESG理念的理解和践行。
6氪:上市公司所披露的ESG报告中,公司所承诺的做法如何得到落实和保证?或者说这只能依靠公司自觉力?
王遥: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鉴证的方式,加强对公司运营活动可持续性的评估和监督。譬如可以借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机制,引入独立绿色鉴证机构。
另一方面,企业的自觉力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从完善制度、设立目标时间线、定期核验等方面确保企业落实ESG报告中所承诺的做法。
首先,企业必须制定相关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各部门和员工的行为,对企业整体可持续和绿色发展做出要求;
其次,设立详细的目标时间线,对ESG目标实现的时间期限进行管理,有助于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依次实现。
然后,可以在内部设立监督部门,专门记录企业经营活动、资源利用、废物处置等情况,分析这些活动的变化以及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照ESG信息披露报告的内容进行校对、核验。
ESG报告的杀伤力
6氪:ESG报告中一般必定会包括哪些板块?
王遥:在内容板块上,一般分为领导致辞、企业简介、报告编制背景、主体内容、第三方鉴证情况、索引表和读者反馈表等几大板块。
在报告编制背景部分,会介绍该报告所披露信息主要参照的国内外相关信息披露原则指引;报告的主体内容主要是介绍公司在环境(E)、社会(S)和治理(G)三大维度下所采取的积极措施以及取得的绩效。
一般而言,公司会根据自身经营业务活动特征以及各类内外部利益相关方诉求确定ESG关键性议题,并依据这些关键性议题搭建ESG报告架构,描述公司在各项议题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典型案例以及责任绩效等情况。
6氪:国内目前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披露ESG报告,这些公司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和目的?
王遥:ESG报告既是上市公司面向各类投资主体和利益相关方(其中包括监管机构、社区、职工、供应商、消费者、公共环境、媒体等)进行全方位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上市公司系统性披露其履行ESG理念、制度、措施和绩效的有效路径。
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时主要参照的依据来源主要有监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上市交易所、研究机构或行业协会发布的相关指引,此外部分上市公司还会同时参照国际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组织机构所发布的相关原则进行信息披露。
6氪:上市公司ESG报告从披露数量、质量等方面,未来总体上会有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王遥:对于我国内地上市公司而言,披露ESG报告并非一项强制性任务。随着国内外ESG发展渐趋主流,以及监管机构相关政策的逐渐强化,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将继续发展。
一方面,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数量将会有显著提升。另一方面,ESG报告的披露质量会随着企业自身ESG意识的增强、监管举措愈发严格以及投资市场的发展逐步提高。
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将对上市公司ESG报告中更多细节内容进行完善,企业所披露的ESG信息将更加规范,进而支持上市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当上市公司自身注重ESG及可持续发展,就会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