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创造奇迹的ldquo平沙赶潮

谨以此文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向平沙建场六十六周年献礼!

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一百年光辉历程表明: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在我们平沙,建场前辈在极其艰辛的情况下,追赶着潮水涨退进行围垦造地,打出了一片新天地,他们在围垦时期造就的“赶潮郎”精神,已成为平沙人艰苦创业、铸造辉煌的“平沙魂”,也是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战胜困难,建设美好家园的成功事例。

一、驱海赶潮,围垦建场

年,广东省粤中区委书记李坚真同志在乾务进行土改复查蹲点时,视察平塘村、沙美村,发现这里有一大片肥沃滩涂,便通过粤中区行署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在平沙建立一个大规模现代化国营机械农场的设想报告。

年1月,省政府正式决定成立“国营平沙机械农场”。

年5月7日,粤中区委和行署抽调的十八名干部开始分两条水路奔赴平沙。5月13日,十八名干部全部到齐,便向平塘村借得一间曾经用作牛栏的旧石屋作为临时场部,挂起了“国营平沙机械农场”的牌子,林智敏任场长,李株园任副场长,其他人员有:孙显忠、郝树来、杨功启、邓广顺、邓宝康、邓开炬、蔡庭安、伍海山、张一雷、尚光、区日明、余炳生、刘德忠、吕万英、黄仪娴、田粦瑞,十八人中十六人是共产党员。

年部分建场干部

那个时候,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生产力的落后、创业的艰辛,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的。那时的平沙,只有靠近山边的地方有自然村落,四处是一片滩涂和荒野,地面河流都满布老鼠及各种蛇类、虫类,山蚊、海蚊铺天盖地,没有电力,淡水也得跑到山边去打取。海滩上,长满了满身都是坚硬尖刺的老鼠簕和芦苇。淤泥下布满了锋利如刀的蚝壳,一不小心踩下去就会鲜血浮出水面。人站在淤泥上,久不移动还会似条木桩往下沉。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场十八勇士带领平沙拓荒者向“海龙王”宣战!

年1月,从罗定、南海、中山、番禺、顺德、新会、新兴、云浮等县征集的七千多民工浩浩荡荡开进围垦工地,拉开了平沙建场人工围垦大会战的帷幕。

大海潮汐受天文影响而有规律进行,滩涂上每天的情形是:涨潮水汪汪,退潮草茫茫。为了赶在水涨前取土筑堤,围垦大军必须要在水退时就抬起长约4米、宽约30公分的木板泥傍,扛起泥锹、大刀、水桶等工具赶赴几公里外的工地,泥滩一露出水面,就立即将六、七条傍板连接起来,泥傍两边交叉站着人,锹手在堤内约20米处的取泥井,锹起长约四、五十公分,宽约二、三十公分的泥块,经傍头一路推至傍尾,由筑堤手按底宽约5米,高约2米半的规格筑堤,筑完几米一小段后,又移动傍板继续进行,当潮水涨上来淹没了泥井口,才能收工。

当年围垦情景

当年在滩涂上披荆斩棘情景

为了追赶潮水,围垦大军经常天未亮就出工,在工地上:队长叫声快移傍,抬头才见天初亮。中午吃在工地,粮食定量也很少。为了防蚊咬,人人都将身体裸露部分涂上泥巴,活像一个会动的“泥人”,大会战时又正值最寒冷的冬春季节,人浸在泥塘里十多小时饥寒交迫地超负荷劳动,而且还经常会被蚝壳、老鼠簕、芦苇尖割伤刺伤。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情形,自然会有人受不了一一偷跑回去了,但大多数拓荒者抱着对平沙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坚持了下来。他们每天追赶着潮退而出,潮涨而回,因此自封雅号“赶潮郎”。

正是这支“赶潮郎”大军,经过连续半年日复一日的艰苦奋战,终于在年6月完成建场首期大围垦任务。大堤从五一三广场的山边闸起延伸到涌浪闸再向西至大虎东角嘴,全长18点5公里,造地面积4万3千多亩,奠定了平沙农场的基础。

此后,从年起至九十年代,平沙又进行了南北水围垦、东风围垦、前锋围垦、南虎围垦、“”工程围垦(含前东、前西、南围等垦区)共六次纳入国家建设规划的大规模人工围垦,至九十年代中期又进行了一次3万亩海水养殖机械围垦。历次围垦(含各类自筹资金的零星围垦),平沙共造陆地10点22万亩(约68平方公里),建造海水养殖围约4万亩,合计筑堤约80公里。

当年围垦情景

二、绝处挽狂澜,困境奏凯歌

万事开头难,平沙自诞生之日起,建场之路更是难上加难。

年9月底至10月初,平沙在九顷禾丰照试种秋植甘蔗亩,当年死亡亩,占种植面积三分之一;年种下春植蔗亩,死亡亩,占种植面积四分之一。经采集甘蔗和土壤样本送广东省甘蔗科学研究所作鉴定,专家的结论是:甘蔗死亡原因主要是土壤过咸。他们认为土壤含盐分超过千分之五一切作物包括野草都不能生长,而平沙的土壤含盐分达千分之十二以上,因此,专家将鉴定报告送省主管部门和省有关领导时,主张农场“休闲”,这无异于把新生的农场给“枪毙”了。一时间,省里刮起了“下马风”,对平沙农场的一切生产、基建资金停拨,要求干部、工人等待处理,还调走了一百多职工、民工。消息传开,场内外强烈震动。

关键时刻,烈火见真金。林智敏,这位从抗日烽火冲杀出来的“三八式”老革命,偏不信邪。他原来是粤中行署计划统计处处长任上的,为了干一番事业,不愿坐机关,自愿请缨到平沙开办农场,现在正值大展拳脚的时候,却被兜头一盆冷水。为了挽救农场的命运,他如同回复战场指挥员状态,亲自到前沿打响保卫战。他对着省里的权威据理力争:“平沙的土地上,有连片的蓢树林,有高过人头的芦苇荡,有青绿的老鼠簕,怎么就会寸草不生?”他的有理有据的力争,使得省有关领导也没能作出明确的下马决定。

但是,讲完道理,还得靠事实说话,凭真本事吃饭。经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后,平沙迅速组织干部职工进行甘蔗科学种植实验,通过原有的各种甘蔗生长情况和土壤情况进行对比,总结和摸索出加强水利建设、勤灌勤排、换水洗咸、提前整地、晒白风化、蔗田渗沙等一系列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分、适合甘蔗生长的措施,结果大获成功。年,全场种蔗一万一千多亩,平均亩产8千多斤。平沙的拓荒者,以自己的智慧胆识和不懈努力,在绝境中力挽狂澜,使平沙不但没有下马,而且还跨上了千里马。

当年劳动情景

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平沙拓荒者,又乘势掀起大办农场的建设热潮,不但开荒种蔗,还开荒广种玉米、小麦、高梁、番薯、木瓜、香蕉等各类农作物,这一波开荒热潮,不但壮大了农场经济,也为度过三年困难时期提供了较充分的物质支撑。

在三年困难时期,平沙以“不能饿死一个人”为工作出发点,在年春第一件事就是马上抢种早造水稻,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春插结束后,又马不停蹄掀起全场大种番薯热潮。当年,全场种植早造水稻一万七千亩,种植番薯一万多亩,确保了全场没有饿死一人。更加堪称奇迹的是,平沙还在三年困难时期的年实现第一次扭亏为盈,利润22万元,年利润23万元,年利润57点6万元。整个三年困难时期,平沙农场每年都成倍地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利润。

七十年代初女知青?完成开荒任务后眉开眼笑

农场有了资金,首先给职工和必要的公共场所盖房子,因为种番薯等农作物有很大贡献,所以出现了那时人们时兴说的“番薯石屋”、“番薯大厦”、“番薯礼堂”。

七十年代总场男、女子蓝球队在年建成使用的“海滨大厦”合影

平沙还在三年困难时期调拨了大量香蕉、番薯、小麦、玉米、高粱等支援外地市县、省关部门、文艺团体等单位度荒。年还接收了省财政厅等省级机构精简的多名下放干部参加劳动,随后又接纳了省歌舞团、省话剧团、广州乐团等大批文化团体生产自救,平沙也因此备受外界瞩目。广东省大批著名作家、诗人、美术家、戏曲艺术家等纷纷慕名前来平沙深入生活、劳动和创作。省话剧团创作的“平沙农场好风光,香蕉菠萝满山岗”节目唱响了平沙后又唱进了省城。画家王立以题为《平沙巨变》的四大版图片,将平沙的事迹发表在《广东画报》。平沙农场副场长李株园还和作家贺朗等合作,共同创作了反映平沙围海造地的电影剧本《驱海记》。

广东省文化界人士在平沙

(下图二排右七是副场长李株园)

李株园,年1月参加革命的老红军,为顺德县的解放立下过显赫战功,因为曾经打入敌阵而长期被错误作出“控制使用”处理,但他始终对党忠诚,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为了平沙的发展可谓呕心沥血。他的子女的名字,都与平沙困难时期种植的农作物相关连。党委书记、场长林智敏同志,为子女起的名字亦同样与平沙息息相关,其他的老干部,也很多有这种情形,可见他们对平沙的一往情深。

建场早期的农场干部及其配偶、子女

平沙拓荒者在围垦中炼就的驱海赶潮精神和劈波斩浪性格,在发展工业和其它事业方面,同样有充分体现。

年8月,建场十八干部之一的伍海山同志,带领工人师傅在平塘涌边沙坡地上建起了酿酒作坊,日产40度高粱酒斤,平沙工业由此起步。年2月,酿酒作坊搬来解放前原合成公司残留下来的四个大石碌,用牛牵引榨蔗煮糖,日榨甘蔗20吨,此后几年又分别引进机械设备日榨甘蔗吨至吨。年5月,开始扩建吨糖厂,年12月,2千吨糖厂扩建完成并投入运行,从此,被誉为甜蜜的事业的蔗糖产业,便成为平沙农场的主导产业,也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纳税大户。

二千吨糖厂的扩建,整个过程凝聚了平沙干部职工尤其是糖厂干部职工的大量心血、汗水和智慧,他们不计报酬,曰夜奋战,攻坚克难,堪称平沙史上一大奇迹。

平沙农场党委书记张文学(右一)与建场干部伍海山(右二)、余炳生(右三)参加二千吨糖厂扩建工程担沙义务劳动

副场长李株园(二排右四)在二千吨糖厂扩建工地上与工人们在一起

平沙农业机械厂,成立于年,前身是一个很小的维修小组,该厂成立至六十年代也只有三几十人,七、八十年代扩展到一百多人,这个小规模的厂,却有个一大特色是党员、复退军人比例高,勇于攀登农机制造和技术改革的高峰。该厂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就研制出全国最早期的水稻联合收割机,曾在沙美分场水稻田上举行的全国现场会上示范。年,又研制出世界第一台甘蔗联合种植机,曾送往北京展览并出国支援非洲国家建设。毛沟犁、蔗床犁、吸泥船、抓斗船等机械制造和改良,亦颇有成绩。

六十年代平沙农业机械厂

七十年代初水稻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

平沙基建队,是一支持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虽然没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但敢打硬仗,不但出色完成本场各项艰巨的土建任务,还能有力地支援外地建设。

粮食加工厂、淀粉厂、发电厂、变电站、运输队、砖瓦厂、渔业队、畜牧队等都各有骄人成绩。

各项社会事业,也在艰难的条件下奋力前行。

年,平沙创办职工子弟小学,创办时包括校长在内只有3个老师3个班,年9月易名“平沙中心小学"并附设初中班,年9月初中班移至新开的平沙中学。至六、七十年代各分场有小学、逐步有附设初中班,总场有一所高中。

六十年代初平沙中心幼儿园

平沙中学一九六七年度毕业班全体师生合照

平沙于年9月和年9月分别举办的中级农业技术学校,虽然都因故只办了很短时间,却为平沙各条战线各单位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才,各种短训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年财务训练班合影

平沙建场时第一个卫生员是十八干部之一刘德忠的妻子陈秋媛。围垦大会战时,指挥部设立中心医疗站,配有5个卫生员和6张病床。年底,医院,还有8个医疗站,共有医务人员36人,此后,医疗事业一路发展壮大。在建院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简陋,医务人员都很辛苦。当时道路不畅通,水网又多,下生产队为群众治病或者接生,都是划着小船下去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沙第一任卫生员陈秋媛(前排左一)、时任院长赖新娣(前排左二)以及李丽芬(前排右一)、孙友赛(前排右二)、何鉴泉(后排右二)医院领导及部分医务人员留影。

医院产房里的医护人员及新生儿

平沙的文化体育娱乐事业,也别具特色,特别是知青来到农场后,文体生活更加活跃,那是人们虽然工作生活都很艰苦,但文体活动却很火爆。在六、七十年代,每个生产队有篮球场和有线广播,总场有电影队下分场放电影,总场有一支宣传队,各分场也有业余文艺队,平沙的男、女子篮球队远近闻名,球员在平沙人心目中就是球星,而宣传队的演员在平沙人心目中就是明星,有些演员至今还活跃在省影视界。

六、七十年代威风八面的平沙男、女子篮球队

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总场及分场文艺业余工作者

平沙在滩涂上白手起家,只几年、十几年时间,便农工商自成体系,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事业齐全,形成了独特的大家庭、小社会,这些都是平沙自己出钱出力而且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建立起来,是极其不易的,又由于职工有固定工作,有退休,有合作医疗等福利,令周边民众羡慕不已,那时,外地的人能来平沙当个临工,也感觉很有奔头。

三、勇立改革开放潮头,书写辉煌篇章

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具有“赶潮”性格的平沙人,在这一巨大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更是勇于傲立潮头,写下了辉煌篇章。

农业生产方面,至年全场种植甘蔗8点2万亩,平均亩产6吨,总产49点2万吨,面积和总产均是历史之最,其中面积因国家建设征地而后来也没有再超越。

年,平沙实施甘蔗“高产、高糖、高效益经济技术系统工程”,实现亩产7点1吨,比历史最高水平超0点6吨,在减少多亩国家征用蔗地的情况下,总产达50点5万吨,破历史最高纪录,含糖率达13%,糖厂也因甘蔗生产形势而不断扩建,日榨量从原来的两千吨提高至3千多吨和4千多吨。平沙也因拥有全国最大的甘蔗连片种植基地和年产5万多吨的“平沙牌”优质白砂糖而享誉全国。

九十年代平沙连片甘蔗林

九十年代的平沙糖厂

年在平沙拍摄,年上映的电影《甜蜜的事业》

年,广东省华侨农场管理局从日本引进一条三鲜伊面生产线,对这一新鲜事物,其它农场不感兴趣,但时任平沙华侨农场场长的肖炳南却敏锐地感觉到这是搞活市场经济的好机遇,便果断接收到平沙副食厂(华丰公司前身)安装投产。他还慧眼识才,放手起用行事极具个性的熊毅武同志。结果,平沙华丰食品公司从一条生产线起步,一路凯歌高奏,将分厂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最大的速食面生产基地,至九十年代初、中期,神州大地东南西北中,处处有华丰,“食华丰,路路通”的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

香港著名艺人肥肥沈殿霞为华丰公司作广告,全国家喻户晓

平沙在改革开放中强劲的发展势头,导致名声日益叫响,引起了外界及各级领导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gz/7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