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佳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jc/140112/4325495.html
小编导读
地黄丸,补肾名方,几乎家喻户晓。“地黄丸”最早见于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始称“八味地黄丸”,即“桂附地黄丸”。而今人所熟知的“六味地黄丸”则来自于宋代名医钱仲阳(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也称“地黄丸”首先从大家熟悉的六味地黄丸说起。六味地黄丸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熟地黄八钱(24克),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12克),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9克),上药为末,炼蜜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温水化下。
功效:滋阴补肾,主治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原书中最早是用于小儿肾阴不足引起的发育迟缓。现代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抗氧化、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改善肾功能等作用,可用于肾阴虚引起的诸证的改善。
方中重用熟地黄甘补微温,滋补肾阴,填精益髓,是为君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二药相合,既助君药滋养肾阴,又能固精止汗,是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茯苓淡滋脾温,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佐使药,谓之三泻。
全方三补三泄,共奏滋阴补肾之功。歌曰: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注意: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之物,体实、阳虚、感冒、脾虚、气滞、食少纳呆者慎用。
《金匮要略》还有附子及桂枝这两味,为“金匮肾气丸”,又称“附桂八味丸”,加强温补肾阳之力,成为专治肾阳不足证,调肾阴阳的代表方。
配方为干地黄八两,薯蓣(山药)四两,山茱萸(酒萸肉)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为末,炼蜜和丸。
功效: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所致诸症,腰膝痠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咳喘,消渴。方中肉桂辛甘大热,附子辛毒大热,均善补火助阳,相须为用,恰助命门以温化阳气。歌曰:肾气丸治肾阳虚,六味地黄桂附俱,专治肾命虚寒症,水中生火在温煦。
桂附地黄丸辨证要点为“肾阳不足”。现代人因空调、冷饮、熬夜引起肾虚多为肾阳虚,用桂附地黄丸以温补肾阳。注意:孕妇、肺热津伤、胃热炽盛、阴虚内热消渴者慎用。治疗期间宜节制房事。含附子,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严氏济生方》以桂枝易官桂,再加车前子、川牛膝,名“济生肾气丸”,增强利水之力而治阳虚水肿之证,再增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主治肾阳衰微证。
功效: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痠重、小便不利、痰饮咳喘。辨证要点为“肾虚水肿”。
《医宗己任编》以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名“七味都气丸”,简称“都气丸”,在滋阴补肾的基础上,加五味子敛肺滋以纳气,从而用以治疗肾气不足,喘促气短之症。
功效:补肾纳气,涩精止遗。用于肾虚不能纳气,呼多吸少,喘促胸闷,久咳,咽干气短,遗精盗汗,小便频数。
以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见于清代《医宗金鉴》名“知柏地黄丸”,增强清降相火之力,善治阴虚火旺证。
功效: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本方加黄柏、知母滋阴泻火,故足以服龙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日生矣。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之谓也。
知柏地黄丸的辨证要点为“阴虚火旺之口干、小便短赤”,适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夜间潮热盗汗、复发性口腔溃疡等。注意:感冒,气虚发热,实热,脾胃便溏,气滞中满者慎用;不宜与感冒药同用。
以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见于清代董西园的《医级》名“杞菊地黄丸”
功效: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本方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的基础上,辅以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菊花清利头目,宣散肝经之热。八种药物配伍,共奏滋阴、养肝、明目之效。
杞菊地黄丸的辨证要点为“肝肾阴亏”,对于肝肾阴亏引起的头晕、耳鸣疗效较好,也可用于慢性肝炎并轻中度高血压。注意:实火亢盛所致头晕、耳鸣,脾虚便塘者慎用。
以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始见于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寿世保元》名“麦味地黄丸”,又称八仙长寿丸。
功效:滋肾养肺,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痠软、消渴。
本方在六味地黄三补三泄的基础上,加以麦冬清补肺阴,五味子补肾敛肺,增加了养阴生津之功效,为治疗肺肾阴虚咳嗽、虚喘的良方。
麦味地黄丸辨证要点为“肺肾阴亏”,对于因咳嗽伤阴或消耗疾病所致咽干、口渴,矽肺病,年高之人阴虚、柔弱无力、口舌干裂等病疗效更佳。注意:感冒患者慎用。
以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名“归芍地黄丸”,增加柔肝之力,善治肝肾阴虚证。
功效: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脚跟疼痛。
本方以六味地黄丸补泻结合的基础上,加以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在补益肝肾的基础上增加了滋阴养血的功效。
归芍地黄丸的辨证要点为“肝肾两亏之血虚疼痛”,主要用于因肝肾肾亏引起的周身酸痛、脚跟疼痛之人。注意:感冒发热、高血压等患者慎用。
以六味地黄丸加石菖蒲、磁石、五味子,名“耳聋左慈丸”,增加通窍之力,善治肾虚耳鸣证。
方中磁石平肝潜阳,熟地滋阴益肾;山茱萸、山药补肝肾;竹叶、柴胡平肝疏肝;茯苓健脾渗湿,制山药之壅滞;牡丹皮清泄肝火,防山茱萸之温过;泽泻清涌浊,杜熟地黄之滋腻。诸药共奏滋肾平肝之功。
《景岳全书》以六味地黄丸去泽泻、牡丹皮,加枸杞子、炙甘草,名“左归饮”,既补真阴,又养肝血,组成滋肾养肝益脾之方,善治肝脾肾三阴之虚证;用三补的熟地黄、山药、山萸肉,再加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名“左归丸”,增强滋补之力,善治精髓亏虚、津液枯涸证;以“肾气丸”去三泻,加入枸杞子、生杜仲、炙甘草,名“右归饮”增强温补之力,治命门火衰证;“右归饮”去炙甘草,加菟丝子、鹿角胶、当归,名“右归丸”,增强温补之力,善治年迈久病的火衰证。
六味地黄汤,这是个基本方,三补三泻,三个补肾药用生地黄、山萸肉、山药,三个泻药用泽泻、牡丹皮、茯苓,脾的补而不滞是醒脾,肾的补而不滞就是淡渗,主药是泽泻和茯苓。3味补药里面,山萸肉比较贵,且其作用比较局限,补肾阴要换成黄精,肝、脾、肾3脏之阴都能补,而且补气,气阴双补。
《金匮要略》加了附桂,温补肾阳,但这个方子我很少用,因为附子、肉桂温燥,温了肾阳,伤了肾阴,得不偿失。济生肾气丸把桂枝改成肉桂、官桂,加了车前子、川牛膝,增加了利水的作用,如肾炎水肿、心阳不足水肿,可以用济生肾气丸,当然不用附子,改用补骨脂或巴戟肉,可加肉苁蓉。
十补丸加了鹿茸和五味子,肾阳衰微,比阳虚更重,马上要亡阳,加这2味药,但这,2味药都很温燥。
七味都气丸加五味子,治疗肾不纳气,定喘。
知柏地黄丸是非常多用的一个方子,加了知母、黄柏,清降相火,治疗阴虚内热。
杞菊地黄丸是调肾阴阳的基本方,加了枸杞子、白菊花,滋水涵木。
麦味地黄丸加了麦冬和五味子,润肺滋肾,治疗肺肾阴虚。
归芍地黄丸加了当归和白芍,既滋阴又柔肝。
参麦地黄丸加了人参和麦冬,就是把参麦饮配在六味地黄丸里,既能养阴又能补气,治疗气阴两虚,糖尿病的气阴两虚可用参麦地黄丸,很对证。
耳聋左慈丸加了石菖蒲、磁石、五味子,专门治疗肾亏耳鸣、耳聋,耳鸣的特点是声小,耳鸣分两类:一类是大声像打雷一样,责之于肝,属肝火肝阳;另一类是小声如蝉鸣,责之于肾,可以用耳聋左慈丸。
左归饮去了泽泻、牡丹皮,加了枸杞子和炙甘草,肝、脾、肾这3个都滋,相当于黄精的作用,右归饮、右归丸、左归饮、左归丸都是张景岳的主方,是《景岳全书》的主方。左归丸由生地黄、山萸肉、山药3味补药加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鹿角霜、龟板,主要是补益精髓、生津生液;右归饮有附子、肉桂、生地黄、山萸肉、山药、枸杞子、生杜仲、车前草,治疗命门火衰,壮阳;右归丸缺了车前草,加了菟丝子、当归和鹿角胶也是补火,治疗老年火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