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石人物一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
宋史·梁克家传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时金主亮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克家条六事:一正心术,二立纪纲,三救风俗,四谨威柄,五定庙算,六结人心。其论定庙算,谓今边议不过三说,曰将、兵、财,语甚切直。累迁中书舍人。

使金,金以中朝进士第一,敬待之,即馆宴射,连数十发中的。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竞,上手笔将谕。

乾道五年二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金索所获俘,启衅未已。克家请筑楚州城,环舟师于外,边赖以安。在政府,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皇太子初立,克家请选置官属,增讲读员,遂以王十朋、陈良翰为詹事,中外称得人。允文主恢复,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谏,数不合,力丐去。上曰:“兵终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诘朝,上面谕曰:“朕终夜思卿言,至当,毋庸去。”

八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张说入枢府,公议不与,寝命,俄复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善类赖之。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

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淳熙八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赵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九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逾月而疾。十三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在所存问不绝。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初,唱第时,孝宗由建邸入侍,爱其风度峻整,及登政府,眷宠尤渥。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命尤温雅,多行于世。

始祖简默公书

始祖简默,讳讷言,乃南宋文靖公次子。父文靖,讳克家,字叔子,庚辰科()状元。一生忠孝,官拜右丞相,薨,谥文靖。母陈氏,封秦国太夫人。

始祖又名信,号守辞。原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珠玑巷。宋岁进士,秉性坚刚,人咸惮服。

南宋淳熙间,由闽入粵,任高州府茂名县县丞。任满卜居梅东楼村。元配周氏,续配李氏。子:天爵、天禄(俱周出)。

始祖生南宋乾道元年乙西()正月初一子时,卒宝庆乙西正月初二,谥简默,享年六十一岁。与周、李氏合葬,坐壬,土名那碌蚜蛇出海。

光绪三年丁丑(),建宗、毓球两公主持重修,崇新马鬣,刑牲读礼,每年清明拜祭,三年届期(辰成丑未之年支)会祭。

一九九七年重阳越二日届期会祭,理事人倡仪重修,谨择丁丑季冬吉日饰墓地,墓地焕然一新。

数百年来,那碌一带村民,对我始祖敬着灵神,经常拜祭,求其庇佑,长年香火不断。始祖在天之灵,无限快慰焉!

摘自《高凉兰石梁氏人文地理》

富阳知县成公传

八世祖成公生明成祖永乐十年(即公元年)二月初九日。公身体精壮,魁梧貌美,文武双全,行侠仗义。人闱捷登,魁拔岁贡。德行显著,闻名朝野,拔选特授浙江省富阳县知县。富阳县毗邻杭州,为六朝繁华之地。公任县令,清正廉明,为民举办实事。是整饬吏治,纠正腐败之风;;二是大举农桑,进行农业结构的改革,兴办家庭和民族工业,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任满之后富阳人民联名请求,故再留任。在富阳两任县令中,富阳人民称为父母官。公生性忠厚,爱民如子,纠正了不少冤假错案,救人无数,为人民立下卓越的功勋。在当时来说,是廉洁的好县令,得到朝廷的嘉奖。

公逝世后葬兰石之雍明岭,也即现在所说的“虎地”。其后子孙发达,星罗棋布于兰石、茂名、覃巴等地。公的德泽为后世所景仰,学习之榜样。

原载《高凉兰石梁氏人文地理》

武进士梁廷一

梁廷一,兰石村人,清壬辰科武进士,钦点蓝翎待卫。考选兵部差官,以都司职用,诰授武威将军。

在近千年的科举历史中,吴川出有进士十八人,武进士三人,而梁廷一正是三个武进士其中一个。要考中武进士不易,先要考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然后考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再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武会试分一、二、三场进行。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第一场为试马上箭法和射地毬。试马上箭,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梁廷一试马箭中六矢。射地毬,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梁廷一射地毬中一矢。

第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梁廷一试步箭中四矢,开弓十二力。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梁廷一舞刀一百二十斤。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梁廷一在壬辰会试中掇石三百斤。

来源:《清代朱卷集成》、《《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

亚元梁元槐传

(图为梁元槐故居)

梁元槐,字贯三,号植亭。兰石村人,二十一世,生乾隆庚戌年十月申时,卒道光丁酉十一月廿九日申时(-)。生而体格魁梧奇伟,臂力过人。少年时在外祖母家读书,旁有武馆,暇时常往练习,因而兼通武艺。应县试时,文武两科俱报名,竟考上武科,后遂专习武功。及应省试,运石过顶,忽失手滑下,公一足踢去,沉重武石飞离一丈之外,旋转很久才停。主考见其武艺高强,力大无穷,问他这招是何功法,公答日:“是魁星踢斗”。主考大为赞赏,拔为亚元(省试第二名)。并语重心长,勉他勤学苦练,下科会试,必能大魁天下。公归,日夜苦练,形体渐瘦,母妻忧之。妇人眼光浅短,又家中富有,不欲其上进,遂诱其吸食鸦片。成瘾后。意志衰颓,不再以功名为事,不去会试。前主考见其不拜访,亲到广东会馆查问。既知其不来,即日:“屈杀一一个状元才”,嗟叹而去!

摘自《高凉兰石梁氏人文地理》

铺路积德梁仲眉

图为兰石村清末民初铺的红砖道

仲眉,兰石村人,生于年,系时敏公嫡孙,官至清直隶五品顶戴,注册佾生,高郡府局、县局度支军火局董。光绪年间,治吴川匪患有功,在梅录威信极高。

公一生致力村中公益事业,成绩显著,百多年来,有口皆碑。当年兰石村路巷是泥路,破烂不堪,晴天烟尘滚滚,雨天泥泞难行,村民苦不堪言,如何才能实现红砖铺路,改变村貌?这是公朝日思暮想的大事。一日,梅录喜讯传来,属六堡产业的“倒流坡”千余亩的草地近日公标,俗语云:“倒流’到手,金银尽有。”公即与众乡绅开会研究,会议决定把村中的公有草坡、鱼塘公标筹集资金,集中财力去投标“倒流坡”。一切都是在秘密进行中。公暗沉思,目前有资金标“倒流坡"的属指可数,但竞争对手是富甲一方的欧某某。仲眉公装成穷佬,专门拜访欧某某,单刀直人道:“贺喜欧兄,财神将至,中标倒流坡,非兄莫属。”“见笑见笑!我与仲眉兄不相上下”。其实欧某某知仲眉无钱,非已对手,不以为然。仲眉用同样办法,四处游说投标者。开标时公以高价中标(标价稍高于欧),这时欧某某目瞪口呆。事后他跟人说,想不到仲眉在几天时间里能筹集到这么多钱,我上当了。

经营“倒流坡”--届(五年),赚得盘满钵满。村集体积累一大笔资金,这笔钱用去何处?公马上组织乡绅开会,会议一-致决定,购买红砖铺路。公随即成立铺路班子,定在三年竣工,头年把全村塘基堤砌好,第二年铺主干路,第三年铺次要路,要求红砖质量第一施工质量第一,劳作安全第一,村民踊跃参战,分批干活,场面热火朝天,公黎明即起,事必躬亲,不管严寒酷暑,亲到现场督工,且不要薪酬,砖、沙一船船运来埠头,又一担扣送到工地,每段路需砖多少,按预算点清砖数,令各家各户看管,以防失窃。三年后,铺路功成,宰了廿多头猪,全村欢天喜地,家家户户都领猪肉,热烈庆贺。兰石的摘自《高凉兰石梁氏人文地理》名闻遐迩,影响高州地区,从此来观光者终绎不绝.赞不绝口,兰石声望日隆。

公不固步自封,“倒流坡”连续经营多届,积累越来越多,期间又中标鹩哥等坡.通将数坡归于祖尝,继续积累资金,使兰石村祖尝年年有余,宗祠每年春秋二祭,清明拜扫祖墓,风光地宰猪烹羊,兰石宗亲,每年多次领到猪肉。

一百多年过去了,但仲眉公的红砖铺路巷、户户领猪肉的佳话却一代代地传颂下来。公生两子,有八男孙,长子之梅,国立北京大学毕业,荣任三届县长.接着又任法院院长,次子之桃,国立中山大学毕业,长孙崇仁,次孙崇礼皆国立厦门大学毕业,崇良毕业于西南联大留美博士,崇恭毕业于岭南大学,其余各孙,均有建树,曾孙英生、俊生、豪生出类拔萃,三兄弟已旅居海外,尤其俊生更胜一筹。人们常说,仲眉家庭之所以兴旺发达是铺路积德,一生行善的结果。

作者:梁崇炎

中国最后一位朝元——梁之柱

梁之柱(~),字寿石,号干伯,兰石村人,清代朝元。清宣统己酉科拔贡,庚戌科朝元钦点七品小京官。

拔贡制度产生于元代,明代走向成熟,为六年一举。到了清代乾隆七年(年丿,改为十二年一举,逢酉鸡年各省举荐拔贡。拔贡是生员系列最高的学衔,是由各省学政部门选拔出本省各州县顶尖秀才越过乡试举人,直接送京城参加朝考。清代规定每个州、县选拔一名,府选拔两名,按这个配额全国每十二年选拔二千多名优秀秀才赴京参加朝考。这种举贡制度形是与常规科举考为并行的入仕正途。拔贡朝考与科举会试一样,由礼部主持,中举者授予拔贡学衔并委命相应官职。在保和殿进行的朝考,试题经义、史论各一篇,钦派阅卷大臣,评定分一、二、三等发榜。一等及二等前十名,中年以下者用七品小京官,年长者以知县用。二等十名以后,京官以部司务用,外官以盐库大使、州判、同知、经历、县丞等用,三等者不授官。

梁之柱参加的是是清宣统二年的举行的拔贡朝考,且拔得头筹,取得一等第一名的佳绩,为朝元。又因宣统二年的朝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朝考,梁之柱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朝元。

梁之柱民国初考选琼东县知事。曾赴日本明治大学读法律。回国后任江西省法院推官,后任海康法院院长,晚年回高雷地区当律师,期间连续当选县参议长。

公从孩提之年起,即奋志求学,卒至有成。辛亥鼎革,以不惑之年赴东瀛留学,适应潮流,力争上游。古稀之年,患白内障,双目失明,仍每天步行到法院腹稿判词,万言倚几可待,口述如流;引法律条文,如数家珍。所判案以法律为准绳,原告被告,胜诉败诉均折服。

来源:《高凉兰石梁氏族谱》、《高凉兰石梁氏人文地理》、《游燕日记》、《拔贡朝考记》

应鸿公传

梁应鸿字慕鸾,生光绪辛丑年(),国立中山大学政治系学士。公容仪清秀,赋性岐嶷,髻龄即能属文,乡中父老,恒不以常童目之。及长游学穗垣,学业益进,下笔万言,名震黉舍。中大毕业,曾任广州士地局文牍股主任,广东建设厅第二科主任,广东省政府荐任稽核,广东省立勤勤学院文牍股主任,后调任训导员兼编辑主任。民国廿八年已卯秋,公以足疾,避职乡居,适我族会修大宗谱未成,而修谱之纂星垣,分纂梓香等相继辞世。公感族人属望之切,义不容辞。乃精心研究,设处校稿,握定条理,穷搜故实。竟能以孱弱多病之躯,历两年两月之时,改正年代之舛错,补删因袭之遗逸,使开基七百余年之族,合成一谱,厥功伟矣!

公博问强记,精通音律,书法琴技,率臻上乘;更上溯易学,四柱预测,尤为精湛,此固不世出之人才,而为我族之骄子堪以自豪者也。

公之著作,日久而佚,惟存“谱序一”、“石船神坛建筑记”及耆旧表之各人简介而已。至于兰石校歌,及对联等佳作,因脍炙人口,村中遗老犹能背诵。此则深为惋惜亦引为慰幸者也。

原载《高凉兰石梁氏人文地理》

革命烈士梁之模李嘉夫妇

梁之模同志出生于现吴川市兰石镇。年至年他在中山大学高中部和英国语言文学系就读,在当时,一个县也没有几个大学生,而梁之模是名牌大学英语系毕业,这更是难能可贵。他的同学大都去争取当外交官,而之模同志在大学时受进步思想影响,他不谋求高官厚禄,毅然回家乡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在家乡兰石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开展反贪官污吏、改组乡政权等革命活动。后受聘广雅、高州中学任教,在师生中开展马列主义启蒙教育,并在《高州民国日报》发表不少进步文章。之模同志根据中共党组织要求于年任《高州民国日报》总编辑,把多名共产党员安排到报社工作,经常转发我党《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的文章,为我党占领这个宣传阵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还通过夫人李嘉的亲戚关系进入国民党将领邓鄂家任家庭教师,从中做统战工作和向党提供有关情报。年冬,他向中共茂电信特派员陈华同志提出入党申请,当时党组织考虑让他暂时留在党外,以鲁迅式的人物和方法进行活动对党更为有利,故未被吸收入党,他接受党的意见,继续为党工作。年底他与李嘉根据党组织安排参与组织茂南抗日武装起义,起义受挫后他俩又根据组织安排转移到阳江以教书职业进行掩蔽活动。

李嘉同志出生在现电白区坡心镇高圳车村,16岁时由养母作主,与梁之模结婚,为了缩小夫妻之间文化程度上的距离,年她考入茂南中学读书,受到进步思想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她于年春参加爱国将领张炎将军夫人郑坤廉主办的“战时妇女服务队”,年秋,加入“第十一战区游击司令部第十六干部教导队”和“乡村工作团”等抗日救亡团体,得到了共产党员的教育培养,思想上得到极大提高,树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年4月李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积极地发展党员,做好党安排的工作。在国民党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后,党组织对蒋管区工作实行“掩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方针,组织上将她调到吴川塘缀低岭小学和化县良光白楠埇小学任乡村教师,进行掩蔽活动达二年之久,她没有与家人通信,梁之模不知其去向,十分牵挂。李嘉按照化县特派员陈醒亚的要求,刻苦教好书,晚上家访,与学生谈话,改作业,每晚都到十二点、凌晨一时才睡觉。她的勤奋博得了学生、家长和群众的好感,都说她是好先生,学生、家长对她非常信任。和她一起在白楠埇小学任教的罗明同志回忆说,李嘉在白楠埇工作一年,为这一带村庄发展抗日游击小组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李嘉在生活上十分艰苦,每月只有薪水二石谷(每石市斤),一石交了党费,只剩下一石作伙食和工作费用。年暑假后,特委领导为了工作需要以及照顾他们夫妻生活,调她回高州女子师范读书。这期间,她发展了一批党员,并任支部书记,后来又被提拔为茂名县妇女工作组长,她积极配合梁之模做统战工作,为党作出了重大贡献。年底后,她参加组织了茂南抗日武装起义,之后与梁之模一起转移到阳江掩蔽活动。

英勇献身

年2月20日,国民党阳江县长肖仲明派军警到江城北门街梁之模、李嘉夫妇的家中,将夫妇俩带走。当晚,梁之模、李嘉的朋友翟树圣带着梁之模的两个孩子到狱中探望父母,八岁的儿子以惊恐的目光,望着父母流泪,未满周岁的女儿看着父母嚎啕大哭。见到自己的孩子,梁之模、李嘉心如刀绞,可是为了革命,他们忍痛让朋友赶快带着孩子离开,可怜的孩子哭着离开了父母消失在夜幕之中。

梁之模、李嘉被捕的消息传开后,群情激愤,阳江、茂名、吴川等许多开明人士和著名律师联名担保起诉,两阳中学校长带领师生代表频频向县府质问,要求释放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国民党南路反动当局慑于群众的威力,不敢公开杀害梁之模、李嘉,反动当局以转解七区专署处理为名,于23日将梁之模、李嘉押解至阳江织笼准备杀害。当国民党兵将梁之模、李嘉推向太平乡烟墩岭时,李嘉估计敌人要在这里杀害他们了,她立即以身体掩护梁之模,并痛骂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敌人用大刀砍断李嘉的手臂,然后开枪杀害。就义时,梁之模、李嘉振臂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牺牲时两人年仅28岁。

党的关怀

年,梁之模、李嘉同时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梁之模、李嘉烈士留下三个子女,各级党组织、家乡父老、幸存下来的前辈,对烈士后代悉心培养,年5月,在余秋里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期间,将梁之模、李嘉的儿子梁崇真从湛江调到大庆油田。北京西域区民政局给梁崇真的弟、妹每月发给25元(比政策高5元)生活费,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

梁崇真说:“我们党对为革命牺牲的同志的后代负责到底,对我兄妹三人关怀备至,让我终生难忘。”

电白县委、县政府为了弘扬李嘉烈士的革命精神,在她与梁之模牺牲50周年时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暴雪红梅》粤剧,并于当年6月公演。原茂电信主要领导人王国强为此赋诗:《暴雪红梅》挺秀峰,顶天立地舞长虹。英雄巾帼驱顽寇,志士须眉唱大风。伉俪喜看英姿现,先烈忠魂绕太空。

梁之模同志牺牲后由于战争和历史的原因,他的入党申请,50年过去了,还未能追认。此事牵挂着老战友的心,陈华、黄明德、王国强、李华良、周梦吉、郑凌华和罗明等老领导给党组织写信要求追认梁之模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经过兰石镇、吴川市、湛江市党组织层层审查上报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年11月25日,省委组织部发给中共湛江市委组织部《关于同意追认梁之模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复函》。在梁之模牺牲将达60年之际,终于解决他长期的愿望,在九泉之下,烈士可以安息了。

摘自《茂名革命斗争史话》

抗日将军梁为焯

图为九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文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不断大规模入侵强烈震动了国人,无数的兰石优秀儿女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中,而梁为焯正是其中碑文一个。

梁为焯(~),兰石村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年7月抗战爆发,梁为焯任独立第三十七旅团团长,从宁波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之一,日军因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37旅因上海抗战有功,改编为陆军师,梁为焯任团团长。年后先后任福建保安第3旅旅长、保安第2旅旅长,抗战后期任99军少将参谋长,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九十九军接受20多万日军投降。

战后梁为焯入读陆大将乙级四期,毕业后任国防部员,年经香港迁台湾。年卒于台北市,享年87岁。

梅花转子发动机发明人—梁之桓

梁之桓,年10月6日生。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擅长于筑路机械和内燃机的设计制造。历任:工程师、讲师、机械筑路队长和正高级工师等职。主要成就有:年前后为天津工程机械厂设计和制造了洋灰搅拌机、混凝土震捣器和蒸汽压路机。天津市政工程局授予年三等劳动模范和年二等劳动模范称号。年为支援越南而设计制造了吨汽车衡。年为重建天津内燃机厂出力,并设计制造了农业排灌用型煤气机,该设计经一机部审查,批准为部颁图纸。已取得国家专利有:

第号《四冲程气口式梅花转子发动机》。

第号《梅花转子气体压缩机》

第号《回转活塞式空气压缩机》。

一九八七年退休前还获得部颁专家的殊荣。

摘自《高凉兰石梁氏人文地理》

梁增成传略

梁增成,兰石梁氏二十六世孙,兰石村委会属下新屋村梁崇传次子也。增成少时家贫,没有机会读书,但饱谙世道之艰辛,深识康阜之不易。曾拜师学染布,青年时除躬耕外,还凭一技之手艺为家计而劳碌奔波,改革开放后,以敏捷的思路,开展多种经营,家境渐殷。

他慈孝之品性植于内心,继承传统美德,孝顺父母,热衷公益,对生者和死者都非常孝敬,礼节上没有遗漏,孝亲敬祖既重诚心,亦重形表(宗庙、祖坟之肃穆和祭祀等),因为他懂得,形乃心之表也。他的德行得到村人的认可和敬重。

改革开放后,他经族人推举,参与兰石梁氏族务和兰石村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工作,成为核心成员之一,并在恢复、维修、重建民间民俗设施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九八六年他与其他族贤一起,组织维修兰石古庙,修补垣墙,装饰内外墙和屋顶,请工匠重新雕塑庙内十一尊菩萨像,致使残破的庙宇焕然一新。一九九七年,他主持重建在破迷信活动中被移为平地的石船神壇,在恢复旧面貌的基础上进行装修美化。二0一三年,他再次发起并主持重新装饰兰石古庙,为菩萨重漆金身和更新庙内楹联,又顺机并请工匠,为石船神坛坛主杨氏夫人、及庄容境主、新安社主(即村东、村西土地公、土地婆)塑造金身,结束了石船神壇和土地公、土地婆只有虚位而无神像的历史。

一九九七年,他参与组织重修始祖讷言墓(蚒蛇出海),是重修组委会的主要成员之一,期间奔走各地族人聚居之村庄,发动族人集资。为拓宽墓园,以团结友好之心,妥善处理好我祖墓与别姓邻墓界域的事宜,有异姓墓主家人曾感动地说“兰石人不愧为礼义之族”。重修后的祖墓,蔚为壮观,更体现我兰石梁氏一族兴旺发达,合族内外皆赞赏有加。

二00五年,经族人推举,任“兰石梁氏大宗祠筹建委员会主任”。他既主持重建工作,即采众言,在事前谋划,工作孰先孰后的顺序,都委实细致周到,没有考虑不完备的地方。为早日重建宗祠,他先捐资数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继而率筹建小组,不辞劳苦,走南闯北,发动宗亲捐资,还动员长子帝水捐资二十多万元,父子共捐赠给宗祠二十六万元。他的慷慨举动,其表率的影响大矣。有人以为,他捐了巨资,在筹建过程中,许多事情会由他说了算,而事实恰恰相反,他在整个建祠过程中,大至总体规划,小至用材用料,每遇事必召开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征求筹建小组和群众的意见,从不自把自为,争出风头。鸠工庀材,他做到精打细算,力求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更是没有拿过一分钱的报酬。土木基建,总是不避酷暑,顶着严寒,无不亲历现场指导,以保证工程质量,直至病倒。建成如此厐大辉煌的宗祠,只用了不到三百万元,在粤西乃至全省是绝无仅有的,这无不与他领导有方有关。

二00七年,他主持并自己出资金数万元,又呼吁有关由各家,不拘多少,自愿捐资,重修了四房祖派下的御聘(婆)、居宸、秉和、理文、梁逸等祖坟9座。二0一二年,他大病初愈,又与族人主持重修了四房组派下灰坟7座,至此,四房祖武卿公(十三世)派下至十八世各世祖坟,全部修成灰坟(少数细房自修),房祖先灵安矣。二0一三年,他与其他族贤一起发起修建兰石村开村祖尚高公墓之大举,崇新简扑了六百多年之马鬛,拓宽墓园,以供后人永久祭祀,然而工程未半他身先死,惜哉。

他生于旧时代,长于新社会,深知今天国家独立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来之不易,更不能忘记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因此,当二00九年春“中共兰石村支部委员会”、“中共六庄村支部委员会”和“兰石村慈善公益事业理事会”发起建设兰石“革命烈士纪念碑”的时候,他表示热情的支持,并在以上组织的委托下,担任了建碑的具体组织施工工作,从奠基浇砼、选材节费、到美化装饰,事事尽心。

二0一二年冬,他感于《高凉兰石梁氏族谱》已经七十年未续,面临世远易遗的危险,牵头物色人选,借出启动资金,协助组建“高凉兰石梁氏族谱续修委员会”,促成这次修谱工作。

一九九四年。他任新屋村村民小组长(又称新屋村村长),在政清勤,情系民心民生,在处理好日常村务工作的基础上,尤重村容村貌等民生工程建设,他带头捐资,多方集资,齐民心、协民力,建设了全村硬底化道路,免除了村民雨天路泥泞,出入路难行之苦。

他不是村委会干部,但时刻关心兰石村村民的利益,他本着尊老爱幼之心,积极参加“兰石村慈善公益事业理事会”的工作,尤其关心村中武术文化建设,牵头并集资组建了“兰石高桩舞狮队”,“舞龙队”,活跃了兰石的武术文化,兰石村的尚武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当村民公共利益如农田、水利、祖坟等受到外来不良势力侵犯时,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为村民说话,为村民维权。

增成卒于二0一四年。村民有感他的美德,无不感到惋惜,纷纷自觉为他送行。他的一生并无轰轰烈烈壮语,却有踏踏实实和谦虚慬慎作风。他的事迹和德行足以告示族人,流芳后世。

广东“十大优秀书香之家”——梁凌亚家庭

梁凌亚在整理书籍。井君艳摄

梁凌亚,兰石村人,出生于年,曾于5年6月在勷勤大学商学院读大学一年,8年6月-9年4月在中国文化大学读书,但由于战乱,被迫中途辍学。年,梁凌亚被组织安排回兰石乡做乡长,年2月开始到梅录中学(现吴川市第一中学)教书,年到吴川五中(现坡头区爱周中学)教书,至年3月27日离休。

梁凌亚家庭是一个烈属家庭,一门三烈士;同时还是一个书香家庭,梁凌亚一家从曾祖父开始五代教书。梁凌亚妻子对丈夫的教育和慈善事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梁凌亚有四个子女,大儿子和二女儿继承了父亲的教师职业;有10个孙子外孙,9个为大学生,其中4个是研究生学历。梁凌亚常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宗旨来教导他的学生和子女们要“爱自己,爱家人,也爱大家”。离休后,梁凌亚把自家最大的房间拿出来变成了坡头区爱周中学学生的免费图书馆。自年起,往家乡吴川兰石镇捐献书籍一万多册,并在家乡建起了图书室。

年8月19日,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十届广东"十大优秀书香之家"颁奖活动中,梁凌亚家庭入选广东“十大优秀书香之家”,省妇联主席阎静萍、省委宣传部巡视员朱仲南等领导为获奖书香家庭颁奖。年“5·15”国际家庭日,全国妇联在京举办了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专题节目,0户家庭入选年度“全国最美家庭”。其中兰石梁凌亚家庭光荣上榜。

来源:湛江文明网、湛江晚报

中华铁人文学奖获得者——梁崇真

梁崇真,男,汉族,广东吴川市兰石村人。中共党员、工程师、工科大专毕业。一九五二年参加革命,一九六四年五月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二年十二月退休。_九七八年任大庆采油一厂中六队党支部书记兼政治指导员、一九八一年任大庆采油一厂三矿党委副书记、一九八四年任大庆采油一厂三矿第一副矿长、工程师。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所著长篇小说《烟雨阳关》获首届“中华铁人文学奖”(国家级)提名奖,二00一年五月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海浪华》,获“中华铁人文学奖”。

“南海英雄船”上的英雄梁华保

梁华保,兰石村人,出生于年,“南海英雄船”船员。

在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曾经给予越南人民极大的援助和支持。年8月,应越方要求,广州海运局、广东省航运厅等7个单位的船员将中国援助越南建造的两艘型货轮开赴海防港交船。而梁华保正是“”轮的船员。

8月29日0时30分,在越南海域姑苏岛东南方天空出现两架美国飞机,“”轮迅速发出战斗警报,并作机动航行,慢速前进。不久,美机在“”轮前方投下了照明弹,并用机关炮俯冲扫射,“”轮满舵规避成功。炮弹、炸弹不断在船舷边爆炸。1时50分,五六架美机发起第二次袭击,一串串照明弹把海空照亮,美机用机关炮、火箭炮向“”轮轰炸扫射。面对美军强大的战斗机群,该轮海员用仅有的两挺机关枪进行自卫还击,与美机展开了生死搏斗,表现了中国海员宁死不屈、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2时15分左右,“”轮前货舱右侧中弹,主甲板破洞直径40厘米,货舱着火。有五名船员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扑火。美机同时发射了6枚照明弹,轮番从“”轮左舷俯冲投弹,驾驶台和机舱均被炮弹击中,轮船主机、副机停止转动,全船一片漆黑,船体迅速向右倾斜,螺旋桨叶翘出水面……2时30分,“”轮被美机炸沉于下梅岛以东约7海里处。

政委和几个船员当场牺牲,身负重伤的船长和其他11名海员一起落水。后来,他们漂流到一个渺无人烟的荒岛上,荒岛上没有食物,没有淡水,没有衣被,更没有船员疗伤急需的药品,有的只是嶙峋的礁石,陡峭的山崖,刺人的荆棘,茂密的野藤,还有讨厌的昆虫。饥饿、寒冷和伤痛时时折磨着他们,11名海员经过奋力拼搏,先后登上下梅岛南岸。8月30日海员分批泅渡求援,除1人泅渡成功、1人牺牲外,其余均被冲回荒岛。而这位泅渡成功的英雄就是梁华保。梁华保胜利登上大岛与越南人民取得了联系。越南军民,立即组织营救队伍,冒着敌机扫射,抢救荒岛上的中国英雄船员。8月31日晚,越南军民冒着危险驾驶小船前往荒岛,遇险海员终于得救。此后不久,幸存的10名海员回到祖国。这就是当时轰动国内外的“南海轮事件”。

9月11日,广东省、广州市各界代表在中山纪念堂举行大会,追悼在北部湾遭美军飞机袭击而牺牲的9名船员,愤怒声讨美帝国主义的罪行。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和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在中山纪念堂召开大会,追授“”轮为“南海英雄船”称号,并建议永久保留这艘船的建制。

此后,广州海运局曾制作一枚“战斗在北部湾上”纪念章。出版社创作发行了多种版本的《战斗在北部湾上》连环画,形象地描绘了“南海英雄船”的动人故事。

来源《共和国的英雄模范》

图为连环画《战斗在北部湾上》

阳江首任市长梁振元

梁振元(~),电白木院人,高凉兰石梁氏二十五世孙。而立之年就当上电白县委办副主任、公社书记,曾是电白县颇负盛名的大笔手;不惑之年任湛江海康县委副书记、湛江郊委书记、湛江市委副书记;年届知天命受命筹建阳江市,从首任市长到市委书记主政阳江近十年。这十年,他与其同事们废寝忘餐、夙夜在公、励精图治,全面筹划阳江建设新蓝图。规划发展新城区、铺开“”工程建设、开发海陵岛、建设阳江港、引进阳江核电站项目、改造国道、新建进岛进港公路和阳江沿海高速公路等。这些重大工程的建设迅速改变了新建市的面貌,奠下了阳江发展的新格局。所有这些,已成为阳江干部群众的美好记忆和追赶幸福生活的不竭动力。

谢政赋闲之后,梁振元淡出人们的视野。他虽不谋其政,但仍十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gz/6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