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丽娟
杜凤平,这个名字在我未见其人时不下百人给我提起。有朋友说,这可是个女汉子铁娘子!年轻时一个人骑自行车带一、二百斤猪肉卖,跑遍了汉中圈圈,十多年跑的路能绕地球一圈,卖的肉摞起来就是一座小山。也有人说,那是个能人,当过村妇女主任,能说会道有魄力。还有人说,那是个怪人,没听她唱过一首歌跳过一曲舞,却把新集面皮艺术团领导的有声有色。更有人说,没看出来她还是个才女,写的文章朴实感人,还发表了不少嘞。
通过别人的描述,我在脑海里给杜凤平画了一幅素描:高个短发、端庄质朴、走路带风、说话带火。见到真人时,一切都出乎意料:高个短卷发,圆脸大眼睛,一袭驼绒大衣衬出特别的气质美,走路带风,说起话来很有亲和力,举手投足觉得她更象机关单位的办公室主任。第一眼就喜欢和她交往,这也许就是常说的缘份吧。她似一股清澈的小溪流到我的身旁。我们欢快而又安静的交往着。她是新集面皮艺术团的团长,这个团队共有五个村的文化队组成,平时就自发聚在一起跳跳广场舞健身操,自接受艺术团领导后,无论着装或演出水平都有规定,不再是过去的自娱自乐了。一开始有人不习惯,觉得跳舞只是为了消遣和健身,何必要那么多讲究?杜团长用最简单也是最接地气的方式说:我们平时在家吃饭,洋芋丝丝、腌菜红豆腐都能下饭吃,来客人了是不是就应该做点好菜呀?过去在家门口跳,观众也是家门口熟悉的人,现在我们艺术团代表了新集镇几万人,以后还要参加区、市乃至省级的演出,不提高各方面的水平,拿的出手吗?说实在的,这些演出人员几乎全是农村妇女,提到农村妇女这个称呼,相信大家心里都明白她的层次。就是这样一个团队,从跳广场舞开始,到后面的三十多人表演的扇子舞方队、汉舞《礼仪之邦》自编自演的《回娘家》《三亲家母》《刘海砍樵》《逛新城》还挖掘出民间杂耍《洋鬼子摔跤》还演了情景剧《十送红军》我第一次看《十送红军》时,被里面新婚妻子送丈夫、抛下刚出生的婴儿去当红军的年轻妈妈以及年迈老母送别年幼的儿子当红军那种恋恋不舍生离死别的场面感动的泪流满面。我从心底里由衷地感慨艺术团的进步之快,感慨杜团长的领导有方。
年南郑区面皮大赛在周家坪汉山广场举行。新集面皮艺术团在新集面皮产业和文化领头人吴荣春的带领下,在汉山广场做了专场演出,一曲《开门红》拉开了演出序幕,三十多人身着红衣红裤,双手握着红绸扇,跳起了欢快的舞,红绸扇拼出了“开门红"、“新集面皮香”、"汉中面皮走天下”等,那场面那气势立马震撼全场,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还有《老俩口学毛选》伞舞《泛水河塘》《风筝误》扇舞《书简舞》等,其中几个节目在筛选时被刷掉了,这次竟然上台演出了不错的效果。低声问杜团长,她说:发现一个好节目不容易,不能轻易去掉。我说:上次筛选演出时演技差,态度也不太端正,你是怎么搞定的?她莞尔一笑:大人也有小孩时,鼓励加讲理嘛。我盯着她平静而欣喜的表情,真正的佩服她的领导才能和用人的智慧。每次大型汇演时,各个小组都想多上自己的节目,由此而产生一些不愉快,问及杜团长的处理办法,她说:主要是择优选取,再者搞好平衡,这次你组多上几个,下次她组又可多上几个,一点做不到位就有人不高兴,我们这个团队不禁给大家带去快乐,自己要先快乐起来。在我的印象里,农村人虽然纯朴,但有时也难缠,特别农村妇女有时更麻缠,但在杜团长面前,总显得风轻云淡,团队的凝聚力却越来越强。在南郑区和汉中市参加演出比赛时,多次拿了铜奖和优秀奖。自年艺术团成立,逐村慰问军烈属复退军人和慰问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国家重要节日建党建军建国义务演出50多场,给村里人带去了欢乐和精神食粮。去年十月成立了新集社火协会。原计划今年过年时,面皮艺术团和失传已久的社火一同给新集人过个热热闹闹的红火年,谁知疫情发生未能如愿。封城封村封组封户,人们只能困在家里看电视打发时间,吴荣春目睹了坚守在各路口日夜守护的工作人员很感动,闲不住的他特想为此出些力,就自掏腰包给各路口送去了矿泉水、方便面和副食等。天寒地冻,工作人员却难吃上一口热饭,能把煮好的饭送到他们面前该多好啊!可是这种特殊时期人人都呆在家里自保,谁愿意在外跑来跑去啊?他把这个想法说给杜凤平时,她立即响应:吴总你放心,我带头在艺术团里号召,肯定有人去!杜团长在群里一倡议,大家纷纷响应。她每天去面皮协会把水饺或元宵煮好,再盛入大钢饭桶里,骑上电三轮和其他几位副团长如黄福庆、张秀惠、邱艳等顶着寒风送到各路工作人员手里,大家捧着热气腾腾的饭,浑身充满了温暖。我见过她的安静如水,也见过她雷厉风行,更见识了她的文才飞扬。近段时间常有习作发给我修改,虽然文笔有点青涩,但那一气呵成的文字里记录了满满的真情,常常感动的我潸然泪下,稍作疏通就是一篇篇好文章,《爸爸的宝贝》《游新集猫娃山》《留守的面皮儿童》《大姐》等都被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