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精粹丨陈茂梧学术与经验探讨第

临床集锦

陈茂梧学术与经验探讨

西南交通大学医学院马超英教授

医院陈章生副主任中医师

陈茂梧(~年),江西都昌人。幼读儒书,医承家业。11岁即随在家乡有一定医名的兄长陈茂卿学习中医数年,熟谙中医经典著作及方书。19岁悬壶桑梓及邻县,颇有医名。解放后任江西省星子县第四区卫生所长。年入江西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得到老师江公铁、高凌云、杨志一、傅再希、姚荷生、万友生、张海峰、姚奇蔚等江西中医名家的指点,医术大进。毕业医院,任中医内科负责人。不惑之年,调入医院内科,年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

先生是江西省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年以知名人士的身份,出席中国农工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他行医50余年,学术上崇奉仲景学说,临床上注重兼收并蓄,长于疑难杂病的辨证论治。他先后收授海内外学徒、进修人员余人;主办中医临床提高班两期,亲自撰写讲义;共参编学术著作8部,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并主持了“中医治疗脑血管瘤”等科研课题工作。

一、崇尚经方,师古不泥先生治学严谨,对仲景学说有精深的研究,主攻《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于经方的运用颇有心得,临症时常以经方为主。然而,在具体应用上,他又主张要灵活变通,随证加减,不可拘泥。针对一些人认为“经方的方药不可易,量不可更”的观点,他提出经方要“活用”。他说:“仲景本人对于所立之方,本身就有许多随症加减化裁,如桂枝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柴胡汤加减等等,就体现了这一精神,更何况时代在变化,病种在增多,病情更复杂。”如他治疗肝癌,常以泻心汤类方加减。其中见有心下痞满、烦渴、苔黄、舌质暗红,或便闭、尿黄、脉弦数者,用三黄泻心汤加赤芍、丹皮;若见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苔厚腻者,用半夏泻心汤加黄龙退壳、半枝莲等;若见心下痞硬、下利完谷、肠鸣干呕者,用甘草泻心汤加味;若表现为结胸证者,症见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等,则又当改用大陷胸汤加味;对一些表现为热瘀互结者,症见胁下硬痛、肌肤甲错、口干苔黄、舌紫暗或有瘀斑等,则主以活血化瘀,用大黄蟅虫丸加清热解毒药,每获良效。又如他治疗以脘腹疼痛为主症的消化道疾病,按寒、热、虚、实等16种证候加以辨证论治,选方以经方为主,用药精简,多有效验。如见以胃脘痛、嗳气为主症者,多选用甘草泻心汤加减;胃痛、吐酸水者,以半夏泻心汤为主;胃胀痛伴肠鸣下利者,以生姜泻心汤为主加减;胃痛、吐清水或涎沫者,多以吴茱萸汤加减;脘腹疼痛欲呕吐者,多以黄连汤为主;脘腹疼痛阵作,伴呕吐蛔虫或吐涎沫昏厥者,多以鸟梅丸加减;食已即吐偏寒者以吴茱萸汤加减,偏热者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减;腹满微痛而恶寒发热、脉浮者,以厚朴七物汤加减;腹中雷鸣切痛,伴胸胁逆满、呕吐者,以附子粳米汤为主方加减;腹痛、大便闭、气滞者,多以厚朴三物汤加味;按之心下满痛者,多以大柴胡汤加减;腹满而痛、便闭、苔黄、潮热者,多以大承气汤为主;腹中大寒痛手不可近者,多以大建中汤为主;胁下偏痛无热证者,多以大黄附子汤为主;腹痛及胁、里急而属寒者,多以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减;寒疝腹中痛而肢冷身痛者,多以抵当乌头桂枝汤为主。其辨证仔细,丝丝入扣,治法详尽,可见一斑,足使后学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先生对胆囊炎、胆石症的治疗深有体会。他认为本病与《伤寒论》所述“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之证相吻合,主要病机为寒热错杂,治疗应以黄连汤为主加减。并观察到患者服此方后,能很快止痛、止呕,严重者可日服2—3剂。若偏寒者,加附片、荜茇;偏热者,加大黄、黄芩;有结石者,加虎杖、郁金;剧痛者加白芍、玄胡;已手术者,加留行子、田三七粉。

先生认为,淋证、癃闭之类的以小便为主的病证,其共同病理多为瘀血内结、湿热阻滞。治疗大法不离化瘀清热、利尿消肿,主方可用《金匮》蒲灰散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减:生蒲黄20克,滑石粉30克(包煎),当归15克,贝母15克,苦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瘀阻重者,加桃仁、大黄;热毒甚者,加银花、连翘、蒲公英;年老阳气不足者,改用瓜蒌瞿麦丸或肾气丸加减;有结石者,加紫背天葵、马兰、琥珀末(冲)、虎杖、海金沙、金钱草;尿如米汤者,选加党参、白术、土茯苓、黄芪、怀牛膝;尿如洗肉水样者,选加观音坐莲、乌蔹莓、茯苓、怀牛膝、知母;遇有妇人尿路结石,可在月经期用桃红四物汤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疗效更佳。

二.兼收并蓄,刻意创新

先生认为,作为一名当代中医,不但要掌握传统中医的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而且要汲取各家之长,兼收并蓄,尤其要汲取现代医学诊断技术之长,为已所用,不断创新。故先生临症,很重视现代医学的诊断,特别对疑似肿瘤的病人,总是先求助于现代医学的诊断,然后再根据辨证,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对脑血管瘤病的辨证和治疗,他根据动脉瘤多伴有局部痉挛或栓塞,静脉瘤多伴有局部血管内炎症的现代医学观点,分别确立以解痉化瘀和消炎活血为主的治法,选用鹿茸草、大伸筋、天葵子、留行子、珍珠粉为主方,前者加红花、白芍、地龙等,后者加升麻、银花、连翘、菊花等;对脑胶质瘤的治疗,他认为本病多因痰湿阻滞脑络、挟瘀挟风所致,治以祛痰化湿为主,佐以活血祛风,药用胆南星、天竺黄、法半夏、煅礞石、白茯苓、炒枳实、苡米仁、川红花、干蟾皮、炒僵蚕为主;对于脑垂体瘤,他认为垂体机能亢进者,多为少阴阴虚内热,治以黄连阿胶汤加减;垂体机能减退者,多为少阴阳虚内寒,治以附子汤加减。治法俱备,疗效明显,且颇有创新。

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辨治,先生亦颇有见地,他认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多因热毒、湿热疫毒乘虚而入,郁于肝胆脾胃,导致疏泄失常,脾不健运,气机不畅;若郁久不解,邪毒入络易致血瘀;瘀血阻滞,三焦气阻,湿聚而为水;热毒、水邪、瘀血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进一步损伤正气,导致了一系列变证的发生。治疗方面,初起多表现为脾胃、肝胆不和,功能失调,重在调和脏腑、扶正解毒,即从气分论治;中期多表现为瘀血阻滞,重在活血化瘀,兼以解毒,即从血分论治;后期瘀结水停,邪盛正衰,重在消癥利水、扶正解毒。脾胃气虚证以四君子汤加味;肝脾不和证以四逆散加味;脾胃不和证以甘草泻心汤加减;气虚血瘀证以桃红四物汤加减;瘀血阻滞证以膈下逐瘀汤加减;瘀水互结证以自拟化瘀逐水汤(马鞭草30克,郁李仁30克,麻黄12克,杏仁12克,桃仁15克,土鳖虫10克,蝼蛄10克,田三七粉3克)加减;瘀热入血证以犀角地黄汤加减。对乙肝带毒无明显症状、肝功能基本正常,而舌质淡红、苔薄者,他多从气分论治,主要以黄毛耳草、蛇舌草、黄龙退壳、炙甘草、大枣肉等加减;对有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舌质偏红者,认为病在血分,主要以赤芍、丹皮、绣花针、叶下珠等加味。

先生认为,肾炎急性期多为邪气犯肺,肺失宣降,水道不利;若影响及脾,脾失转输,易致水湿内停;继而及肾,开合失司,三焦不利,水浊不泄,溢于肌肤则为水肿,上凌心肺则心悸咳喘,上蒙清窍则昏蒙,中阻脾胃则呕逆,下流膀胱则小便不利,邪水不去,脏腑失调,正气渐亏,终至肾精衰败,阴阳两虚。病位当分气血,病性重在虛实,时时勿忘调理肺、脾、肾三脏。如治一朱姓患者,女,40岁,患慢性肾炎、尿毒症住某院,经西医治疗半月余效果不显,请先生会诊。他根据患者呕吐频繁,水入即吐,纳差,食后腹胀,大便泄泻,尿少肤肿,苔黄白相兼而腻,脉弦等表现,辨为寒热虚实错杂、中下焦功能失调,治以辛开苦降,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1剂后好转,2剂后症大减,3剂后吐泻止而能食。守方加梓树夹、铁扫帚各40克,黄芪30克,炙甘草10克,大枣肉12枚,服50余剂,水肿渐消,尿常规检查基本正常,饮食渐增,二便自调,基本痊愈出院。先生还根据本病与免疫功能失调的病理,常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选加一些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如麻黄、连翘、大枣、甘草、茜草、灵芝、防风、银柴胡、徐长卿、五味子、鸟梅、旱莲草、蝉蜕、知母、紫草、晚蚕沙、地肤子等。

先生根据风湿类疾病的特点,归纳出其病因为“风、湿、热、瘀、虛”五端,治疗上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湿、止痹痛、化瘀通络、强筋坚骨等综合疗法,并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方抗风湿合剂:虎杖、茜草根、桑寄生、蕲蛇各15克,制马钱子3克,每日1剂,水煎服;或取10剂药共为1料,每服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加减: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去制马钱子,加茶树根30克、灵芝草20克以强心利尿、除湿扶正;伴有胸闷气促者,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以开胸涤痰、通阳利气;伴有上气不得卧者,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痰;伴有肢冷浮肿者,合蒲灰散以化瘀利尿;伴有咳嗽吐血者,加丹参20克、田三七粉6克以活血化瘀止血;肩周炎加生黄芪、桂枝各10克,鲜姜15克以温经固表、祛风散寒;颈椎增生者,加葛根30克、僵蚕15克以柔筋散结;胸、腰椎增生者,加威灵仙30克、白术20克以通络止痛、消痰散结;脚跟骨质增生者,加地骨皮30~60克、怀牛膝20克,以补肾软坚、除骨中伏热;类风湿关节炎加地龙10克、干蟾皮3克、僵蚕15克,以清热解毒、祛风通络止痛;痛甚拘急者,加蜈蚣3条、全蝎3克(研末吞服),以缓急熄风止痉、攻毒散结。

对于结核病,虽然现代医学已有特效药物,但这些药物主要对肺结核疗效较好,而对其他部位的结核疗效不甚理想。先生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各种结核病的有效验方—抗结核合剂:猫爪草40克,天葵子20克,苡米仁30克,蒸百部15克,生牡蛎30克,天龙末3克(冲)。本方具有清热祛痰、软坚散结、抗痨虫之功效,主治全身内外各个部位的结核病。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亦可煎水外洗),3个月为1个疗程。加减法:结核性脑膜炎,加藏红花、珍珠粉(冲);肺结核,加麦冬、北沙参;淋巴结核,加元宝草、浙贝母;结核性胸膜炎,加葶苈子、大枣;结核性腹膜炎,加制附片、败酱草;肾与膀胱结核,加水芦根、冬瓜子;骨结核,加黄芪、鹿角胶;皮肤结核,加升麻、乌梢蛇;喉结核,加甘草、僵蚕、红花、桃仁;肠结核,加怀山、芡实、黄芪、升麻;子宫内膜结核,加红花、桃仁、田三七(冲)。陈氏以上方共治疗各种结核病千余例,疗效较为理想。

先生对甲状腺疾病颇有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多为阴虚内热、肝阳偏旺所致,治宜养阴清热、甘缓重镇,以加减三甲复脉汤主之;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多属气阳两虚、寒湿停滞,治宜温阳利湿、软坚散结,以附子汤加减(以上服药时间均宜60天以上);甲状腺炎,多属少阳热毒郁结,治宜清热解毒、和解少阳,以五味消毒饮加柴胡、黄芩;甲状腺囊肿,多属痰湿郁结,治宜行气消痰、软坚散结,以半夏厚朴汤加味;甲状腺“冷结节”,多属寒凝痰结,治宜温经通阳、消痰散结,以阳和汤加甲珠、天丁;甲状腺“温结节”(热结节),多属痰凝气滞,治宜消痰软坚散结,以柴芩温胆汤加夏枯草、浙贝,或四逆散加海浮石、生牡蛎等;甲状腺癌,多属热毒壅盛、痰凝瘀阻,治宜清热攻毒,或以毒攻毒,佐以消痰化瘀,方用自拟“抗甲状腺癌方”:生大黄、川黄连、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银花、甘草,水煎服;另以全蝎、壁虎、水蛭、小花蛇适量研末吞服。

三、擅用草药,出奇制胜

先生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吸收民间有效的单验方。早年学医时,他就留心于本草学的研究,对草药的性味、功能尤其精通。临床用药敢打破常规,出奇制胜,并总结出不少以草药为主治疗某些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专方专药。如他在治疗肝癌、胰腺癌、胆道肿瘤等疾病时,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下列草药:黄龙退壳、蛇舌草、半枝莲、虎杖、观音竹、绣花针等;治疗脑血管瘤时,常加沙氏鹿茸草、大伸筋(即牛尾菜根)、铁扫帚、天葵子等;治食道癌或胃癌,常加鲜仙鹤草;治结核病,常加猫爪草、白马骨、葎草等;治乳糜尿,常加观音坐莲、乌蔹莓、荠菜等;治白血病发热,常加积雪草、旱莲草、仙鹤草、金钱草等;治乳癖,常加老鹳草、婆婆针、莲蓬壳、橘叶等;治尿蛋白,常加白马骨、土茯苓、爵床、梓树夹、铁扫帚、马鞭草、金鸡脚下红、葎草、鲜扁蓄、鲜车前草、瓜子金、鲜射干等;治风湿病,常加老茶叶树根等。这些草药的广泛应用,弥补了中药的不足,对临床疗效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先生临床疗效较高的另一原因,是他敢于在治法上、用药上打破常规。如他治疗癃闭、淋证等小便不利之证,一反常规利尿通淋之法,而常以当归贝母苦参丸合蒲灰散加味,疗效卓著;治疗胆结石症,不用疏肝利胆之剂,而常以自拟“化石汤”取效:威灵仙30克,虎杖30克,芦根30克,郁金20克,陈皮15克;遇慢性结石患者,则改用自拟“化石散”:煅枯矾、芒硝、血余炭、虎杖、郁金、琥珀各克,共研细末,每服6克,每日3次;对胆道残余结石,又常以自拟“四金汤”加减:金钱草60克,海金沙、郁金各30克,鸡内金10克,虎杖30克,留行子15克。

先生对某些顽症痼疾,除了常用的内服汤药外,或汤散并用。如他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常在祛痰化湿、消风活血内服汤药的基础上,再辅以自拟“抗癌散”:大黄、芒硝、槐花、黄柏、甘草各60克,黑砂10克,共研细末,分60~天服;在治甲状腺癌晚期不耐手术者,常在服清热攻毒、消痰化瘀药物的同时,加用全蝎6克,壁虎5条,水蛭6克,小花蛇1条,共研末,分数日吞服,并辅以真银珠、白降丹、五倍子各10克,天仙子20克,真梅片3克,共研极细末,每用6克,加鸭蛋清调匀,涂于患处,每日3~4次,疗效明显;治疗牛皮癣,常用黑砂10克,大黄、芒硝、槐花、黄柏、甘草各60克,共研细末,分成50包,日服1包,并以土茯苓60克煎水送服,另用苦参、花椒、桂枝、当归、蛇床子、黄柏、明矾各适量,共研末炒热,布包热擦患处,效果较好。

对于小儿之病,由于汤药难施,往往令医者棘手,而先生认为,使用中草药外治,不仅易为患儿接受,且每有立竿见影之效,适应症较广。所谓外治,就是以中药煎水薰洗擦浴或以药物敷贴,他说:“薰蒸犹如汗法,擦脊犹如捏背,洗腹犹如揉腹,洗脚擦脚,可通透足三阴、足三阳,使经脉气血流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典型病例

(一)脑肿瘤

例1.胡某,女,24岁。患者年因产后吃烧酒炖公鸡2只后发生剧烈头痛昏厥,左眼睑下垂失明,曈孔散大,医院急诊就医,经脑血管造影诊断为脑动脉瘤,需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不同意,自动出院来先生处就医。症见:形体壮实,面色微红,表情痛苦,舌苔薄黄而舌质红,脉象弦数,自诉头痛剧烈(注射度冷丁止痛),口干思冷饮,大便3日未解,小便黄短。诊为肝风胃热,上扰清阳。法以调胃泻火、平肝熄风。处方:牛尾菜30克,鹿茸草30克,天葵子20克,阴石蕨30克,大黄10克,芒硝12克(冲),葛根30克,煅石决30克,鸡屎藤30克,珍珠粉1瓶(2分装,冲服)。以上方出入,服药3月余,症状消失。随访17年未发,能正常生活。

例2.吴某,男,20岁。患者年开始出现左额疼痛目胀,左眼逐渐突出,医院CT扫描,诊断为左额颅内病变。因不能定性,又在左眼下方切开穿刺,确诊为脑静脉瘤,侵及左眼球后。因手术难度大,有一定危险性,家属不同意手术治疗,即来先生处就诊。症见:左眼明显突出,眼周围微暗,下方有一手术疤痕,低头试验眼胀更甚,伴青筋暴露,舌苔薄黄,质红,脉弦细数。先生根据“目为肝之窍”和“额为阳明”的中医理论,诊为肝风胃热,上扰清阳,兼瘀阻脉络。处方:牛尾菜40克,鹿茸草30克,天葵子20克,金银花20克,葛根30克,升麻15克,知母15克,僵蚕15克,珍珠粉1瓶(2分装,吞服)。服药30剂后,症状显著减轻,左眼明显回缩。守方再服60剂后,症状消失。后以30剂巩固疗效,随访未复发。

(二)肝癌

胡某某,男,32岁,台湾学者,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因疲劳、食欲不振、肝区不适,在台湾大学医学院经CT扫描确诊为肝癌,即行手术治疗。出院后感极度乏力、不欲饮食,精神委靡不振,而求助于中医。先生根据自己多年治疗本病的经验,认为证属热毒内侵,瘀热聚结于肝,而正气大伤。治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处方:天然牛黄8克,田三七粉克,藏红花80克,冬虫夏草克,共研细末,分成50包,每日1包,温开水送服。连服包。服药期间,每月追踪CT扫描及血液检査均正常,症状逐渐消失,体力恢复较快,半年后即能从事研究工作。台湾医学专家颇感惊奇,询知术后一直在服大陆中医“秘方”,盛赞此方之妙。随访至今已6年有余,患者仍能如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且无任何不适。

(三)脑出血

卓某某,男,62岁,退休干部。医院治疗期间,于便后突然发生昏倒,左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经西医确诊为脑出血,治疗2天未见效,仍神昏。邀先生会诊,诊见:面色微红,神昏,喉中痰鸣,呼吸困难,舌苔干粗厚浊、色灰中黄,左侧手脚不能动弹,右侧手足乱动,大便2日未解,小便短黄,脘腹微满,按之皱眉,脉弦实有力。诊断:中风。辨证:风热痰浊内闭。治以熄风祛痰、泻火开闭。处方:灵芝菇12克,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冲服),生赭石30克,生牡蛎24克,白芍12克,胆南星10克,怀牛膝12克。2剂后大便下利痰涎秽物甚多,症状随之改善。上方出入20余剂,神志完全转清,但仍然语言不利、左半身不遂。再经按摩、针灸、中药活血化瘀、通络扶正等配合治疗2月余,语言逐渐清晰,自己能跛行,左手活动亦有进步。

(四)慢性肾炎

余某,男,30岁。患慢性肾炎3年余。面色苍白,轻度浮肿,肢倦乏力,动则气喘,常兼外感发热,纳呆,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尿蛋白持续阳性(++),求诊于先生。先生认为证属正虚招邪,肺气不降,脾肾俱虚;治当三脏同治,虚实兼顾。处方:麻黄、连翘、杏仁各10克,黄芪、党参各30克,炙甘草10克,大枣肉10枚,鹿茸、冬虫夏草各2克(研末冲服),红参5克(另炖服)。上药服至半年左右,诸症逐渐消失,尿蛋白阴性。随访10余年未复发。

(五)尿崩症

袁某,男,2岁半,江西德安人。患儿于年4月,出现口渴多饮、小便频数量多。在当地治疗效果不明显而转南昌就医,医院检査,诊断为尿崩症,转中医治疗。先生根据其证候表现,辨为肾阴不足、肾气不固,治以滋补肾阴为主。处方:制首乌克,红枣克,黑芝麻克,黑枣60克,怀山药60克。服法:配小黑母鸡1只(克左右),去毛及内脏,纳入诸药,加水适量,小火炖10小时左右,去药渣,服汤吃鸡。每周炖服1剂,连服7剂而愈。随访12年未见复发,发育正常。

(六)风湿痹痛

雷某,男,36岁。患者于年冬开始颈项疼痛,逐渐加重,活动不利;继之项背强直,夜不能卧,俯坐年余,四处就医少效。先生认为证属风湿热阻痹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兼肝肾不足;治以清热解毒、祛风胜湿、化瘀通络、强筋坚骨;处以“抗风湿合剂”(自拟)加味:虎杖15克,茜草根15克,桑寄生15克,蕲蛇15克,制马钱子3克,乌梢蛇30克,干蚯蚓10克,僵蚕15克。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2次,温开水送服。连服20剂,诸症消失,随访12年未复发。

(七)呕血

刘某,男,59岁,工人。医院行胃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胃腺癌。术后未及3个月,呕吐血液,夹有食物,胃脘痞满拒按,大便秘结,面色淡黄偏暗。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细。先生根据患者年近花甲,又经手术,认为其正气大伤,脉络受损,血液外渗,随胃气上逆而呕出,故出现呕血,证属寒热错杂,法以辛开苦降、攻补兼施。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法半夏30克,炮姜炭10克,川黄连6克,炒黄芩10克,西党参25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薏苡仁30克,仙鹤草30克,田三七3克(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另服抗癌丸(自拟方):黑沙20克,大黄克,芒硝克,槐花克,黄柏克,甘草克。共研极细末,生蜜为丸如绿豆大,分成包,每晚睡前服1包(若发生口腔溃烂流涎,暂停服;肝肾功能差者禁用)。共服上药半年余,诸症逐步缓解并消失。随访10年,仍健在。

原载《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作者简介]

马超英,江西省都昌县人。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著名热病学万友生教授),教授职称。西南交通大学原医学院党委书记兼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现兼任中华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副会长。从事高等中医药教育,主讲《中药学》、《中医学基础》20余年。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50余名。近十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5项、省部级教学、科研课题8项,获得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奖6项;主编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课程全国统编教材《实验中医学基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论著余篇(部)。3年,西南交大授予他“黄袁教职工创新奖”。

陈章生,男,江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医师。擅长治疗各种类型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

校核丨虞胜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gz/5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