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非遗活态传承带给乡亲小欢喜

甘露聚糖肽副作用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06/6084081.html

  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抓手。过去几年,山东省日照市深挖全市特色非遗资源,在非遗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上“想办法、下功夫”,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上“出实招、谋实效”,让非遗活态传承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出一条具有日照特色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摸清家底,有的放矢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前提,是摸清家底,搞清楚哪些项目适合开发转化,哪些项目适合单纯保护。

  近年来,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先后组织3次非遗资源普查工作,总计登记普查线索余条、走访调查非遗传承人超名、整理代表性非遗项目多个。在此基础上,当地建立日照非遗资源储备库,完善储备项目保护传承跟踪机制和分级保护机制,综合运用整体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方式,对各级非遗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保护。

  如今,日照已梳理形成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重点支持黑陶、农民画、割花、老粗布、草编等一批具有传承基础、生产规模、发展前景的传统工艺项目,帮助其进行市场化开发,初步形成了规模经济。

  年12月9日,东港区三庄镇的三庄石雕石刻非遗工坊内,许秀玲端坐在桌前,用小锤敲击钻石笔,在石板上画出生动的人物像。一天工作8个小时,周末可以忙自己的事,一个月有元的收入。许秀玲说,她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

  十几年前,许秀玲跟随非遗工坊的负责人,免费学习石雕石刻技艺,就此在非遗工坊扎根。今年已50岁的她,没有别的愿望,只盼着有更多人了解石雕石刻。

  三庄石雕石刻非遗工坊依托非遗项目传承人工作室建设。该技艺起源于清末,当时的产品主要有石磨盘、碌碡石、门边石、砖花、桥护栏等石质用具,后来发展到墓碑人物刻像,到第四代传承人崔为华,将三庄石雕石刻从农业生产、生活领域开拓到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为使用特制的钻石笔、小锤及艺术家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娴熟流畅的刀法,精心雕琢出人物形象的纯手工雕刻工艺。

  人才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

  这几年,日照定期组织开展全市非遗传承人培训班、非遗传承人论坛等活动,形成年年有培训、月月有论坛的传承人培训机制,累计培训非遗传承人2.3万余人次。实施日照非遗“传帮带”工程,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非遗传承人的良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人才,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也带领广大群众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之路。

  创新转化,聚焦市场

  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必须与时代审美结合,方能迎来“又一春”。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聚焦非遗生产性转化,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打造“扶贫车间”和“非遗工坊”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推动非遗资源产品化、非遗产品文创化、非遗文创市场化,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趟出了新路子。

  当地探索“非遗+扶贫车间”模式,依托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非遗项目,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比如,在扶贫任务较重的莒县峤山镇重点打造了“世昌砚石博物馆”,做活了砚台经济。同时,联合相关科研力量,打造莒县夏庄镇“妈妈制造”合作社、岚山区黄墩镇任家董旺庄村的“草编车间”、五莲县汪湖镇“老粗布车间”等营销力较大的非遗扶贫车间,创造产值近万元,带动周边贫困群众余人实现就业脱贫,实现了非遗传承和扶贫产业的双丰收。

  世唯一非遗工坊是依托山东晨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立。该公司成立于年,注册资金万元,是一家以“互联网+文化实体”的多元化企业,总部位于山东莒县,主营原创纯手绘制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

  山东晨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瑞丽介绍,世唯一非遗工坊的原创手绘系列实行O2O模式经营,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线上配备有完善销售模式的商城,线下设立了手绘艺术馆、莒绘培训学校。工坊主要针对农村妇女、女大学生、下岗失业妇女及等群体搭建就业平台,免费开展产品制作、产品绘画、电商销售等培训。

  家住莒县城区的张长美,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年开始,她来到世唯一非遗工坊学习手绘,目前月收入约元。张长美说,她近期主要的工作,是在羊毛真丝围巾上画枇杷图案,两三天画完一件成品,工作时间宽松,不耽误接送孩子上学。

  着眼长远,增收致富

  过去几年来,日照立足文旅融合新要求,挖掘提炼特色非遗项目,扩大非遗品牌影响力,吸引各类优质资源往乡村倾斜,参与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文化动力。

  当地细耕做活“乡村旅游+非遗”文章,推动非遗成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五莲县民宿旅游村窦家台子依托五莲煎饼、五莲豆腐等非遗美食项目,推出了“全虫宴”,吸引大量游客打卡。莒县赵家石河村打造乡村记忆馆,将转秋千、过门笺制作等非遗体验融入乡村旅游,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模式,年入选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日照绿茶、割花、黑陶等非遗项目在东夷小镇、诗茶小镇、春风十里等民宿集群均有展示。

  同时,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实施乡村非遗旅游“后备箱”工程,推动日照绿茶、地瓜悠、黑陶、农民画等地方特色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充分发挥乡村驿站、乡镇游客集散中心的作用,扩大农特产品宣传和销售。刚开放的莒国古城部分街区,引入了莒县过门笺、莒县传拓技艺、赵氏砚雕制作技艺、安庄剪纸等非遗项目,方便市民和游客全面系统感受日照特色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注重非遗活动策划,提高乡村文化服务水平。每年组织举办日照渔民节、太阳文化节、黄墩闹春牛等10多个重点非遗节会活动。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进社区、进山村等活动,培育打造“我为山村种文化”“二月二舞龙大会”“日照非遗现在时”“弘德传艺

  授人以渔”“小小工匠成大器”等20余个特色文化品牌。

  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梅介绍,“十四五”时期,日照将在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完善上常抓不懈,在推进非遗传承发展上久久为功,在巩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上精准发力,促进非遗保护成果全面融入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文中图片由苏锐拍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gz/10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