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2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2

7-3)倝(gan-4):

《说文》:倝,古案切。日始出,光倝倝也。从旦,?(yan-3)声。凡倝之属皆从倝。

古文字写作‘或或’,早期字形从意为‘日出’的‘旦(dan-4)’,上部的笔画像日出时光芒四射的样子。如《说文》:倝,日始出,光倝倝也。

日出时光芒四射倝图片来自网络

添加‘月-月亮’为‘朝(zhao-1,或或)’。早期字形左边为太阳初升至草木之间,右部为‘月’。以此会意表示:太阳已出,但天边的月亮尚未隐退。其本义为清晨。后右部讹变为‘川’,‘舟’。现代汉字又恢复了最初的字形。

太阳已出但天边的月亮还未隐退朝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日月并存的自然现象,人们在‘朔日’-即‘初一’的清晨常常可以看到。从字形上,‘朝’与意为‘太阳西沉于草莽之中’的‘莫(mo-4)’相对。‘莫’字通‘暮(mu-4)’。如词组:朝思暮想、朝秦暮楚。又与表示‘夜晚’的‘夕’相对。如词组:朝发夕至、朝夕相处。

太阳总是在东方升起,因此,‘朝’字有表示‘方向-对着、向着’的引申义。如词组:朝前,坐北朝南。又延伸指:古代大臣每天清晨到皇宫觐见皇帝-即:朝拜、朝廷。这种觐见又被称为‘上朝’-就像太阳每天清晨都会在东方升起一样。这时读音为‘chao-2’。

‘倝’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并被弃用。

7-4)?(yan-3):

《说文》:?,於幰切。旌旗之游,?蹇之貌。从屮,曲而下,垂?相出入也。读若偃。古人名?,字子游。凡?人之属皆从?。‘’,古文?字,象形。及象旌旗之游。

古文字写作‘或或’,像竖立着的旗杆之上,有长条状的旗帜飘动的样子。如《说文》:?,旌旗之游,?蹇之貌。

竖立着的旗杆之上,有长条状的旗帜飘动?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其本义为:旗帜。甲骨刻辞中有用例。如《合》:弜其立?。说的就是;树立旗帜。

汉石画像扛旗行走?图片来自网络

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相关。如:旌旗、旂、施、旄、旒等。

旅(lv-3,或或):添加意为‘众人跟随’的‘从’。以此会意表示:将士聚集在军旗之下,跟随军旗行动。即:军队。后来有的字形添加古时主要的作战工具-战车。如《说文》:旅,军之五百人为旅。从?、从从。从,俱也。

将士聚集在军旗之下,跟随军旗行动旅图片来自网络

后成为军队编制单位的名称。周代以前五百人为‘旅’。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编制不一。如《国语·齐语》: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旅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军队会时常在外征伐。因此引申指:寄居外地、旅居。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羁旅之臣。又指:在外的人。如《孟子·梁惠王上》:行旅者皆欲出于王之涂。

族(zu-2,或或):添加意为‘箭矢’的‘矢’。因此‘族’有两层含义:一、锋利的箭头,为‘镞’的先造字。二、箭矢平时都是捆绑在一起进行存放,有‘聚集’的含义。如《说文》: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从矢。

旗帜下的箭矢族图片来自网络

后以‘镞’表示‘锋利的箭头’。‘族’字多指第二个意思,即:在旗帜下聚集。引申指:家族、氏族。如《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延伸指:族群、种类。如唐·韩愈《师说》:士大夫之族。

特指古时一种残酷的刑罚:灭族。即:一人犯罪,家族成员全部处死。如唐·杜牧《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的本义在现代汉字中湮没。由其所组汉字如:旌、旗、旂、施、旄、旒等等皆被归入‘方’字旁。

7-5)冥(ming-2):

《说文》:冥,莫经切。幽也。从日、从六,冖声。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也。凡冥之属皆从冥。

古文字写作‘或或’,早期字形下为双手,上像临产孕妇的产道。以此会意表示:他人用双手对准备出生的婴儿进行助产接生。

他人用双手对准备出生的婴儿进行助产接生冥图片来自网络

这时的孩子尚在腹中,还未产出。因此引申有:黑暗、昏暗的含义。如《说文》:冥,幽也。《广雅》:冥,暗也。说的都是‘冥’字的引申义。

延伸指:隐蔽、幽深。又有:虚空、缥缈的含义。如《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冥冥。

‘冥’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冖’字旁。在组字中多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溟、暝、榠、瞑、螟、凕、嫇等。

7-6)晶(jing-1):

《说文》:晶,子盈切。精光也。从三日。凡晶之属皆从晶。

古文字写作‘或或’,像三颗亮晶晶的星星样子摹画。‘三’在这里意为‘数量上的多’。‘晶’为‘星’的初字。

夜空中众多亮晶晶的星晶-星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在晴朗的夜空,可以看到三千多颗发光的星体。造字时一颗星不明显,也容易与表示‘太阳’的‘日’混同,所以就多画几颗。甲骨文中可以看到两颗、三颗、四颗、五颗等。其本义为夜空中发光的星体。

引申有‘光亮’的含义。如欧阳修《秋声赋》:天高日晶;皎皎摇摇,晶晶盈盈。

由夜空星星的发光,延伸指‘发光或反光的物体’。如词组:水晶、晶体、晶莹剔透中‘晶’字的含义。

曐(xing-1,或或):像众多的星星中有棵小草的样子。在远古先民看来,天上的星星时多时少,时亮时暗,偶尔还有流星划过夜空。它们应该像地上的小草一样,能够生长繁育。因此添加表示‘生命、生长’的‘小草-生’,成为从‘晶’、从‘生’表音的会意形声字。现代汉字简省写作‘星’。如《说文》: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从晶、生声。

其本义为夜空中有光亮的天体。如《书·尧典》:日月星辰。如《荀子》:列星随旋,日月递炤。

星星离地球很远,因此,‘星’引申有:多而分散、细小闪亮的意思。如词组:星罗棋布、一星半点、星火燎原中‘星’字的含义。

曑(shen-1,或或):早期字形像三颗星在人的头顶上有光芒的样子。后写作‘參’,现代汉字简省写作‘参’。

参宿示意图曑-參-参图片来自网络

‘参’是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末宿。有星七颗,其中的三颗星挨得很近,并且很亮。‘参宿’和‘商宿’在黄道上相隔度,永远不会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因此古人常常以‘参、商’形容不会重逢。

‘参’宿中的三颗星紧密地排成‘一’字,因此,‘参’有‘三’的引申义。这个时候读作(san-1),字体写作‘叁’。如《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

又有‘加入’及‘检验’的引申义。如词组:参加、参选及参考、参照中‘参’字的含义。这时的读音为(can-1)。

‘晶’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日’字旁。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3

7-7)月(yue-4):

《说文》:月,鱼厥切。阙也。大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

古文字写作‘或或’,正像月亮在上、下弦时‘半月’的样子,象形。太阳与月亮都是圆球形,但人们看到的月亮,却时圆时缺,并以缺形的时候居多。为了避免和表示‘太阳’的‘日’混淆,人们便以‘半月’表示月亮。其本义为:月亮-月球。如《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半月月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月球自转与绕地球公转的周期都是27.3日。因此,月球永远以同一部位面向地球。月球自身并不发光,人们在地球上之所以能够看到月亮,这实际上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因与太阳相互角度位置的不同,人们才会看到月亮周而复始的发生盈亏变化。

引申有:时间、农历、月历的概念。如词组:大月小月、月半、月份。古时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又特指女子的生理特征,如:月事、月信、月子等。

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相关。如:

朔(shuo-4,或):添加意为‘头朝下-上下倒写的人’的‘屰(ni-4)’,以此会意表示:月相从大到小的逆行变化。

月相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为‘顺’;反之,则为‘逆’。因此,‘朔’字意为: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再重新开始的时候。即:每月农历初一。如《说文》:朔,月一日始苏也。《释名》:朔,月初之名也。

每月农历初一,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与太阳同时出没。这时月亮隐没在太阳的光线之中,地球上的人们看不见月光,这种月相就是‘朔’。

‘朔’字引申有‘违逆、不适’的含义。在地理气候上,古华夏处于北半球,趋暖避寒是人的本能。由此,‘朔’字有‘北方’的衍生义。这大概源于冬天寒冷的北风,与人们‘趋暖避寒’的愿望相反。如《尔雅》:朔,北方也。

朏(fei-3,或):从‘月’,从意为‘脚步外出’的‘出(chu-1)’。以此会意表示:月光开始慢慢出现。如《说文》:朏,月未盛之明。从月、出。

月光开始慢慢出现上弦月朏图片来自网络

其又记作‘覇、霸(po-4,或或)’-本义为:在大幕遮盖的夜晚月亮初现。如:《说文》: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霸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其本义为新月出现。这时为农历每月初三,因用以纪日,为初三日的代称。自此直到月圆,人们看到月亮一天天变大,因此称之为‘新月’、‘上弦月’,记作‘’,月亮的缺口向左。而十五月圆之夜后,月亮逐渐亏蚀,被称为‘残月’、‘下弦月’,人们便记作‘’。这时月亮缺口向右,犹似‘残’字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C’。

下弦月-残月月亮缺口向右,似‘残’字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C’图片来自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字从‘月’的组字有很多是由‘肉’、‘舟’讹变而来。如从‘肉’的组字:肝、肺、肾、脚、脖、胳膊、肌肤等,这时的‘月’即俗称的‘肉月’。从‘舟’的组字如:朕、前、俞等。

另:‘朋(peng-2)’字的‘月’为‘成串的原始货币-贝币或玉石’的讹变。‘胄(zhou-4)’下部的‘月’为‘目(mu-4)’的讹变。‘能(neng-2)’字左下的‘月’为‘熊’身体部位的象形摹写。这些字体在进行解析时应予注意。

7-8)有(you-3):

《说文》:有,云九切。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

古文字写作‘或’,上为‘又-手’,下为‘肉’。以此表示:手里拎着一块肉的意思。引申泛指:拥有、保有、具有。与‘无’相对。如《左传·襄公十一年》:有备无患。延伸指:多、丰收、富足。

手里拎着一块肉有图片来自网络

又有‘存在’的衍生义。如《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有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有’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月’字旁,为‘肉月’。在组字中多做为声旁表示读音,如:囿、宥、侑、哊、铕、姷等。

7-9)朙(ming-2):

《说文》:朙,武兵切。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属皆从朙。‘’,古文朙从日。

古文字写作‘或或’,左为表示‘带格棂的窗户’的‘囧(jiong-3)’,右为‘月’。以此会意表示:月光从窗棂照进室内后的明亮。如《说文》:朙,照也。

月光从窗棂照进室内后的明亮朙-明图片来自网络

古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了晚上如不点亮灯炷,房屋内会漆黑一片。这时如有月光穿过窗棂照进室内,肯定会使屋内比较明亮。其本义为:明亮,与‘昏暗’相对。如《尔雅》:明星谓之启明。现代汉字写作‘明’,从‘日’、从‘月’,恢复了《说文》中古文的字形。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明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引申指:清楚、明白。如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扬之欲其明。又有:懂得、了解的衍生义。如唐·韩愈《师说》:吾未其明也。

延伸指:圣明、明察、明智。如汉·贾谊《过秦论》:明智而忠信。

‘朙’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的‘明’归入‘日’字部。

7-10)囧(jiong-3):

《说文》:囧,俱永切。窗牗丽廔闿明。象形。凡囧之属皆从囧。读若犷。贾侍中说:读与明同。

古文字写作‘或或’,像带有格棂的窗户样子。古时没有现代的玻璃,只有在作为窗户的孔洞之处装上木棍作为屏障,以防止鸟兽误入。

早期人类居住的地穴、半地穴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古文字形中的窗棂,实际上就是在早期房屋窗户特意安装的、用于防止鸟兽误入的木棍。‘囧’由‘窗棂’引申有:透亮、明亮的含义。

地穴、半地穴上部的窗户有木棍做的窗棂囧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居住的房屋,无论是早期的地穴、半地穴,还是后来老百姓的民居,君王的宫殿,都开有窗户。目的无非是通风和透亮。窗户通风写作‘囪(cong-1)-简:囱’,其为‘窗’的初字。

添加意为‘器皿’的‘皿(min-3)’为‘(meng-2,或或)’。‘囧’在这里即为‘明亮’的引申义。下面的‘皿’为盛取‘牲血’之用(注意:有的字形下面不是‘皿’,而是‘血’字)。

组字记录的是古时‘歃血为盟’的过程。会盟的双方或多方本着‘坦诚、明白无误’的想法,宰杀牺牲以作见证后共同签署协议。此即为‘会盟’。‘’又写作‘盟(meng-2,或或)’,从‘囧’与从‘明’意同,都指‘明亮、坦诚’的引申义。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4

7-11)夕(xi-1):

《说文》:夕,祥易切。莫也。从月半见。凡夕之属皆从夕。

古文字写作‘或或’,与‘月(yue-4,或或)’字源相同,早期‘夕’与‘月’二字混用。如《说文》:夕,莫也。从月半见。这里的‘莫’为‘暮’的初字;‘从月半见’,指的是‘半月-半个月亮’,象形。大约到了秦末汉初,‘月’字中间有‘一点’,‘夕’字中间没有‘点’,两字才有了明确区分。‘月’专指:月亮-月球,引申指:月历、月令等与时间有关的概念。

半月夕-夜晚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夕’本义为‘夜晚’,与‘朝’相对。如《周礼·道仆》:以朝夕燕出入。但也包括太阳落山后的黄昏。如《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后又延伸指整个的夜晚,如词组:今夕、除夕中‘夕’字的含义。

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相关。如:

夜(ye-4,或或):从‘夕’,从‘亦-腋’,以人的腋下终日被肩膀隐藏覆盖,来表示‘整个夜晚’的时间段。如《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与表示‘白天’的‘昼’相对。如《左传·庄公七年》:辛卯夜,恒星不见。如词组:夜以继日、不分昼夜。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夜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夙(su-4,或或):从‘夕-月’,从意为‘劳作’的‘丮(ji-2)’,组字像人在月光下忙碌劳作的样子。如《说文》:夙,早敬也。即:天不亮就起来做事。以此引申表示‘早’和‘恭敬、认真’的含义。

如《诗·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中‘夙’的字义即为‘早’。《诗·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中‘夙’的字义为‘恭敬’。

后衍生有:早就有的、旧有的意思。如词组:夙日、夙愿、夙敌中‘夙’字的含义。

7-12)多(duo-1):

《说文》:多,得何切。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曡。凡多之属皆从多。‘’,古文多。

古文字写作‘或或’,以‘两块肉’组字,后字形讹变为以两个‘夕’成字。

两块肉多图片来自网络

远古时期,狩猎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将狩猎所得进行分配,一般是以相对公平为原则,即:一家一块肉。以‘两块肉’组字,表示:数量上的‘多’。与‘少’、‘寡’相对。如《尔雅·释诂》:多,众也。如《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添加意为‘树木所结果实’并表音的‘果’为‘?(huo-3,)’。以‘树木结果’喻示:众多。引申指:由同伴组成的团体。衍生有:聚集、联合、纠合的含义。后字形左右互换写作‘夥’,现代汉字写作‘伙’。

‘多’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夕’字旁。在组字中又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哆、茤、陊、跢、袳等。

7-13)毌(guan-4):

《说文》:毌,古丸切。穿物持之也。从一横贯,象宝货之形。凡毌之属皆从毌。读若冠。

古文字写作‘或或’,像以绳索将古时的‘贝币’串起来的样子。‘贝’本身为圆形,但作为用刀具刻画的甲骨文字并不容易,遂将其刻画成方形。

以绳索将‘贝币’串起来毌-贯图片来自网络

‘贝’为生长于海边的‘子安贝’,身处内陆的古华夏人将其当做宝贝。数量少了可以用手拿着,数量多了只有用绳索串起来才便于携带。既可戴在身上当装饰物,更作为原始的货币来使用。如《说文》:毌,穿物持之也。从一横贯,象宝货之形。‘毌’为‘貫(guan-4,-简:贯)’的初字,直接添加了‘貝-简:贝’,使其本义更加明确。后成为古代钱币的计量单位:古代铜钱用绳穿,一千钱为一贯。

用绳穿起来的铜钱贯图片来自网络

延伸泛指:贯穿、贯通。

‘毌’的字义由‘贯’替代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并被弃用。

7-14)‘’(han-4):

《说文》:‘’,乎感切。嘾也。艸木之华未发圅(简:函)然,象形。凡‘’之属皆从‘’。读若含。

古文字写作‘’,下为草木枝茎,上像未开的花骨朵样子。以此表示:草木枝茎上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象形。如《说文》:‘’,艸木之华未发圅(简:函)然,象形。

草木枝茎上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延伸指:像花骨朵样子的物品。

添加意为‘树木枝条萌芽’并表音的‘由(you-2)’为‘?(you-2,)’。以此表示:树木长出新的枝条并含苞待放。如《说文》:?,木生条也。从‘’,象枝条华函之形,由声。

圅(han-2,或或):早期字形像盛装‘箭矢’的箭囊样子。装有箭矢的箭囊整体形象类似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现代汉字写作‘函’。人们将箭矢盛装在箭囊里,尖锐部朝下被包裹住,既能避免误伤,又便于携带。

盛装箭矢的箭囊圅-函图片来自网络

后泛指:盛装物品的匣子、套子。如《战国策·燕策》:函封之。引申指:用匣子或封套装盛。如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函梁君臣之首。

延伸有:包含、容纳的含义。如《汉书·叙传》:函之如海。

‘’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并被弃用,这是因为在汉文字传承过程中其字义湮没不显。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5

7-15)‘’(han-4):

《说文》:‘’,胡感切。木垂华实。从木、‘(han-4)’。‘’亦声。凡‘’之属皆从‘’。

古文字写作‘或或’,从‘木-树木’,从意为‘含苞待放-花骨朵’并表音的‘(han-4,)’。以此会意表示:树木花开过后结实坐果的意思。如《说文》:‘’,木垂华实。

树木花开过后结实坐果图片来自网络

植物开花就是为了结果。‘’字记录的便是:树木花开后结有多个果实的样子。

添加意为‘围绕’并表音的‘韋(wei-2)’为‘(wei-2,或或)’。以此会意表示:果树上结有一圈圈、一层层累累果实。

‘’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并被弃用。这是因为其在汉文字传承中字义湮没不显。

7-16)‘’(tiao-2):

《说文》:‘’,徒辽切。艸木实垂‘’然,象形。凡‘’之属皆从‘’。读若调。‘’,籀文三‘’为‘’。

古文字写作‘或或’,像植物果实带有外壳的样子。后期字形便刻画出了果实外壳的裂纹。如《说文》:‘’,艸木实垂‘’然,象形。植物果实不会只有一个,因此以三个‘’组字写作‘或’。‘三’指:数量的多。

植物果实带有外壳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添加‘木-树木’为‘(li-4,或或)’,以此表示:结有‘带外壳果实’的树木。早期字形上有三个‘’,‘三’指‘数量的多’。这种果树即为:栗子树。栗子的果实有一层刺猬状外壳。果实成熟后外壳裂开,便可以看到里面的栗子。

添加‘禾谷的米粒-米’为‘(su-4,或)’。以此表示:成熟时带有籽壳的禾谷米粒。人们只有将禾谷脱粒去壳后才能食用。‘粟’即北方俗称的‘小米’。

成熟时的禾谷米粒带有籽壳-小米图片来自网络

‘’和‘’上部的‘’后讹变为‘覀’,分别写作‘栗’、‘粟’。‘’的本义遂湮没不显。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并被弃用。

7-17)亝(qi-2):

《说文》:亝,徂兮切。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凡亝之属皆从亝。

古文字写作‘或或’,早期字形以三个麦穗组字,以此会意表示:像整片生长的麦穗一样高的意思。‘三’指:数量的多。后期字形添加的下面两画表示‘地面’。楷书繁体为‘齊’,现代汉字简省写作‘齐’。

田地中的麦穗一样高亝(象形)-齊-齐图片来自网络

后泛指:物体平直或表面相平。即:整齐、高低一样。如《国语·周语》:其君齐明衷正。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亝-齊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引申有:平等、相等的含义。如《楚辞·屈原·涉江》:与日月齐光。延伸指:全、齐全。如《史记·平准书》:而民不齐出于南亩。又指:人的思想或行动一致、同心协力。

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的‘齐’归入‘文’字旁,‘齊’作为‘齐’的繁体归入‘亠’字旁。在组字中多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脐、荠、蛴等。

7-18)朿(ci-4):

《说文》:朿,七赐切。木芒也。象形。凡朿之属皆从朿。读若刺。

古文字写作‘或或’,像草木植物枝茎上长有尖刺的样子。如《说文》:朿,木芒也。象形。‘朿’的顶端似利刃,因此添加‘刀-刂’为‘刺(ci-4)’。‘朿’为‘刺’的初字。

草木植物枝茎上长有尖刺朿(象形)-刺图片来自网络

以两个‘朿’并列横写为‘棘(ji-2,或)’。以此会意表示:这是一种长满尖刺的低矮植物。即:荆棘。

两个‘朿’上下竖写为‘棗(zao-3,或)’,以此会意表示:这是一种长有尖刺的、比‘荆棘’高大的植物。并以‘棗’作为其果实的名称。

枣子好吃小心有刺棗-枣图片来自网络

古时的文书为竖写。人们有将上下相同的重文字体下面的那个字,简省写作‘两点’的习惯,因此后将‘棗’字简省写作‘枣’。虽是简省,但更象形。

‘朿’的本义由‘刺’替代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并被弃用。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6

7-19)片(pian-4):

《说文》:片,匹见切。判木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

古文字写作‘或或’,为将‘木(mu-4,或或)’自中间纵向剖开后形成的字形。如《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判’在这里用其本义:用刀将物品一劈为二的意思。

将‘木-树木’分解便是‘片-木板’片图片来自网络

将‘木’从中间纵向剖开,便得到‘爿(pan-2,或或)’和‘片’。也就是说,‘爿’和‘片’是由纵向剖开后的‘木’得到的。二字合在一起便是‘木’字。汉文字象形又表意的作用显现无遗。

‘爿’、‘片’二字开始是没有区别的,都表示将树干剖开得到的木板。但随着华夏文明的不断发展,汉文字也有了精准化的要求。因此后来二字的具体应用还是有所区分:‘爿’一般专指形制较大的‘木板’;而‘片’则指小型的‘木板’或‘木片’等扁而薄的东西。如词组:相片、名片、唱片、画片等。

引申有:单个、单只;微小、微少的含义。如词组:一片孤舟、只言片语中‘片’字的含义。

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相关。如:

版(ban-3,):添加意为‘反转’并表音的‘反’,以此会意表示:用小型的木片或木板为材料,进行反转使用的物品。后特指:古时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前,古老的雕版印刷术。

在小型木板上反刻字-雕版印刷版图片来自网络

‘版’字正是这一古老技术运用的生动写照:在平整木板上采取反字雕版,制作好后在上面刷墨,印到丝棉或纸张之上,便可以得到正常字体的印刷品。后来以石板进行雕字印刷,工艺流程一样。

古华夏的雕版印刷术是人类文明传播的先导。通过印刷,可使文化及思想得以更大范围的、更大量的广泛传播与影响。

宋代的毕昇对雕版印刷进行了技术改进,创造性地使用了独立的泥质活字模。即:活字印刷术。如今人们在年画的制版工艺中,依稀能够看到雕版印刷术的影子。

现在人们只是在看见特意表现的有形字块时,才可能联想起古老的雕版印刷术。却不知通过汉字‘版’,其中既蕴藏着古华夏印刷术的制作工艺,又蕴含着古印刷术的操作方法。

牒(die-2,):添加意为‘树叶’并表音的‘枼(ye-4)’,以此会意表示:似树叶轻而薄的小木片。后特指:印有证明文件的文书及证件。

7-20)鼎(ding-3):

《说文》:鼎,都挺切。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也。籀文以鼎为贞字。凡鼎之属皆从鼎。

古文字写作‘或或’,像‘鼎’的形象摹画:中间是鼎的腹部,上面是便于穿过木杠或绳索抬鼎的双耳,下部是鼎的支腿。如《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青铜方鼎及铭文鼎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三足双耳,说的是:圆‘鼎’的样子。三足的鼎相对而言比较轻巧,古时多在古华夏南部地区使用。北方则多为厚重的双耳四足方鼎。正因为四足方鼎的厚重,才被轻巧的南方三足圆鼎逐渐替代。

青铜圆鼎及铭文鼎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鼎’在古时为烹煮食物的炊器。最早为‘陶制’,后来才有金属质地。考古发掘中多有出土底部有烟炱的鼎。词组‘鼎沸’本义是鼎内食物高温沸腾,后则指:不稳定、不安定。如《三国志·蜀书·谯周传》: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现在仍用‘人声鼎沸’形容嘈杂。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鼎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植物性食材易于煮熟,因此,青铜质地的鼎后来多用作烹煮肉类食材。古时农耕社会肉类食材难得,金属质地的青铜难得,因此用作煮肉的‘鼎’的地位也随之上升,成为帝王将相等统治者的专属用具。

随着等级不同,鼎的大小及使用数量也不同。如西周用餐时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因此,‘鼎’有:显赫、盛大的引申义。如晋·左思《吴都赋》:高门鼎贵。如词组:大名鼎鼎。

后成为统治贵族的庙堂礼器。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后遂以‘鼎’指称国家政权和帝位。如历史典故中的‘楚子问鼎’及‘问鼎中原’,便是楚王有夺取周天子政权的野心。

后期流行的圆鼎有三个支腿。所以人们便将三方并立称之为:三足鼎立。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字形的变化,部分从‘鼎’的字讹变为从‘貝(bei-4)-简:贝’。如:‘貞(zhen-1,或或)-简:贞’;‘員(yuan-2,或或)-简:员’;‘敗(bai-4,或)-简:败’;‘則(ze-2,或或)-则’等。另:‘眞(zhen-1,或或)-简:真’、‘具(ju-4,或或)’也从‘鼎’。

添加意为‘丰满乳房’并表音的‘乃(nai-3)’为‘鼐(nai-4,)’。以此会意表示:大鼎。如:《诗·周颂·丝衣》: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毛传》注解:大鼎谓之鼐,小鼎谓之鼒。‘鼒(zi-1,或)’指:小鼎,添加了本义为‘小草萌芽’的‘才(cai-2)’。

‘鼎’的字形在文字演变中变化较大,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目’字旁或在难检字中查找。

7-21)克(ke-4):

《说文》:克,苦得切。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凡克之属皆从克。徐锴曰:肩,任也。负荷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古文克。‘’,亦古文克。

古文字写作‘或或’。中间及下部为突出头部和肚子毛皮翻开的兽体形象,上部则像一块大石块的样子。以此会意表示:远古时期的人们用大石块对着野兽头颅进行击打。

对着兽类头部进行击打克图片来自网络

古时没有其他可以使用的工具,石块是天然的击打武器。其本义为:宰杀野兽。如《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后有:伤害、损伤的意思。如词组:相生相克;迷信的子女命相克父母,夫妻相克等。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克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引申指:战胜、攻克、击败-即:克敌制胜。如《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如《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延伸指:能够。如《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又有:胜任的意思。如《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衍生指:克制。即:自己能够控制住自己。如《后汉书·祭遵传》:克己奉公。

‘克’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十’字旁。在组字中多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尅、勀、剋、娔、氪等。

7-22)彔(lu-4):

《说文》:彔,卢谷切。刻木彔彔也。象形。凡彔之属皆从彔。

古文字写作‘或或’。早期字形上为在井口安装的可旋转、用于缠绕绳索打水的‘辘轳’形象,其下为水桶及溅撒出的‘水滴’样子。其本义为‘辘轳’。现代汉字写作‘录’。

井边用于打水的辘轳彔-录图片来自网络

‘辘轳’需连续旋转才能将水桶提升。因此,‘录’字有‘持续才能完成’的引申义。

商周青铜器多字体铭文彔-录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录录’二字连用,即源自‘辘轳’的持续转动。每次的往复动作一样,遂有:平庸无所作为的延伸义。此字义后由‘碌碌’二字替代。‘碌(lu-4,)’本义为:用于碾压谷物去壳的石碾子,添加了制作材质‘石(shi-2)’。其运动轨迹同‘辘轳’-持续往复旋转。

古籍中记载的、用辘轳打水灌溉农田的图画图片来自网络

‘辘轳’的作用是为了取水方便省力,‘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添加意为‘祭台、祭祀’的‘示(shi-4)’为‘禄(lu-4,或)’,以此表示:祈盼神灵带来源源不断的福气、鸿运。如《诗·大雅·既醉》: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延伸指:作为天子的君王给予臣属官员的俸给。如词组:俸禄、高官厚禄等。

‘彔’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的‘录’归入‘彐’字旁。在组字中多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逯、渌、箓、椂、録、琭等。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说文解字》部首探源解读7-8

7-27)米(mi-3):

《说文》:米,莫礼切。粟实也。象禾实之形。凡米之属皆从米。

古文字写作‘或或’,正像米粒长在谷穗上的样子。米粒很小,无法单独画出。只能以‘谷穗上的籽实’来表示。如《说文》:米,粟实也。像禾实之形。后泛指麦、稻、黍等粮食作物的籽实,即:粮食。

谷穗上的籽实米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引申指:谷物及其他粮食作物果实脱去外壳后的籽实。后专指:稻米。如《周礼·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将‘稻米’与‘粟米’并称。延伸指:像‘米’的物品或东西。如词组:花生米、虾米等。

粟米、稻米等谷物的籽实都很小。因此‘米’字又用来比喻:极少或极小的量。字义犹同‘点滴’。

由其所组汉字大多与粮食作物相关。如:籼、精、粗、粳、粒等。

添加意为‘特种衣服’的‘卒(zu-2)’为‘粹(cui-4,)’。以此会意表示:特级、不掺杂的精米。引申有:精华、纯粹的含义。

添加意为‘架在河上的独木桥-引申指:高起’并表音的‘梁(liang-2)’字简省为‘粱(liang-2,或或)’。以此表示:这是一种茎秆比较高的粮食作物-即:俗称的‘高粱’。

7-28)毇(hui-3):

《说文》:毇,许委切。米一斛舂为八斗也。从?(jiu-4),从殳。凡毇之属皆从毇。

古文字写作‘’,从意为‘石臼’的‘臼(jiu-4)’,从‘米’,从意为‘手持棍棒捣击’的‘殳(shu-1)’。以此会意表示:用‘杵’将‘石臼’里的‘米’舂精细。

用‘杵’将‘石臼’里的‘米’舂精细毇图片来自网络

‘米’舂的精细,必然是将杂质去除的多,因此,损耗是必然的。如《说文》:毇,米一斛舂为八斗也。得到的精米只是原来数量的八成。古时的统治者为了表示‘节俭’,便不提倡这么精细的粮食。如《淮南子·主术训》: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太羹不和,粢食不毇。

比‘毇’稍微粗糙点的‘米’写作‘(zhuo-2,)’,其得到的精米是原来数量的九成。如《说文》:‘’,?(li-4)米。一斛舂为九斗曰‘’。

‘毇’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

7-29)臼(jiu-4):

《说文》:臼,其九切。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米也。凡臼之属皆从臼。

古文字写作‘或’,正是古时给‘谷米’去壳的石质‘臼’的形象摹写。内里的齿状物为‘臼’中粗糙内面的样子。内面粗糙才会增大‘木杵’与‘糙米’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效果。

有粗糙内面的石臼臼象形图片来自网络

其本义为:给谷米去壳的‘石臼’。早期远古人类有‘掘地’为‘臼’的历史,这也正是古语中所讲的:‘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的真实记录。后延伸指:形状如‘臼’的物体。如‘陷阱’、‘窠臼’等。由‘臼’组成的汉字,大多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相关。

在‘臼’字的上面添加‘双手持杵’为‘舂(chong-1,或或)’。组字意为:双手持杵往复冲捣下面‘石臼’中的谷米。其本义为:给谷米去壳。

双手持杵往复冲捣下面‘石臼’中的谷米舂图片来自网络

舂米完成后,将‘石臼’中的‘米’取出来记作‘舀(yao-3,)’:添加了‘自上而下的手形-爫’。后引申指:以瓢、勺等器具盛取下面容器中的物品。所使用的器具名称便是:舀子。

如果将‘臼’视为陷阱,人掉入其中便为‘臽’(xian-4,或或)’:字形像‘人’掉入陷坑。后添加意为‘土堆、障碍’的‘左耳-阝’写作‘陷(xian-4,)’。以此表示:为捉住敌人或野兽而挖的深坑。‘臽’为‘陷’的初字。

人掉入陷坑中臽-陷图片来自网络

7-30)凶(xiong-1):

《说文》:凶,许容切。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凡凶之属皆从凶。

古文字写作‘或’,下面的‘凵(kan-3)’象地下有陷坑,上面的‘乂’像陷坑表面覆盖的树枝伪装,也表示这里此路不通。如《说文》:凶,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

凶险的陷坑凶图片来自网络

引申指:灾祸或不吉利。如《书·洪范》:一曰凶短折。如词组:凶兆、凶年。又有:凶残、凶恶的含义。如词组:凶神恶煞、穷凶极恶中‘凶’字的含义。

在‘凶’字下添加人形为‘兇(xiong-1,)’,以此会意表示‘大难临头’的意思。引申指:残暴、凶恶。后与‘凶’字混同,成为其楷体的繁体字。现代汉字简省写作‘凶’,又恢复了其最初的古文字形。

‘凶’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凵’字旁。在组字中多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汹、匈、忷、讻等。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gz/7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