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趣谈宋仁宗共治时代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06/

一、序言

赵祯,宋朝第四位君主;庙号宋仁宗;看起来一生平庸,当时宋朝士人的评价为: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宋朝人民对皇帝的称呼)。这个评价和后来那位独创了“瘦金体”的宋徽宗截然不同;这位仁宗的子孙得到的评价是:徽宗多能,独不能为君主。仁宗出身并不好,大家熟悉的“狸猫换太子”故事里的那个太子就是他了,不过也只是个道具,这个故事成就的是包黑子的美名。

仁宗一朝,共执政42年,期间涌现出无数杰出人物。文学方面有欧阳修、苏洵、苏轼、苏澈、王安石、曾巩、晏殊以及一个浪荡子柳永;思想方面有张载、程颐、程颢等理学大家;政治方面有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王安石、司马光等千古名臣,甚至吕夷简也可谓一时之选。同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个出于仁宗朝,即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仁宗于五十三岁(我喜欢用周岁哈)驾崩,当时天下俱悲恸,从小儿至老人均啼哭不止;连当时的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建衣冠冢以君父之礼年年拜祭。宋仁宗庙号中的仁字已是儒家对于一个君主的最高评价。

为何一位看似平庸的君主,得到了整个王朝乃至邻邦的深深怀念,甚至在后期的士大夫中被追捧为道德典范呢?本文会以本书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尽量写得生动有趣一些,带领大家去看看宋仁宗时代的风情,领略一下这些千古风流人物的风采。

二、童年(公元-)

公元年4月,宋仁宗出生,得名赵受益(宋朝皇子在未立太子之前名均为三字,立太子后改为两字)。他是由一位李姓宫女所生,出生时就被刘娥(当时为妃,后为皇后)抱养。

刘娥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她是一个银匠的妻子,改嫁给了当时还是襄王的赵元侃(也就是后来仁宗的父亲,赵恒-宋真宗);真宗继位后,她与前夫结拜为兄妹,改其名为刘美。就这样,一个小小银匠也成了国舅爷。刘娥大姐真是前妻中的典范(刘娥,前妻中的战斗鸡,欧耶),各位女同学真的要好好学习,请对你们的前夫好一点哈。

赵祯在其生母去世之前一直未能与其相认,直到刘皇后也就是以后的刘太后挂了以后,才知道自己的身世。从这点上来说,天家之无情可见一斑,可怜可叹。实际上,狸猫换太子就是影射这一段历史。当然,种种细节和冲突都是民间艺人编造出来的。

当时的宋王朝将政府分为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管民事和军事;其首长分别是宰相和枢密使,另外有次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等等;统称为宰执团队,当时的宰执们斗争得比较激烈。

由于宋真宗是个极度迷恋修仙的人,什么丹药都敢吃,把自己身体折腾得够呛,基本不能理政;所以在赵祯被立为太子后,宰执们就开始分为两派。首相向敏中、次相寇准、李迪等支持太子监国。而枢密使丁谓、曹利用、钱淮演等则支持刘皇后。刘娥不愧为一个奇女子,真宗被她耍的团团转,朝政也基本被她捏在手中。

幼年的赵祯就乖巧懂事,聪敏好学;由于他是宋真宗唯一的儿子,所以似乎没有什么太大波折,除了由于从下不爱穿鞋被留下一个“赤脚大仙”转世的逸闻。他的敦厚温良的品性已经慢慢展露,被士大夫寄予厚望。

三、太后执政(公元-)

公元年,赵祯12岁。二月十九日,宋真宗崩,享年五十四岁。真宗留下遗诏,由刘皇后权兼军国事。丁谓开始一家独大,他的政治对手寇准、李迪都被贬到荒凉之地。但是丁谓这位同志,得势以后过于嚣张,不但同仁看他不爽,更是在更改朝议地址的事情上得罪了刘太后(刘太后想将朝议地址从前殿换为后殿,以方便她单独接受群臣的朝拜。虽然我没看出来有啥好处,估计是为了满足女人独有的虚荣心吧。这件事上,丁谓还是和朝臣们站到了一起)。丁谓嘚瑟了半年,因为给真宗修皇陵的事情没干好,被贬去崖州(三亚)吃海鲜去了。

七月十三日,宋真宗被安葬于永定陵。真宗这位平庸的皇帝一共就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虽然算是不平等条约,但也算换来了宋朝一百余年的相对和平。另外一件大事就是这位大哥疯狂迷恋修仙,大肆供养道人、耗费无算;而且据说每次练成好的丹药还都要让赵祯和他一起吃。不但吃的自己重金属严重中毒,身体孱弱;我猜赵祯后来终生无子可能也是这段经历留下的祸根。

仁宗朝的第一个年号为天圣,据说是寓意仁宗及刘太后二人为圣的意思。第一任首相为王钦若,这位同志身材短小、相貌愁人,脖子上还长了个瘤子,所以被称为“瘿相”(实际上应该是甲状腺肿了);在后世的史书和我看的一些有关宋朝方面的小说都被描述为狡诈之人。宋朝的台谏官们可是战斗力爆棚的,怎么会容忍这么个满朝都认为是小人的家伙做政府部门老大;结果在他们不停的攻击之下,老王同志仅仅两年就被活活气死在任上。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宋朝的台谏系统是与政府部门相互独立的,所以他们的天职就是喷执政团队,当然也包括喷皇帝。当然,喷皇帝是要时刻做好被贬的准备的。不过这帮哥们是不会惧怕的;照喷不误,有些实在觉得自己喷的过分的就直接在家等死。当然仁宗是一个非常能够听劝谏的君主,所以一个也没死成,顶多是被贬,而且过几年可来回来还会重用,这种情况也进一步给了台谏官的底气,整个仁宗朝被台谏官干掉的宰执真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仁宗朝的首任枢密使则是张耆,此人是个很平庸的人;不过他却是当年真宗和刘娥婚事的大媒人;既然有了机会,刘太后当然要回报人家一下。可是这时候却有个家伙很不识趣,就是那位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当时他还是枢密副使。他坚决拒绝一个蠢货当自己老大,吵吵嚷嚷的就是不服气,最终被刘太后贬到了河南商丘。晏殊还是还很有能力的,在当地大兴教育,拉开了宋朝兴学的序幕。他还为朝廷推荐了一个大才,此人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天圣七年,赵祯已经19岁。范仲淹、宋绶等人上书要求刘太后还政,但当时朝政仍然被刘太后牢牢把持,以一句“皇帝还小,宦官太多,还不能控制”而打回(我也看不懂是什么鬼原因)。

在天圣十年之前,12-22岁的赵祯可以说是一直活在刘太后的阴影之下(赵祯一直以为刘娥是其生母,从小惧怕),政事也只是象征性的参与一下;更多的是在等待和学习如何当一个真正的皇帝。甚至连老婆娶谁都无法提任何意见,刘太后给他选了一个蛮横、骄纵的中书令郭崇的孙女作为皇后,从此后官又多了一个管束他的人。我想这几年,青少年的赵祯肯定是闷闷不乐的。

天圣十年,赵祯22岁,宣布改元为明道。之所以改元是因为天圣十年皇宫内起了一场大火,连烧八个大殿,赵祯同志自己都差点葬身火海。古代皇朝只要发生大地震啊、大水灾啦、天上突然出现个星星啦什么的都会改个年号去去晦气;跟我们现在嫌弃自己名字去公安局改名也差不多。

明道,表面上是明大道的意思,但是也包含了日月并立的寓意,昭示着刘太后和仁宗共同执政。在这一年,仁宗的生母李氏因病去世,终生与儿子没有相认。仁宗当时也仅认为是一位极其普通的父皇的妃子过世,压根没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mengshia.com/jsgl/10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